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6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6)

1. 小邾弄馬

舌乃心之苗,苗本於心,心為君火,其舌宜溫,茲何反是左寸脈沉而緩,舌色淡白?據云口唇早已先寒,然後及之於舌。因思陽明胃脈環於唇口,唇口之先寒,陽明府久被寒痰所阻,累及於心,良以胃土之生生於心火,子病及母,勢所必然。苓桂術甘二陳,益智仁遠志,開口川椒。

白話文:

舌頭是心臟的苗芽,苗芽根植於心臟。心臟是主導之火,因此舌頭應該保持溫暖。現在卻相反,左寸脈沉而緩,舌色淡白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據說脣部早已發冷,然後才蔓延到舌頭。由此推測,陽明胃脈環繞著脣部,脣部先發冷,是陽明胃府長期被寒痰阻滯,累及了心臟。因為胃土的生長有賴於心火,子病影響母病,這是必然的。治療方法:使用苓桂術甘二陳、益智仁遠志,並加入川椒開胃。

2. 太倉顧

舌乃心之苗,心血內虧,其舌少榮,無怪乎舌質覺辣甚於煩勞之下。天王補心丹。

白話文:

舌頭是心臟的反映,如果心血不足,舌頭就會失去光澤。所以,舌頭感覺麻痺,不是隻有過度勞累才會這樣。天王補心丹可以補益心血。

3. 南濠鄧

天之熱氣,下地之濕氣,人在氣交之中,無隙可避,感而受者,名曰暑。暑之為氣,也有濕有熱,不問可知其為患也。成瘧或病,不一而足。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,則人之病也必稀,正為此等證而嘆也。枯置勿論。此間寒熱往來,少陽受暑也,少陽見證也。爾時所受之暑,出入於膽經,乘勢提之,近似有理,而不知其在氣分者已從出時而達,在血分者反從入時而陷。

白話文:

由天上的陽氣和地上的濕氣交感而來,人處於氣交之中,無法完全避開,受到影響而生病,就稱為暑症。暑氣有濕有熱,不用問都知道會造成損害。導致瘧疾或其他疾病,種類繁多。如果天只有春、冬、秋三季而沒有夏季,人的疾病肯定會減少,正是因為有這些病症才會如此慨嘆。先撇開不討論陽明經受暑的枯竭不適。現在所討論的是寒熱往來的症狀,是少陽經受暑的表現,也是少陽受暑的證據。當時受到的暑氣,由膽經的陽產生,勢頭很強,看似有道理,但卻不知道氣分中的暑氣已經隨著陽氣的發散而排出,血分中的暑氣反而隨著陽氣的收斂而陷落。

所以瘧疾止後,舌苔之黃色依然不改,小泄之渾濁亦未化清,甚至嘈煩易飢,飲食無昧,精神萎頓,不能復元,如此情形已為累事。不意風從外束,邪自內蒸,變為發熱不休,獨在陽明之經,反不若少陽成瘧,尚有歇時也。然瘧已轉病一候不解,舌質頗紅幹,不多飲,頭痮且蒙,胸悶不開,背後獨疼,噁心唇燥,其勢不輕。加以音爍不揚,四肢無力,豈非陽明血熱無路可出,上薰於肺。

白話文:

所以,瘧疾痊癒後,舌苔黃色仍然未變,小便渾濁也還沒恢復清澈。甚至出現煩躁不安、容易飢餓、飲食無味、精神委靡不振,無法完全康復的狀況。這個時候已經是問題累積了很多。沒想到外感風邪,內有邪氣蒸發,導致發燒不退,集中在陽明經絡。這和少陽經絡形成的瘧疾不同,瘧疾還有間歇期。然而,瘧疾已經轉化為其他疾病,一發作就沒有停歇的跡象。舌質偏紅且乾燥,不太想喝水,頭部昏沉,胸悶發熱,只有背部疼痛,噁心,嘴脣乾燥,情況不輕。此外,聲音低沉無力,四肢無力。這難道不是因為陽明經絡血熱無處宣發,上沖到肺部引起的嗎?

