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草根木皮可補元氣

古曰。草蟲鳴則阜螽躍。一雞鳴則萬雞鳴。信哉吾邦近世名賢輩出。唱古方之學。一時風靡。實可謂千歲之盛矣。蓋彼皆眼飫千載之醫籍。心厭百家之腐說。乃新創一家言曰。百病生於一氣之溜滯。曰。萬病皆一毒。其意以為藥石攻病之品。不可以補生氣。夫唯菜谷養生之具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當草叢中的蟲鳴叫時,大蟋蟀就會跳躍。一隻雞鳴叫時,所有雞都會鳴叫。真是令人讚嘆啊!近來,我們國家出現了一批名賢,他們倡導研究古方醫學,一時之間蔚然成風,可以說是一千年來的盛世。他們博覽了數千年的醫書,厭倦了各種門派的陳腐理論,於是創立了一套新的學說,認為百病都起源於氣血的滯留。他們還認為,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種毒造成的。他們的意思是,藥物可以治療疾病,但不能補充元氣。只有蔬菜穀物纔是養生的根本。

可以補生氣。皆一雖取決於靈素之間。而頗涉矯激其弊誤末學者。亦多矣。蓋此數家。皆一時之俊傑。其言亦鑿鑿可據。然後來愚眼淺識之徒。藉彼聲譽傲然。稱古醫方家者流。或謾詆斥先賢。或妄棄擲舊式。其言曰。草根木皮。豈補元氣乎。金石丹砂。豈延靈筭乎。竟以奇種神丹。

白話文:

這些方法可以補充生命力。它們的原理都來自於靈素之間的理論。然而,有些過於矯激激進,導致後世學者誤解甚多。

這些提出新方法的人,都是當時傑出的人物。他們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。但是,後世那些目光短淺的人,卻利用他們的名聲,傲慢地自稱是古醫方家。他們或是隨意批評指責前人,或是輕率地拋棄舊有方法。他們說,草根木皮怎麼能補充元氣呢?金石丹砂怎麼能延長壽命呢?於是,他們只相信奇特的藥物和仙丹。

以為傷生之品。延齡固本。以為驅邪之具。嗚呼。以一時之矯論。遺害於病家。可不慎乎哉。是蓋不知補湯之事理之過也。又其論百藥之良毒。以為人參黃耆不為良。巴豆芒硝不為毒。雖有小毒大毒之不侔。而渾以為攻邪之物。豈其然乎。豈其然乎。若果其言之是乎。則一二味。

白話文:

認為這些東西會損害身體,可以延年益壽,強健根本。認為這些是驅除邪氣的工具。唉呀!用一時的偏見,害了病人,怎能不謹慎呢?這是因為不知道補湯的道理,才犯了這個錯誤。又,他們論述百藥的良毒,認為人參、黃耆不是良藥,巴豆、芒硝不是毒藥。雖然有小毒大毒的不同,但全部當成攻邪的藥物,難道是這樣嗎?難道是這樣嗎?如果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,那麼一兩味藥,

而可以足焉。仲景何煩制許多藥方乎。既有許多藥方。則雖一味有良毒之性。明可見再。爾天下藥品。一物無有同其效者。亦猶一物無有同其形者。夫草根木皮。金石丹砂者。皆稟偏勝之氣者。可以補瀉病人之不平。穀肉果菜者。皆具中和之味者。可以養育平人之常度。凡人之受病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夠用了。張仲景為何費心制訂那麼多藥方呢?既然有了那麼多藥方,那麼即使一味藥有劇毒,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。天下所有藥物,沒有哪一種有相同功效的,就像沒有哪一種東西有相同形狀一樣。草根、木皮、金石、丹砂等,都稟承著偏勝之氣,可以用來補瀉病人的不平衡。穀物、肉類、果菜等,都具有中和之味,可以用來滋養常人的日常飲食。凡人患病,

口不能適味。但恃補湯之力。以助其元氣而已矣。而菜谷藥石。亦同天地之生類。其性殊不相遠果菜。已有能養生氣者。則草根亦有能補元氣者。木皮有能攻病者。則穀肉亦有能驅邪者。而菜谷有佳粗之品。藥石有良毒之性。互相為用。是以神農本經。分上中下三等。上藥以養命延年。

白話文:

我們的嘴巴無法享受食物的味道,只能依靠補湯來維持元氣。但蔬菜、穀物和藥物也和天地間的生物一樣,其特性並非大相徑庭。有些水果蔬菜可以養生益氣,那麼有些草根也可以補元氣;有些樹皮可以治療疾病,那麼有些穀物肉類也可以驅邪。而蔬菜和穀物有優劣之分,藥物有良性毒性之別,可以相互使用。因此,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等,其中上等的藥物可以延年益壽。

