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附錄 (14)
附錄 (14)
1. 病用參耆論
夫氣屬陽,血屬陰。陽衛於外,陰守於中。陽動陰靜,動多則發泄而外虛,靜多則神藏而內固。外虛者,邪易入,內固者,疾難攻。故曰邪氣乘虛而入,又曰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是人之安危皆由陽氣之虛實也。
經曰陽精所降其人夭,陰精所奉其人壽。蓋陽主發泄,故皮膚疏豁而陽氣不藏,所以多夭;陰主收斂,故湊理閉密而陰不妄泄,所以多壽,是人之壽夭亦由陽氣之存亡也。
經曰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又曰冬不按蹻,無擾乎陽,是聖人未常不保養其陽矣。故仲景之傷寒,東垣之脾胃,皆以陽氣為主,而參、耆為所必用之藥也。
或曰:參、耆補陽,經言陽常有餘,而補之,寧不犯實實之戒乎?予曰:慓悍之衛,其氣不虛,無待於補。丹溪曰此氣若虛,則一旦暴絕而死矣。茲所補者,乃榮中之衛,其氣曷常不虛?經曰勞則氣耗,悲則氣消,又曰熱傷氣,精食氣,又曰壯火食氣,非藉於補,安能營運於外而為血所使哉?參、耆之補,補此營中之氣也,補營之氣即補營也,營者,陰血也,丹溪曰人身之虛,皆陰虛者也。
或曰:慓悍之衛不受邪也,仲景何謂寒傷營、風傷衛乎?余曰:此亦指營中之衛也。邪之所傷,藥之所治,皆此營衛耳。
或曰:經言水之精氣為營,營行脈中,不能行於脈外,無分晝夜,周流不休,定息數應漏刻,屬於陰也。食之濁氣為衛,衛行脈外,不能入於脈中,晝但行陽二十五度,夜則行陰二十五度,不與營同道,不與息數應,屬於陽也。《內經》所論營衛如此,未聞營中有衛也。予曰:《內經》所論,以陰陽對待言,特舉其大者耳。
細而分之,營中亦自有衛也。《易》曰陽奇陰偶,故悍衛為陽而奇,營血屬陰則兩也。
或曰:營中之衛亦分晝夜內外乎?余曰:無分晝夜而內外相通。營行脈中而亦行脈外,凡皮膚有傷,不待內及於經,即便血出,可見亦行於脈外矣。衛行脈外,亦行於脈中,蓋血屬陰而主靜,苟非氣貫其中,安能周流而灌溉?可見亦行於脈中矣。
或曰:營中有衛,有所本乎?予曰:本《靈樞》也。《靈樞》曰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藏六府皆以受氣,氣之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營周不休。又曰其浮氣循於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行於經者為營氣。又曰營衛者,精氣也。又曰營氣衛氣皆津液之所成。
是《靈樞》所言,皆營衛同一氣。營衛一氣,則營中有衛可知矣,故曰營與衛異名而同類是也。《內經》分而言之,則榮衛不同道,《靈樞》合而言之,則營衛同一氣也。
或曰:經言其經氣多血少,某經氣少血多,亦此營衛耶?余曰:此指各經稟受氣血多少而言,非此流行之營衛也。營衛流行,安得行至某經而血加多,行至某經而氣減少耶?然營氣衛氣皆藉水穀而生,故人絕水穀者死。經曰脾胃者,水穀之海。但脾胃受傷不一,經曰飲食傷脾,又曰勞倦傷脾,又曰憂思傷脾。
白話文:
氣屬陽,血屬陰。陽氣在體表防禦,陰血在體內守護。陽氣活動,陰血靜止。活動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散而體表虛弱,靜止過多則精神內斂而體內穩固。體表虛弱容易被邪氣入侵,體內穩固則疾病難以攻破。所以說邪氣會趁虛而入,也說邪氣侵犯之處,一定是氣虛的地方,人的安危都取決於陽氣的虛實。
