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~ 卷六 (13)
卷六 (13)
1. 白花蛇
味甘鹹,性溫有大毒,入肺肝二經。主肺風鼻塞,去癮疹浮風,四肢不仁,骨節疼痛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癩麻風,白癜風,髭眉脫落,鼻柱塌壞,鶴膝風筋骨拘攣。凡使須火燒一尺磚令通紅,醋沃之使熱氣熏蒸,將蛇頭尾各一尺,去淨置磚上,以盆覆一宿,如此三過,去骨取肉用,亦以眼不陷者為真。
按:白花蛇專主皮膚之風,肺主皮毛,肝為風水,故都入之。然服之者,瞑睡一晝夜方醒,善螫人,中足者,輒自斷之,補養已痊。木接代步,不然令人死,其毒可知!然諸藥不效者,獨能引達成功,以其性竄,直領藥力至於風處,所謂大毒之病,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是也。諸蛇鼻向下,惟此蛇鼻向上,背有方勝花紋,以此得名。
愚謂凡用之,更須日日換酒,浸過五宿,去酒不用。炙用,盡去皮骨埋於土坑,一宿取出再,其毒咸去矣。
雷公云:凡使用治風速於諸蛇,緣蛇性竄,即令引藥至於有風疾處,故能治風。
白話文:
白花蛇,味道甘甜帶鹹,屬性溫熱且具有劇毒,主要作用於肺經和肝經。它主要治療肺部風邪引起的鼻塞、消除皮膚上的癮疹和浮風、改善四肢麻木、骨骼關節疼痛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癩麻風、白癜風、鬍鬚眉毛脫落、鼻樑塌陷、鶴膝風導致的筋骨攣縮等症狀。
使用時,必須先將一尺長的磚頭用火燒紅,再用醋澆在磚上,讓熱氣蒸騰,然後將蛇頭尾各一尺的部分去除乾淨,放在磚頭上,用盆子覆蓋一晚,這樣處理三次後,去除骨頭取用蛇肉。選擇蛇眼沒有凹陷的才是真正的白花蛇。
白花蛇主要治療皮膚上的風邪,肺主導皮膚和毛髮,肝主導風和水,所以白花蛇能同時作用於這兩條經絡。但服用白花蛇的人,會昏睡一整天才能醒來。白花蛇很會咬人,如果被咬到腳,牠會立刻咬斷自己的腳來逃生,以保全性命。接著牠會自行補養並痊癒,然後用木頭代替斷腳行走,可見其毒性之強。然而,當其他藥物都無效時,白花蛇卻能引導藥力直達患處,取得療效,因為白花蛇的藥性善於竄行,能直接將藥力帶到風邪侵襲的地方,這就是所謂的「大毒之病,必用大毒之藥攻之」的道理。一般蛇的鼻子都朝下,唯獨白花蛇的鼻子朝上,而且背部有方勝形的花紋,因此得名。
我認為,使用白花蛇時,更應該每天更換浸泡的酒,連續浸泡五晚後,把酒倒掉不用。將蛇肉用火烤過後再使用,徹底去除皮和骨頭,將皮骨埋入土坑中一晚後再取出,這樣可以去除大部分毒性。
雷公說:白花蛇治療風症的速度比其他蛇快,因為蛇的藥性善於竄行,能迅速將藥力引導至有風邪的地方,所以能治療風症。
2. 蝦蟆
味甘,性寒無毒,入脾經。主除邪氣,破堅血,解結熱,療兒疳,貼癰腫,療大傷。
凡使去皮及腸並爪,陰乾,塗牛酥炙用。眉酥,主蛀牙惡瘡疔腫,瘰癧痔漏,助陽,其肋塗玉,即刻之如蠟。
按:蝦蟆歸脾,甘之故也,形狀與蟾蜍相似,《本經》未嘗分析。自陳藏器極口分殊。以為蝦蟆背有黑點,身小能跳接百蟲,在陂澤間,舉動極急。蟾蜍身大嘴黑,點多痱磊,不能跳,不解作聲,行動遲緩,腹下有丹書八字者。然意其功用,無甚差別,想有牝牡之分,而種類之異也。
雷公云:有多般勿誤用,有黑虎,有䖲黃,有黃蛤,有螻蟈,有蟾,其形各別。其蝦蟆皮上腹下有斑點,腳短不鳴叫者是也。黑虎身小黑嘴,腳小,斑䖲黃斑色,前腳大,後腿有小尾子一條。黃蛤遍身黃色,腹下有臍帶長五七分以來,所住處帶下有自然汁出。螻蟈即夜鳴,腰細口大,皮蒼黑色。
