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上 (1)

1. 卷之上

2. 營衛論

丹溪論陽有餘陰不足,乃據理論人之稟賦也。蓋天之日為陽,月為陰。人稟日之陽為身之陽而日不虧,稟月之陰為身之陰而月常缺。可見人身氣常有餘,血常不足矣。故女人必須積養十四五年,血方足而經行,僅及三十餘年,血便衰而經斷,陰之不足固可驗矣。丹溪揭出而特論之,無非戒人保守陰氣,不可妄耗損也。

以人生天地間,營營於物,役役於事,未免久行傷筋,久立傷骨,久坐傷腎,久視傷神,久思傷意。凡此數傷,皆傷陰也。以難成易虧之陰,而日犯此數傷,欲其不夭枉也難矣。此丹溪所以立論垂戒於後也,非論治陰虛之病也。若遇有病氣虛則補氣,血虛則補血,未嘗專主陰虛而論治。

且治產後的屬陰虛,丹溪則曰:「右脈不足,補氣藥多於補血藥;左脈不足,補血藥多於補氣藥」,丹溪固不專主於血矣。何世人昧此,多以陰常不足之說橫於胸中,凡百諸病,一切主於陰虛,而於甘溫助陽之藥一毫不敢輕用,豈理也哉?雖然,丹溪謂氣病補血,雖不中亦無害也;血病補氣,則血愈虛散,是謂誅罰無過。此指辛熱燥烈之劑而言,亦將以戒人用藥,寧可失於不及,不可失於太過。

蓋血藥屬陰而柔,氣藥屬陽而剛,苟或認病不真,寧可藥用柔和,不可過於剛烈也。《書》曰「罪疑惟輕,功疑惟重」、本草曰「與其毒也寧善,與其多也寧少」之意,正相合也。雖然,血虛補氣固為有害,氣虛補血亦不可謂無害。吾見胃虛氣弱,不能運行,血越上竅者,多用四物湯涼血之藥,反致胸腹痞悶,飲食少進,上吐下瀉,氣喘嘔血,去死不遠,豈可謂無害耶?是以醫者貴乎識病真耳。

或又曰:人稟天之陽為身之陽,則陽常有餘,無待於補,何方書尚有補陽之說?予曰:陽有餘者,指衛氣也。衛氣固無待於補。而營之氣,亦謂之陽。此氣或虛或盈。虛而不補,則氣愈虛怯矣。經曰怯者著而成病是也。況人於日用之間,不免勞則氣耗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怒則氣上,思則氣結,喜則氣緩。

凡此數傷,皆傷氣也。以有涯之氣,而日犯此數傷,欲其不虛難矣。虛而不補,氣何由行?

或問:丹溪曰「人身之虛,皆陽虛也。若果陽虛,則暴絕死矣」,是陽無益於補也;又曰「氣無補法,世俗之言也。氣虛不補,何由而行」,是氣又待於補也,何言之皆背戾耶?予曰:經云「衛氣者,水穀之悍氣也,慓疾不受諸邪,此則陽常有餘,無益於補者也。朱子曰「天之陽氣,健行不息,故閣得地在中間,一息或停,地即陷矣」,與丹溪所謂陽虛則暴絕同一意也,此固然矣。使陰氣若虛,則陽亦無所依附而飛越矣。

故曰天依形,地附氣。丹溪曰「陰先虛,而陽暴絕」,是知陽亦賴陰而有所依附也。此丹溪所以拳拳於補陰也。經曰「營氣者,水穀之精氣,入於脈內,與息數呼吸應」,此即所謂陰氣不能無盈虛也,不能不待於補也,分而言之,衛氣為陽,營氣為陰。合而言之,營陰而不稟衛之陽,莫能營晝夜利關節矣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認為人體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這是根據人體天生稟賦的理論來說的。天上的太陽是陽,月亮是陰。人稟受太陽的陽氣成為自身的陽氣,太陽不會虧損;稟受月亮的陰氣成為自身的陰氣,月亮卻常有虧缺。由此可見,人體的氣常常有餘,而血常常不足。所以女人必須經過十四五年積蓄涵養,血才能充足而有月經;但到了三十多年,血就衰退而停經,陰氣不足的情況是很明顯的。朱丹溪提出這個觀點並特別加以論述,無非是告誡人們要保護陰氣,不要隨意耗損。

