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2)
卷之上 (2)
1. 營衛論
古人於營字下加一氣字,可見衛固陽也,營亦陽也。故曰血之與氣,異名而同類。補陽者,補營之陽;補陰者,補營之陰。又況各經分受,有氣多血少者,有血多氣少者。倘或為邪所中,而無損益,則藏府不平矣。此《內經》所以作,而醫道所以興也。譬如天之日月,皆在大氣之中。
分而言之,日為陽,月為陰。合而言之,月雖陰,而不稟日之陽,則不能光照而運行矣。故古人於陰字下加一氣字,可見陽固此氣,陰亦此氣也。故曰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陰陽同一氣也,周子曰「陰陽一太極」是也。然此氣有虧有盈,如月有圓有缺也。聖人裁成輔相,即醫家用藥損益之義也。
是知人參黃耆補氣,亦補營之氣,補營之氣即補營也,補營即補陰也,可見人身之虛皆陰虛也。經曰「陰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參耆味甘,甘能生血,非補陰而何?又曰「陽不足者,溫之以氣」,參耆氣溫,又能補陽,故仲景曰氣虛血弱,以人參補之,可見參耆不惟補陽,而亦補陰。東垣曰血脫益氣,仲景曰陽生陰長,義本諸此。
世謂參耆補陽不補陰,特未之考耳。
予謂天之陽氣,包括宇宙之外,即《易》所謂「天行健」、《內經》所謂「大氣舉之者」是也。此氣如何得虛,虛則不能蓄住地矣。天之陰,聚而成形者。形者,乃地之坤也。故曰天依形,地附氣。可見人身之衛,即天之乾;人身之形,即地之坤。營運於藏府之內者,營氣也,即天地中發生之氣也。
故以氣質言,衛氣為陽,形質為陰;以內外言,衛氣護衛於外為陽,營氣營養於內為陰。細而分之,營中亦自有陰陽焉,所謂一陰一陽,互為其根者是也。若執以營為衛配,而以營為純陰,則孤陰不長,安得營養於藏府耶?經曰營為血,而血即水,朱子曰水質陰,而性本陽,可見營非純陰矣。況氣者,水之母。
且天地間物有質者,不能無虧盈。既有質而虧盈,血中之氣亦不免而虧盈矣。故丹溪以補陰為主,固為補營;東垣以補氣為主,亦補營也,以營兼血氣而然也。
白話文:
營衛論
古人認為「營氣」中包含陽氣,說明衛氣屬陽,營氣也屬陽。所以說血和氣,名稱不同,但屬性相同。補益陽氣,就是補益營氣中的陽氣;補益陰氣,就是補益營氣中的陰氣。而且各個經脈所受的氣血不同,有的氣多血少,有的血多氣少。如果被邪氣侵襲,沒有及時調理,就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《內經》因此而作,醫道也因此而興盛。這就像天地間的日月,都在大氣之中。
單獨來說,太陽屬陽,月亮屬陰。但綜合來說,月亮雖然屬陰,但若不依賴太陽的陽氣,就無法發光運行。所以古人認為「陰氣」中也包含陽氣,說明陽氣是根本,陰氣也依賴此氣。所以說陰中藏陽,陽中藏陰,陰陽都來自同一種氣,正如周子所說「陰陽一太極」。然而,這種氣有時充盈,有時虧損,就像月亮有圓有缺一樣。聖人根據此理制定輔助調節的方法,也就是醫家運用藥物進行損益治療的道理。
因此,人參、黃耆補益元氣,也就是補益營氣,補益營氣就是補益營血,補益營血也就是補益陰氣,可見人體虛弱都是陰虛。經書說:「陰氣不足的,用甘味來補充。」人參、黃耆味甘,甘味能生血,不正是補益陰氣嗎?又說:「陽氣不足的,用溫熱之氣來溫補。」人參、黃耆氣味溫和,又能補益陽氣,所以張仲景說氣虛血弱,用人參來補益,可見人參、黃耆不僅補益陽氣,也補益陰氣。李東垣說失血要益氣,張仲景說陽氣旺盛則陰氣滋長,道理都源於此。
