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延陵弟子紀要》~ 桐涇橋孫 (9)
桐涇橋孫 (9)
1. 廟前洪
無陰則陽無以化,所以大劑清涼,病勢依然不改也。
細生地、犀角、牛膝、肥知母、鮮石斛、石膏、麥冬、南花粉、粉丹皮、金斛。
復診:
進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法,身熱漸緩,大便亦通。豈非寒之不寒,責在無水之一驗乎?然病雖衰而陰虧留熱,尚不能平。脈數、溺疼、苔黃、口燥、自汁、神疲,多所復復時也,豈容渺視?仍宜昨法守之。
照前方,用中生地加蔗汁。
白話文:
[廟前洪]
如果體內缺乏陰氣,那麼陽氣就無法轉化,這就是為什麼大量使用清涼藥物,病情仍然沒有改善的原因。
初診使用的藥方包括:細生地、犀角、牛膝、肥知母、鮮石斛、石膏、麥冬、南花粉、粉丹皮、金斛。
再診:
使用了滋補少陰,抑制陽明的治療方法,身體的熱度逐漸減輕,大便也恢復正常。這不正是寒而不寒,問題出在體內水分不足的一個驗證嗎?然而,儘管病情有所減輕,但陰虛和殘留的熱氣仍然存在,無法達到平衡。脈搏快速、排尿疼痛、舌苔黃色、口乾、自汗、精神疲憊,這些症狀反覆出現,我們怎能忽視?仍然應該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。
按照之前的藥方,加入中生地和蔗汁繼續服用。]
2. 太倉武
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,本宜溫藥和之。無如痹日經久,三氣之邪亦己鬱熱,正在經,熱則疼,經熱則痹之時,又與風寒濕初起見症甚不同,所以脈象弦數,口舌乾膩,小溲帶黃,繼之於後也。擬蠲痹法加減:
當歸、赤芍藥、羌活片、薑黃、黃耆、嫩桑枝、黑梔、鮮竹瀝、蘆根、白蒺藜。
白話文:
當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因素共同影響人體,導致痹症,原本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調和。然而,若痹症長期存在,這三種外邪會在體內形成鬱熱。在此情況下,人體的經絡會產生熱感,導致疼痛;經絡熱了,就會引起痹症。這種情況與風、寒、濕剛開始發病時的症狀大相逕庭,因此在脈象上會呈現出弦數的情況,同時伴有口舌乾燥、舌苔膩,以及小便顏色偏黃等症狀。
對於這種情況,計劃採用蠲痹法,並進行適當加減來治療:
使用的藥材包括:當歸、赤芍藥、羌活片、薑黃、黃耆、嫩桑枝、黑梔、鮮竹瀝、蘆根、白蒺藜。
3. 青浦朱
陰虛生內熱,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則胃氣熱,熱氣薰胸中。故內熱就此內純而論,未有不補陰者也。然胃為市,脾為使,脾虛易泄之體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亦易暗生其熱。所以脾胃一論,始自東垣,以補內經之不逮。由此觀之,似與清燥湯方為合作。
清燥湯
白話文:
【青浦朱】
若是因為陰虛導致身體內部產生熱氣,加上過度勞累疲倦,使得身體機能衰退,食慾不振,營養攝取不足,消化系統運作不佳,胃腸道功能紊亂,進而導致胃部產生熱感,這股熱氣蒸騰至胸口,令人感覺悶熱難受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治療內熱的問題,無一例外都需要滋陰補腎。
然而,胃就像是市場,脾臟就像是管理市場的官員,若脾虛則容易造成腹瀉等消化系統問題,無法有效幫助胃部運行其水分和營養物質,也會悄悄地引發體內熱氣。因此,對於脾胃功能的討論,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垣,這是為了彌補《黃帝內經》在這方面的不足。由此可見,清燥湯這個處方似乎非常適合用於調理這類問題。
【清燥湯】
4. 關上金
痢之一症,未有不在乎暑。暑邪先伏腸間,外因涼氣一朿其毒,下注則為痢疾。傷於血者,其色必紅;傷於氣者,其色必白。白也、紅也,總不外乎暑毒之所留也。然暑毒之外,每有飲食之積附和其中,所以痢之為名,古稱滯下。今痢已十有七日,積之下者不少,暑之解者已多。