經典說陽氣下降的人會短命,陰氣充足的人會長壽。因為陽氣主疏洩,所以皮膚鬆散而陽氣不易儲藏,因此多短命;陰氣主收斂,所以肌膚緊密而陰氣不妄泄,因此多長壽,人的壽命長短也取決於陽氣的存亡。
經典說不要讓皮膚泄氣,會使陽氣快速耗散,又說冬天不要按摩足踝,以免擾動陽氣,聖人一直都注意保養陽氣。所以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,都以陽氣為主,而人參、黃耆是他們必須使用的藥物。
有人問:人參、黃耆補陽,但經典說陽氣常常有餘,再補陽,豈不是犯了實證禁補的戒律嗎?我說:剽悍的衛氣,它的氣不虛,不需要補充。朱丹溪說這種氣如果虛了,會突然暴絕而死。這裡要補的,是營血中的衛氣,這種氣怎麼會不虛呢?經典說勞累會消耗氣,悲傷會消散氣,又說熱會傷氣,精會消耗氣,又說旺盛的火氣會消耗氣,如果不靠補益,怎麼能運行於體外,而被血所使用呢?人參、黃耆所補的,就是營血中的氣,補營血的氣就是補營血,營血屬於陰血,丹溪說人身的虛,都是陰虛造成的。
有人問:剽悍的衛氣不受邪,仲景為什麼說寒邪傷營,風邪傷衛呢?我說:這也是指營血中的衛氣。邪氣所傷,藥物所治的,都是這營衛之氣。
有人問:經典說水穀的精氣為營,營血在脈中運行,不能運行於脈外,無論白天晚上,周而復始,定時定量的運行,屬於陰。食物的濁氣為衛,衛氣在脈外運行,不能進入脈中,白天在體表運行二十五度,晚上則在體內運行二十五度,不和營血同行,不和呼吸次數一致,屬於陽。《內經》所論述的營衛就是這樣,沒有聽說營血中有衛氣的說法。我說:《內經》所說,是以陰陽對立來說的,只是舉出大的方面。
仔細區分,營血中也有衛氣。《易經》說陽是奇數,陰是偶數,所以剽悍的衛氣是陽,屬於奇數,營血屬於陰,是偶數。
有人問:營血中的衛氣也分白天晚上內外嗎?我說:不分白天晚上,而是內外相通。營血在脈中運行,也會運行於脈外,凡是皮膚有傷口,不用等到侵入經絡,就會出血,可見營血也會運行於脈外了。衛氣在脈外運行,也會運行於脈中,因為血屬於陰而主靜,如果沒有氣貫穿其中,怎麼能周流灌溉全身呢?可見衛氣也會運行於脈中。
有人問:營血中有衛氣,有依據嗎?我說:依據是《靈樞》。《靈樞》說人從食物中獲得氣,食物進入胃,再傳到肺,五臟六腑都接受氣,氣的清澈部分為營,渾濁部分為衛。營血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營血周流不息。又說,浮動在經絡中的氣為衛氣,精氣在經絡中運行的為營氣。又說營衛,都是精氣。又說營氣衛氣都是津液所形成。
《靈樞》所說,營衛都是同一種氣。營衛一氣,那麼營血中有衛氣就可想而知了,所以說營和衛只是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。《內經》分開來說,則營衛不同道,《靈樞》合起來說,則營衛同一氣。
有人問:經典說有的經脈氣多血少,有的經脈氣少血多,也是指營衛之氣嗎?我說:這是指各經脈稟受氣血多少而言,不是指流行的營衛之氣。營衛流行,怎麼會運行到某經就血多,運行到某經就氣少呢?然而營氣衛氣都依靠水穀生成,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。經典說脾胃是水穀之海。只是脾胃受損的情況不同,經典說飲食傷脾,又說勞倦傷脾,又說憂思傷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