中藥以養性補虛。下藥以治病。除寒熱。何者。是天下品類。無一物同者也。若唯偏以藥石。渾為攻邪之物。菜谷盡為補益之品。或至使人為夭枉短折之鬼焉。或曰素問云。大毒治病。十去其六。無毒治病。十去其九。穀肉果菜食養盡之者。豈非食養為補之謂歟。曰不然。蓋斯時醫治之法未備。

白話文:

中藥主要用於調理身體、滋補身體。治療疾病是用藥物。驅除寒氣和熱氣。其中的原理是什麼?世界上各種物質中沒有任何一種物品質性是相同的。如果只是單純依賴藥物,把所有藥物都當成治療疾病的武器,而把蔬菜穀物都當成滋補品。這樣可能會導致人早死早亡。有人說,《素問》中提到:「大毒治病,十分去其六。無毒治病,十分去其九。」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這些食物如果吃太多,豈不就是進補嗎?我說不對。那時候醫術還不夠發達。

藥石之用未周。雖僅存十三方。而其方今不堪取。由是觀之。雖稱上古神農日嘗百藥。而至漢始有本草之名。則黃岐之世。猶未周備者可知。故才以針石論補瀉之術。至湯劑則唯有大毒無毒之論。未嘗及補湯也。雖然針石。且猶有補。況於草根木皮乎。況於金石丹砂乎。古書云。

五穀充飢體。而不能益壽。百藥療疾延年。而不能甘口充飢。執斯術者。所宜致思也。

白話文:

藥物和針灸的應用還不全面。雖然只剩下了十三個方劑,但現在這些方劑也不適用了。由此可見,雖然相傳上古的神農氏每天品嚐百種藥物,但直到漢朝纔有《本草》這個名稱。可見黃帝歧伯時代,中醫還不完善。所以,華佗只能用針灸來討論補瀉的方法。至於湯劑,只有大毒和小毒的區分,從未涉及補益湯。雖然針灸還有補益的作用,更何況草根木皮呢?更何況金石丹砂呢?古籍中記載。

2. 尊信李杲薛己

天降時雨。山川出雲。天恤生民。必生聖明。天皇氏。地皇氏。邈矣姑舍之。伏羲氏之王天下。民居冗家巢。與禽獸同遊。葆真守樸。積精全神。是以人壽皆亙百歲。動作不衰矣。及神農氏王天下也。民浸恣情縱欲。病道日加。神農氏有憫焉。乃鞭百草。日嘗百藥之毒。以救人民之疾苦。

白話文:

上天降下及時的雨水,山川蒸騰出雲霧。上蒼體恤百姓,必定降生聖明的統治者。天皇氏、地皇氏的年代,已經久遠得難以考證。

伏羲氏統治天下時,人們居住在簡陋的巢穴中,與禽獸混居。他們保持著純樸自然的本性,積蓄精氣,養護身體。因此,人的壽命都很長,直到百歲高齡,都行動自如。

到了神農氏統治天下時,人們開始沉溺於慾望中,疾病也逐漸增多。神農氏深感憂慮,於是採集了各種草藥,每天親自試驗它們的毒性,以尋找救治百姓疾病的方法。

然猶未有病論。岐黃之世。病論始立。補瀉之術。始顯矣。然唯重針石。按摩之法。藥方甚少也。蓋雖曰神農氏。日嘗百草。而未有本草之名。至漢平帝之時。始舉天下通知本草者。本草之名。始見於此。是知黃岐之世。藥方未備矣。夫秦越人之在戰國。淳于意之在西漢。雖有論列方。

白話文:

然而,那個時代還沒有關於疾病的論述。到了岐伯和黃帝時代,才開始確立疾病的論述,補足和瀉泄的方法也才開始顯現。

不過,當時的醫療偏重於針灸和砭石療法,按摩的方法也比較少見。藥方也不多。雖然傳說神農氏每天品嘗百草,但當時還沒有「本草」這個名稱。

直到漢平帝時期,才召集天下通曉藥草的人,開始有了「本草」這個名詞。由此可知,黃岐時代的藥方並不完善。

秦越人和淳于意雖然在戰國和西漢時期提出了一些方劑,但並不完善。

亦亡傳。及漢末張仲景氏出。始立湯方。以治外感之病。攻補溫涼之法。於是乎備矣。嗚呼。如仲景氏。信所謂集大成者也。然其書止詳外感。而內因之病。蓋闕如也。蓋當時民風猶淳。病端未多。不然則又安知不有張氏別有成書。而論補益滋潤之法者乎。夫汙隆隨世者。天地之常。

白話文:

