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5)
桐涇橋孫 (5)
1. 廟前洪
無陰則陽無以化,所以大劑清涼,病勢依然不改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陰,那麼陽就無法轉化,所以即使使用大量的清熱藥物,病情仍然沒有改善。
細生地、犀角、牛膝、肥知母、鮮石斛、石膏、麥冬、南花粉、粉丹皮、金斛。
復診:
白話文:
細生地、犀角、牛膝、肥知母、鮮石斛、石膏、麥冬、南花粉、粉丹皮、金斛。
復診:
進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法,身熱漸緩,大便亦通。豈非寒之不寒,責在無水之一驗乎?然病雖衰而陰虧留熱,尚不能平。脈數、溺疼、苔黃、口燥、自汁、神疲,多所復復時也,豈容渺視?仍宜昨法守之。
照前方,用中生地加蔗汁。
白話文:
少陰虛寒症狀漸緩,陽明實熱症狀減輕,發熱逐漸緩解,大便也通暢了。這難道不是寒證不純、主要是由於體內缺水嗎?這種情況下,雖然病情有所好轉,但陰虛內熱的情況依舊存在,還不能穩定。脈搏數弱、小便疼痛、舌苔發黃、口乾舌燥、口中有津液分泌、精神疲倦等症狀時常反覆出現,豈能忽視這些症狀呢?仍然應該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。
2. 太倉武
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,本宜溫藥和之。無如痹日經久,三氣之邪亦己鬱熱,正在經,熱則疼,經熱則痹之時,又與風寒濕初起見症甚不同,所以脈象弦數,口舌乾膩,小溲帶黃,繼之於後也。擬蠲痹法加減:
白話文:
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交雜在一起,就會引起痹症,原本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。但如果痹症拖延日久,三種邪氣的邪熱也會鬱積,正在經絡中作祟,熱氣就會導致疼痛。經絡發熱時,痹症的症狀和剛發病時大不相同,所以脈象會出現弦數,口舌乾燥有黏膩感,小便帶黃,這些症狀會隨後出現。現在擬定蠲痹法加減:
當歸、赤芍藥、羌活片、薑黃、黃耆、嫩桑枝、黑梔、鮮竹瀝、蘆根、白蒺藜。
白話文:
當歸:補血活血
赤芍藥:活血化瘀
羌活片:祛風散寒,止痛
薑黃:活血化瘀,抗炎
黃耆:補氣升陽
嫩桑枝:清熱解毒,利咽喉
黑梔:滋陰降火,清熱解毒
鮮竹瀝:清熱生津,化痰止咳
蘆根:清熱利尿,生津止渴
白蒺藜:疏肝解鬱,明目
3. 青浦朱
陰虛生內熱,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則胃氣熱,熱氣薰胸中。故內熱就此內純而論,未有不補陰者也。然胃為市,脾為使,脾虛易泄之體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亦易暗生其熱。所以脾胃一論,始自東垣,以補內經之不逮。由此觀之,似與清燥湯方為合作。
清燥湯
白話文:
陰液不足會產生內熱,如果過度勞倦,身體氣血衰弱,食物消化不良,胸部氣機運行不暢,腹部氣機不通,就會導致胃氣過熱,熱氣上沖胸中。因此,從內部純粹的陰虛來看,沒有不補充陰液的。然而,胃就像市場,脾就像運輸者,脾氣虛弱容易腹瀉,不能為胃運送津液,而且也容易暗中產生熱氣。所以,把脾胃放在一起討論,是由東垣先生開始的,用來補充《內經》的不足。從這一點來看,似乎與清燥湯的方劑相配合。