蟾即黃斑,頭有肉角。凡使蝦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,陰乾,然後塗酥炙,令乾。每修事一個,用牛酥一分,炙盡為度。若使黑虎即和頭尾皮,並陰乾,酒浸三日,漉出焙乾用之。
白話文:
蝦蟆味道甘甜,屬性寒涼且無毒,歸入脾經。主要功效是去除邪氣、化解堅硬的瘀血、消除鬱結的熱毒,治療兒童疳積,外敷可以治療癰腫,還能治療嚴重的外傷。
凡是使用蝦蟆,要去除它的皮、腸子和爪子,陰乾後,塗上牛油烤過再用。用眉毛上的油脂(眉酥)可以治療蛀牙、惡性瘡瘍、疔瘡腫痛、瘰癧、痔瘡和漏管,還能幫助提升陽氣。用肋骨上的油脂塗在玉上,可以立刻像蠟一樣光滑。
按照中醫的理論,蝦蟆歸脾經,是因為它味甘的緣故。它的外形與蟾蜍相似,《本草經》沒有詳細區分兩者。從陳藏器開始極力區分它們的不同。他認為蝦蟆背上有黑點,身體小,能跳躍捕捉各種昆蟲,生活在池塘邊,行動非常敏捷。蟾蜍身體大,嘴巴黑色,身上的斑點多且隆起,不能跳躍,不會叫,行動遲緩,腹部有像「八」字的紅色紋路。然而推測它們的功效沒有太大差別,可能是雌雄之分,也可能是種類上的差異。
雷公說,蝦蟆有很多種類,不要誤用。有黑虎、䖲黃、黃蛤、螻蟈和蟾蜍,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。蝦蟆的特徵是,皮膚上腹部有斑點,腳短且不會鳴叫。黑虎身體小,嘴巴黑色,腳也小。䖲黃身上有斑點,斑點呈黃色,前腳大,後腿有一條小尾巴。黃蛤全身黃色,腹部有像臍帶一樣的組織,長五七分左右,所居住的地方會有自然分泌的汁液流出。螻蟈則是夜晚鳴叫,腰部細,嘴巴大,皮膚是蒼黑色。
蟾蜍身上有黃色斑點,頭上有肉角。凡是使用蝦蟆,要先去除皮、腸子和爪子,陰乾後,再塗上牛油烤乾。每次處理一隻蝦蟆,用一分牛油,烤到牛油用完為止。如果要用黑虎,就要連同頭、尾和皮一起陰乾,用酒浸泡三天,撈出烘乾後使用。
3. 蠍
味甘辛,性平有毒,入肝經。主小兒風癇,手足抽掣,大人中風,口眼喎斜,風痰耳聾,風毒癮疹,出青州緊小者良。去鹽土炙黃用。
按:蠍之主療,莫非風症,肝為巽風,宜獨入之。喜螫人,甚者令人死,雄者螫人,痛在一處,取井泥敷之,稍溫則易。雌者螫人,痛牽諸處。用瓦屋溝下流敷之,或不值天雨,可汲新水調用,如螫手足,竟以冷水浸之微暖即易。若余處不可用水浸者,則以冷水浸布貼之,小暖則易,觀其喜寒若此則為大熱之劑無疑。
今諸書不載其性,惟日華子稱其平。故姑錄之,此即方書所稱蛜螂者是也。
白話文:
蠍子,味道甘甜辛辣,屬性平和但有毒,歸入肝經。主要治療小兒風癇(抽搐)、手腳抽動,成人中風、口眼歪斜、風痰引起的耳聾、風毒引起的皮膚紅疹。產於青州的,體型緊小者品質較好。使用時需去除鹽土,炙烤至黃色後使用。
蠍子主要治療的病症,都與「風」有關。肝在五行中屬於巽風,因此蠍子藥性獨入肝經。牠喜歡螫人,嚴重時會使人死亡。雄蠍螫人,疼痛集中在一個地方,可以用井泥敷在傷處,稍微溫熱後即可緩解。雌蠍螫人,疼痛會牽引到多個地方,可以用屋簷滴水處的泥敷在傷處。如果沒有下雨,可以使用剛汲取的新水調和使用。如果螫傷的是手腳,可以直接將其浸泡在冷水中,稍稍溫熱後即可緩解。如果其他部位不方便用水浸泡,可以用浸泡過冷水的布敷在傷處,稍微溫熱後即可更換。觀察蠍子喜好寒冷的特性,可知其藥性必定是大熱的。
現在許多醫書沒有記載蠍子的藥性,只有《日華子本草》稱其藥性平和,因此暫且記錄下來。這裡所說的蠍子,就是醫書中所稱的「蛜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