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5)
桐涇橋孫 (5)
1. 太平橋戴
夢泄遺精勤而又久近更舉念則泄腎失封藏之職,心失神明之主矣,急秘其元
龍骨一兩`` 大訶子皮
五隻 砂仁`五錢
砂朱`五錢``
為未取糯米粥糊丸如桐子大,零有硃砂為衣,朝服二粒,鹽酒送下,晚服三粒,冷水送下
白話文:
[太平橋戴]表示的是一位醫生或藥方的來源。內容描述的是治療夢遺、頻繁遺精的問題,這情況最近更加嚴重,甚至只要稍有性幻想就會發生。這表明腎臟封藏功能失調,心臟也失去了對精神的掌控。應立即保守元氣。
藥方成分包括:龍骨一兩,大訶子皮五個,砂仁五錢,砂朱五錢。
製作方法: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,再用糯米粥做成粘稠狀的藥丸,大小約等於梧桐籽,並以少許硃砂作為外層包衣。服用方法:早上服用兩粒,用鹽和酒一起吞服;晚上服用三粒,用冷水吞服。
2. 關上董
陰枯於下,陽結於上,陽明素有之瘀血濁痰亦阻膈間,以致飲食之下為噎為噫,經年不愈,其病更劇,所以胸中窒塞,尚吐白沫,脈象細澀,左關帶弦,又兼食後作脹,大便堅結,勢欲成膈。膈之用藥最難,必須循循漸進,以冀戈獲。然噎是神思間病,尤要內觀靜養,俾得懷抱放開,庶幾有益。
當歸、白芍、白蜜、鮮蘆根、乾薑、薤白、檳榔、瓦楞子、黨參、半夏。
復診
進前法,胸中之窒塞稍和,白沫之上泛略緩,顯繫上焦陽氣暫得溫通之品結者能開,然雖暫開,尚未生生不息,加以陰血仍枯,是以飲食之下不惟為噎為噫,且兼脹逆不舒,大便堅結,脈象細澀,左關帶弦,病情正劇,時也悅耳目娛心志,當在服藥之先。
淡乾薑、炙草、當歸、白芍、制首烏、薤白、黨參、陳皮、瓦楞子、茯苓、檳榔、烏藥、制川附、沈香、蘆根、白蜜製半夏。
白話文:
位於下方的陰氣已衰竭,上方的陽氣則凝結不通,原本在陽明部位的瘀血及濁痰,如今也阻塞在膈肌之間,導致吞嚥困難及反胃嘔氣的現象,這種情況長達一年仍未痊癒,病情甚至更形嚴重,因此病人感到胸部堵塞,並伴有吐出白色泡沫的症狀,脈象呈現細澀,左關部位的脈象則帶有弦象,加上飯後常感到脹氣,大便也變得堅硬且不易排泄,情勢上看,似乎已經形成膈肌障礙的病症。治療膈肌障礙的疾病十分困難,必須採取逐步緩慢的方式進行,期待能逐漸獲得改善。然而,噎食症實際上是一種與精神狀態有關的疾病,除了藥物治療外,病人更需內省靜養,保持心情愉悅,纔可能對病情有所助益。
藥方包括:當歸、白芍、白蜜、新鮮蘆根、乾薑、薤白、檳榔、瓦楞子、黨參、半夏。
再診:
服用了先前的藥方後,胸部的堵塞感稍微減輕,往上冒的白色泡沫也逐漸緩解,可見上焦的陽氣因服用溫通藥物而得到暫時的開通,雖然如此,但陽氣尚未能持續生發,加上陰血仍然不足,所以吞嚥困難和反胃嘔氣的症狀依然存在,且伴有脹氣不適,以及大便堅硬的問題,脈象仍是細澀,左關部位的脈象則帶有弦象,病情確實嚴峻。在此階段,讓病人身心愉悅應優先於服藥。
藥方調整為:淡乾薑、炙草、當歸、白芍、製首烏、薤白、黨參、陳皮、瓦楞子、茯苓、檳榔、烏藥、製川附、沈香、蘆根、白蜜製半夏。
3. 唯亭顧
肺氣通於鼻,和則能知臭香矣。茲乃反是肺之不和也,無疑然。然肺脈固澀,而脾胃兩脈何得亦然?加以白苔滿布,想是中焦濕土先病,累及肺金。欲清肺金,必先崇土化濕,以杜病根。若在枝葉上求治,無益也。
藿香、砂仁、於朮、黨參、半夏、陳皮、莘荑、桑皮、苡仁、炙草。
白話文:
【唯亭顧】
肺部的功能與鼻子相通,當肺部健康時,我們就能分辨各種氣味。但現在的情況卻相反,這顯然是肺部功能失調。毫無疑問,肺部的脈絡確實堵塞,然而,為什麼脾胃的脈絡也會同樣出現問題呢?再者,舌頭上佈滿了白苔,估計是消化系統先出了問題,然後影響到了肺部。要治療肺部,首先必須強化消化系統,去除濕氣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如果只是針對表面症狀進行治療,是沒有什麼效果的。
開出的藥方包括:藿香、砂仁、炒白朮、黨參、半夏、陳皮、辛夷、桑白皮、薏苡仁、炙甘草。
4. 太平橋邵
病中咳嗽,病後浮腫。浮腫屬脾,咳嗽屬肺。肺金風邪,脾土水濕,互相搏結,變而為風水症也。氣息喘促於上,二便失調於下,病勢危篤,能不慮其厥塞而脫乎?勉擬開鬼門、潔淨府兩法,以冀表裡皆通為幸。