世人認為人參、黃耆只補陽不補陰,只是沒有深入研究而已。
我認為天地的陽氣,遍佈於宇宙之外,《易經》所謂「天行健」,《內經》所謂「大氣舉之者」,都是指此氣。這種氣如果虛弱,就不能夠承載大地了。天地的陰氣,聚集而成形體,形體就是大地之坤。所以說天依附形體,地依附氣。可見人體的衛氣,就如同天之乾;人體的形體,就如同地之坤。在臟腑內部運行的,是營氣,也就是天地間生成的氣。
所以從氣質來說,衛氣屬陽,形體屬陰;從內外來說,衛氣在外護衛屬陽,營氣在內營養屬陰。仔細區分,營氣中也包含陰陽,所謂一陰一陽,互相依存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執著於以營氣配衛氣,而認為營氣純屬陰性,那麼孤陰不長,怎麼能夠滋養臟腑呢?經書說營氣化為血,而血就是水,朱熹說水性屬陰,但本質屬陽,可見營氣並非純陰。況且氣是水的本源。
而且天地間有形體的物質,都會有虧損和充盈的變化。既然有形體就會有虧損和充盈,血中的氣也必然會有虧損和充盈的變化。所以朱丹溪以補陰為主,目的也是補益營氣;李東垣以補氣為主,也是補益營氣,因為營氣兼顧血和氣。
2. 答提學黃公如金所患書
生樸樕小材,山林迂士。其於岐黃之書、盧扁之術,僅惟得其糠粃而已,升堂入室,誠有所未能也。茲蒙召置左右,以備顧問。夙夜只懼,惟恐弗堪。雖然,一得之愚,不敢不盡。是以忘其固陋,謹述以聞。古人所謂芻蕘之言,狂夫之語,庶幾或有可採者也。
伏惟天寬地容,海涵春育,人不求備,才不求全,片言有取,寸長必錄。又且不作聰明,不大聲色,靡恃其長,毋執其見,捨己從人,不知有彼此之別,使各得以紓其情也。用上敬下,相忘於勢利之場,俾皆得以盡其辭也。是知所言或謬,殆必視如道旁苦李,唾而去之而已。必不索我於形骸之外,以言而見責焉!
然生侍側有日,聆誨已久,因而察其受病之源,詳其致病之因,不過心過於勞而已。何則?心為血主,而血又所以養心。血屬陰而主靜,惟靜則可以生水,故曰靜則生陰是也。苟或心過於勞,則主動而屬陽矣。陽則火之象也,故曰動則生陽。丹溪亦曰諸動屬火。動極火熾,陽亢陰微,血愈虧損,而心失所養矣。
是以睡臥不寧,夜夢紛紜,職皆由於此也。經云主閉藏者,腎也。腎主相火,上繫於心。心既動勞,則相火隨起,而熱則流通矣。是以閉藏之腎,反暗流疏瀉,而夢遺精滑之疾有所不能免矣。醫書所謂情動於中,精淫於外是也。經云東方實,西方虛。心勞火動,則西方之金愈虛,而東方之木愈實。
脾土得不為之傷乎?脾土既傷,是以上或為嘔,下或為瀉,中或為畏食之病,莫不層出而疊見矣。由是探本索元,其初固在於心,而支流余裔,不免延及它藏,而亦有所損也。又嘗參之以脈。夫左寸,心脈所出也。或時而浮洪,或時而斂小,蓋由心之勞逸不常,以致脈之大小無定。
勞則心動而火熾,故脈為之浮洪而躁擾。逸則心安而氣和,故脈為之斂小而恬靜。所可喜者,肝腎二脈靜而有常,久而不變,是知相火雖或有時而動,而勢未致於燎原也。故今病未即瘳而終有可瘳之理,邪未即伏而終有可伏之機,尚復何慮之有?右手三部,肺、脾、命脈之所出也。亦或浮而稍洪,又或小而稍弱,良由火來侮肺,又乘於脾,遂延及命門,以致然耳。
故曰火性躁擾強越,其燔灼之禍,無不著於物也。或時小而稍弱者,蓋府藏之陰血陽氣,未免為火暗傷而陰損。故火旺之時,脈來浮洪,而獨見火象。及火靜之後,則邪伏而虛見矣。脈之小而弱者,寧不基於此乎?
或曰:血為火銷,吾固聞其說矣,而氣當賴之以為助,何謂亦傷其陽乎?
經曰少火生氣,壯火食氣。夫少火固可以生氣,而壯火,火之旺盛也,安得不食其氣而損之乎?又曰熱傷氣。故暑月多致人無氣以動,怠惰嗜臥。可見火之傷氣,不待辨而明矣,又何疑之有哉?
