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辨溫病時疫

至矣盡矣,無以尚焉。但其有矯論可辨者,要白璧之微瑕,不害為寶。是蓋非深於經者,不能至是。然以疫與瘧同類,僅徵瘧論一語,不多引經語,以飾紙上之言者,亦是又可氏之深識,慮後人淺學者,或生多歧之惑者也。

予間嘗閱一醫人,論溫疫者,其書多徵經語。雖略似有明文,而於經旨,猶有未合者。其書有言云:溫疫經稱虛邪賊風,越人仲景名中風傷寒,皆是外來即發之病,而疫病之義也。是不明事理之誤也。

夫厲氣者,別有一惡氣。而以外來虛邪賊風為疫病者,是不會虛邪賊風即為天地常氣中之一物故也。難經曰:病有虛邪,有實邪,有賊邪,有微邪,有正邪。又云:心病中風,得之為虛邪;傷暑得之為正邪;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;傷寒得之為微邪;中濕得之為賊邪。是可見虛邪賊風,實非疫厲之氣矣。

又云:溫病感冬時嚴寒之正邪,至春發者云溫病,又名伏氣。病非感虛邪賊風。又云:非正邪則無伏藏;虛邪賊風者,中即發;是即溫疫、中風、傷寒是也。是何不思之甚也!蓋正邪固有伏藏,有即發;而虛邪亦有伏藏,有即發;至於疫厲亦然。何謂非正邪,則無伏藏哉?

經云:虛邪入客於骨,而不發於外;至其立春陽氣大發,腠理開;因立春之日,風從西方來,萬民又皆中於虛風也。是等之語,豈非皆為虛邪伏藏而發歟?而謂非正邪無伏藏者獨何也?故非善讀書者,則或陷於多歧之惑;非深達事理者,則終朽於庸醫之拙矣。今請明辨之。

夫麻疹、溫瘧、溫疫等之症,皆是感天地間一種惡厲之氣者也。而疫厲之為氣,最為重毒。中風、傷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溫病等之症,皆是感風寒暑濕之虛邪賊風者也。而傷寒之為症,最為猛烈。而惡厲氣有伏藏,有即發;虛邪賊風亦有伏藏,有即發;二者皆有寬急輕重之分,因以致病之轉變,不可究極也。苟非有見解,難以辨別之矣。

凡夫醫之為事也,臨機應變,無有一定之法。故古昔名家哲匠之設論處方,亦無有一定之說。或名同病異,或病同名異;或詳乎論而略乎方,或精乎義而簡乎術;雖得失互有,而要皆益於道矣。夫唯能繹其條理,提其要領者,而後可以讀方論,可以言治術。學者其可以不致思乎?

白話文:

辨溫病時疫

已經窮盡了,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了。只是有些議論可以辨析,如同潔白的璧玉上出現的微小瑕疵,並不影響它的寶貴價值。這大概是因為沒有深入經義的人,達不到這種程度。然而,將疫病與瘧疾歸為同類,僅僅引用瘧疾論中的話,不多引用經文來粉飾文字,這也是又可氏的深厚見識,是為了防止後人淺學誤解而產生歧見。我曾經讀過一位醫生的論述溫疫的著作,書中多引用經文,雖然看似有道理,但與經義的本意還有些不合。書中說:「溫疫經稱虛邪賊風,越人仲景名中風傷寒,皆是外來即發之病,而疫病之義也。」這是不明事理的錯誤。厲氣是另外一種惡劣的氣,而以外來的虛邪賊風為疫病,是不理解虛邪賊風是天地常氣中的一種物質的緣故。難經說:「病有虛邪,有實邪,有賊邪,有微邪,有正邪。」又說:「心病中風,得之為虛邪;傷暑得之為正邪;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;傷寒得之為微邪;中濕得之為賊邪。」由此可見,虛邪賊風並不是疫厲之氣。又說:「溫病感冬時嚴寒之正邪,至春發者云溫病,又名伏氣,病非感虛邪賊風。」又說:「非正邪則無伏藏,虛邪賊風者,中即發,是即溫疫,中風、傷寒是也。」這是多么缺乏思考啊!正邪固然有伏藏和即發,而虛邪也有伏藏和即發,疫厲也是如此,何謂非正邪則無伏藏呢?經書說:「虛邪入客於骨,而不發於外,至其立春陽氣大發,腠理開,因立春之日,風從西方來,萬民又皆中於虛風也。」這些話,豈不是都說明虛邪伏藏而發嗎?為何偏偏說非正邪無伏藏呢?所以,不善於讀書的人,就會陷入歧途;不深通事理的人,終將停留在庸醫的水平。現在,我來詳細辨析一下。麻疹、溫瘧、溫疫等症,都是感受天地間一種惡劣的厲氣;而疫厲之氣,毒性最強烈。中風、傷寒、中暑、中濕、溫病等症,都是感受風寒暑濕的虛邪賊風。而傷寒症狀,是最為猛烈的。惡厲之氣有伏藏和即發,虛邪賊風也有伏藏和即發,兩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,因而導致疾病的變化,不可窮盡。如果不是有見地的人,很難辨別。凡夫俗子行醫,臨機應變,沒有固定的方法,所以古代名家大師的論述和處方,也沒有固定的說法。有時名稱相同而疾病不同,有時疾病相同而名稱不同,有時論述詳細而處方簡略,有時義理精深而方法簡潔,雖然得失都有,但總歸是有益於醫道的。只有能夠理解其條理,抓住其要領,才能夠閱讀醫方論述,才能夠談論治病方法。學習者不可以不思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