4. 關上金
痢之一症,未有不在乎暑。暑邪先伏腸間,外因涼氣一朿其毒,下注則為痢疾。傷於血者,其色必紅;傷於氣者,其色必白。白也、紅也,總不外乎暑毒之所留也。然暑毒之外,每有飲食之積附和其中,所以痢之為名,古稱滯下。今痢已十有七日,積之下者不少,暑之解者已多。
白話文:
痢疾這個疾病,沒有不在意暑邪的。暑邪首先潛伏在腸中,外來的涼氣一觸發其毒性,向下走就會引起痢疾。傷於血的人,大便顏色一定偏紅;傷於氣的人,大便顏色一定偏白。不管是白還是紅,都離不開暑毒留下的痕跡。但是,除了暑毒之外,通常還有飲食停積在腸道裡和它一起作怪,所以痢疾這個病名,古人稱它為「滯下」。現在痢疾已經超過十幾天,停積在腸道裡的東西還不少,暑毒已經消散得差不多了。
不然,紅何以能轉為白?痛何以能得大減?所慮內留之邪尚隨脾氣下陷,苟非脾氣上升,則下痢漫無止期矣。擬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白話文:
否則,為什麼紅色會轉化為白色?為什麼疼痛會大大減輕?所擔心的內部邪氣尚隨脾氣下陷,如果脾氣不升起,那麼腹瀉就會沒完沒了。考慮使用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。
補中益氣湯去耆加六一香連淡乾薑神麯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減去耆草,加入六一味、香連、淡乾薑和神麴。
5. 嘉興張
上吐下疝,肝胃兩經宿疾也。去冬腹脹,因硬而起,延及於中,二便失調,此即臟寒生滿病也。良以一陽未生,寒物內傷,陽氣更虛,病情更劇。下焦陽氣既因艾灸而醒,何不進而求之,俾得一陽來復,濁氣漸消,庶幾有望。
白話文:
上吐下瀉,是肝臟和胃經的長期疾病。去年冬天腹脹,後因硬氣而起,延誤到體中,大小便失調,這就是內臟受寒,產生腹脹的疾病。原因是陽氣未發,寒邪內傷,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病情更加嚴重。下焦陽氣既已因艾灸而甦醒,為什麼不乘勝追擊,讓陽氣再次復甦,濁氣逐漸消散,這樣纔有希望治癒。
來復丹一錢五分,清米飲湯送下。
次診
大溫之下,復滿不減,減不足言,陽氣極虧,即欲來復,尚未得生生不息之機,至七日庶得一陽。
來復丹二錢。
三診
一陽來復,滿者已減其半,豈非美事?然中不足,三陽未泰,尚覺其痞痞者否也?否而不泰之謂也。
來復丹三錢,十服。
白話文:
服用來復丹一錢五分,用清米湯送服。
第二次看診時,發現患者的體溫已經下降,但肚子依然鼓脹,消退不多,說明陽氣嚴重不足,雖然有恢復的跡象,但尚未達到生生不息的狀態,大約七天後才會出現一陽復生。
這次服用來復丹二錢。
第三次看診時,患者已經出現一陽復生的跡象,肚子也消退了一半,這是很好的進展。但患者仍然感覺到一些不適,因為三陽尚未完全恢復,應該還有一些隱隱的脹痛感。這種情況叫做「否而不泰」。
這次服用來復丹三錢,連續服用十次。
6. 太倉殷
病分氣血,不病於血即病於氣,然亦有氣血同病者,未必各有所分也。即如此病,胃脘當心而痛,起於受餓之餘,得食則緩,豈非氣分病乎?然獨氣分為病,得食痛緩,宜乎即刻向安?而此痛雖能得食而緩,午後則劇,黃昏為甚,屬在陽中之陰,陰中之陰之候,其為血病無疑。況但頭汁出,便下紫色,脈形弦澀而數,更屬血之見證。
白話文:
