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4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4)

1. 上海李

少陽之脈行身之側,痰核結於頸旁,延及腋下,想是濕生痰,痰生熱,流落少陽部分而不能化達也。痰核所成,非朝夕諒非湯藥所能速效者。惟其不能速效,所患濕熱即從少陽膽經襲入厥陰肝部,寤不成寐,寐則驚惕,甚至口燥舌黃,溺赤便堅,病熱有加憮已良。以膽附於腑,病還之於藏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脈在身體兩側運行。痰熱凝聚在頸部,並延伸到腋下,可能是由於濕氣生成痰液,痰液生熱,流入少陽經脈卻無法化解所致。痰核的形成並不能在一夕之間治癒,也不是服用湯藥就能快速見效的。由於無法快速見效,導致濕熱從少陽膽經侵襲到厥陰肝部,導致患者白天無法入睡,晚上容易驚醒,甚至出現口乾舌黃、小便赤黃、大便乾結等症狀,且病情會逐漸加重。這是因為膽屬於腑,而病邪已侵入藏腑之中。

肝藏屬木,其性最剛,非有水以涵之,每來橫逆。此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體,更有易升無降,竟可徹夜不眠,為現在所苦。急段醫治,然後再論緩調。擬許學士知母法:

白話文:

肝臟屬於木行,性質最為剛烈。如果沒有水來滋潤,就會經常出現橫逆之症。肝臓內部陽氣通常有餘,陰氣通常不足,更易於升發而不易於下降,甚至導致徹夜不眠,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。需要緊急治療,之後再考慮緩慢調理。建議採用許學士的「知母湯」療法:

石決明、洋參、大生地、龍齒、當歸身、犀角、朱茯神、棗仁、柏子仁、沉香。

白話文:

  • 石決明
  • 洋參
  • 太子參
  • 龍齒草
  • 當歸
  • 犀牛角
  • 朱茯神
  • 大棗仁
  • 松子仁
  • 沉香

2. 常熟陳

濃痰內結,須從上齶咯出。暴者為風熱外感,久者為陰火上衝。若陰火既衝,風熱復感,二者互相為患,一時濃痰更結,咯出更難。治其疾,必先靜養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濃痰堵塞在體內,需要從上顎咳出。如果發病突然,這是因為風熱外襲;如果病程較長,這是因為體內的陰火上沖。如果陰火已經上衝,風熱又來侵犯,兩者互相作用而造成問題,導致濃痰更加堵塞,更難咳出。治療這種疾病,首先必須靜養。

大熟地、丹皮、建澤瀉、茯苓、北沙參、山藥、地骨皮、桑皮、川貝母、洋參、白芍、竹茹、石決明、陳皮、枇杷葉、阿膠、麥冬肉為末,淡蜜水泛丸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下中藥碾磨成粉末:

  • 熟地黃
  • 丹皮
  • 澤瀉
  • 茯苓
  • 北沙參
  • 山藥
  • 地骨皮
  • 桑白皮
  • 川貝母
  • 洋參
  • 白芍
  • 竹茹
  • 決明子
  • 陳皮
  • 枇杷葉
  • 阿膠
  • 麥冬肉

用淡蜂蜜水將粉末揉成丸劑。

3. 浦東張

語言艱澀,口角流涎,肢麻氣短,脈息沉弦。此係內風習習感召外風以成類中也。七日內小心驟變,先理風痰,隨後大補。

白話文:

病人言語不清,嘴角流口水,四肢麻木氣短,脈搏沉細而緊。這是體內風邪襲擊後,再受外風影響而引發的病症。在七天之內要注意病情突然惡化,首先處理風痰問題,然後再進行大補元氣的治療。

雲茯苓、蠍梢製半夏、南星、臺烏藥制蠶、廣陳皮、甘艸。

白話文:

雲苓、用蠍子尾巴炮製的半夏、南星、用臺烏藥炮製的蠶、廣東陳皮、甘草。

4. 松江沈

四肢屬脾,脾主濕,濕毒內勝,走入脾經,右手背腕先痛後腫者,氣傷形也,名曰手氣。

白話文:

四肢屬於脾臟所管,脾臟主管濕氣,當濕毒在體內過盛,會進入脾經,如果右手背和手腕先是疼痛然後腫脹,這是氣血受損的表現,稱為手氣。

雲茯苓、茅朮、製半夏、枳亮片、薑黃、當歸、風化硝、赤芍。

白話文:

茯苓、白朮、半夏、枳實、薑黃、當歸、滑石、赤芍

5. 陳右

三焦浮游之火,行走不定。

黑山梔煎服。

覆診。

進奇方,火衰大半,藥對病矣。然舌紅無津,左脈弦數,水不足,火有餘,不言喻。瀉南補北法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三焦的浮游之火,移動沒有定處。

服用黑山梔熬製的藥煎。

複診。

服用特殊的方劑後,火氣已經減弱了大半,藥物對症了。但是舌頭仍然紅且沒有津液,左側的脈象弦而快,這是水不足而火有餘的情況,不用多說。應當採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方法來治療。