這些療法並未流傳下來。直到漢朝末年,張仲景出現。他首先制定出藥方來治療外感疾病。至此,攻補溫涼的療法纔算齊全了。唉,像張仲景這樣的醫者,真是所謂集大成者啊。然而他的著作僅詳細闡述了外感病,對於內因病卻隻字未提。可能是當時民風淳樸,疾病種類還不多。也或者張仲景還有其他著作,專門探討補 益滋潤的療法。汙濁盛行或清平穩定都是隨著時代變化的,這是天地間的規律。

淳漓成俗者。必然之理。人身之疾苦。經年彌多。內因之症候。乘時益繁。降至元明李杲薛己之徒迭起。始精內因傷感之病。首制補氣補血之劑。民到於今。受其惠賜。是天以其時生其人者。猶夫時雨之降山川出雲之類耶。天之恤生民。何其周到。李薛之功。於是為大矣。余嘗謂夫天地運動。

白話文:

長年累積的積習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人體的疾病痛苦,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多。內在原因導致的症狀,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嚴重。直到元朝和明朝,李杲、薛己等醫家先後出現,才開始精通內因傷感的疾病,首先創制了補氣補血的藥物。民眾一直受益至今。這是上天在適當時機讓這些人出現,就像及時雨滋潤山川、雲霧散盡一樣。上天憐憫世人,真是無微不至。李杲、薛己的功勞,因此非常巨大。我曾經說過,天地運動。

終古不變。而民生氣稟。逐世而遷。以其躁競之心。涉彼希靜之塗。意速事遲。名利攻其外。情欲惱其內。滋味煎其藏府。醴醪浸其腸胃。是後世內因之所以多也。豈單可以古方療今病乎。蓋人身之疾病。有內因。有外因。仲景者。精外感。李薛者。詳內因。故夫治外因者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一直流傳下來,內容不變。但是人體的生理特性會隨著時代而改變。因為如今的人們心浮氣躁,追求安靜的生活,卻急於求成。名利誘惑外在,情慾困擾內心。飲食過度刺激內臟,美酒浸泡腸胃。這是後世疾病內因眾多的原因。豈能只用古代的藥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呢?人的疾病有內因,也有外因。張仲景精通外感病,李時珍精通內因病。因此,治療外因病專家

舍仲景不可以取效。治內因者。舍李薛不可以施療。仲景者醫聖也。李薛亦聖手也。仲景可尊信。則李薛亦不可廢。世醫多知祖仲景。而不知宗李薛。及其臨病外感則可。或遇內因。將何以取法乎。夫刀圭之失。恐置人於夭枉。餬口於斯技者。其可不慎乎。故醫人體夫天恤生民之心。

則庶幾矣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的治法不能用於外感病。治療內因病,則李東垣和薛己的療法不能採用。張仲景是醫聖,李東垣和薛己也是神醫。張仲景值得敬重,李東垣和薛己也不能被廢棄。當今醫家大多奉行張仲景的治法,卻不知道李東垣和薛己。這樣在遇到外感病時還能應付,如果遇到內因病,該如何用他們的理論來治病呢?用錯了方法,恐怕會危及病人的性命。那些以醫術為謀生手段的人,能不小心對待嗎?所以醫生必須體會上天愛護百姓的心意。

3. 祖述靈素難經

夫醫道之來也尚矣。黃岐問答之書名云內經。蓋岐黃之世。民浸淫於安。病以時成。於是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。上窮天紀。下察地理。五行陰陽。以應人身之度。數經絡配當。以論府藏之疾苦。互相問難。發玄微於不朽。躋生民於壽域。民到於今。受其弘慈。然其為書也。理道淵深。

白話文:

中醫學的起源非常悠久。相傳黃帝和岐伯之間問答的著作叫做《內經》。在黃帝和岐伯那個時代,人民生活安逸,季節性疾病開始流行。因此,黃帝和岐伯、鬼臾區等人探究天體運行規律,研究地理環境,結合五行理論和陰陽學說來理解人體的構造。他們統計經絡的數量並確定其位置,探討臟腑的病症。互相發問和解答,闡明深奧的道理,因此後世受惠無窮。直到今天,人們還受益於他們的博大仁慈。然而,他們的著作內容深奧玄妙,理論深不可測。

文辭古雅。而後人續貂。玉石混淆。且歷年數千。誤字錯簡。亦多矣。非善讀不易以通曉。及戰國之時。有秦越人者。作為難經。以纘黃岐之遺緒。此二經者。蓋醫家之準繩。病候之規矩。舍之莫以取法矣。是以自漢張仲景以後。劉河間東垣朱震亨輩。皆依靈素。互有發明。

白話文:

醫學典籍的文辭古雅,後人續寫的作品卻無法傳承其精華,導致玉石混淆。加上千百年的流傳,誤字和錯誤的抄錄也很多。如果不仔細閱讀,很難理解。到了戰國時期,有位秦越人寫了《難經》,作為《黃帝內經》的續篇。這兩部醫經是醫生判斷病情的準繩,治療疾病的規矩,如果捨棄它們就沒有依據了。所以自漢代的張仲景之後,劉河間、東垣朱震亨等人,都依據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繼續發明創造。

