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13)

1. 太倉王

人生一小天地,大塊噫氣,其名為風。人身噯氣亦即是風。風行於地,噫由於胃。胃即是地,地即是胃。胃土之病,總不外乎肝木所乘,腎氣上逆。所謂雷風相搏者,其在斯乎?法當鎮之。

旋覆代赭湯,四磨湯去枳實,左金丸,薑棗。

白話文:

人就像是個小天地,大自然的氣息運轉,我們稱之為風。同樣地,人的身體打嗝或噯氣,其實也是類似風的現象。風在地面上流動,而噯氣則源自於胃部。可以說,胃就像大地一樣,大地就是胃的象徵。胃部(屬土)的疾病,大多是由肝臟(屬木)的影響或是腎臟氣血上沖所導致。這就好比雷與風互相交錯的情況,道理是不是也在此呢?因此,對待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是穩定它。

可用的藥方有:旋覆代赭湯、四磨湯但要去掉枳實、左金丸,以及薑棗。

2. 憩橋巷倪

濕之見於夏者,熱濕也。熱濕內蒸,邪從大便而泄,似為美事,而不知身中之元氣即於泄瀉而傷。傷則所蒸之邪又從內踞,大腹脹滿,足附浮腫,小水短赤,飲食減少,神情困倦,脈象芤數,口舌乾燥,病勢有加無已,每易喘脫。進以桂苓甘露飲。

白話文:

在夏天出現的濕氣,是屬於熱濕。當熱濕在體內蒸騰,病邪會通過大便排出,這看似是一件好事,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體內的元氣也會因腹瀉而受損。一旦元氣受損,原先體內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腹部脹滿,腳踝浮腫,尿量少且色澤深紅,食慾減退,感到精神疲憊,脈搏顯現出芤數(一種虛弱且頻率快的脈象),口乾舌燥,病情會持續惡化,容易導致呼吸困難。這種情況下,應使用桂苓甘露飲來治療。

3. 南翔甘

望得色萎肉削,聞得氣怯言微,問得右乳腫痛,切得脈轉弦急。就此四者而論,是脫營之症也,且脫營將成之兆也。夫脫營之候,載在內經,有其論,實未定其所。毓仁先生僅以耳之前後,定其結腫。幸得張氏駁之,以為膺乳等部,隨處可生。所謂始如痰核,久則漸大如石是也。

初起不腫不疼,似屬向安無事。惟潰則血水一流,則不可問矣。然腫痛之象,其質已熱,其色已紅,頗有內潰之情。當此飲食減少,神情困倦,腰脊苦疼,口舌乾燥,寤寐失常,少腹下墜,氣人上炎,氣血大虧,肝脾更病,竊恐不勝其任矣。本宜益氣養營湯法,惟嫌膩滯不靈。

姑以十味溫膽湯加減:

細生地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陳皮、臺入參、黃耆、煆龍齒、川貝、石決明、霍斛、鮮竹茹。

次診:

進前法,寤言已寐,眼亦有神。即結腫之處,紅色咸熱象頗緩。有病隨藥轉之機,豈非美事?但脈之急者雖除,而弦數之象依然不改。弦主乎肝,亦主乎痰。數主乎腫,亦主乎火。痰火交煽,肝鬱內結,所以堅硬加石,有似扎岩乳癖,而實不同者,還未能開。加以食少腰疼,口燥言之,微腹之墜,種種虛象,不一而足。

正在營既內傷,症復外形之候也。攻補兩難,尚須養化以和之也。加能日漸向安,然後可以正方,庶乎近理。

中生地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陳皮、川貝母、霍斛、臺人參、歸身綿、黃耆、龍齒、石決明、竹茹、鮮鮮活水蘆根。

白話文:

觀察到病人面色憔悴,肌肉消瘦,聽到他聲音微弱,氣息衰弱,詢問得知他的右側乳房腫脹疼痛,診脈發現脈搏轉為弦急。從這四個方面來看,這是脫營的病症,而且是脫營即將形成的徵兆。關於脫營的症狀,《內經》中有所記載,雖然有相關的描述,但是對於具體的部位並未確定。毓仁先生只以耳朵的前後來判定腫塊的位置。幸好張氏對此提出反駁,認為胸部和乳房等部位都可能發生腫塊。就像一開始像痰核一樣,時間久了就逐漸增大如石頭。

剛開始時,腫塊既不腫也不疼,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。然而一旦破潰,血水就會大量流出,情況就無法控制了。然而腫痛的現象,其質量已經發熱,顏色已經變紅,有內部潰爛的傾向。在此期間,病人的飲食減少,精神疲倦,腰部疼痛,口舌乾燥,睡眠失調,下腹部下垂,氣血上逆,氣血大虧,肝脾更受影響,我擔心他無法承受這種病情。本應使用益氣養營湯來治療,但這種藥物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。

暫時使用十味溫膽湯進行加減調配:

