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機

《石山醫案》~ 卷之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上 (3)

1. 答提學黃公如金所患書

生於是察其脈,切其病,反復精思,參互考證。所治之方,無出於八物湯之外也。或者專主四物滋陰,加黃柏、知母、玄參、生地之屬以降火,此固一說也。未免寒傷胃氣,而嘔瀉畏食之病莫能去矣。或者專主四君子以養陽,加溫暖、消導、燥熱之劑以助胃,此亦一理也。未免陽剛傷陰,而夜夢遺精之患不能除矣。

求其萬舉萬全,而無一偏之害者,還當以八物為主。一則可以養陰,而心火不致於太熾;一則可以養陽,而脾土不致於太傷。其他清金降火、安神固腎之藥,又當因時月之宜,酌病之輕重,更相出入,遞為佐使,庶得變通之妙。而免執中無權之誚矣。守此以治,而謂病之不痊,吾未之信也。

抑猶有說焉。夫人生氣交之中,孰能無欲?

所謂欲者,非特色欲之欲,凡耳之於聲,目之於色,鼻之於臭,口之於味,皆所謂欲也。周子曰欲動則情熾,熾從火,則火之熾可知矣。丹溪所謂諸動屬火,其原蓋出於此歟?故聖賢教人不曰窒欲,則曰寡欲,此善治乎火也。不此是務,而惟日以百憂感其心,萬事勞其形,惟恃刀圭之劑,以求旦夕之功,是謂捨本而逐末,徇外以遺內也,豈自根自本之論哉?

今之所患,誠能內觀以養神,存心以養性,則水可生,火可降,坎離交而地天泰矣,又何待於籠中物耶?且胃氣者,清純沖和之氣也。凡藥之氣皆偏,非若五穀可常食也。苟不知此,而惟藥之是耽,則胃氣之存者幾希矣。有志養生者,不可以不謹。

生既以症治之方,而詳之於前;復以存養之要,而申之於後,無非致其叮嚀忠愛之意也。伏乞高明議之,以訂是否。

白話文:

這封信回覆黃公提問其所患疾病的治療方法。醫生根據脈診和病症,反覆思考,查閱考證後,認為治療方案都離不開八物湯。

有人主張以四物湯滋陰,再加黃柏、知母、玄參、生地等藥降火,這是一種方法,但容易寒傷胃氣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厭食等症狀難以痊癒。也有人主張以四君子湯養陽,再加溫暖、消導、燥熱的藥物以助胃氣,這也是一種方法,但容易陽氣過盛傷陰,導致遺精等問題難以解決。

為了全面且避免副作用,最好的方法還是以八物湯為主。八物湯既能養陰,防止心火過盛;又能養陽,防止脾胃受損。其他清熱降火、安神固腎的藥物,需根據季節、病情輕重,靈活運用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,避免僵化。遵循這個方法治療,疾病痊癒是可以預期的。

此外,人體氣血運行過程中,總會有慾望。這裡的慾望不只是性慾,而是指耳聽聲音、眼看顏色、鼻聞氣味、口嚐滋味等等感受。周子說,慾望產生則情感熾盛,情感熾盛則源於火,所以丹溪先生說一切活動都屬火,其道理也源於此。聖賢教導人們,不是要壓抑慾望,而是要減少慾望,這是很好的治火方法。如果不重視這一點,只依靠藥物追求短期療效,就是捨本逐末,反而會損害根本。

現在您的病情,如果能內觀養神,存心養性,就能滋養陰氣,降伏陽火,陰陽調和,疾病自然痊癒,又何必過度依賴藥物呢?胃氣是人體清純平和之氣,藥物都有偏性,不像五穀可以經常食用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沉迷於服藥,就會損耗胃氣。養生的人必須謹慎。

我已詳細說明治療方法,並闡述了養生的重要性,都源於關心您的健康。懇請您仔細審閱,並提出您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