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7)

回本書目錄

桐涇橋孫 (7)

1. 上海李

少陽之脈行身之側,痰核結於頸旁,延及腋下,想是濕生痰,痰生熱,流落少陽部分而不能化達也。痰核所成,非朝夕諒非湯藥所能速效者。惟其不能速效,所患濕熱即從少陽膽經襲入厥陰肝部,寤不成寐,寐則驚惕,甚至口燥舌黃,溺赤便堅,病熱有加憮已良。以膽附於腑,病還之於藏也。

肝藏屬木,其性最剛,非有水以涵之,每來橫逆。此間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體,更有易升無降,竟可徹夜不眠,為現在所苦。急段醫治,然後再論緩調。擬許學士知母法:

石決明、洋參、大生地、龍齒、當歸身、犀角、朱茯神、棗仁、柏子仁、沉香。

白話文:

[上海李]表示,少陽脈行於身體的側面,當頸旁出現如痰核般的硬塊,並蔓延至腋下,可能是由於濕氣過重導致生痰,痰又生成熱氣,這些熱氣和痰液滲入少陽部位,但無法正常代謝掉。這種痰核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也不是短期內服藥就能見效的。正因為不能快速見效,濕熱的問題就可能沿著少陽膽經影響到厥陰肝部,使得病人在清醒時難以入睡,睡著了又容易驚醒,甚至出現口乾舌燥、舌頭泛黃、尿色深紅、大便乾硬等症狀,病情似乎越來越嚴重。這是由於膽附屬於腑,而病症又反向影響到臟器。

肝臟屬木,本質上非常強韌,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津液滋潤,就會產生逆向的影響。患者目前處於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的狀態,加上容易上火且不易降火,甚至能整夜無法入眠,這是目前最大的困擾。首先需要緊急治療,之後再考慮長期調理。計劃使用許學士的知母法進行治療:

藥方包括:石決明、西洋參、大生地、龍齒、當歸身、犀角、朱茯神、酸棗仁、柏子仁、沉香。

2. 常熟陳

濃痰內結,須從上齶咯出。暴者為風熱外感,久者為陰火上衝。若陰火既衝,風熱復感,二者互相為患,一時濃痰更結,咯出更難。治其疾,必先靜養。

大熟地、丹皮、建澤瀉、茯苓、北沙參、山藥、地骨皮、桑皮、川貝母、洋參、白芍、竹茹、石決明、陳皮、枇杷葉、阿膠、麥冬肉為末,淡蜜水泛丸。

白話文:

[常熟陳]所描述的情況是:有大量濃稠的痰液在體內凝結,必須從上顎部位咳出。如果突然出現這種情況,通常是由於風熱外感所致;若是長期存在,則可能是體內陰火上升引起的。若同時受到陰火上升和風熱外感的雙重影響,兩者相互作用,會使濃痰更加凝結,咳出更加困難。對於這種病症,首先需要的是安靜休息和調養。

治療方面,可使用以下配方製成藥丸:大量的熟地、牡丹皮、福建產的澤瀉、茯苓、北沙參、山藥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川貝母、西洋參、白芍、竹茹、石決明、陳皮、枇杷葉、阿膠以及麥冬的果實部分,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,用淡蜜水混合製成丸狀藥物。

3. 浦東張

語言艱澀,口角流涎,肢麻氣短,脈息沉弦。此係內風習習感召外風以成類中也。七日內小心驟變,先理風痰,隨後大補。

雲茯苓、蠍梢製半夏、南星、臺烏藥制蠶、廣陳皮、甘艸。

白話文:

病患的言語表達困難,口水不自主地從嘴角流出,四肢有麻木感,呼吸短淺,脈搏深沉且帶有緊張感。這是因為身體內部風邪逐漸積聚,引發外部風邪侵襲,形成了類似中風的症狀。在接下來的七天內,必須小心病情可能突然惡化,治療上應先清除風痰,之後再進行大規模的補養。

藥方包含:雲茯苓、蠍梢製半夏、南星、臺烏藥製蠶、廣陳皮、甘草。

4. 松江沈

四肢屬脾,脾主濕,濕毒內勝,走入脾經,右手背腕先痛後腫者,氣傷形也,名曰手氣。

雲茯苓、茅朮、製半夏、枳亮片、薑黃、當歸、風化硝、赤芍。

白話文:

四肢是由脾臟所主管的,而脾臟主要處理濕氣。當濕氣與毒素在體內過盛,進入脾臟的經絡時,會首先導致右手的手背和手腕疼痛,隨後腫脹,這是因為氣血受損影響到身體的形態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手氣」。