疾病可分為氣血兩方面,如果沒有血的病變,就一定是氣的病變,但也有氣血都出現問題的情況,不一定非要將它們區分開來。就像這種疾病,胃脘部正對著心臟的地方疼痛,起因於飢餓之後,吃東西後疼痛緩解,這難道不是氣的病變嗎?但如果只有氣的病變,吃東西後疼痛會立即緩解才對,而這種疼痛雖然吃東西能緩解,但下午會加劇,傍晚最嚴重,屬於陽中的陰,陰中的陰的時段,這是血的病變無疑。何況頭部一冒汗,汗液就呈紫色,脈象弦緊而跳動次數多,這些都進一步證明這是血的病變。
但此血又非氣虛不能攝血之血,乃酒熱所瘀者。瘀則宜消,氣虛宜補,消補兼施,庶幾各得其所。
治中失笑 另元明紛紅曲為末,和勻每服二錢,痛時服。
白話文:
但是這血並不是因為氣虛無法收攝的血,而是因為酒熱造成的瘀血。瘀血應該要消除,氣虛則應該補充,消除瘀血和補氣同時進行,才能讓兩者都得到適當的處理。
治療時失笑,另外將紅曲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後每次服用二錢,在疼痛時服用。
7. 三板橋高
傷寒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之條,以昭寒傷營也。此間之寒深入營分,營分雖熱而衛分仍不能熱,所以膚寒,鼻血,苔黑,口乾,甚至舌強難言,其熱已畏,加以左關獨弦,餘皆小,兩足厥冷,但欲寐,胸前痞悶,味甜,溺頻,手振,痰血,呃忒,連嚏,濕邪,食滯,氣結,三者既助為虐,又因少陰之陰氣不充,自顧不暇,不能化托諸邪,其病更劇。曲運神思,聊擬一方,以冀應手方妥。
白話文:
在傷寒病中,有的已經發燒,有的還未發燒,這是寒邪侵犯營血,導致營分發熱而衛分仍不溫熱的緣故。因此,患者會出現皮膚寒冷、流鼻血、舌苔發黑、口乾,甚至言語不清等症狀。而由於熱邪已經畏縮,再加上左關脈獨弦,其他脈象都較小,兩足厥冷,患者只想要睡覺,胸前發悶,口中有甜味,小便頻數,手腳顫抖,咳出痰血,打嗝、連續打噴嚏,濕邪、食滯、氣結等因素同時加重病情,又由於少陰之陰氣虧虛,自顧不暇,無法化解和驅除這些邪氣,導致病情更加嚴重。我精心思考,擬定了一個方子,希望能手到病除。
蔥白,淡豆豉,黑梔,小川連,人參,肥玉竹,川貝,廣橘紅,藕汁。
復診
白話文:
蔥白、淡豆豉、黑梔子、小葉連翹、人參、肥玉竹、川貝、廣陳皮、藕汁。
足之厥冷已溫,膚之寒象轉熱,脈息之小者又能轉大且數且弦,寒鬱之熱頗有開泄之機,然其所開所泄獨在大經小絡,而肺之臟,胃之腑,皆不能通氣分,陰分仍屬無力以托其邪,無怪乎口乾,苔黑,舌強難言,關不開,鼻衄,嚏出,胸悶,氣粗,呼吸有聲,神清不振,且兼無慧,昏昏默默而睡,勢其尚在險途。搜索枯腸,以盡醫力。
白話文:
身體冰冷的症狀已經緩解,皮膚從寒冷轉為溫熱,原本微弱的脈搏變得強壯有力且速度較快且有力,身體的鬱熱之症似乎有逐漸消散的跡象。然而,這種消散只發生在身體的大經絡和小經絡中,肺臟和胃腑仍然無法流通氣血,陰氣仍然虛弱,無法托住邪氣。因此,患者出現口乾、舌苔發黑、舌頭僵硬難以言語、無法張開嘴巴、鼻出血、打噴嚏、胸悶、呼吸沉重且有聲、精神萎靡不振、思緒不清、昏昏欲睡等症狀,病情仍然十分危險。我必須竭盡全力尋找治療方法。
小川連,山梔,淡豆豉,淡芩,川黃柏,桑葉,白杏仁,花粉,川貝母,知母,大生地,竹瀝,枇杷葉,炒查。
白話文:
連翹、山梔子、淡豆豉、淡芩、川黃柏、桑葉、白杏仁、花粉、川貝母、知母、生地黃、竹瀝、枇杷葉、炒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