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1)
桐涇橋孫 (1)
1. 桐涇橋孫
據述五更泄瀉,疊進溫通而罔效,病亦奇矣。診得左關脈弦,弦主乎濕,亦主乎肝。右一部內主乎脾。脾為土,肝為木,木乘土位,木乘土位,濕自不消。不消則脾為濕所浸淫,為重滯,為中宮痞,為少納多痰。脾氣被濕所累,既不能散津,上歸於肺,口舌常干而但運濕下入於腸,大便自泄。
病在肝脾而不在腎,明矣。擬治中運理輩,佐以縮脾法,俾得土中瀉木,以使兩和。
於朮、茯苓、黨參、炙草、炮姜、川連、扁豆、草果、青皮、陳皮、葛根、砂仁。
白話文:
根據描述,患者在凌晨時分會有腹瀉的情況,儘管已使用了多次的溫熱疏通治療,但效果不明顯,病情確實罕見。經過診斷,發現左手脈搏呈現弦狀,這通常顯示有濕氣或肝臟問題。右手脈象則反應出脾臟狀況。脾臟屬土,肝臟屬木,當肝氣過旺,影響到脾臟功能,濕氣就無法正常代謝。濕氣無法排除,就會浸泡脾臟,導致脾臟功能遲滯,造成中焦痞滿,食慾不佳及多痰的症狀。脾臟功能受濕氣拖累,無法正常將津液輸送至肺部,因此患者常感到口乾舌燥;同時,濕氣向下進入腸道,引發腹瀉。
由此可見,病因在於肝脾失調而非腎臟問題。因此,治療計劃將以調理中焦運化功能為主,輔以收斂脾氣的方法,讓土能抑制木,以達到肝脾兩調的效果。
藥方包含:白朮、茯苓、黨參、炙甘草、炮姜、黃連、扁豆、草果、青皮、陳皮、葛根、砂仁。
2. 常熟姚
虛則補之,陰虛則補陰,陽虛則補陽。久病者陰陽兩虧,寒熱分爭,既補其陰又補其陽,未有不合者也。然補陽則脹,補陰亦然,是虛不受補乎?另有實邪乎?診得脈形細澀而數細,屬陰虧,澀為血少,數之一脈,外因傷氣虧者,陰火浮於上。然此等脈息在虛者,按必無力,而按之還覺鼓指,不獨虛也。
久病而見實脈,病從何來?因思秋燥氣也。燥氣先傷上焦華蓋,則諸氣膹郁,營衛失和,寒熱分爭,無怪乎補氣補血不一應手。夫燥勝則乾燥於上,嗌自乾燥,於外膚自乾燥,於內血自干,肺受燥氣則為咳為嗽。燥萬物者莫熯乎火,潤萬物者莫悅乎澤。若不以嘉言之清燥救肺湯,棘手無策矣。
瀉必先補於前,實必固虛於後,此不過以意逆之,冀其弋獲而已。
桑葉、北沙參、石膏、麥冬、肉炙草、羚羊角、川旦、大生地、麻仁、枇杷葉、杏仁、清阿膠
白話文:
[常熟姚]所寫的內容可
如果身體虛弱就應該補充,若是陰虛就補陰,若是陽虛就補陽。長期患病的人往往陰陽兩虛,身體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,這種時候既要補陰又要補陽,通常這樣做都是有效的。然而,補陽可能會導致脹滿,補陰也可能產生同樣的問題,這是因為虛弱的身體不能承受補品嗎?還是因為身體裡存在實邪呢?如果診斷時發現脈象細澀且頻率快,這通常是因為陰虛,澀象代表血液不足,頻率快的脈象可能是因為外因導致氣虧,使陰火上升。但對於這種脈象,如果只是虛弱,按下去一定會感到無力,但如果按下去反而感覺到像鼓一樣的反彈感,那就不僅僅是虛弱了。
長期患病卻出現實脈,病情是怎麼來的呢?想來可能是秋季的燥氣所致。燥氣首先傷害的是上焦的肺部,導致各種氣血運行不暢,營衛失調,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,因此補氣或補血往往不能立即見效。燥氣過盛會導致上部乾燥,喉嚨乾燥,皮膚也會乾燥,內部血液也會乾涸,肺部受到燥氣影響會導致咳嗽。能讓萬物乾燥的莫過於火,能滋潤萬物的莫過於濕潤的環境。如果不使用清燥救肺湯這種有效的藥方,面對這種情況就會束手無策。
在進行瀉法之前要先補充身體,治療實證後要鞏固虛弱的身體,這只不過是希望能夠順利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期望。
所提到的藥材包括:桑葉、北沙參、石膏、麥冬、肉炙草、羚羊角、川旦、大生地、麻仁、枇杷葉、杏仁、清阿膠。
3. 嘉興沈
