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15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15)

1. 憩岩楊

中虛濕熱生痰生飲,為咳為嗽,甚至為喘。喘出於肺,關於腎。肺病及腎水,失金之母也。如此日虛一日,而所患之濕熱菀蒸於內,化熱傷陰,溺黃,口乾,味苦,苔白,脘痞,頭昏,耳閉,小有寒熱等證,繼之於後,更覺無力以消。所以右脈雖空,其形弦大且數;左部雖沉,反見弦急不舒。從肺腎立方,本屬堂堂正正,無如濕熱反蒸乎?

甘露飲,去草水泛。資生丸,取炒香花生果肉煎湯代水。

復診

寒熱一除,精神有半日之爽。未幾復蹈則轍,是濕邪尚盛為熱,熱又蒸濕蒙其清竅。將前之減其補者,重乎清降。

大生地、麥冬、半夏、茵陳、西洋參、川斛、枳殼、蘇子、枇杷葉、桑皮、通草、竹瀝。

白話文:

[楊憩巖]所述內容如下:

因脾胃虛弱導致濕熱內生,進而產生痰與水飲,引起咳嗽和喉嚨痛,甚至發展到呼吸困難。呼吸困難源自肺部,但與腎臟健康有關。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腎臟,即所謂的金克水,病情便逐日虛弱。同時,體內的濕熱蒸騰,轉化為熱度傷害陰液,出現尿黃、口渴、口苦、舌苔白、胃部脹滿、頭暈、耳鳴、輕微發燒等症狀,這些後續問題讓人更難應對。因此,即使右手脈象空虛,但仍呈現弦大且快;左手脈象雖沉,卻顯得緊繃不舒適。從肺腎兩臟著手治療,本是正確路線,然而濕熱反覆蒸騰,情況複雜。

藥方建議:甘露飲,去除草藥與水的浮沫部分。資生丸,使用炒香的花生仁煎湯替代清水服用。

再診時:

發冷發熱的症狀消失後,患者精神狀態恢復半天的清爽。然而不久後,病情再次反覆,這是由於濕邪仍舊旺盛,轉化為熱度,進一步蒸騰濕氣,影響了清竅。因此,先前的補藥需減少,而強調清熱降火。

開立藥方:大量生地、麥門冬、半夏、茵陳、西洋參、石斛、枳殼、紫蘇子、枇杷葉、桑白皮、通草、竹瀝。

2. 楓橋徐

咳嗽於前風也,痛痹於後濕也。風濕一病於外,伏暑內動於中,以致寒熱如瘧八日不退。診得右脈弦中帶數,左部雖數偏見濡象。數之一脈誠屬暑氣所形,而弦且濡者又屬風少濕多。因思汗出不已,而多暑之不能速化者,原被暑氣肋遏,難以因風而達。然則面色黃滯,舌苔滿白,小溲短赤,從未發渴,豈非熱處濕中之謂乎?若就暑邪透達,非先化去其濕則不能也。然遲之又久,往往暑不外達,反從內走,增出一番險症,不可不防。

蓋以邪無中立,不出則進耳。

赤苓茅朮製厚朴滑石炙草丹皮草果仁陳皮杏仁桑葉淡乾薑

次診

面之滯色已開,濕邪有暗化之機矣。是以右脈弦象稍緩,左之濡脈略弦。脈之轉移,病之化動,自然相應。惟數象仍然,寒熱稍輕,舌苔漸薄,小溲亦不為短。明系暑氣尚留,濕還內勝。無他,暑必夾濕,濕去則暑亦自消。若非此理,古人之消暑在消其濕,何以言之?宗消暑法,參入苓朮湯中,以使再減。然體質素虧,不得不以一甘一寒之法佐之。

酷炒半夏赤苓甘草橘紅淡乾薑杏仁藿香滑石草果仁桑葉川樸茅朮

三診

濕從溫燥而減,病情已緩。然濕為黏膩之邪,最難驟愈。無怪乎暑氣還郁,小有寒熱如瘧而作。舌苔雖薄,口尚不渴,面滯雖開,其色未亮。加以小溲不利,肢體不松,脈弦帶滯。所謂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,其在斯乎?轉以縮脾飲佐以五苓散。

草果仁砂仁桂枝赤苓醋炒半夏豬苓茅朮葛根建澤瀉扁豆

四診

濕衰大半,是以諸恙輕減。所嫌但熱不寒,一日兩度,有似癉瘧而並不煩嘔發渴。脈弦帶滯,無他。暑濕之邪尚留脾部,兼涉少陽。所以白苔之外,咽乾帶苦,每見於清晨也。古語云:「含助陽,別無驅濕之法。」又云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」宗此兩條而出一清脾飲,仍佐五苓散,以使脾陽漸勝,邪從小便而出,不再入於少陽,恰合現在病機。

清脾飲用芎術五苓散

五診

白苔化為黃色,濕邪退矣。暑猶在也。暑之所在,布於三焦。脈來濡數。今口知干,小便未利,胸次或痞,發熱兩度,正須透達之時。法宜提化。但苔有剝處,陰被暑傷。際此秋氣平分,雖難滋補,亦不可不顧其陰。