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為了物質而奔波,為了事務而勞累,難免會有久走傷筋、久站傷骨、久坐傷腎、久看傷神、久思傷意的情況。這些傷害都屬於傷陰。陰氣本來就難以生成,容易虧損,如果每天都犯這些錯誤,想要不夭折是很難的。這就是朱丹溪提出這個理論並告誡後人的原因,而不是要論治陰虛的病症。如果遇到氣虛就補氣,血虛就補血,並不是只專注於陰虛來論治。

而且,治療產後病症也屬於陰虛的情況,朱丹溪卻說:「右脈不足,補氣藥要多於補血藥;左脈不足,補血藥要多於補氣藥」,可見朱丹溪並不是只專注於補血。為什麼世人不明瞭這個道理,總是把「陰常不足」的說法放在心頭,無論得了什麼病,都一概認為是陰虛,對於甘溫助陽的藥物一點都不敢輕易使用,這難道是合理的嗎?雖然如此,朱丹溪說氣病補血,即使不對也不會有害;血病補氣,則會使血更加虛散,這就是所謂的懲罰過當。這指的是辛辣燥烈的藥物,也是要告誡人們用藥,寧可有所不及,也不可過於激進。

因為血藥屬於陰而柔和,氣藥屬於陽而剛烈,如果診斷錯誤,寧可用藥柔和,也不可過於剛猛。《尚書》說:「罪行有可疑之處,要從輕判斷;功績有可疑之處,要從重判斷」,《本草綱目》說:「與其毒害,不如善待;與其多用,不如少用」的意思,與這個道理是相同的。雖然如此,血虛補氣固然有害,氣虛補血也不能說完全無害。我看到胃虛氣弱,不能運行,血向上溢出的情況,如果多用四物湯之類的涼血藥物,反而會導致胸腹脹滿、食慾不振、上吐下瀉、氣喘嘔血,離死不遠,難道能說沒有害處嗎?所以醫生最重要的是能正確辨別疾病。

或許又有人問:人稟受天的陽氣成為自身的陽氣,那麼陽氣應該常常有餘,不需要補,為什麼醫書上還有補陽的說法呢?我說:陽氣有餘指的是衛氣。衛氣確實不需要補。但是營氣,也屬於陽,這種氣有時虛有時盈。虛而不補,就會越來越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虛弱就會積聚成疾病」就是這個道理。何況人在日常生活中,難免會因勞累而耗氣,因悲傷而氣消,因恐懼而氣下沉,因憤怒而氣上逆,因思慮而氣結,因喜悅而氣緩。

這些傷害都屬於傷氣。以有限的氣,每天都犯這些錯誤,想要不虛弱是很難的。虛弱而不補,氣怎麼能運行呢?

或者有人問:朱丹溪說「人體的虛弱,都是陽虛造成的。如果真的是陽虛,就會突然死亡」,說明陽氣沒有補益的必要;又說「氣沒有補法,是世俗的說法。氣虛不補,怎麼能運行」,說明氣又需要補,為什麼說法前後矛盾呢?我說:《黃帝內經》說「衛氣是水穀之悍氣,快速運行,不受外邪侵擾」,這就是陽氣常常有餘,不需要補的說法。朱熹說「天之陽氣,剛健運行而不停止,所以能夠讓地處於中間,如果停止一會兒,地就會陷落」,與朱丹溪所說的陽虛則暴絕是同一個意思,這是確定無疑的。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也會失去依附而散失。

所以說天依靠形體,地依附氣體。朱丹溪說「陰先虛,而陽突然衰竭」,就知道陽氣也依賴於陰氣才能有所依附。這就是朱丹溪如此強調補陰的原因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營氣是水穀的精華,進入脈搏內,與呼吸次數相應」,這就是所說的陰氣不能沒有盈虛,不能不靠補益的原因。分開來說,衛氣是陽,營氣是陰。合起來說,營氣沒有衛氣的陽氣,就不能營運白天黑夜,使關節靈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