濕邪下注,為濁;濕流關節,為痛;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;軟短為拘據。此三條而論,顯系脾經積濕下注,旁流不能盡化,鬱而為熱,傷及於筋。夫筋,肝所主也,宜養宜滋;而脾經之濕熱仍未清楚,不得不以通化之品兼施之。然病日經久,恐非旦夕所能取效。
大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虎脛骨、茯苓、防已、秦艽、潞黨參、於朮、炙草、苡仁、鮮桑葉、木瓜。
白話文:
濕氣向下影響,導致混濁;濕氣滲入關節,引起疼痛;若濕熱不得排除,會使大肌肉變得柔軟縮短;柔軟縮短的情況就會形成拘束。從這三點來看,顯然是脾臟經絡中積累的濕氣向下擴散,旁邊的通道無法完全代謝掉,濕氣鬱結成為熱氣,進而傷害到筋肉。要知道筋肉是由肝臟主管的,應該要養護和滋補;然而脾臟經絡中的濕熱仍然沒有清除乾淨,不得不使用能通利化解濕氣的藥物一併治療。然而,疾病已經持續一段時間,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。
使用的藥材包括:大量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虎脛骨、茯苓、防己、秦艽、潞黨參、於朮、炙草、薏仁、新鮮桑葉、木瓜。
4. 常熟李
舌上之有苔無苔,全憑中氣之立與不立。然中氣所立之苔白而且潤,茲乃黃而帶黑,又兼乾象。干屬無津,黃則為土,黑則為火。火土合德,病而不合德,邪熱蒸蒸也。邪熱既蒸陽明,無怪乎陰不上承以昭乎津液,暗傷若不以實則瀉之之法治之,吾恐心陽更旺。
瀉黃湯
白話文:
「舌頭上有無舌苔,完全取決於脾胃功能是否正常。但若是脾胃功能正常的舌苔應當是白色且濕潤的,現在卻是黃色帶點黑色,而且還伴隨著乾燥的現象。乾燥表示缺乏津液,黃色代表脾土,黑色則代表火氣。火氣和脾土相結合,這本是身體的正常狀態,但在這種情況下,卻顯示出病態,因為這是邪熱在蒸騰的跡象。既然邪熱已影響到陽明經脈,那麼陰津不能上升滋潤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如果不採取清熱瀉火的治療方式,我擔心心臟的陽氣會更加旺盛。
治療方法為使用瀉黃湯。」
5. 南濠薛
久痢未有不傷腎,腎虛則氣不歸原,呼多吸少,喘自作焉。納氣歸元最為要著。然龍雷之人亦已隨氣上逆,口乾鼻燥咽痛,脈衝反見有餘之象,引火歸元不可少。此亦不過因病治病,竭力以圖之,計鞭長莫及,未免致嘆於崇朝水泛金匱。腎氣丸一兩,炒炭煎服。
白話文:
[南濠薛]提到,長期的腹瀉必然會傷害到腎臟,當腎臟虛弱時,身體的氣便無法回到根源,導致呼氣多而吸氣少,於是產生喘息的情況。將氣納回根本是最為關鍵的步驟。然而,對於那些有龍雷之症的人來說,他們的氣也已逆向而上,出現口乾、鼻燥、咽喉疼痛的症狀,且脈象顯示出過剩的現象,因此將火氣導回根本是必要的。這只不過是根據病症來治療,盡力而為,但實際上可能效果有限,不免令人在清晨對著泛起波瀾的水面,感嘆《金匱要略》中的醫術無力。他建議使用一兩的腎氣丸,先炒至炭化後再煎煮服用。
其中"龍雷之症"一般指代的是肝腎陰虛,"引火歸元"是指通過治療將身體的過盛熱能引回根本,達到平衡。"崇朝水泛金匱"是一個比喻,形容盡管努力,但效果仍有限,"金匱"指的是《金匱要略》,一部重要的中醫典籍。
6. 江陰吳
陽結於上,陰枯於下而為噎膈者,腎家之陽不能蒸騰於上,肺經之陰不能沾濡於下。古人於膈證一門,重補肝腎,良有以也。
大熟地、半夏、歸身、代赭石、旋覆花、乾薑、茯苓、制川附、臺烏藥、麥冬、竹瀝、新會皮、炙草。
白話文:
當身體上部出現熱結,下部陰分衰竭形成吞嚥困難的病症,這可能是腎臟的陽氣無法向上蒸發,肺部的陰潤又無法向下滋潤所導致。古人在處理這種類型的疾病時,強調補充肝腎的功能,確實有其道理。
處方內容包括:大量熟地、半夏、當歸身、煅赭石、旋覆花、乾薑、茯苓、炮製過的川附子、臺烏藥、麥冬、竹瀝、新會陳皮、炙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