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用粹

《舊德堂醫案》~ 舊德堂醫案 (3)

回本書目錄

舊德堂醫案 (3)

1. 舊德堂醫案

休寧汪振先夫人受孕八月,胎前勞瘵,肉削肌瘦,環口黧黑,舌色紅潤,飲食如常,六脈滑利,狀若無病。予曰:「九候雖調,形肉已脫,法在不治。所賴者胎元活潑,真陰未散,線息孤陽,依附丹田。譬之枯楊生花,根本已撥,胎前尚有生機。恐五十日後,雖有神丹,總難回挽。

蓋分娩之時,榮衛俱離,百節開張,況處久病之軀,當此痛苦之境,恐元神無依,陰陽決絕,僅陳軀殼而生氣杳然,豈能再延耶?」越二月,果子存母歿。

青溪何伊祥之內,患吞酸已二十餘載矣。因病隨年長,復加恚怒,胸膈否塞,狀若兩截,食入即反,肢體浮腫。治者非破氣消導,即清痰降火,投劑累百,未獲稍安。邀予治之,左三部弦大空虛,右寸關沉而帶澀,乃苦寒傷胃,清陽下陷之徵也。蓋胃司納受,脾主運動,胃虛則三陽不行,脾弱則三陰不化,致倉稟閉塞,賁門阻滯,奚能化導糟粕轉輸出入乎?

況氣者升於脾而降於胃,運用不息,流行上下者。今胸膈氣噎,乃氣虛而滯,非氣實而滿。如誤認有餘之象,妄施攻伐之方,不特無補於脾,而反損於胃,所以投劑愈多,而病勢愈劇也。立方用六君子加炮姜、官桂,先將代赭石一兩槌未,和入清泉取水煎藥。才服入口,覺胸宇不寧,忽然有聲隔絕隧道,食亦不吐。

或云:「胃虛而用六君子,此千古正治,毋庸議論。如代赭石治法,今人未聞,願領其詳。」予曰:「醫者意也。代赭系代郡之土,稟南離之色,能生養中州,腳胃屬土,土虛即以土補,乃同氣相求之義也。」

居君顯子舍,青年患癧,因睡中驚醒,即口眼歪斜,嚼舌流血,四肢搐搦。學家驚異,邀醫用治痰不效。干予診視,因其抽掣不常,難以候脈,但望面色黃中現青,搐搦之勢左甚於右。經日東方屬青,入通於肝,其病為驚駭。況乎久患瘰瀝,則肝膽之氣嘗譏於外,而陰血不榮於內。偶因夢中驚駭,觸動肝火,火旺而風生,風生而搖動,此自然之理也。

且四肢為胃土之末,口目乃胃脈所過,木氣搖土,所以喎斜瘛瘲。夫舌屬心脾,齒屬陽明,陽明氣盛則口噤,心脾氣盛則舌挺,一挺一噤,故令嚼舌。宜用平肝之品,佐以驅風清火。遂用二陳湯加山梔、枳殼、鉤藤、羌活、防風,一劑而諸苦若失。

江右李太宰諱日宣有如夫人,自耳至脅忽結核成塊,偏延瘍科,均以瘦愈治之,反增發熱,體瘦口燥,唇乾,飲食少進。迎家君往診,脈左關芤而無力,此肝血枯竭,不能榮養諸筋,故筋脈攣縮,有似瘰癧而實非也。若以敗毒清火,消痰化堅之劑投之,則胃氣轉傷,變症百出矣。當滋養肝血,以濡潤筋脈為要。方用四物湯加丹皮、玉竹、秦艽、麥冬等劑,不數服而痊。

內卿令喬殿史次君,自幼腹痛,諸醫作火治、氣治、積治,數年不愈,後以理中、建中相間而服,亦不見效。特延予治,六脈微弦,面色青黃。予曰:「切脈望色,咸屬肝旺凌脾。故用建中以建中焦之氣,俾脾胃治而肝木自和,誠為合法。宜多服,為重於晝,或甚於夜,或飢餓而發,或飽逸而止,治皆不同。」殿史曰:「方飲食下咽,便作疼痛,得大便後,氣覺稍快,若過飢則痛交陰分則貼然。」

予曰:「我得之矣。向者所用小建中,亦是治本之方,但藥酸寒甘飴發滿,所以無效。賢郎尊恙,緣過飢而食,食必太飽,致傷脾胃,失運用之職,故得肝旺凌脾之候。所謂源同而流異者是也。今以六君子湯加山查、麥芽,肋其建運之機,令無壅滯之患,則痛自愈也。」服二劑而痛果止。所以醫貴精詳,不可草草。

白話文:

舊德堂醫案

休寧汪振先夫人懷孕八個月,孕期勞累成疾,身體消瘦,嘴唇發黑,舌頭紅潤,飲食正常,脈象滑利,看起來卻像沒病。我說:「雖然九候脈象平和,但形體已經消瘦,按理說不宜治療。所幸的是胎兒活潑,真陰之氣尚未耗散,微弱的陽氣依附在丹田。就像枯萎的楊樹還能開花一樣,雖然根基已損,但孕期仍然有生機。恐怕五十天后,即使有神丹妙藥,也很難挽回。