不然,紅何以能轉為白?痛何以能得大減?所慮內留之邪尚隨脾氣下陷,苟非脾氣上升,則下痢漫無止期矣。擬東垣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補中益氣湯去耆加六一香連淡乾薑神麯。
白話文:
關於痢疾這一種病症,多半與暑熱脫不了關係。暑熱之邪首先潛伏在腸胃之間,之後因為外部的寒涼之氣使這種毒素被束縛,毒素向下流竄就會導致痢疾。如果影響到血液,其排泄物的顏色必定會呈現紅色;如果是影響到了氣,其排泄物的顏色就可能是白色。無論是白色的,還是紅色的,總歸都是暑熱之毒殘留在體內的結果。然而除了暑熱之毒外,通常還會有飲食過量的積累混雜在其中,因此,痢疾這名字,古人稱之為滯下。如今,痢疾已經持續了十七天,體內的積累已經排除了不少,暑熱之毒也已經解除很多。
否則,紅色怎麼可能轉為白色?疼痛又怎麼可能大幅減輕?令人擔心的是,體內殘留的病邪仍有可能隨著脾氣下降,如果脾氣不能上升,那麼痢疾就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,沒有終結的時候。因此,我打算使用東垣的補中益氣湯進行加減治療。
使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黃耆,加入六一香連、淡乾薑和神麴。
5. 嘉興張
上吐下疝,肝胃兩經宿疾也。去冬腹脹,因硬而起,延及於中,二便失調,此即臟寒生滿病也。良以一陽未生,寒物內傷,陽氣更虛,病情更劇。下焦陽氣既因艾灸而醒,何不進而求之,俾得一陽來復,濁氣漸消,庶幾有望。
來復丹一錢五分,清米飲湯送下。
次診
大溫之下,復滿不減,減不足言,陽氣極虧,即欲來復,尚未得生生不息之機,至七日庶得一陽。
來復丹二錢。
三診
一陽來復,滿者已減其半,豈非美事?然中不足,三陽未泰,尚覺其痞痞者否也?否而不泰之謂也。
來復丹三錢,十服。
白話文:
上吐和下疝,都是肝和胃長期的疾病。去年冬天開始腹部脹大,因為腹部硬化所導致,病情延伸到身體中部,大小便也變得不正常,這就是所謂的臟腑受寒產生的滿病。因為身體的陽氣還未生成,內部被寒冷所傷害,使得陽氣更加虛弱,病情因此加劇。下焦部位的陽氣因為艾灸的治療而有所回復,為何不進一步治療,讓身體的一絲陽氣能夠恢復,使渾濁之氣逐漸消失,這樣纔可能有康復的希望。
服用來復丹一錢五分,用清米飲湯吞服。
第二次診斷
經過大溫度的治療後,滿病並未減輕,病情減輕的不夠,顯示陽氣極度虧損,即使想讓陽氣恢復,但尚未找到能夠持續不斷生成的機會,大概要等到第七天才能產生一點陽氣。
服用來復丹二錢。
第三次診斷
一點陽氣已經開始恢復,滿病已經減輕一半,這難道不是好事嗎?但是中氣仍然不足,三陽尚未達到平衡,還是會感到胸口悶悶的。這就是否卦未轉為泰卦的現象。
服用來復丹三錢,連續服用十次。
6. 太倉殷
病分氣血,不病於血即病於氣,然亦有氣血同病者,未必各有所分也。即如此病,胃脘當心而痛,起於受餓之餘,得食則緩,豈非氣分病乎?然獨氣分為病,得食痛緩,宜乎即刻向安?而此痛雖能得食而緩,午後則劇,黃昏為甚,屬在陽中之陰,陰中之陰之候,其為血病無疑。況但頭汁出,便下紫色,脈形弦澀而數,更屬血之見證。
但此血又非氣虛不能攝血之血,乃酒熱所瘀者。瘀則宜消,氣虛宜補,消補兼施,庶幾各得其所。
治中失笑 另元明紛紅曲為末,和勻每服二錢,痛時服。
白話文:
疾病可分為氣病或血病,不是血液出問題就是氣機不順,當然也有氣血雙雙出問題的情況,並不一定各自獨立。就像這位病患,他的胃痛位置在心窩,疼痛起因是飢餓過後,只要吃了東西疼痛就會減輕,這難道不是氣機的問題嗎?但如果只是氣機出問題,吃了東西疼痛減輕,應該馬上就能感到舒適才對。然而,儘管吃了東西疼痛會減輕,但到了下午病情又會加重,尤其到了黃昏時分更是嚴重,這顯示病情屬於陽中有陰、陰中有陰的症狀,可以確定這是血液的問題。而且他大便顏色呈紫色,脈象弦澀且快,這些都是血液問題的具體表現。
但是,這血液問題並非因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,而是因為酒精的熱性導致血液淤積。淤血需要消除,氣虛需要補充,消淤與補氣應同時進行,這樣才能使身體各方面得到調理。
治療上,可服用治中失笑散,另取元明紛紅麴研磨成粉,均勻混合,每次服兩錢,在疼痛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