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8)
桐涇橋孫 (8)
1. 憩岩楊
中虛濕熱生痰生飲,為咳為嗽,甚至為喘。喘出於肺,關於腎。肺病及腎水,失金之母也。如此日虛一日,而所患之濕熱菀蒸於內,化熱傷陰,溺黃,口乾,味苦,苔白,脘痞,頭昏,耳閉,小有寒熱等證,繼之於後,更覺無力以消。所以右脈雖空,其形弦大且數;左部雖沉,反見弦急不舒。從肺腎立方,本屬堂堂正正,無如濕熱反蒸乎?
白話文:
身體虛弱,濕氣和熱氣產生痰液,形成咳嗽、咳痰,甚至喘息。喘息源於肺,與腎臟有關。肺病影響腎水,失去金屬性的母親。如果這樣,會越來越虛弱,體內的濕熱蒸發,化熱傷陰,小便黃,口乾,口苦,舌苔白,胃脹,頭暈,耳鳴,略有寒熱等症狀,接著感到無力消除這些症狀。因此,雖然右手脈象空虛,但脈形弦大且數;雖然左手脈象沉穩,但反而弦急不舒。從肺腎角度立方,本應堂堂正正,但不知濕熱再次蒸發至此?
甘露飲,去草水泛。資生丸,取炒香花生果肉煎湯代水。
復診
白話文:
甘露飲:除去草水泛濫。
資生丸:將炒香的花生果仁煎湯,代替水飲用。
寒熱一除,精神有半日之爽。未幾復蹈則轍,是濕邪尚盛為熱,熱又蒸濕蒙其清竅。將前之減其補者,重乎清降。
白話文:
在祛除寒氣和熱氣後,精神會暫時感到振奮。但不久後又會恢復原狀,這是因為濕邪仍然旺盛,化成熱氣,熱氣又蒸發濕氣,矇蔽了頭腦的清竅。因此,在之前減輕滋補藥的基礎上,進一步加重清熱利濕的藥方。
大生地、麥冬、半夏、茵陳、西洋參、川斛、枳殼、蘇子、枇杷葉、桑皮、通草、竹瀝。
白話文:
大地黃、麥冬、半夏、茵陳蒿、西洋參、川貝母、枳殼、蘇子、枇杷葉、桑樹皮、通草、竹葉汁
2. 楓橋徐
咳嗽於前風也,痛痹於後濕也。風濕一病於外,伏暑內動於中,以致寒熱如瘧八日不退。診得右脈弦中帶數,左部雖數偏見濡象。數之一脈誠屬暑氣所形,而弦且濡者又屬風少濕多。因思汗出不已,而多暑之不能速化者,原被暑氣肋遏,難以因風而達。然則面色黃滯,舌苔滿白,小溲短赤,從未發渴,豈非熱處濕中之謂乎?若就暑邪透達,非先化去其濕則不能也。然遲之又久,往往暑不外達,反從內走,增出一番險症,不可不防。
蓋以邪無中立,不出則進耳。
白話文:
咳嗽是由於風邪外侵,身體疼痛是由於濕氣滯留。風濕同時侵襲身體時,伏在體內的暑氣會被激發,導致寒熱交替,像瘧疾一樣八天都不退燒。
診脈時發現右脈弦中帶數,左脈雖數但偏濕潤。數脈是暑氣造成的,而弦且潤的脈象則是風邪少、濕氣多的特徵。
因此,考慮到患者不斷出汗,而暑氣無法快速消退,是因為暑氣被濕氣阻擋,難以隨風排出。而面色黃滯、舌苔滿白、小便短赤、從未口渴,這不正是濕氣包裹著熱氣的表現嗎?
如果要讓暑邪透出體外,必須先化解濕氣。但是如果拖延太久,暑邪往往無法外達,反而會從內部竄出,導致更加兇險的疾病,不可不防。
赤苓茅朮製厚朴滑石炙草丹皮草果仁陳皮杏仁桑葉淡乾薑
次診
白話文:
-
**丹皮:**乾燥後的牡丹皮
-
**厚朴:**多年生喬木的樹皮,經過處理後使用
-
**草果仁:**草果的種子
-
**茅朮:**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具有利尿和消炎作用
-
**陳皮:**橘子皮乾燥後磨成粉末
-
**杏仁:**杏子的種仁
-
**桑葉:**桑樹的葉子
-
**赤苓:**一種真菌,具有利尿和消炎作用
-
**淡乾薑:**生薑曬乾後磨成粉末
-
**滑石:**一種礦物質,具有清熱解毒作用
面之滯色已開,濕邪有暗化之機矣。是以右脈弦象稍緩,左之濡脈略弦。脈之轉移,病之化動,自然相應。惟數象仍然,寒熱稍輕,舌苔漸薄,小溲亦不為短。明系暑氣尚留,濕還內勝。無他,暑必夾濕,濕去則暑亦自消。若非此理,古人之消暑在消其濕,何以言之?宗消暑法,參入苓朮湯中,以使再減。然體質素虧,不得不以一甘一寒之法佐之。
白話文:
面部的黯淡色澤已經散開,濕邪有轉化為隱性的跡象。因此,右手的弦脈象略有緩解,左手的濡脈稍微帶有弦脈象。脈象的轉變,反映著疾病的變化,相互呼應。只是脈率仍然存在,寒熱症狀有所減輕,舌苔逐漸變薄,小便也不再過少。這表明暑氣仍然存在,而濕邪仍在內部佔據優勢。原因無他,暑氣必定伴隨濕邪,濕氣去除,暑氣自然也會消散。如果不是這個道理,古人為什麼強調消暑先消濕呢?主要的消暑方法,就是加入苓朮湯,以此進一步減緩濕邪。但如果體質原本虛弱,就不得不採用一甘一寒的方法來輔助治療。