青蒿丹皮滑石甘草茯苓澤瀉淡芩橘紅萆薢薏仁穀芽

六診

診得脈數者熱也。內由暑邪所化也。暑必夾濕,起於傷風。是以午後發熱,夜半而衰,尚有如瘧之狀。中土之邪,究涉少陽。近來之口苦咽乾,實出於此。至於疹塊外發,風之餘氣,亦屬透達。所

白話文:

[楓橋徐]的醫案中描述的情況如下:

患者先前有咳嗽的症狀,是因為感受了風邪;後來感到關節疼痛僵硬,是因為濕氣所致。風濕這類疾病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,而體內的暑熱則是由內而發,導致患者像得了瘧疾一樣,寒熱交錯,連續八天沒有好轉。經過診斷,發現患者的右手脈象呈現弦中帶數的特徵,左手脈象雖然也是數象,但同時呈現出濡象。數象的脈象確實是由暑氣所引發的,而弦且濡的脈象則顯示風邪較少,濕氣較重。

思考到患者汗出不止,但體內的暑氣卻無法迅速化解,這是因為暑氣受到阻礙,無法順利地通過汗液排出。再看患者臉色黃滯、舌苔厚重且白色、小便短赤,但並未感到口渴,這些症狀都表明患者體內存在濕熱。要讓暑邪得以透達,首先必須化解體內的濕氣,否則暑氣很難自行消失。然而,如果拖延太久,暑氣不僅無法向外排出,反而可能向內蔓延,導致病情加重,必須提前防範。

因為邪氣不會停滯不動,如果不被排出,就會進一步侵入體內。

藥方包括赤苓、茅朮、厚朴、滑石、炙草、丹皮、草果仁、陳皮、杏仁、桑葉和淡乾薑。

再次診療時,患者臉色已不再黃滯,濕邪有逐漸消散的跡象。右手脈象的弦象稍微減輕,左手的濡象變得略帶弦象。脈象的變化與病情的好轉相互呼應。雖然數象的脈象依然存在,但寒熱的症狀已經有所減輕,舌苔逐漸變薄,小便也不再短赤。這說明暑氣仍然殘留在體內,濕氣仍然佔優勢。但這也無可厚非,因為暑氣總是會夾雜著濕氣,只有當濕氣去除,暑氣才會自然消散。如果不是這樣,古人為什麼說消暑就要先消除濕氣呢?根據消暑的原則,將苓朮湯加入治療,以幫助病情進一步改善。然而,考慮到患者體質素來虛弱,因此需要配合甘寒的方法來輔助治療。

第二次藥方包括酷炒半夏、赤苓、甘草、橘紅、淡乾薑、杏仁、藿香、滑石、草果仁、桑葉、川樸和茅朮。

第三次診療時,濕氣在溫燥的作用下已經減少了大半,病情也已經緩解。然而,濕氣是一種黏膩的邪氣,非常難以迅速治癒。因此,暑氣仍然在體內鬱積,偶爾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。舌苔雖然已經變薄,但口渴的症狀仍未出現,臉色雖然不再黃滯,但仍未恢復明亮。此外,小便不利、肢體僵硬,脈象仍有弦象和滯象。這表明脾臟受到濕氣的影響,導致身體沉重和滯澀。轉而使用縮脾飲,配合五苓散來治療。

第三次藥方包括草果仁、砂仁、桂枝、赤苓、醋炒半夏、豬苓、茅朮、葛根和建澤瀉、扁豆。

第四次診療時,濕氣已經減少了大半,各種症狀也已經明顯減輕。但患者仍然只有熱感而無寒感,每天出現兩次,類似瘧疾,但沒有煩躁、嘔吐或口渴的症狀。脈象仍然呈現弦象和滯象。這表明暑濕邪氣仍然殘留在脾臟部位,同時影響到少陽經。因此,除了舌苔變薄外,清晨時還會出現咽喉乾燥和苦味。古語有云:「含助陽,別無驅濕之法。」又說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」根據這兩句古語,選擇使用清脾飲,仍然配合五苓散,以幫助脾臟陽氣逐漸強化,邪氣通過小便排出,不再進入少陽經,正好符合目前的病情。

第四次藥方使用清脾飲和五苓散。

第五次診療時,舌苔從白色轉為黃色,表明濕邪已經消退。但暑氣仍然存在,它遍佈在三焦部位。脈象呈現濡數的特徵。現在患者感覺口幹,小便仍然不暢,胸部有些許痞滿,每天發熱兩次,正是需要透達的時候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提升和化解。但舌苔有剝落的地方,表示陰分被暑氣傷害。在秋季氣候平穩的時節,雖然難以進行滋補,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對陰分的保護。

第五次藥方包括青蒿、丹皮、滑石、甘草、茯苓、澤瀉、淡芩、橘紅、萆薢、薏仁和穀芽。

第六次診療時,脈象仍然呈現數象,表明體內仍有熱氣,這是暑邪所引起的。暑氣通常夾雜著濕氣,最初是由風邪引起。因此,患者在下午會發熱,到半夜才會減退,仍然呈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。中土部位的邪氣,確實涉及到了少陽經。最近的口苦和咽喉乾燥,就是由此產生的。至於皮膚上出現的疹塊,是風邪的餘氣,也屬於一種透達現象。然而,這些症狀仍然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