肺熱葉焦則生痿躄耶?病勢有增無減,精氣會奪者,遇之竊恐不勝其任,而有昏喘厥塞之虞。此乃余之過慮,非有意駭人也。經云: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即宗此旨,出一枇杷葉散法,加減應無不合。

白話文:

肺部過熱耗損肺氣,會導致癱瘓嗎?病情不斷加重,精氣被奪走的話,恐怕我會處理不了,甚至會出現昏迷、喘不過氣、氣門阻塞的危險。這是我過於擔憂,不是有意嚇唬人。醫書上說:「治療癱瘓,只用陽明經的穴位。」我就是根據這個原則,提出一個枇杷葉散的藥方,加減搭配應該沒什麼不妥。

枇杷葉、茆根、西洋參、厚朴、羚羊角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知母、川鬱金、橘紅、川貝母

次診

白話文:

枇杷葉、茅根、西洋參、厚朴、羚羊角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知母、川鬱金、橘紅、川貝母

進前方,音之不揚者已揚,肢之無力者亦已有力,所稱肺熱葉焦則生痿躄之狀,可以免矣。得之於心,應之於手,在醫者本宜。第身熱之象,夜重日輕,首還如里背獨尚疼,二便失調於下,口苦不和於上,噁心痞悶於中,三焦正病,暑氣正多,所以脈形弦細,不見緩和,用藥最難著手。然河間論暑,每以三焦為訓,觀其三焦之邪孰輕孰重,則藥即隨之而進退。

白話文:

往前一步,原本聲音不亮的現在已經響亮了,原本無力的肢體也已經有力了。所謂的肺部過熱,肺葉枯焦而導致身體痿軟無力的情況,可以避免了。病從心上起,應當從手部著手治療,這是醫者的基本原則。但是身體發熱的症狀,夜晚比較嚴重,白天比較輕,頭部發熱像置身於室內,後背卻獨自疼痛,大小便失調,嘴巴發苦且口乾,噁心胸悶,三焦正逢病症,暑氣過盛,所以脈象弦細,不見緩和,用藥非常困難。但是河間醫生關於暑症的論述,總是把三焦作為依據,觀察三焦的邪氣輕重,那麼用藥就能夠進退自如。

因思此間上下兩焦見症輕於中焦,中焦痞悶噁心一減,則上下之見症亦可輕鬆。痞悶於內,噁心於外,最為現在所苦,速宜和解。當以瀉心湯法參入枇杷葉散方中,以作結者開之之計。如能取效,庶免風波。

白話文:

考慮到目前上焦和下焦的症狀比中焦輕微,中焦的脹悶和噁心感一旦減輕,上焦和下焦的症狀也隨之減輕。脹悶存在於內部,噁心表現於外部,是目前最困擾的症狀,應儘快緩解。應採用瀉心湯的方法結合枇杷葉散的藥方,以便打開結滯的經絡。如果能有效,就可以避免病情反覆。

小川連、淡芩、西洋參、半曲、羚羊角、厚朴、川貝母、藿香、枇杷葉、青蒿、鮮苑根、乾薑,取生穀芽、焦穀芽煎湯代水

三診

白話文:

使用小川連、淡色黃芩、西洋參、半夏、羚羊角、厚朴、川貝母、藿香、枇杷葉、青蒿、新鮮的紫蘇根和乾薑,取生麥芽和焦麥芽煮的湯汁代替水。

所言三焦見症,首如里背之疼,口舌之不和,二便之不調,以及胃脘之噁心噦逆,無一而非隨藥向安,豈非美事?然美中不足,獨有身上之熱,胸中之痞依然不改。因思痞者否也?否而不泰之謂也。無形之熱,有質之濕結而不開,變而為痞。

白話文:

說到三焦出現的症狀,首先像是背部的疼痛、口舌的違和感、大小便的失調,還有胃部的不舒服、噁心嘔吐,這些都是服用藥物後就能改善的,當然是好事。但美中不足的是,只有身上的燥熱和胸口的悶脹依然沒有改變。我心想,這悶脹是不是因為身體不正常的現象呢?不正常就會導致病變。無形的熱氣加上有形的濕氣凝結而不散,就會轉化成悶脹。

苟非陽氣得轉,則清濁混淆,痞無虛,日熱無退,時久病如此,能不慮起風波乎?就豚數芤細而論,邪留一半,正已大虛,虛則補之,邪則化之,斟酌於二者之間,出一半夏瀉心湯,專開其痞。痞若得開,熱亦可退,否則徙退其熱,而亦不能退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無法運作順暢,就會導致清濁混淆,出現痞滿不消、發熱不退的情況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,難道不用擔心會引起更大的問題嗎?

