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1)
桐涇橋孫 (1)
1. 桐涇橋孫
據述五更泄瀉,疊進溫通而罔效,病亦奇矣。診得左關脈弦,弦主乎濕,亦主乎肝。右一部內主乎脾。脾為土,肝為木,木乘土位,木乘土位,濕自不消。不消則脾為濕所浸淫,為重滯,為中宮痞,為少納多痰。脾氣被濕所累,既不能散津,上歸於肺,口舌常干而但運濕下入於腸,大便自泄。
病在肝脾而不在腎,明矣。擬治中運理輩,佐以縮脾法,俾得土中瀉木,以使兩和。
白話文:
據說天剛破曉就腹瀉,用了很多溫熱藥物通便,但沒有效果,這病症也真是少見。診脈後發現左手關脈弦滑,弦脈主濕,也主肝。右手部內脈位主脾。脾屬土,肝屬木,肝木剋制脾土,這樣濕氣自然不能消散。濕氣不消,脾臟便會被濕氣浸潤,變得沉重滯塞,形成中焦痞悶,食入少而痰濕多。脾氣被濕氣拖累,既不能運化津液,輸布到肺中,所以經常口乾舌燥;只能將濕氣運送下來進入腸道,導致大便自然洩瀉。
於朮、茯苓、黨參、炙草、炮姜、川連、扁豆、草果、青皮、陳皮、葛根、砂仁。
白話文:
白朮、茯苓、黨參、甘草、乾薑、川連、扁豆、草果、青皮、陳皮、葛根、砂仁。
2. 常熟姚
虛則補之,陰虛則補陰,陽虛則補陽。久病者陰陽兩虧,寒熱分爭,既補其陰又補其陽,未有不合者也。然補陽則脹,補陰亦然,是虛不受補乎?另有實邪乎?診得脈形細澀而數細,屬陰虧,澀為血少,數之一脈,外因傷氣虧者,陰火浮於上。然此等脈息在虛者,按必無力,而按之還覺鼓指,不獨虛也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就要補虛,陰虛就要補陰,陽虛就要補陽。久病的人陰陽兩虛,寒熱交替,既要補陰又要補陽,沒有一個不適用的。
然而,補陽的話會腹脹,補陰也會腹脹,這是因為虛弱的身體不能承受補充嗎?還是另有實邪在作怪?
診斷發現脈搏細弱而數,這是陰虛的表現,脈搏澀說明血少,數脈說明外因傷氣導致陰火上浮。
但是,這種脈象如果是虛證,按壓時肯定會無力,而按壓時卻感覺有鼓脹感,所以不全是虛證。
久病而見實脈,病從何來?因思秋燥氣也。燥氣先傷上焦華蓋,則諸氣膹郁,營衛失和,寒熱分爭,無怪乎補氣補血不一應手。夫燥勝則乾燥於上,嗌自乾燥,於外膚自乾燥,於內血自干,肺受燥氣則為咳為嗽。燥萬物者莫熯乎火,潤萬物者莫悅乎澤。若不以嘉言之清燥救肺湯,棘手無策矣。
瀉必先補於前,實必固虛於後,此不過以意逆之,冀其弋獲而已。
白話文:
當久病出現實脈(脈搏有力)時,病從何來?因為想到是秋天燥氣造成的。燥氣首先損傷上焦(頭胸部)的華蓋(肺),導致氣血鬱結,運行失調,寒熱交替爭鬥,難怪補氣補血都無效。因為燥氣盛行,上焦乾燥,咽喉乾澀,皮膚乾裂,體內血液幹涸。肺受到燥氣,就會咳嗽。萬物中沒有比火更乾燥的,沒有比水更滋潤的。如果不使用清肺湯這種甘潤的藥物來抵禦燥氣,恐怕會束手無策。
桑葉、北沙參、石膏、麥冬、肉炙草、羚羊角、川旦、大生地、麻仁、枇杷葉、杏仁、清阿膠
白話文:
桑葉:降熱、止咳、平喘
北沙參:清熱、潤肺、止咳
石膏:清熱、降火
麥冬:潤肺、養陰、止咳
肉炙草:清熱、解毒、止痛
羚羊角:清熱、降火、涼血
川旦:清熱、涼血、止痛
大生地:滋陰、養血
麻仁:潤腸、通便、止咳
枇杷葉:清熱、化痰,止咳
杏仁:止咳、平喘、潤肺
清阿膠:補血、止血
3. 嘉興沈
濕邪下注,為濁;濕流關節,為痛;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;軟短為拘據。此三條而論,顯系脾經積濕下注,旁流不能盡化,鬱而為熱,傷及於筋。夫筋,肝所主也,宜養宜滋;而脾經之濕熱仍未清楚,不得不以通化之品兼施之。然病日經久,恐非旦夕所能取效。
白話文:
濕氣下行,沉積在身體下部,形成濁氣;
濕氣流入關節,就會引起疼痛;
濕熱交加,不通暢,會導致大筋軟弱無力;
軟弱無力就會拘泥不暢。
根據這三條症狀,顯然是脾經積濕下注,旁流不能完全化解,鬱積形成熱氣,損傷了筋腱。
筋腱是由肝臟主導的,需要養護和滋潤;
而脾經的濕熱仍然沒有清除,不得不使用疏通化解的藥物配合治療。
然而,這個病已經持續很長時間,恐怕不能在短時間內見到效果。