細生地、歸身、白芍藥、川連、石決明、黑梔、胡黃連、阿膠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歸身、白芍藥、川連、決明子(炒黑)、黑梔子、黃連、阿膠。

6. 安徽程

痢疾古稱滯下,滯下者暑邪積滯下走腸間也,幸得大黃盪滌,未成重候,然遷延不已,已經一月有餘,脈形弦細,肢體無力,溺色清,痢色紅白,中脘不舒,舌苔濕白,想是脾腎兩經之陽氣暗傷,所有餘邪不能盡化也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症已及下焦,不獨補脾,猶宜補腎,蓋久痢未有不傷腎耳。

白話文:

痢疾古稱滯下,是因為暑氣入侵體內,滯留在腸道所致。雖然服用了大黃藥材來清除這些滯留,但病情尚未完全好轉,已經拖延一個多月了。脈象細而緊,身體無力,小便清澈,痢疾的顏色為紅白相間,腹部中間不舒服,舌苔濕潤發白。這可能是因為脾臟和腎臟的陽氣暗中受損,所以殘留的病邪無法完全被消解。所謂「理中」,是指調理中焦脾胃。但這個病症已經影響到下焦腎臟,所以不僅要補脾,還要補腎,因為長期的痢疾必定會損傷腎臟。

附子理中治中,地榆防風

白話文:

使用附子理中湯治療中氣下陷,同時加入地榆和防風。

7. 湖南呂

脈象浮弦,弦則為痰,浮則為風。風邪因外而感,痰飲自內而起,內外合邪,咳嗽並作,安內攘外,似屬一定章程。然言弦脈固在右關,而浮之一字見於左者甚微,見於右者獨著,想是風之所感,本經痰之所上,實重其在脈。論雲浮弦痰飲之謂。夫如是則治痰之品宜重於驅風,不言而喻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弦,弦象徵痰,浮象徵風。風寒之邪由外侵入,痰飲從體內產生,內外邪氣合而為患,導致咳嗽不止。治療時,既要驅逐外在的風邪,也要祛除內在的痰飲,這種原則是確定的。不過,弦脈所在的位置通常在右關脈,而浮脈的徵兆如果出現在左脈則很微弱,出現在右脈則比較明顯。我想這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,最終痰飲上行,使脈象的浮動徵兆在右脈上較為明顯。醫書上說,「浮弦脈主痰飲」。既然如此,治療時祛痰的藥物應該比祛風的藥物更重要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
蘇子降氣湯去桂。

瀉白散赤苓枇杷葉。

白話文:

蘇子降氣湯去掉肉桂。

瀉白散加上赤茯苓和枇杷葉。

8. 楓橋徐

諸風掉眩皆屬於肝,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心。既讀內經即識此病,一怒則掉,一笑則鼓之病,病在心肝也。但肥人多濕,濕易生痰,調養心肝之外,必須兼化濕痰,未知是否?

白話文:

所有的頭暈目眩都歸屬於肝臟,所有的肢體僵硬震顫、恍惚失神都歸屬於心臟。讀過《黃帝內經》就會知道這些疾病,一發怒就會頭暈,一笑就會肢體僵硬發抖的疾病,是心肝有病。但是肥胖的人濕氣重,濕氣容易生痰,調理心肝的同時,必須兼顧祛除濕痰,不知是否正確?

生地、竹茹、製半夏、陳皮、於朮、枳實、石決明、炙艸

朝服天王補心丹三錢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竹茹、炮製過的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枳實、石決明、炙甘草

9. 太倉陸

脈見兩弦非痰即敗,今所嘔者幸有痰涎,尚非敗症,然久吐不已,究恐成敗,斷非不敢以痰涎上泛小恙目之,惟治痰飲者多用溫法,而此間肝陰不足,其火本旺,舌紅且縐,用藥最難,況酒客中虛濕熱又勝剛柔相濟之品難矣。擬連理湯合戊已法加減:

白話文:

從脈象來看,出現兩條弦脈,不是痰多就是虛症。現在所吐出的東西幸好有痰液,還不是虛症,但如果長時間不停地嘔吐,最終還是恐會變成虛症。所以不能輕視痰液上泛引起的小毛病,但治療痰液的方法大多使用溫補的方法,而這個人肝陰不足,肝火本就旺盛,舌頭紅潤且有皺紋,用藥很困難,況且對於嗜酒的人來說,虛熱又比較重,難以使用剛柔兼濟的藥品。計劃將連理湯與戊己湯相加減配,再酌情加減用藥。

生於術、茯苓、乾薑、炙草、制川附、白芍、陳皮、製半夏、潞黨參、川連;另生薑、食鹽、飴糖、炙草四味煎湯代茶。

白話文:

藥材:人參、茯苓、乾薑、甘草、炮附子、白芍、陳皮、半夏、潞黨參、川連。

另取生薑、食鹽、飴糖、甘草煎服為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