就像烤豬肉,如果只吃到一半,表示邪氣還有一半留在體內,而正氣已經非常虛弱。遇到這種情況,虛弱的需要補,邪氣則要化解。權衡兩者之間,可以用一半夏瀉心湯,專門來消解痞滿。如果痞滿消解了,熱症也能退去。否則,即使暫時退熱,但很快又會復發。

4. 西匯王

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脈為血脈。血脈盛則營衛流行,血脈衰則營衛阻塞。流行者通也,通則不痛;阻塞者不通,也不通則痛。痛之為日已久,病必在絡,不獨氣之為患可知。然則通其絡,破且氣,以使營衛漸和,不至有窒礙之弊,豈非快事?而不知五臟內虧,氣血不充,陰陽之道路久已難宣,急急補之,還恐精神不旺,氣滯血凝而痛,焉能受得攻方?夫營即血,衛即氧氣者,肺所主也。

白話文:

血液在脈絡中運行,氧氣在脈絡外流通,脈絡就是血脈。血脈旺盛,血液和氧氣就能順暢流動;血脈衰弱,血液和氧氣的流動就會受阻。流動順暢就沒有疼痛,受阻不通就會有疼痛。疼痛持續時間久了,一定是脈絡出了問題,不只是氣血造成的。因此,疏通脈絡,並疏通氣血,讓血液和氧氣逐漸恢復流動,避免發生阻礙的弊端,這不是一件好事嗎?但是,如果五臟內虛,氣血不足,陰陽通道堵塞已久,貿然去補,恐怕精神會更差,氣血凝結導致疼痛,哪能承受得住攻伐性的治療?血液就是血,氧氣是肺管轄的。

其用在右,右脅部痛,肺之治節不出相傳無權,必得培土生金,補火生土,則真火上騰,肺氣自旺。旺則燥金當令,金不自病矣。

白話文:

這種療法用在右側,如果右側肋部疼痛,是肺臟控制的部位沒有正常運行,一定要補養脾胃以生髮肺金,補腎壯火以滋養脾土。這樣一來,腎火就能夠上升,肺氣也會旺盛。肺氣旺盛,金氣就應該起主導作用,肺金自然不會再出問題了。

制香附附子理中湯,歸鬚白芍,良薑,取旋覆花、青蔥、新絳、瓦楞子,煎湯代水。

次診

白話文:

製作香附、附子、理中湯,加入歸鬚(生地黃)、白芍、良薑,另外取旋覆花、青蔥、新絳(乾薑)、瓦楞子,煎煮成湯,代替水服用。

火土合德,肺金自旺,右脅部痛所以向安也。夫肺為五臟華蓋,其用在右,隔一隔二,以補其體,以使其用體用兼全,痛固不作。但秋刑官也,肅殺令行,宜旺而不宜衰,宜通而不塞。肺若獨虛一,交秋令痛自除矣。

白話文:

火屬心與土屬脾共同生化,肺屬金自然會旺盛,因此右側肋部疼痛會自行恢復。肺是五臟的保護傘,它作用於右側,隔離了胃和膽,用來補足肺的實質,使肺的機能和實質都完善,這樣疼痛自然就不會發生了。但是,秋季是屬金主刑殺的季節,肅殺之氣盛行,肺應該旺盛而不應該衰弱,應該通暢而不應該阻塞。肺如果單獨虛弱,遇到秋季就會疼痛加劇,但這時肺氣自然會消除疼痛。

何反秋深而更痛耶?細察病情,起於血,後大補肺金,右脅便痛,顯系肺絡之中,必有一點瘀血阻其清肅,所以當通而反不通,漫無止期,不獨壯年時形寒飲冷傷肺而已,仍宜培補,佐以宣通,以使肺金日旺,瘀積消磨為要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秋天到了反而更痛?仔細觀察病情,疼痛的根源在於血液。之前過度滋補肺金,導致右脅疼痛,這明顯是由於肺部經絡中有一小點淤血阻礙了氣血暢通。因此,理應通暢的經絡反而不通了,遲遲不能緩解。不僅是壯年時形寒飲冷傷了肺,現在仍然需要滋補,同時輔以活血通絡的療法,這樣才能讓肺金日益強盛,消除淤積。

