《吳醫彙講》~ 卷十一 (4)
卷十一 (4)
1. 中道說
中之為道,無所不涵,無所不徹,推之醫理,尤不可忽。蓋萬病由於乖戾,用藥惟以調和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溫涼攻補,必歸於中而後可。夫中者,不偏不倚,無過不及之謂也。故中無定體、隨時而在,一病有一中,不可偏向一病,而今日如此為中,明日如彼為中,慎勿固執。且同一病而此,則如此為中者,彼則如此而又非中,無窮活變。
故中者,如權之稱物,如鏡之取火,少越焉,太過矣;少退焉,不及矣;總在當機之順應也。醫之中道,非不寒、不熱,不補、不瀉之謂,中病即是中,中病而毫無偏倚,毫無過不及,即是至中。
是以補如參、地,瀉如硝、黃,熱如薑、附,寒如膏、連,散如麻、桂,毒如虻、蛭,合宜而用,何一非大中之理乎,是在平時窮理精而辨症明,則臨病自生變化,能統萬理於一原,自能通一心於萬事也。嘗怪前賢往哲,代不乏人,其聰明才辯之資,縱橫反復,蹈奇入險,固皆醫林之傑也,然而適中者寡矣。《書》曰,「允孰厥中。
」子曰:中庸不可能也,醫雖小道,何獨不然?
白話文:
[中道理論]的內容如下:
中道的原則,包羅萬象,無所不通,應用在醫學上,更是不容忽視。所有的疾病都源於身體失調,治療時要以調和為主,補足身體的不足,減少過剩的部分,不管是溫涼攻補的藥物,最終都要達到平衡的狀態。這個平衡,指的是沒有傾斜,沒有過度或不及的情況。
平衡並無固定的形式,它隨著時間和狀況改變。對於每種疾病,都有其對應的平衡點,不能對所有疾病都一概而論,今天認為某種情況是平衡,明天可能就不是了,因此,我們不能固守舊見。同樣的疾病,在不同的人身上,平衡點也可能不同,這變化是無窮盡的。
平衡,就像秤砣量物,鏡子取火,稍微越過一點,就是過度;稍微退後一點,就是不及。關鍵在於當下的適應與調整。中醫的中道,並不是指不冷不熱,不補不泄的狀態,而是指治療疾病時,能夠完全符合病情,沒有任何傾斜,沒有過度或不及,那就是最完美的平衡。
因此,像人參、熟地這樣的補藥,芒硝、黃連這樣的瀉藥,薑、附子這樣的熱性藥,黃連、黃芩這樣的寒性藥,麻黃、桂枝這樣的解表藥,水蛭、斑蝥這樣的劇毒藥,只要使用得當,哪一個不是中道的體現呢?關鍵在於平時對醫理的深入理解和對病症的明確辨別,這樣在臨牀時自然能夠靈活應變,統合萬理於一源,就能將一心貫穿於萬事。
我常對前人的智慧感到驚訝,他們的聰明才智,縱橫捭闔,奇思妙想,無疑都是醫學界的佼佼者,但真正能掌握平衡的人卻很少。《書經》說:「允許誰去掌握那個平衡?」孔子也說:「中庸之道是無法做到的。」醫學雖然只是一門小技藝,但又何嘗不是這樣呢?