因為分娩時,榮衛之氣都會離開身體,全身關節都會張開,何況是久病的身體,面對生產的痛苦,恐怕元神無依,陰陽之氣斷絕,只能留下軀殼而生機全無,怎麼還能延續生命呢?」兩個月後,果然孩子保住了,但母親去世了。

青溪何伊祥,吞酸症二十多年。病情隨著年齡增長加重,又加上經常生氣,胸膈堵塞,好像被分成兩半一樣,吃東西就吐,四肢浮腫。許多醫生不是用破氣消導的藥物,就是用清痰降火的藥物,用了無數藥方,都沒有效果。他請我治療,左邊三部脈弦大而虛,右邊寸關脈沉而澀滯,這是寒邪傷胃,清陽之氣下陷的徵兆。因為胃主納受,脾主運化,胃虛則三陽之氣不能通行,脾虛則三陰之氣不能轉化,導致腸胃阻塞,賁門受阻,怎麼能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呢?

況且,氣機是從脾上升到胃,從胃下降到脾,不停地運轉,上下通行。現在胸膈氣悶,是因為氣虛而停滯,而不是氣實而滿。如果誤認為是氣盛,妄用攻伐的藥方,不僅不能補益脾胃,反而會損傷胃氣,所以藥物用得越多,病情就越嚴重。我開了六君子湯加炮薑、官桂的方子,先把代赭石一兩打碎,用清水煎藥。他服藥後,感覺胸部不舒服,突然覺得聲音好像被隔絕在隧道裡,食物也不吐了。

有人說:「胃虛用六君子湯,這是千古以來正確的治療方法,不用多說。但是用代赭石的治法,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,請您詳細說明。」我說:「醫術講究的是醫者的意圖。代赭石產於代郡,顏色屬南方的火,能滋養中州,胃屬土,土虛就用土補,這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」

居君顯子家裡,一個年輕人患癧(瘰癧),睡夢中驚醒,口眼歪斜,咬舌出血,四肢抽搐。醫學家都感到驚奇,邀請醫生用治痰的藥物治療,沒有效果。我診斷後,由於他抽搐不規律,難以診脈,只從面色觀察,黃色中帶青色,抽搐的症狀左側重於右側。經絡學說中東方屬木色青,通於肝,他的病是驚嚇引起的。況且他久患瘰癧,肝膽之氣經常外洩,陰血不能滋養內臟,偶然夢中驚嚇,觸動肝火,肝火旺盛則生風,風盛則肌肉抽搐,這是自然規律。

而且四肢是胃土之氣的末端,口眼是胃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木氣克土,所以口眼歪斜,抽搐。舌屬心脾,齒屬陽明,陽明之氣盛則口噤,心脾之氣盛則舌挺,一緊一鬆,所以會咬舌。應該用平肝的藥物,配合驅風清火的藥物。於是用二陳湯加山梔子、枳殼、鉤藤、羌活、防風,一劑藥就見效了。

江右李太宰的夫人,耳朵到脅肋之間突然長出腫塊,類似於瘍科疾病,瘍科醫生都用消瘦的方法治療,反而加重了發熱,身體消瘦,口乾唇燥,飲食減少。請我診治,左關脈芤而無力,這是肝血枯竭,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筋脈攣縮,看起來像瘰癧,但實際上不是。如果用敗毒清火、消痰化堅的藥物治療,會損傷胃氣,導致病情變化多端。應該滋養肝血,濡潤筋脈為主。我開了四物湯加丹皮、玉竹、秦艽、麥冬的藥方,幾服藥就好了。

內卿令喬殿史的兒子,從小就腹痛,許多醫生都用治火、治氣、治積滯的方法治療,幾年都沒有好轉,後來用理中湯、建中湯交替服用,也沒有效果。特地請我治療,六脈微弦,面色青黃。我說:「從脈象和面色看,都是肝旺盛克脾的症狀。所以用建中湯來調和中焦之氣,使脾胃功能恢復,肝木自然就會平和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應該多服用,白天比晚上服用的效果好,或者飢餓時發作,或者飽食後停止,治療方法都不一樣。」殿史說:「服藥後咽下食物就疼痛,大便後感覺好一些,如果過飢就痛,疼痛會向下蔓延到陰部。」

我說:「我明白了。以前用的小建中湯,也是治本的藥方,但是藥物酸寒甘甜,容易導致脹滿,所以沒有效果。您兒子的病情,是因為過飢而進食,進食又過量,損傷了脾胃的運化功能,所以出現了肝旺盛克脾的症狀。所謂源頭相同但結果不同的意思就是這樣。現在用六君子湯加山楂、麥芽,幫助脾胃運化,使其沒有阻塞,疼痛自然就會好轉。」服用了兩劑藥,疼痛果然停止了。所以行醫要精細周到,不能草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