大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虎脛骨、茯苓、防已、秦艽、潞黨參、於朮、炙草、苡仁、鮮桑葉、木瓜。
白話文:
-
大熟地:熟透的生地黃
-
當歸:當歸
-
白芍:白芍藥
-
川芎:川芎
-
虎脛骨:虎的脛骨
-
茯苓:茯苓
-
防已:防已
-
秦艽:秦艽
-
潞黨參:黨參
-
於朮:蒼朮
-
炙草:炙甘草
-
苡仁:薏苡仁
-
鮮桑葉:新鮮的桑葉
-
木瓜:木瓜
4. 常熟李
舌上之有苔無苔,全憑中氣之立與不立。然中氣所立之苔白而且潤,茲乃黃而帶黑,又兼乾象。干屬無津,黃則為土,黑則為火。火土合德,病而不合德,邪熱蒸蒸也。邪熱既蒸陽明,無怪乎陰不上承以昭乎津液,暗傷若不以實則瀉之之法治之,吾恐心陽更旺。
瀉黃湯
白話文:
舌頭上有苔或沒苔,完全取決於中氣是否充足。如果中氣充足,舌苔應該是白色潤澤的,但現在的舌苔卻是黃色帶黑色,而且還顯得乾燥。乾燥是因為津液不足,黃色代表土,黑色代表火。火土相生相合,表示身體有病熱。邪熱蒸發上升到胃經,怪不得陰津不能滋養舌頭。如果不及時用實則瀉的方法治療,恐怕心陽會更加旺盛。
5. 南濠薛
久痢未有不傷腎,腎虛則氣不歸原,呼多吸少,喘自作焉。納氣歸元最為要著。然龍雷之人亦已隨氣上逆,口乾鼻燥咽痛,脈衝反見有餘之象,引火歸元不可少。此亦不過因病治病,竭力以圖之,計鞭長莫及,未免致嘆於崇朝水泛金匱。腎氣丸一兩,炒炭煎服。
白話文:
長期腹瀉沒有不損傷腎臟的。腎氣虛弱,氣機就不能歸回原位,呼氣多而吸氣少,就會產生喘息。讓氣機歸回原位至關重要。但是,腎氣不足的人已經隨著氣機逆行上沖,導致口乾、鼻塞、咽喉痛,脈搏反而呈現旺盛的假象,所以需要把火氣引導歸回原位。這也不過是根據病情進行治療,盡力而為,但就像鞭子不夠長,難以觸及,難免會嘆息於水淹金匱。使用腎氣丸一方,煎服,劑量一兩。
6. 江陰吳
陽結於上,陰枯於下而為噎膈者,腎家之陽不能蒸騰於上,肺經之陰不能沾濡於下。古人於膈證一門,重補肝腎,良有以也。
白話文:
當陽氣積聚在身上部,陰液枯竭在下部而導致噎膈時,是因為腎臟的陽氣無法蒸騰到上面,肺經的陰液也無法滋潤到下面。古代醫家在治療噎膈證時,會特別重視補益肝腎,原因就在於此。
大熟地、半夏、歸身、代赭石、旋覆花、乾薑、茯苓、制川附、臺烏藥、麥冬、竹瀝、新會皮、炙草。
白話文:
熟地黃精(大)、半夏、當歸、赭石、旋覆花、生薑、茯苓、川烏頭經過炮製後、吳茱萸、麥冬、竹瀝、陳皮、炙甘草
7. 廟堂巷董
知柏之性本來迅掃傷陽。據云服之者多而且久,以致濁陰用事,真陽上越,煩躁眩暈,尺脈微細,小便不舉,幸得大溫大補之劑,尚可支持。為今之計,舍此溫補,別無苟安之法。病發時少腹作痛,際此冬至之時,身中之一陽未必即生,急以來復法,生陽於下,佐以真武湯,坐鎮北方,俾得陰陽不散,最為第一要著。制川附、白芍、茯苓、生清退、潛術,煎送來復丹。
白話文:
知柏的藥性本來會迅速傷害陽氣。據說服用過多或過久,會導致陰氣過盛,陽氣上浮,出現煩躁、眩暈、脈搏微弱、小便排不出等症狀。此時,幸虧有大溫補的藥物可以支撐。現在最好的辦法,就是放棄溫補,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苟安。病發時,小腹會疼痛。現在正值冬至,體內唯一的陽氣可能還沒有生發。要趕緊用「來復法」來生髮下焦陽氣,輔以真武湯,鞏固北方的陽氣,讓陰陽不散,這是最關鍵的。用川附、白芍、茯苓、生薑、潛術等藥物,煎煮後服用來復丹。
8. 龐家巷吳
脾脈絡舌本,又主四肢。脾經素有之痰,為寒所遏,上行舌本則不言,下注四肢則痛痹。內陰心包則形神呆鈍,外陰陽氣則四肢冰冷。現在脈象小滑,寒痰正甚,必得溫通經絡,以使痰消寒化則妥。
白話文:
脾臟的經絡通向舌頭根部,也支配四肢。脾經裡原本有的痰液,被寒氣阻滯,上行到舌頭根部就會導致失語,下注到四肢就會引起痺痛。內寒侵襲心包,人就會精神呆滯,外寒侵襲陽氣,四肢就會冰冷。現在脈象微弱且滑利,說明寒痰很重,必須溫通經絡,讓痰液消散,寒氣化解,才能康復。
蘇合香丸一丸,取竹瀝五錢,薑汁一茶匙,隔滾水燉溫溶服。
白話文:
取蘇合香丸一顆,加上五錢竹瀝和一茶匙薑汁,隔著滾水燉煮溫熱後溶解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