酷炒半夏赤苓甘草橘紅淡乾薑杏仁藿香滑石草果仁桑葉川樸茅朮
三診
白話文:
把半夏、赤苓、甘草、橘皮、乾薑、杏仁、藿香、滑石、草果仁、桑葉、川樸和茅朮炒得香脆可口。
濕從溫燥而減,病情已緩。然濕為黏膩之邪,最難驟愈。無怪乎暑氣還郁,小有寒熱如瘧而作。舌苔雖薄,口尚不渴,面滯雖開,其色未亮。加以小溲不利,肢體不松,脈弦帶滯。所謂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,其在斯乎?轉以縮脾飲佐以五苓散。
白話文:
濕氣隨著溫熱乾燥的天氣而減少,病情已經緩解。然而濕邪具有黏膩難消的特性,因此很難快速痊癒。因此,暑氣仍然鬱結,出現類似瘧疾的輕微寒熱症狀。雖然舌苔較薄,但仍不覺得口渴;面部浮腫雖有所改善,但氣色仍舊暗淡。此外,小便不暢,四肢僵硬,脈搏細而滯澀。這表明脾臟被濕邪浸潤而變得沉重。針對這一情況,可以服用縮脾飲,並配合五苓散輔助治療。
草果仁砂仁桂枝赤苓醋炒半夏豬苓茅朮葛根建澤瀉扁豆
四診
白話文:
草果仁、砂仁、桂枝、赤苓、炒過的半夏、豬苓、茅朮、葛根、澤瀉、扁豆
濕衰大半,是以諸恙輕減。所嫌但熱不寒,一日兩度,有似癉瘧而並不煩嘔發渴。脈弦帶滯,無他。暑濕之邪尚留脾部,兼涉少陽。所以白苔之外,咽乾帶苦,每見於清晨也。古語云:「含助陽,別無驅濕之法。」又云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」宗此兩條而出一清脾飲,仍佐五苓散,以使脾陽漸勝,邪從小便而出,不再入於少陽,恰合現在病機。
清脾飲用芎術五苓散
五診
白話文:
濕氣減輕了一大半,所以各種症狀都減輕了。令人擔憂的是隻有發熱而不畏寒,每天發作兩次,類似瘧疾但沒有噁心嘔吐或口渴。脈搏弦細而滯,沒有其他異常。濕熱之邪仍然滯留在脾部,並涉及少陽。所以舌苔白之外,咽喉乾澀有苦味,常在清晨出現。古話說:「要扶助陽氣,沒有其他驅除濕氣的方法。」又說:「治療濕氣不能利尿,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根據這兩條,開出清脾飲,並輔以五苓散,以使脾陽逐漸旺盛,濕邪從小便排出,不再進入少陽,正好符合目前的病情。
白苔化為黃色,濕邪退矣。暑猶在也。暑之所在,布於三焦。脈來濡數。今口知干,小便未利,胸次或痞,發熱兩度,正須透達之時。法宜提化。但苔有剝處,陰被暑傷。際此秋氣平分,雖難滋補,亦不可不顧其陰。
白話文:
舌苔由白色變成黃色,表示濕邪已消退,但暑氣依舊存在。暑氣在體內散佈在三焦,導致脈搏跳動快,並感覺口乾。現在雖然排尿不暢,胸部有時發悶,但發熱已逐漸減退,正需要幫助身體宣發鬱積的治療時機。治療方法應以升提化濕為主。但由於舌苔上有剝落的地方,說明陰液已被暑氣所傷。現在正值秋氣平分之時,雖然難以滋補,但也不能忽略對陰液的保護。
青蒿丹皮滑石甘草茯苓澤瀉淡芩橘紅萆薢薏仁穀芽
六診
白話文:
**青蒿:**一種具有清熱解毒、止血作用的草藥。
丹皮: 一種具有清熱涼血、活血通經作用的樹皮。
滑石: 一種具有清熱利水、滑腸通便作用的礦物。
甘草: 一種具有補中益氣、緩解疼痛作用的植物根莖。
茯苓: 一種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安神作用的真菌。
澤瀉: 一種具有利水滲濕、清熱瀉肺作用的植物根莖。
淡芩: 一種具有清熱涼血、瀉火解毒作用的植物根莖。
橘紅: 一種具有化痰止咳、健脾理氣作用的植物果皮。
萆薢: 一種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作用的植物根莖。
薏仁: 一種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除濕作用的植物籽實。
穀芽: 一種具有健脾消食、防治消化不良作用的植物發芽體。
診得脈數者熱也。內由暑邪所化也。暑必夾濕,起於傷風。是以午後發熱,夜半而衰,尚有如瘧之狀。中土之邪,究涉少陽。近來之口苦咽乾,實出於此。至於疹塊外發,風之餘氣,亦屬透達。所
白話文:
脈搏快速是發熱的徵兆。這是由於體內暑邪化生而來。暑邪必定夾帶濕邪,這是由於傷風所引起。因此,午後發熱,夜半熱度減退,還有類似瘧疾的症狀。中土之邪,涉及少陽。最近口苦咽乾,正是由此而來。至於發疹,那是風邪的餘氣,也是身體排毒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