世稱四大家。其所立言。醫林奉重焉。如仲景之於外感。河間之於熱病。東垣之於內傷。丹溪之於雜病。皆取靈素難經之要旨。而各自成一家之言。夫靈素難經者。實聖經也。吾大東昇平百年。教化誕施。大雅之音。遍於四方。是以雖寒鄉邊鄙。殆無不文之醫。於是乎名腎數輩。

白話文:

後世稱讚的四位醫學大家,他們提出的學說,在醫學界備受推崇。例如:張仲景專長於治療外感病,劉河間擅長治療熱病,李東垣專精於內傷病,朱丹溪精通雜病。這些人都秉承了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的精華,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理論。而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,可說是醫學聖經。我國長期以來國泰民安,教化普及,高尚的醫學風氣遍及全國,即使在偏遠地區,也很少找不到有文化的醫生。因此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。

巍然崛起於其間。涉獵百家。跋扈千載。設百病生於一氣之溜滯。萬病皆一毒之說。各成一家之言。皆有所見。要其歸趣。蓋亦取法於靈素焉爾。此數家者。實吾東方之俊傑。中夏二千有餘年。亦寥寥乎無有此說矣。醫林後生。亦可以重也。然其立言也。務釋拘滯。動過矯激。

白話文:

在眾多醫派中巍然屹立著這幾家名門。它們博採百家之長,橫行醫界千年。它們提出「所有疾病都源於氣機不暢」或「萬病皆因同一個毒素」等學說,各自成派,都有獨到的見解。究其根本,它們都從《黃帝內經》中吸取靈感。這幾家醫派是我們東方醫學的傑出代表,在過去兩千多年間,鮮有能與之比肩者。學習醫術的後輩們,可以重點關注這些醫派。然而,它們在闡述理論時,過於追求擺脫束縛,導致言論有些激進和過於誇張。

曰運氣配當道家之事。不足以徵靈素難經。後人之偽撰。亦不足信。是以其徒弟。皆排素靈。其意往往以為運氣。配當五行陰陽等之說。非醫家之所宜掛齒牙也。遂咄喝咦嗟塗人耳目。於是後來愚眼淺識者。或有一窺聖經者。亦不深致思。終無得其蘊奧。唯漫稍後人之偽撰而已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認為運氣配當是道家的事,不足以作為《靈素難經》的依據,是後人偽造的,也不足採信。所以他們的弟子都排斥《素靈》。他們的論調常常是,運氣配當、五行陰陽等說法不應該是醫家掛在嘴邊的。於是就大聲斥責,用一些虛張聲勢的話語來迷惑他人。後來一些目光短淺的人,即使有幸見過聖人的經典,也不願深入思考,最終無法領悟其中的精髓,只會盲目地跟從後人的偽作。

殊不知其一氣一毒之說。果出於何書。已自號稱古醫方。而一廢古經。抑是何意。間有致思於聖經者。竟為庸醫所折。豈不悲乎。蓋彼數家。實吾道之英雄。嘔血白髮。焦思靈素難經。以發一氣一毒之說。可尊可重。然至於其排聖經者。殆矯激之遺害。後醫之大患。嗚呼。彼排經之說。

白話文:

殊不知他們所說的「一氣一毒」論,出於什麼典籍?他們自稱承襲古方,卻一味廢棄古經,這是什麼用意?偶爾有人鑽研古經,卻被愚昧的庸醫駁斥,豈不令人悲傷?那些人其實是我派中的英雄豪傑,他們嘔心瀝血、費盡心思研究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經書,提出「一氣一毒」之說,值得尊敬。然而,他們過於排斥古經,這恐怕是矯枉過正的遺毒,也是後世醫家的重大禍患。唉,他們排斥古經的說法,

卒為後生文不學之資。可謂功過相半者矣。蓋人身之疾病奇症。異候變化。不可舉知。舍靈素難經。其何以為規矩準繩哉。故後生致思於是書。亦可以發先人之未發。可以臻妙妙之術。是譬猶工之欲善其事者乎。舍規矩準繩。其何以乎。其何以乎。

白話文:

年輕人總是學識淺薄,這可以說是功過參半。因為人體疾病和奇難雜症的症狀、變化非常多,無法完全瞭解。如果不依靠《靈樞》、《難經》這些經典著作,又怎麼能制定出準則和規範呢?所以,年輕人致力於研習這些書籍,不僅可以發掘前人未曾發現的東西,還能提升精妙的醫術。這就像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樣,如果不依靠規矩和準繩,又怎麼能達到目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