2. 三百九十七法考
仲景《傷寒》書為叔和編次,已失其真,即林億校本,亦已難得,今世所傳,惟成無已註釋之本而已。至三百九十七法,莫不津津樂道,而究鮮確指。汪苓友亦云:前人所未明言,其引張孝培《傷寒類疏》桂枝湯服後至以助藥力為一法,溫覆至如水流漓又一法,稱與諸家不同,顧吾不知其何本而有此。
考前明有吾虞趙開美翻刻宋板《傷寒論》全文,其三百九十七法,於每篇之首注共幾法,先則節錄原文,開明第一、第二,次於原文之下,複列一、二、三之數,總計全書治法,瞭如也。但不知出自叔和,出自林億,今之傳本亡之者,殆為無己所刪乎?後人未見宋刻,茫然不曉,如王安道亦未之見也。
國朝王晉三雖於每方之下注以各法,亦不過繼張孝培、汪苓友之志而愛禮存羊,究有未能悉洽者。故愚以為注書不應改移,止宜就文辨論,如朱子之賢,闕文錯簡,皆仍其舊,無已何人,而乃擅削,以致迄今,盈庭聚訟也。
僕先祖笠山公,精於醫理,傅極群書,臨症之暇,靜坐小齋,手不釋卷,雖至老不倦。於暮年採取諸同學高論,輯成《吳醫匯講》行世。舊存見聞篇什,及諸公送來佳作,先祖必反復細閱,再商之二三老友,考訂盡善,方始付梓。是以採取者果多,存止者亦復不少,緣集行海內,同人之公論系焉,不苟採選,可見僕先祖慎且重也。
選至十一卷周省吾先生佳章之後,忽抱沉疴,於辛酉歲辭世,迄今十四載矣,痛音容之已杳,幸《匯講》之流傳。慶耆僅守遺板,即以十一卷第八頁省吾先生佳作為止。慶耆年幼無知,不能克承家學,醫林典籍,未經探討,雖承佳章賜教,不敢續入集內,所以遵先祖慎採之遺意也。爰書數語,附於簡末。
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春正月孫男慶耆百拜謹識
白話文:
仲景的《傷寒》一書原本由叔和編輯整理,然而現在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樣貌。即使林億的校訂版本,現今也已不易尋得。當下流傳的,唯有成無已所做的註釋版。至於書中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,雖然眾人談論興致勃勃,卻很少有人能具體指出是哪些。
汪苓友也曾說過,前輩們並未明確提及這些治療方法。他引用了張孝培《傷寒類疏》中的兩例,如服用桂枝湯後如何幫助藥力發揮是一種方法,保持溫暖直至汗水如水滴般流出又是另一種方法,他認為這與其他學者的方法不同。但我對這些方法的來源有所疑問。
考察明朝時,吾虞趙開美曾翻刻宋版《傷寒論》全文,其中三百九十七法在每一章的開始都有標注,首先節錄原文,然後依次說明第一、第二法等,再在原文下方,列出一、二、三等序號,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全書的所有療法治法。但不清楚這些是否出自叔和或林億的手筆,現存的版本中已經找不到這些內容,可能是被成無已刪除了嗎?後人未見宋刻版本,因此感到困惑,如王安道也未曾見過。
清朝的王晉三雖然在每個方子下面都註明瞭相應的療法治法,但只是延續了張孝培和汪苓友的精神,並未完全掌握所有內容。所以我認為,註釋書籍不應該隨意更改,只應該根據原文進行討論。像朱子這樣的賢者,對於缺失或錯誤的文字,都會保持原樣,成無已何許人也,竟敢擅自刪減,導致至今仍爭議不斷。
我的先祖笠山公精通醫理,遍覽羣書,在診病的空閒時間,會靜坐在書房,手不離卷,即使到了老年也從未倦怠。他在晚年收集了眾多學者的高見,編纂成了《吳醫匯講》一書。他對舊存的見聞篇章和各位學者寄來的佳作,必定反覆細讀,再與幾位老友商討,經過考訂確保盡善盡美,才開始付印。因此,他所選擇的文章很多,但也有很多未能收錄,因為這些作品將在海內外同行中公開評論,所以他不會輕易選擇,可見他對此的慎重。
當選到第十一卷周省吾先生的佳作後,他突然患病,在辛酉年去世,至今已經十四年了。雖然痛心他的音容笑貌已無從尋覓,但慶幸《吳醫匯講》仍在流傳。我僅僅保留了遺留的版面,即以第十一卷第八頁周省吾先生的佳作為結尾。我年幼無知,無法繼承家學,對醫學典籍未做深入研究,即使收到佳作指導,也不敢續入集中,這是為了遵循先祖慎選的遺願。在此寫下幾句話,附在簡末。
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春正月孫男慶耆百拜謹識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