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6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6)

1. 寶應梁

病起下焦後良於背,夫背為陽,良為山。設使背陽充足,何至重若艮山?惟督脈內空,不能統領諸陽,敷布於背,以致脾經之濕痰下隨腎家之氣夾背而上,上而不致於眼突,即艮其背有似山之重焉。背重於上,囊動於下,上下各病而實一以貫之。古語云:生病之處,即陽氣不到之處。此等症是也。下氣通陽,最為入手要著。

制川附、川椒、茯苓、陳皮、製半夏、炙草。

白話文:

疾病起源於下焦,之後影響到背部。背部屬陽,像山一樣堅固。如果背部的陽氣充足,怎麼會沉重得像艮山一樣呢?這是因為督脈內部空虛,無法統領其他陽氣,使其在背部分佈開來。導致脾經的濕痰跟隨著腎氣,夾著背部向上移動。這種上升的趨勢並未導致眼睛突出,而是讓背部沉重,就像山的重量一樣。背部上方沉重,下方則有囊動,上下兩端雖各有病狀,但實際上是由同一個問題貫穿的。古人說過:「生病的地方,就是陽氣無法達到的地方。」這正是描述這樣的病症。所以,疏通下氣,引導陽氣,是最首要的治療步驟。

藥方包含:炮製的川附子、川椒、茯苓、陳皮、炮製的半夏、炙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