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舊德堂醫案》~ 舊德堂醫案 (12)
舊德堂醫案 (12)
1. 舊德堂醫案
吳明初平素體弱,因年來憂鬱,忽然嘔血,自蚤至慕百餘碗,兩目緊閉,四肢畏寒,冷汗如注,湯藥入口,隨即吐出。舉族驚狂,迎余視之,幸病雖為急,脈尚未散,喘促猶緩,一線生機,尚可挽回。若以血藥投治,則不及矣。蓋初則血隨氣上,今則氣隨血脫。語云,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在所急固。此陽生陰長之道,寓諸靈素;扶陽抑陰之權,具於羲易。誠以陽者生之本,陰者死之基。故充塞四大,溫潤肌肉,皆賴此陽氣耳。
今脈氣虛微,天真衰敗也;汗雨不收,衛氣散失也;四肢畏冷,虛陽不能旁達也;兩目緊閉,元神不能上注也;藥入即吐,繼之以血者,乃嘔傷胃脘,守榮之血不藏也。為再用湯藥,恐激動其吐,宜設計以取之。遂用人參一兩,內芨四錢,均為細末,米飲調丸,如櫻桃大,含化。自黃昏至一更,約用一半,湯飲方通,血亦不吐。至明日,神思稍清,脈氣夫靜,似芤似革,參互不調,全無胃氣,盡屬陰亡於中,陽散於外之象。乃速煎參附進之,以追散失之元陽。
八日內,記服人參二斤,附子五枚,而元氣頓充,脈始收斂,至今強健倍常。倘此時稍有疑慮,從任淺劑,焉能挽回其真氣耶?
上海邑尊陳虞門慕賓吐血不已,或用犀角地黃湯降火,或以加味四物湯滋陰,絕谷數日,氣喘隨斃。延家君診治,六脈虛弱,精神怠倦,明屬思慮過度,脾元虧損。所以氣衰則火旺,火旺則血沸而上溢也。血脫則氣孤,氣孤則胃閉而絕谷也。法當甘以脾,脾溫以啟胃,甘溫相濟,脾胃調和,庶元陽得以扶持,氣血有所生長耳。遂用四物湯加米仁、石斛、麥冬、五味、廣皮、桔梗,數劑而愈。
吳淞一女,在閨時患左眼上胞,內生疙瘩,日漸長大,下垂遮目,紅腫重墜,痛楚異常。端科者始以驅風治標,繼以養血治本,遷延歲月,未獲稍減。余診其脈,左關弦強搏指,右關濡澀。予曰,目廓應肝,內輪應脾。肝脾二臟,性喜疏利,故憂思傷脾,則氣結而血瘀;恚怒傷肝,則氣鬱而熱生。由是火炎血沸,上騰空竅。目廓積閉,火旺赤腫也。治宜疏中宮之滯,瀉東方之實,則鬱開火降,瘀化腫消耳。
用龍膽瀉肝湯數帖,疙瘩漸消,復以六味丸料加龍膽草、白蒺藜、決明子、牡蠣,與滋陰之中,兼以清火之品,逾日而平復。
周文怕鄉居課農,偶發寒熱,解表一劑,轉覺神思恍惚,日增倦怠,目呆如愚,語言錯亂,晝夜呻吟,六脈微弱,不堪重按。余曰,是症之因,必有大驚,損傷神氣,故現神鬼飛越之象。蓋神藏於心,心主鎮靜;魂藏於肝,肝主驚駭。故驚則氣亂,心失鎮靜之當。神氣孤浮,邪入神明之窟,由是魂無安宅,飄蕩於外。若能安神益氣,固守飛揚之真,自然魂隨神攝,可復清明之職。《丹書》所謂「神是性兮,氣是命。神不外馳,氣自定」者也。遂服歸脾湯數帖,靈動如初。
自述病概,緣溪頭失足,從高墜下,遂覺神氣越出,精采不定,作見遊魂,鬚眉狀貌,酷肖己身,約長尺許,或從空行走,或相依同寢。所謂魂離吾體,斷不誣矣。自後稍有震怒,驚呆復作,屢用前方獲效。後遷於城道,逢形人,因而受驚,至晚忽大呼殺入,舉家駭異。議用前藥,值余適至,復診其脈,弦強搏指,較前大異。此正虛祟乘之病,非從前神脫魂離者比也。治當清痰降火,祟是不作,若用參耆膠固,邪氣將成痼疾矣。
乃以溫膽湯加蘇子、黃芩、山梔、瓜蔞,服即熟睡,醒來諸病如失,但覺倦怠,乃淡粥調養數日,後仍服歸脾湯而全愈。則知鬼豈真鬼,那!
