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吳醫彙講》~ 卷十一 (2)
卷十一 (2)
1. 陰陽常變論
陰陽者,一氣所分,宜平宜合,忌偏忌離。或為對待,或為流行,有會處,有分處,本相生,亦相剋,天地萬物無一可以去之,其理之精微,實非易言者也。考之醫籍,或謂陰易虧而陽易亢,務以益陰為先;或謂陰主殺而陽主生,必以扶陽為重。若此之類,各有至理,而均非定論,何也?以未分常與變耳。
試以四時晝夜核之,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,兩分焉而毫弗參差;夜則為陰,晝則為陽,總計焉而纖無多寡,此陰陽之常也。以大地之變論之,時或亢旱,即陽盛陰虛之象,必有待於甘霖;時或久陰,即陽衰陰盛之徵,是有賴於皎日,此各執其說者,亦有至理也。以人之病論之,水虧火旺,非清涼無以救其燎原,既不可專以陽為重;氣脫神霾,非溫熱無以消其陰翳,亦不可獨以陰為先。非偏執之見,均非定論乎?
考之先儒,語其大綱,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,是為流行;分陰、分陽,兩儀立焉,則為定位。言其體用,天以陽生萬物,以陰成萬物,惟兩故化合而後能遂也。以陽為用則尊陰,以陰為用則尊陽,隨時變易,迭相為用也。陽不能獨立,必得陰而後立,故陽以陰為基;陰不能自見,必待陽而後見,故陰以陽為唱。
陰陽相生也,體性相須也,是以陽去則陰竭,陰盡則陽滅。顧陰之為道,利於從陽,不利於抗陽;陽之為性,宜於潛藏,不宜於發泄。若夫陽主進而陰主退,陽主息而陰主消,進而息者其氣強,退而消者其氣弱。陽剛溫厚,居東南,主春夏,而以作長為事;陰柔嚴凝,居西北,主秋冬,而以斂藏為事。
作長為生,斂藏為殺,似乎以陽為重,及觀天不地不生,夫不婦不成,又謂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,蓋天地之化,不翕聚則不能發散,故不貞則無以為元,而非生生不窮之道也;又不必以陰為輕,則先儒之說未嘗偏輕偏重也。故陰陽得其正,則平若權衡,陰陽失其和,則反如冰炭。
自其變者而觀之,陽主乎熱,陰主乎寒,不可混而為一;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陰氣流行即為陽,陽氣凝聚即為陰,豈可分而為二。且陰陽互藏其宅,故傷其陽即及其陰,傷其陰亦即及其陽。陰陽消長無窮,故陽之退便是陰之生,陰之退便是陽之生,《內經》亦曰:陰陽之道,如環無端是也。
如曰陽能生陰,陰則不能生陽,豈理也耶?且果穀草木,有生於春而成於秋者,亦有生於秋而成於春者,惟獨陽則不生,獨陰則不長耳。要之,論其常,則毫釐不可輕重;如其變,則剛柔大有懸殊。所以寒極則凍而死,暑極則熱而斃,過則主乎殺也;晴明物亦榮,雨露物亦茂,和則主乎生也。惟今人之體,偏勝者多,在乎臨證者,於向來偏執之說,毋低其短,善用其長可也。
白話文:
【陰陽常變論】
陰陽,源自同一氣體分化而成,應保持平衡與協調,忌諱偏頗與分裂。它們既可對立存在,也可流動轉換,有交會之處,也有區別之點。本質上相互生成,同時也相互剋制,天地萬物,無一能離開陰陽理論,其道理精妙深奧,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詳述的。
查閱醫學典籍,有人認為陰易損耗而陽易亢奮,因此應優先滋養陰氣;也有人認為陰主殺伐而陽主生長,必須以扶助陽氣為重。這些說法,各自有其道理,但都非絕對真理,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區分常態與變態。
以四季晝夜為例,春夏屬陽,秋冬屬陰,兩者分明,毫無混淆;夜晚屬陰,白天屬陽,整體看來,陰陽比例均等,這就是陰陽的常態。以大地的變化來說,乾旱代表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必須仰賴雨水;長期陰雨則表示陽氣衰減、陰氣過剩,需依賴晴朗的日照,各派學說都有其合理之處。
以人的疾病而言,水分虧損、火氣旺盛,若非清涼治療,難以撲滅火焰,但也不能單純重視陽氣;若是氣息衰弱、精神恍惚,除非溫熱療法,無法消除陰暗,同樣不能單獨看重陰氣。這些並非偏激的看法,均非固定規律。
回溯前賢哲學,其核心理念為動靜互為根基,稱之為流動;陰陽區分,兩儀形成,則成為固定模式。談到陰陽的體用,天以陽氣創造萬物,以陰氣完成萬物,只有兩者結合才能促成化生。以陽氣為主,則尊重陰氣;以陰氣為主,則尊重陽氣,根據時間變化,交替使用。陽氣無法獨立存在,必須有陰氣才能成立,所以陽氣以陰氣為基礎;陰氣無法自行顯現,必須等待陽氣才能呈現,所以陰氣以陽氣為引導。
陰陽相互生成,其本質互補,因此陽氣消失,陰氣也會枯竭;陰氣耗盡,陽氣也會滅亡。然而,陰的特性,有利於順從陽氣,不利於對抗陽氣;陽的本性,適合潛藏,不宜過度暴露。陽主前進,陰主後退;陽主休息,陰主消耗,前進休息者其氣勢強大,後退消耗者其力量微弱。陽氣剛烈溫暖,位在東南,主春夏,負責生長;陰氣柔和嚴肅,位在西北,主秋冬,負責收藏。
生長代表生存,收藏象徵死亡,看似陽氣更為重要,但當天空無地不生,丈夫無妻不成,原始並非由原始產生,而是由終結孕育,天地變化,不收縮就不能擴張,因此不終結就無法產生原始,這並非生生不息的法則;同樣地,我們也不能輕視陰氣。所以,先賢的觀點並非片面輕視或重視某一方。
陰陽保持正確平衡,就像秤砣一樣公平;陰陽失去協調,就會像冰炭一樣相反。從變化角度看,陽主熱,陰主寒,不可混為一談;從不變角度看,陰氣流動即為陽氣,陽氣凝結即為陰氣,無法分割為二。陰陽互相藏匿,傷害陽氣會影響陰氣,傷害陰氣也會波及陽氣。陰陽消長無盡,陽氣退卻即是陰氣生長,陰氣衰退即是陽氣增強,《黃帝內經》也提到:陰陽之道,如環無端。
如果說陽氣能產生陰氣,陰氣卻不能產生陽氣,這合理嗎?實際上,植物有春天生長、秋天成熟的,也有秋天生長、春天成熟的,唯有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,單獨的陰氣不能滋長。總的來說,討論常態,陰陽間的差距微小;面對變態,則有著巨大差異。因此,寒冷至極會凍死,酷熱至極會熱死,過度會導致死亡;晴朗萬物繁榮,雨露萬物茂盛,和諧會促進生命。如今,人們的體質多數偏重某一側,醫生在診斷時,對於以往偏執的觀點,不必全盤否定其短處,善用其長處即可。
陰陽的道理,不是一句話就能完全闡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