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中梓

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4)

1. 五靈脂

味甘,性溫無毒,入心肝二經。主心腹冷氣疼痛,腸風產後血暈,小兒疳疣。去目翳,闢疫氣,解蛇毒。酒研飛煉,令去研石為佳,生者行血,炒者止血。

按:五靈脂專主血症,心主血,肝藏血,故兩入之,行氣血最捷,勿宜過用以傷臟腑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無毒,主要作用於心經和肝經。主要治療心腹冷痛、腸風(痔瘡)和產後血暈(產後昏厥),以及兒童的疳積和疣。還可以去除眼睛的翳障,避開疫病之氣,並能解蛇毒。使用時,最好用酒磨成粉末後再煉製,以去除其中的雜質。生用可以活血,炒過則有止血的功效。

五靈脂主要針對血液方面的疾病,心臟主管血液的運行,肝臟則儲藏血液,因此藥效能同時進入這兩條經脈,具有快速疏通行氣活血的效果,但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傷害臟腑。

2. 蜈蚣

味辛,性溫有毒,不載經絡。主小兒口噤,鬼疰蠱毒諸蛇毒,殺精物溫瘧,去三蟲,心腹寒熱結聚,去瘀血,墮胎。去頭足慢火炙黃用,畏蛞蝓、蜒蚰、大蒜、雞屎。

按:蜈蚣最似百足蟲。第百足蟲足較細密,死而不僵,頭上有白肉,面及尖嘴,其毒更甚,勿宜輕用。

雷公云:凡使勿用千足蟲,真似,只是頭上有角肉,面並嘴尖。若誤用者,腥臭氣,入頂致死。凡使用蜈蚣,用柳木末放於器中,炒木末焦黑後,去木末,用竹刀刮去足用。

白話文:

蜈蚣味道辛辣,藥性溫熱且有毒,沒有歸屬特定的經絡。主要治療小孩的口噤(牙關緊閉),鬼疰(類似中邪的病症)、蠱毒,以及各種蛇毒;能殺死精怪之類的東西,治療溫瘧(間歇性發燒的疾病);能驅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;也能治療心腹部位因寒熱交錯而形成的腫塊,能去除體內瘀血,並有墮胎的作用。

使用時,要去掉蜈蚣的頭和腳,用慢火烤至黃色後使用。它怕蛞蝓、蜒蚰、大蒜、雞屎。

說明:蜈蚣和百足蟲很像。但百足蟲的腳比較細密,死後不會僵硬,頭上有白色肉狀物,面部尖且嘴也尖,它的毒性更強,不宜輕易使用。

雷公說:凡是要使用時,不要用千足蟲,它和蜈蚣很像,只是頭上有角狀的肉,面部和嘴都尖。如果誤用了,會產生腥臭氣味,入腦導致死亡。凡是使用蜈蚣,要先用柳木粉末放在器皿中,將木末炒至焦黑後,去除木末,用竹刀刮去蜈蚣的腳再使用。

3. 蝸牛

味鹹性寒,有小毒,不載經絡。主賊風口眼喎斜,驚風筋脈拘攣,收大腸脫肛痔痛,消渴累疳。火炒過用。

按:蝸牛之名,以頭有角似牛也。夏月往往升高,涎盡即枯死,必用火炒者,誠欲去其寒毒爾,是即蛞蝓也。《圖經》考之甚核,本草分為四種,恐非。有一種田螺,主眼赤熱瘡,醒酒渴,點痔瘡。類分數種,功約相同,茲不多贅。

白話文:

蝸牛,味道鹹,屬性寒涼,帶有輕微毒性,不歸屬於特定的經絡。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口眼歪斜,以及驚風造成的筋脈拘攣,還能收斂大腸,治療脫肛和痔瘡疼痛,並可緩解消渴症(糖尿病)和疳積(小兒營養不良)。使用時需用火炒過。

說明:蝸牛之所以被稱為「蝸牛」,是因為它的頭上有角,形狀像牛。夏天時,牠們常常爬到高處,當分泌的黏液耗盡就會乾枯而死。必須用火炒過的原因,是為了去除牠的寒性和毒性。這裡說的「蝸牛」其實就是蛞蝓。《圖經》對此考證非常詳細,本草書將其分為四種,恐怕不對。還有一種田螺,主要用於治療眼睛紅腫發熱、瘡瘍,以及解酒止渴,也可以點塗痔瘡。雖然種類有數種,但功效大致相同,這裡就不多加贅述了。

4. 白殭蠶

味鹹辛,性微溫,有小毒,入心肝脾肺四經。主風溫口噤失音,疔毒風痰結滯,皮膚風動如蟲行,小兒驚癇夜啼,女子崩中赤白,止陰癢,去三蟲,滅黑點。米泔水浸去涎,炒去絲用。惡茯苓、茯神、萆薢、桑螵蛸、桔梗、雄蠶蛾,性熱,主固精強陽,交接不倦。

按:丹溪云:白殭蠶屬火而有土與金水,心肝脾肺之所由入也。凡使須頭番者力倍,蠶蛾亦然。

雷公云:凡使先須以糯米泔浸一日,待蠶桑涎出如蝸牛涎浮水面上,然後漉出微火焙乾,以布淨拭蠶上黃白毛,並黑和甲子,單搗篩如粉用也。

白話文:

白殭蠶,味道鹹辛,藥性微溫,帶有少量毒性,能入心經、肝經、脾經和肺經。主要用於治療風溫病導致的口噤、失聲,以及疔瘡腫毒、風痰凝結阻滯、皮膚搔癢如蟲爬行、小兒驚風抽搐夜間啼哭、女性崩漏(赤白帶下)、止陰部搔癢、去除體內三蟲、消除黑斑。使用時,先用米泔水浸泡以去除黏液,然後炒過去掉蠶絲。它與茯苓、茯神、萆薢、桑螵蛸、桔梗、雄蠶蛾等藥材不宜同用,因為雄蠶蛾藥性偏熱,主要用於固精壯陽,使性交不疲倦。

朱丹溪說:白殭蠶屬火性,但又兼具土、金、水的特性,因此能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經。一般來說,使用第一批的白殭蠶藥效更佳,蠶蛾也是如此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白殭蠶,必須先用糯米泔水浸泡一天,等到蠶的黏液像蝸牛的涎液一樣浮在水面上時,撈出後用微火烘乾,再用乾淨的布擦拭蠶身上的黃白色毛,以及黑色和甲殼,然後單獨搗碎篩成粉末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