麻黃湯、五苓散,用肉桂。
白話文:
在生病期間有咳嗽的症狀,病後則出現浮腫的情況。浮腫的問題通常與脾臟相關,而咳嗽則多是肺部的問題。肺部受風邪侵擾,脾臟則受水濕困擾,兩者相互影響,進而形成風水症。患者會有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,以及大小便失調的症狀,病情嚴重,難免讓人擔心可能會因氣血不通或虛弱至極而產生危險。因此,我打算採用「開鬼門」和「潔淨府」兩種療法,期望能夠讓患者的內外都能得到疏通,從而改善病情。
使用的藥方有麻黃湯及五苓散,並加入肉桂。
5. 山塘畢
疊進補納,自云諸恙向安,偶爾動氣,又云諸恙復作。然所患之恙,扔不外乎「喘」兩字,並無節外生枝。見症病亦奇怪矣哉!而不知所患咳喘,下虛氣不歸元之痰也。前所補納,藏氣未充,一以怒則氣上,再以思則氣結。既結於中,又上於肺,則健運失其常,清肅失其職,而痰飲之邪能免咳喘乎?補納方中佐以降氣,俾得兩全為要。
大熟地、歸身、炙草、黨參、紫石英、陳皮、於朮、牛膝、胡桃肉、杏仁、蘇子、茯苓製、半夏、桂枝、沈香。
白話文:
[山塘畢]的患者,一直服用補藥,自稱各種病狀都有所好轉,但偶爾生氣後,病症似乎又再次出現。然而,他所受的病苦,不過就是「喘」這個問題,並沒有其他衍生的症狀。這種病情的表現確實很奇特!但他並不知道他所患的咳嗽和喘息,是因為下焦虛弱,氣不能歸元,產生了痰所致。先前的補藥,尚未使臟腑氣血充足,一旦生氣氣就上衝,再一思考氣就鬱結。氣鬱結在中焦,又影響到肺部,這樣正常的消化運轉功能失調,肺部的清肅功能失效,那麼痰飲之邪怎能避免咳嗽和喘息呢?所以在補藥中加入降氣的藥物,讓補氣與降氣同時進行,纔是關鍵。
使用的藥物有:大量熟地、當歸身、炙甘草、黨參、紫石英、陳皮、白朮、牛膝、胡桃肉、杏仁、蘇子、茯苓製品、半夏、桂枝、沉香。
6. 徐州劉
失血後咳嗽不已,痰涎不少,甚至寒熱分爭,左部細輕,右寸關部數大,不寧,飲食小納,納則胸脘不利。此係伏熱傷胃,延及肺金,金受熱傷,變為肺痿。肺既痿矣,水絕生源,則肝腎兩經,即使不虛者而亦虛矣。然虛則補之,本來一定章程,無如肺胃兩經之伏熱尚屬不少,暗劫津液。
若非清養肺胃以去病根,而徒補肝腎,無益也。若論所吐痰涎,本從熱化,而不知胃家有熱,所進食不能化為氣血,亦易釀成痰飲,上泛於肺。肺又失其清肅之常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則肺自旋受而旋吐也。吐已多而且久,最慮氣喘。喘則腎木肺標,上下皆損,而恐歸虛脫。
如此看來,一清一養之下,稍能應手方幸。
冬瓜子、苡仁、白杏仁、蘆根、炙甘草、蛤殼、絲瓜絡、紫苑、海浮石、鱉甲、淡姜渣、秦艽、雲茯苓。
白話文:
這位來自徐州的劉先生,在大量出血後一直不停咳嗽,且產生大量痰涎,甚至出現發冷與發燒交替的情況。從脈診上看,他的左手脈象細弱,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卻數度強大而不穩定,飲食攝入量減少,吃東西時胸部和胃部感覺不適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潛藏的熱氣傷害了胃,影響到了肺部,肺部受到熱氣的傷害,轉變為肺萎縮。一旦肺部萎縮,水源就斷絕了,那麼肝臟和腎臟兩個系統,就算原本並未虛弱,也會變得虛弱。通常而言,虛弱就要補充,這是常規做法,然而肺部和胃部的潛在熱氣仍然很多,正在悄悄消耗體內的水分。
如果不去清除肺部和胃部的病根,單純補充肝臟和腎臟,是沒有用的。他所吐出的痰涎,本就是由熱氣轉化而來,但很多人不知道胃部有熱氣,進食後無法轉化為氣血,反而容易形成痰飲,上泛到肺部。肺部失去正常的清肅功能,無法正常調節水路,將水分向下輸送至膀胱,肺部自己就會吸收這些水分,然後再吐出。長時間大量吐痰,最令人擔心的是氣喘。一旦氣喘,肺部和腎部都會受損,恐怕會導致虛脫。
由此看來,必須先清熱再養身,纔能有效改善。
治療藥方包括:冬瓜籽、薏仁、白杏仁、蘆根、炙甘草、蛤殼、絲瓜絡、紫苑、海浮石、鱉甲、淡薑渣、秦艽、雲茯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