治療上,會用到雲茯苓、茅朮、製半夏、枳實片、薑黃、當歸、風化硝和赤芍等藥材。

5. 陳右

三焦浮游之火,行走不定。

黑山梔煎服。

覆診。

進奇方,火衰大半,藥對病矣。然舌紅無津,左脈弦數,水不足,火有餘,不言喻。瀉南補北法主之。

細生地、歸身、白芍藥、川連、石決明、黑梔、胡黃連、阿膠。

白話文:

[陳右],內容如下:

三焦的浮游之火,移動沒有定處。

服用黑山梔煎煮的藥物。

再次看診。

使用特殊的療法後,火氣已經減弱了大半,顯示藥物確實對症。然而舌頭呈現紅色且缺乏口水,左手脈象弦數,代表體內陰液不足,而火氣過剩,情況不難理解。應採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治療方法。

開出的藥方包括:細生地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黃連、石決明、黑山梔、胡黃連、阿膠。

6. 安徽程

痢疾古稱滯下,滯下者暑邪積滯下走腸間也,幸得大黃盪滌,未成重候,然遷延不已,已經一月有餘,脈形弦細,肢體無力,溺色清,痢色紅白,中脘不舒,舌苔濕白,想是脾腎兩經之陽氣暗傷,所有餘邪不能盡化也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症已及下焦,不獨補脾,猶宜補腎,蓋久痢未有不傷腎耳。

附子理中治中,地榆防風

白話文:

痢疾在古代被稱為滯下,指的是暑熱病邪在腸道中積聚不散。所幸使用了大黃這種藥材來清除腸胃中的積滯,病情尚未轉為嚴重。然而,病情一直持續,已經超過一個月,病人的脈搏呈現出弦細的特徵,身體疲乏無力,尿液顏色清淡,而排出的痢疾物則呈現紅白色。上腹部感到不適,舌頭上的苔層濕且呈白色,估計是脾臟和腎臟兩條經絡的陽氣受損,導致殘餘的病邪無法完全消解。

「理中」是指調理中焦(即脾胃)。但這個病症顯然已經影響到下焦(即肝腎),因此治療時不僅要補脾,更應該補腎。因為長期的痢疾必然會對腎臟造成傷害。

醫生決定使用附子理中湯來調理中焦,並加入地榆和防風兩種草藥。

7. 湖南呂

脈象浮弦,弦則為痰,浮則為風。風邪因外而感,痰飲自內而起,內外合邪,咳嗽並作,安內攘外,似屬一定章程。然言弦脈固在右關,而浮之一字見於左者甚微,見於右者獨著,想是風之所感,本經痰之所上,實重其在脈。論雲浮弦痰飲之謂。夫如是則治痰之品宜重於驅風,不言而喻。

蘇子降氣湯去桂。

瀉白散赤苓枇杷葉。

白話文:

【湖南呂】

脈象顯示浮弦,弦象表示有痰,浮象表示有風。風邪是由外部入侵,痰飲則是由內部產生,當內外邪氣結合,就會引起咳嗽。對抗內部邪氣,防禦外部侵襲,似乎是固定的治療原則。然而,雖然弦脈通常出現在右手關部,但浮脈在左手出現的機率很小,在右手卻特別明顯,可推測風邪的感染,本經的痰液上升,都實質影響到脈象。醫書上寫道:浮弦是痰飲的象徵。既然如此,那麼治療痰的藥物應該比驅風的藥物更為重要,這點無須多言。

蘇子降氣湯去掉肉桂。

瀉白散加上紅色茯苓和枇杷葉。

8. 楓橋徐

諸風掉眩皆屬於肝,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心。既讀內經即識此病,一怒則掉,一笑則鼓之病,病在心肝也。但肥人多濕,濕易生痰,調養心肝之外,必須兼化濕痰,未知是否?

生地、竹茹、製半夏、陳皮、於朮、枳實、石決明、炙艸

朝服天王補心丹三錢

白話文:

【楓橋徐】

各種風病、搖晃眩暈都與肝臟有關,各種禁止不住的戰慄,像是失去精神支柱的症狀都與心臟相關。既然讀了《黃帝內經》,就明白這種病,一生氣就會搖晃,一笑就發抖的病,病根就在心和肝。但體型肥胖的人多有濕氣,濕氣容易生成痰,除了調理心肝,還必須同時化解濕痰,不知道這樣對不對?

藥方:生地、竹茹、製半夏、陳皮、於朮、枳實、石決明、炙艸。

早上服用天王補心丹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