白話文:
舊德堂醫案
吳明初先生素體虛弱,近年來憂鬱寡歡,突發嘔血不止,從早晨到傍晚嘔吐了百餘碗血,雙眼緊閉,四肢冰冷畏寒,冷汗直流,服藥後立即嘔吐出來。家人驚慌失措,急忙請我診治。所幸病情雖危急,脈象還未完全消失,呼吸雖急促,但尚算平緩,尚有一線生機可以挽救。若用活血止血的藥物治療,恐怕來不及了。因為一開始是氣血上逆,現在則是氣隨血脫。古語說,有形的血液不能迅速再生,而微弱的元氣則需要緊急固護。這是《靈樞》中所說的陽生陰長之道,也是《易經》中扶陽抑陰的道理。誠如陽氣是生命的根本,陰氣是死亡的基礎,充盈四肢百骸,滋潤肌肉,都依靠這陽氣。
現在脈象虛弱,是先天元氣衰敗;汗流不止,是衛氣散失;四肢冰冷,是陽氣不能外達;雙眼緊閉,是元神不能上達;服藥即吐,並且伴隨嘔血,這是因為嘔吐損傷了胃脘,導致脾胃精血不能收藏。如果再次使用湯藥,恐怕會加重嘔吐,應該另想辦法止血。於是,我用人參一兩,生地四錢,研成細末,用米湯調成櫻桃大小的丸藥,讓患者含服。從黃昏到子時,大約服下半數丸藥,嘔吐才停止,血也不再吐了。第二天,神志稍清,脈象也趨於平靜,但脈象時緊時緩,參差不齊,完全沒有胃氣,這都是陰氣內虛,陽氣外散的表現。於是,我立即煎服人參、附子,以補充散失的元陽。
八天內,患者共服用了二斤人參,五枚附子,元氣逐漸充盈,脈象也開始收斂,至今身體比以前更加強健。如果當時稍有猶豫,使用劑量過輕,怎麼能夠挽回他的元氣呢?
上海陳虞門先生因吐血不止,有人用犀角地黃湯瀉火,有人用加味四物湯滋陰,還讓他絕食數日,結果因氣喘而死。家屬請家父診治,六脈虛弱,精神倦怠,顯然是思慮過度,脾元虧損。所以氣虛則火旺,火旺則血液沸騰而上溢;血脫則氣虛,氣虛則胃閉塞而絕食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甘味健脾,脾胃溫和以開胃,甘溫相濟,使脾胃調和,則元陽得以扶持,氣血得以生長。於是,我用四物湯加米仁、石斛、麥冬、五味子、廣皮、桔梗,服用了幾劑藥就痊癒了。
吳淞一位女子,閨中時患左眼上瞼長胞,內生腫塊,逐漸增大,下垂遮眼,紅腫疼痛,痛苦不堪。當地醫生先用驅風藥治標,後用養血藥治本,經過多年治療,病情毫無減輕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左關脈弦數有力,右關脈濡滑澀滯。我說,眼眶與肝臟相通,眼瞼內側與脾臟相通。肝脾二臟喜疏利,憂思傷脾則氣滯血瘀;惱怒傷肝則氣鬱而生熱。由此導致火炎血沸,上衝於面部竅穴。眼瞼腫閉,是因為肝火旺盛。治療應該疏通脾胃之氣,瀉肝火之實,則鬱氣得以疏通,肝火得以下降,瘀血得以化解,腫脹自然消退。
我用了龍膽瀉肝湯幾帖,腫塊逐漸消退,然後又用六味地黃丸加龍膽草、白蒺藜、決明子、牡蠣,在滋陰的基礎上,兼以清熱藥物,幾天後就痊癒了。
周文怕先生鄉居務農,偶發寒熱,服用了解表藥後,反而神志恍惚,日益倦怠,目光呆滯,言語錯亂,晝夜呻吟,六脈微弱,脈象不耐重按。我說,這種病的病因,一定是大驚受嚇,損傷了神氣,所以出現神魂失守的症狀。因為神藏於心,心主鎮靜;魂藏於肝,肝主驚恐。所以驚嚇則氣亂,心神不能鎮靜。神氣孤獨飄浮,邪氣入侵心神,魂魄無依,飄蕩在外。如果能夠安神益氣,固護神氣,自然魂魄歸位,神志得以清醒。《丹經》所說「神是性兮,氣是命。神不外馳,氣自定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於是,他服用歸脾湯幾帖,神志恢復如初。
他自己描述病情說,他在溪邊失足跌落,感覺神氣外泄,精神恍惚,看到遊魂,形貌酷似自己,大約一尺長,有時在空中行走,有時與自己同床共寢。這所謂魂離體外,絕非虛言。此後稍有震怒,驚嚇症狀就會復發,多次服用之前的藥物都有效。後來遷居到城裡,遇到陌生人,再次受驚,晚上突然大喊大叫,家人非常驚恐。正準備再次使用之前的藥物,我正好趕到,再次診斷他的脈象,脈象弦數有力,與之前大不相同。這是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的病症,與之前的魂魄離體不同。治療應該清痰瀉火,這樣邪氣就不會作祟,如果用人參、黃耆、阿膠來固護元氣,邪氣就會變成痼疾。
於是,我用溫膽湯加蘇子、黃芩、山梔子、瓜蔞,服用後,他睡得很熟,醒來後諸症皆無,只是感到疲倦,於是我讓他喝點稀粥調養幾天,然後繼續服用歸脾湯,最終痊癒。這說明鬼神之說並非真實存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