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宋、雷學

《瀕湖炮炙法》~ 卷四·蟲獸類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蟲獸類 (2)

1. 樗雞

〔時珍曰〕凡使去翅、足,以糯米或用麵炒黃色,去米、面用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,凡是使用樗雞(應該是指椿象的一種)時,要去掉牠的翅膀和腳,然後用糯米或麵粉炒到呈現黃色,之後再把米或麵粉去除,只取用樗雞。

2. 斑蝥

〔斆曰〕凡斑蝥、芫青、亭長、地膽修事,並用糯米、小麻子相拌炒,至米黃黑色取出,去頭、足、兩翅,以血餘裹,懸東牆角上一夜,至明用之,則毒去也。〔大明曰〕入藥須去翅、足,糯米炒熟,不可生用,即吐瀉人。〔時珍曰〕一法用麩炒過,醋煮用之也。

白話文:

斑蝥、芫青、亭長、地膽這些藥材的處理方法,都是要用糯米和小麻子一起拌炒,炒到米呈現黃黑色時取出,去掉頭、腳和翅膀,然後用人的頭髮包起來,掛在東邊牆角一個晚上,等到隔天早上再使用,這樣就能去除毒性。

另外,入藥的時候必須去除翅膀和腳,用糯米炒熟,絕對不可以生用,不然會讓人產生嘔吐和腹瀉。還有一個方法是用麥麩炒過,再用醋煮過後使用。

3. 水蛭

〔保升曰〕採得,以䈽竹筒盛,待乾,用米泔浸一夜,曝乾,以冬豬脂煎令焦黃,然後用之。〔藏器曰〕收干蛭,當展其身令長,腹中有子者去之。性最難死,雖以火炙,亦如魚子煙燻經年,得水猶活也。〔大明曰〕此物極難修治,須細銼,以微火炒,色黃乃熟。不爾,入腹生子為害。

〔時珍曰〕昔有途行飲水,及食水菜,誤吞水蛭入腹,生子為害,啖咂臟血,腸痛黃瘦者。惟以田泥或擂黃土水飲數升,則必盡下出也。蓋蛭在人腹,忽得土氣而下爾。或以牛、羊熱血一、二升,同豬脂飲之,亦下也。

白話文:

採集到水蛭後,用竹筒裝起來,等它乾燥,然後用米泔水浸泡一個晚上,再曬乾。接著用冬天豬的脂肪煎到焦黃,然後就可以使用了。

收集乾燥的水蛭時,要把它們的身體伸展開來,讓它變長,肚子裡有卵的要去除。水蛭的生命力極強,即使拿火烤,也像魚卵煙燻好幾年一樣,只要碰到水還是會活過來。

這種東西非常難處理,必須仔細切碎,用小火翻炒,直到變成黃色才算熟。不然,吃進肚子裡會在體內產卵,造成危害。

以前有人在路上喝水,或是吃了水裡的蔬菜,不小心吞下水蛭到肚子裡,結果水蛭在體內產卵造成危害,吸食內臟的血液,導致腸胃疼痛、身體消瘦。這時,只要喝下幾升的田泥水或是搗碎的黃土水,就一定能把水蛭排出來。這是因為水蛭在人體內,突然得到土氣就會往下排出。或者可以用一兩升的牛或羊的熱血,和豬油一起喝下,也能把水蛭排出。

4. 蠐螬

〔斆曰〕凡收得後陰乾,與糯米同炒,至米焦黑取出,去米及身上、口畔肉毛並黑塵了,作三四截,研粉用之。〔時珍曰〕諸方有乾研及生取汁者,又不拘此例也。

白話文:

將採集到的蠐螬陰乾後,與糯米一同翻炒,直到糯米炒至焦黑,再取出蠐螬,去除糯米以及蠐螬身上、口邊的肉毛和黑色粉塵,將蠐螬切成三、四段,研磨成粉末使用。李時珍則說,其他藥方也有直接將蠐螬乾燥研磨成粉,或是直接取用新鮮的汁液的用法,並不侷限於這種處理方式。

5. 蟬蛻

〔時珍曰〕凡用蛻殼,沸湯洗,去泥土、翅、足,漿水煮過,曬乾用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凡是使用蟬蛻的殼,要用沸水洗過,去除泥土、翅膀和腳,再用米漿水煮過,曬乾後才能使用。

6. 蜣螂

〔別錄曰〕五月五日採取蒸藏之,臨用(去足)火炙。勿置水中,令人吐。

白話文:

五月五日的時候採集蜣螂,蒸過後收藏起來,要用的時候去掉牠的腳,再用火烤過。不要把蜣螂放到水裡,會讓人想吐。

7. 蜚虻

〔大明曰〕入丸、散,去翅、足,炒熟用。

白話文:

將蜚虻去除翅膀和腳,炒熟後使用,可以製成藥丸或藥散。

8. 蟾蜍

〔蜀圖經曰〕五月五日採得,日乾或烘乾用。一法:去皮、爪,酒浸一宿,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塗酥,炙乾用。〔時珍曰〕今人皆於端午日捕取,風乾,黃泥固濟,煅存性用之。《永類鈐方》云:蟾目赤,腹無八字者不可用。崔實《四民月令》云:五月五日取蟾蜍,可治惡瘡。

即此也。亦有酒浸取肉者。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,如聖丸,用乾者,酒煮成膏丸藥,亦一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《蜀圖經》說:蟾蜍在五月五日採集,曬乾或烘乾後使用。有一種處理方法是:去除蟾蜍的皮和爪,用酒浸泡一晚,再用黃精的自然汁浸泡一晚,塗上酥油,烤乾後使用。《本草綱目》作者李時珍說:現在的人都在端午節這天捕捉蟾蜍,風乾後,用黃泥包裹固定,煅燒至保留藥性後使用。《永類鈐方》這本書說:眼睛是紅色的,腹部沒有八字紋路的蟾蜍不可使用。崔實《四民月令》說:在五月五日捕捉蟾蜍,可以用來治療惡瘡,說的就是這個。也有用酒浸泡後取蟾蜍肉的方法。錢仲陽治療小兒因寒熱引起的疳積腹瀉,所用的如聖丸,就是用乾燥的蟾蜍,用酒煮成膏狀做成藥丸,這也是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