白話文:
我是個淺薄、出身鄉野的讀書人,對於醫學典籍和扁鵲的醫術,僅僅學到一些粗淺的皮毛,要說登堂入室、精通其中,實在是力有未逮。現在承蒙您召見到身邊,以備諮詢,我每天都感到非常惶恐,深怕自己不能勝任。雖然如此,我這些淺薄的見解,也不敢不盡力說出來。因此,我拋開自己的愚昧淺陋,謹慎地把想法陳述出來。古人說的「樵夫的意見」、「瘋子的話」,或許有值得採納的地方吧。
我希望您能像天地一樣寬廣包容,像大海一樣涵養萬物,不苛求別人完美,不要求人才全能。即使是一點點有用的意見,一點點長處,都應該記錄下來。而且,不要自作聰明,不要擺出架勢,不要倚仗自己的長處,不要固執己見,要捨棄自己的想法來採納別人的意見,不要有親疏遠近的區別,讓大家都能暢所欲言。要做到上級尊重下級,在名利場上互相忘卻地位的差別,使大家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。這樣,如果我的言論有錯誤,您大概會像看待路邊酸澀的李子一樣,唾棄它就罷了,一定不會在我的言辭之外,追究我的責任!
然而,我侍奉您左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聽您的教誨也已經很久了,因此我觀察到您生病的根源,詳細了解您生病的原因,不過是因為心過於勞累罷了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心主管血液,而血液是用來滋養心的。血屬於陰,主靜,只有靜才能產生水,所以說「靜則生陰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心過於勞累,就會主動而屬陽了。陽是火的象徵,所以說「動則生陽」。朱丹溪也說過「一切動都屬火」。動到極點,火就旺盛,陽氣亢盛而陰氣衰微,血液更加虧損,而心就失去了滋養。
因此,您會睡臥不安寧,夜裡夢境紛紜,這些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。醫書上說,主管閉藏的是腎,腎主管相火,向上聯繫於心。心既然勞累,相火就隨之而起,熱就會到處流竄。因此,本應該閉藏的腎,反而暗中流失,出現夢遺、滑精的疾病也就無法避免了。醫書上說的「情動於內,精洩於外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醫書上說「東方實,西方虛」。心勞火動,就會導致西方屬金的肺氣更加虛弱,而東方屬木的肝氣更加旺盛。
這樣一來,脾土能不受損傷嗎?脾土既然受傷,那麼就會出現上吐、下瀉,或者中間有厭食的疾病,各種病症層出不窮。由此追本溯源,最初的病根還是在於心,而枝節餘波,難免會蔓延到其他的臟腑,也會有所損傷。我又曾經結合脈象來診斷。左手寸關的脈搏是心脈所出的地方。有時候脈象浮大洪盛,有時候脈象又變得細小,這是由於心的勞逸不均,導致脈象的大小不定。
勞累的時候,心火旺盛,所以脈象就浮大洪盛而躁動。安逸的時候,心氣平和,所以脈象就變得細小而安靜。值得慶幸的是,肝腎兩脈平和而正常,長時間都沒有變化,這說明相火雖然偶爾會發動,但還沒有到燎原之勢。因此,現在的病雖然不能馬上痊癒,但最終會有痊癒的道理;邪氣雖然不能馬上潛伏,但最終會有被壓制的機會,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?右手寸關尺三部的脈象,分別是肺、脾、命門的脈所出的地方。也時而浮盛,又時而細弱,這是因為火邪侵犯肺部,又侵襲脾胃,於是蔓延到命門,導致了現在的狀況。
所以說火的性質是躁動不安、強悍猛烈的,它所造成的破壞,沒有不在萬物上顯現出來的。有時脈象細弱,是因為腑臟的陰血陽氣,難免被火暗中損傷而陰氣虧損。所以火旺盛的時候,脈象浮大洪盛,獨獨呈現火的徵象。等到火靜下來之後,邪氣就潛伏而虛弱的現象就顯現出來了。脈象細小而虛弱,不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嗎?
有人問:血被火所銷耗,我當然聽說過這個說法了,但是氣應該依賴血來幫助它,為什麼說也會損傷它的陽氣呢?
醫書說「少火生氣,壯火食氣」。少火固然可以生氣,而壯火,是火旺盛的表現,怎麼可能不損耗它的氣呢?又說「熱傷氣」。所以炎熱的月份,很多人都感到無力氣動彈,懶惰嗜睡。可見火損傷氣,不需多加辯解就顯而易見了,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