照原方,如九香蟲、陳皮、延胡索、薤白。

三診

白話文:

依據原來的處方,例如九香蟲、陳皮、延胡索、薤白。

脅部不疼,背脊生痮,兩腿作痠,無一而非三陰之界也。三陰之陰氣內旺,陽氣必衰,衰則濁陰用事,為痮為痠,以昭火土不能合德,氣息自短,脈形軟弱,嗽痰少寐,濁陰之氣已加陽位,無怪乎中下兩焦自病矣。若非溫通陽氣,竊恐白露橫江,宿疾復發。

白話文:

肋骨旁側不疼痛,但背部出現腫塊(痮),兩條腿感到痠痛,這些都是三陰經絡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所屬區域出現的問題。三陰經絡的陰氣過盛,陽氣勢必衰弱,陽氣衰弱則導致濁陰之氣作祟,形成腫塊(痮)和痠痛,表明火氣和土氣不能相互協調,呼吸短促,脈象軟弱,咳嗽有痰,睡眠減少,濁陰之氣已經侵犯陽氣所在區域,那麼中焦(脾胃)和下焦(腎氣)出現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如果不溫暖疏通陽氣,恐怕會導致白露橫江,舊病復發。

附子理中,當歸、白芍藥,新會皮、金毛脊、薤白、九香蟲、五加皮。

四診

白話文:

附子理中湯:

當歸、白芍藥、新會皮、金毛脊、薤白、九香蟲、五加皮

溫通後,痛已不作,諸恙大愈,藥之力耶?魔之退耶?姑置勿論,且論脈為血豚,五至為平,六至為數,三至為遲。診得脈來,四至既不為數,亦難為遲,使以平脈斷之,似未熨貼。何也?蓋以未至太息,不見五志者,亦屬遲脈,則為寒,又屬陽虛。若不以陽和之品,日進一日,還恐真火難生,濁陰竊發。

白話文:

溫暖疏通之後,疼痛減緩,各種症狀都大幅好轉,這是藥效好呢?還是邪氣退散了呢?暫且不討論,我們來探討脈象。通常脈搏跳動五次為正常,六次以上為偏快,三次以下為偏慢。診脈發現,您的脈搏跳動四次,既不偏快也不偏慢,但似乎又不太貼切。為什麼呢?因為在您嘆息之前,脈搏跳動的次數沒有達到五次,這也屬於偏慢的脈象,因此可能是寒氣所致,也就是陽氣不足。如果不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,每天情況持續惡化,恐怕真正的陽氣難以生長,陰寒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

附子理中湯,河車當歸身、白芍、九香、鹿角霜、金毛脊、陳皮、五加皮,仍取肝著

湯,瓦楞子,煎湯代水。

五診

白話文:

附子理中湯的組成:河車(龜甲)、當歸身、白芍、九香(一種藥材)、鹿角霜、金毛脊(虎骨)、陳皮、五加皮。另外,加上經過肝臟處理過的材料。

脈已五至,氣血之平,也可知平則營衛調和,陰陽和協,以免亢則為害之機,且有承則乃制之力焉。然皆藥力之偏見長也,而不和,久而久之,藥力又增,氣火,火宜少不宜壯,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耳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已經達到五次,這是氣血平衡的徵兆。由此可知,陰陽平衡,營氣和衛氣調和,不會因為過盛而產生危害,並且有控制的力量。然而,這些都是藥物的偏向性見解,而不是和諧的。時間久了,藥力又會增加,氣火也會增加。火氣宜少不宜壯,壯火會消耗氣,少火才會生氣。

干河車當歸、白芍藥,於朮,鹿角霜、杜仲、九香蟲、陳皮、潞黨參、��

白話文:

用乾地黃、當歸、白芍藥、蒼朮、鹿角霜、杜仲、九香蟲、陳皮、潞黨參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