細生地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陳皮、臺入參、黃耆、煆龍齒、川貝、石決明、霍斛、鮮竹茹。

第二次診斷:

服用了之前的藥方,病人睡眠改善,眼睛也有了神采。在腫塊的地方,紅色和熱感已經減輕。病情隨著藥效的轉換,這豈不是好事?但是,雖然脈搏的急促已經消失,但是弦數的現象仍然沒有改變。弦象代表肝臟,也代表痰濕。數象代表腫脹,也代表火熱。痰濕和火熱相互煽動,肝氣鬱結於內,因此腫塊堅硬如石,類似於乳腺增生,但實際上不同,這種情況還不能完全解決。加上食慾減少,腰部疼痛,口乾舌燥,微腹下墜,這些虛弱的症狀不勝枚舉。

這正是營養內傷,症狀外顯的情況。攻補兩難,仍需滋養調理以達到和諧。如果病情能夠逐漸好轉,然後才能使用正方,這樣才合乎道理。

中生地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陳皮、川貝母、霍斛、臺人參、歸身綿、黃耆、龍齒、石決明、竹茹、鮮鮮活水蘆根。

4. 唯亭吳

病經旬日,惡寒易熱而起,本多頭痛,現尚體疼,紅疹雖發未能透達,少汗多煩,牙關緊閉,舌強發言,苔色灰白,唇乾齒燥,胸悶脘痞,小便長轉,矢氣曾經厥逆,至今氣塞。診得脈象皆數,右寸關部弦而且滑。此係燥風外感,引動伏邪,已經化火,且兼痰食中結,互相為患也。

結而不開,往往津液暗傷,變為實在痙厥矣。速以涼膈法,清其無形之邪火,導其有餘之痰食,以使三焦通利為要。

涼膈湯川鬱金

白話文:

這位病人已患病十天左右,初期畏寒後轉為發燒,原本就常有頭痛,現在全身還感到疼痛。身上出現了紅疹,但未完全爆發出來,汗少且心情煩躁,牙關緊閉,說話困難,舌頭僵硬,舌苔呈灰白色,嘴脣乾燥,牙齒也乾燥,胸口悶,胃部不適,小便頻繁,曾有過因腸胃氣逆導致的昏厥,到現在仍感覺呼吸不暢。診斷後,發現他的脈搏跳動快,右手腕部的脈象緊繃且滑。

這是因為外感燥風,引發潛藏的邪氣,已轉化為內火,同時伴有痰濕和食滯在中焦互相影響,形成病態。

若這種情況持續,會暗暗地消耗體內津液,最終可能發展為痙攣或昏厥。因此,我們應立即採用清涼膈法,清除體內的無形邪火,引導排除過剩的痰濕和食滯,讓三焦功能順暢,是當前的首要任務。

治療藥方為涼膈湯,主要成分為川鬱金。

5. 西街李

胃為多血之鄉,和則降,逆則升。有升無降,熱氣載血上行,吐而不止,其色帶紫,且有濁痰夾雜其中,宜治胃也無疑,但虛寒之體,過服熱藥而夾者,不能純用清法。宗吐血不止例治:

側柏葉、炮姜、馬通、生地、歸身炭、阿膠、淡苓綿、黃耆、白綿紙灰、黃連、炙草、降香葉,取苡仁一兩,煎湯代水。

次診:

進仲景法,紫血已除,熱渴自減,無如痰中帶血,胃必不和。究其血色已淡,責在乎虛。虛則脾失所統,肝失所藏,血從上脫,火逆氣升,尚須前法加減。

原方加雞子黃淮小麥,去淡芩。

白話文:

[西街李]的治療案例如下:

他指出,胃部是血液豐富的地方,當它運作順暢時,氣血會下降;反之,如果胃氣逆流,氣血就會上升。若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,熱氣會帶著血液上行,導致持續性的嘔吐,嘔出的血液色澤偏紫,並夾雜著濃稠的痰液。這種情況,顯然需要調理胃部,但對於體質虛弱且偏寒的人,如果過量服用熱性藥物,就不能單純使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。

根據嘔血不止的情況,他開出以下處方:側柏葉、炮製過的薑、馬通、生地、當歸身炭、阿膠、淡苓綿、黃耆、白綿紙灰、黃連、炙草、降香葉,以及用一兩薏仁熬煮的湯汁來代替水。

在第二次診斷時,

他採用了仲景的治療方法,發現紫色的血液已經消失,熱感和口渴的情況也得到了緩解,但是痰中仍帶有血絲,這顯示胃部仍然不和諧。經過進一步觀察,發現血液的顏色已經變淡,問題的關鍵在於體虛。體虛會導致脾臟失去對血液的控制,肝臟無法正常儲存血液,使血液向上流失,氣血逆流,仍需以前述的治療方式,進行適度的增減調整。

原本的處方中,他添加了雞蛋黃和淮小麥,並刪除了淡苓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