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4)

1. 補湯

言之過文學者。所患雲漢孑遺。秦誓漂杵。詩書且然。況其下者乎。夫補湯之有益於人身也。大矣。唐宋以下之醫生。特大其言出延命不老之說。是以後來愚眼淺識者。不知補湯之理而生疑。於此乃謂草根木皮。豈有延命不老之理乎。人參黃耆。豈可補氣乎。地黃當歸。豈可延年乎。

白話文:

過度宣傳中醫的人,說中醫可以長生不老。即使是《秦誓》和《詩經》這樣經典的著作也出現了誇張的說法,更何況那些不入流的書了。

補湯對人體的好處確實很大。從唐朝和宋朝開始,一些醫生為了招攬顧客,誇大其詞,聲稱補湯可以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。導致後來一些目光短淺、知識淺薄的人,不瞭解補湯的原理,開始產生懷疑。

於是他們說:「草根和樹皮,怎麼可能有延年益壽的道理呢?人參、黃耆,怎麼能補氣呢?地黃、當歸,怎麼能延年呢?」

因自稱取法於長沙之古。專求攻伐之事。擅為毒藥攻邪之說。其故何也。蓋唐宋以下之醫。及出延命不老之說。特大其言過文誤實。竟使後世醫工。不曉補湯之理。可不惜乎。蓋補者填調。填調榮衛亂逆之氣之謂也。非謂以藥石充足榮衛不足。若以為充足之義。則終不通。且所謂補氣補血者。

白話文:

因為他們自稱效法長沙古代的治療方法,專注於攻伐之術,擅長以毒藥攻邪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唐宋以後的醫生,提出延命不老的說法,過分誇大其辭,誤導了後世的人,導致後世的醫者不瞭解補藥的原理。豈不可惜!所謂「補」,就是調節、調和的意思,是調和氣血失衡的狀態,而不是用藥物來補充氣血不足。如果認為補是補充的意思,那就永遠無法理解。所謂「補氣補血」的意思是:

果何謂也。故知補為填調之義。則補湯之理。豁然明瞭矣。夫夭壽有命。豈可以草根木皮求乎。但其以藥石填調榮衛亂逆。以終天年者。補之功也。夫唯以此榮衛流行。以至終天年。則云充足。云補益延年。又不誣而已。若曰。以草根木皮充足不足之元氣。則無有此理。且夫古以針石按摩補不足。

白話文:

「果」是什麼意思?因此要知道「補」的意思是填充調整。那麼補湯的道理就很清楚了。人的壽命由命運決定,難道可以靠草根樹皮來祈求嗎?但是,用藥物填充調整身體的虛實不調,以此終老天年,這就是補的作用。只有使氣血運行正常,才能健康長壽,所以說它能充盈、滋補和延長壽命,這也並非虛假。如果說是用草根樹皮來補充不足的元氣,這就毫無道理。此外,古人用針灸、按摩來補充不足。

見內經。至長沙氏。始有補劑之設。長沙氏云。心氣不足。吐血衄血者。瀉心湯主之。又云。虛勞裡急。諸不足。黃耆建中湯主之。又云。五勞虛極。羸瘦腹滿。不能食。食傷。憂傷。飲傷。房室傷。飢傷。勞傷。經絡榮衛氣傷。內有乾血。肌膚甲錯。兩目黯黑。緩中補虛。

白話文:

在《內經》中,直到長沙氏纔有補充劑的概念。

長沙氏說:心氣不足,吐血、鼻出血的人,可以使用瀉心湯。

他又說:虛弱、裡急、各種不足的人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。

他又說:因五勞導致虛極、羸瘦、腹滿、不能進食、飲食過量、憂鬱、飲酒過量、房事過度、飢餓、勞累過度、經絡氣血受損、體內有乾涸的血塊、皮膚皺縮、雙目昏暗的人,可以使用緩中補虛。

大黃䗪蟲丸主之。又云。虛勞腰痛。少腹拘急。小便不利者。八味腎氣丸。又云。虛勞諸不足。風氣百疾。薯蕷丸主之。其他補方。不可枚舉。是仲景用補湯之法。明白如此。但仲景以瀉心湯。補心氣不足。以大黃䗪蟲丸。補五勞虛極。然則云補之者。非充足之義。填調氣血亂逆之氣之義。

白話文:

可以使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。還說,虛勞腰痛、小腹部攣急、小便不通,可以服用八味腎氣丸。又說,虛勞各種不足、風氣百病,可以服用薯蕷丸。其他的補虛方劑,不勝枚舉。這是仲景應用補氣湯的方法,如此明確。但是仲景用瀉心湯來補心氣不足,用大黃䗪蟲丸來補五勞虛弱。那麼,說到補虛,並不是指補充不足,而是指調整氣血逆亂之氣。

亦復明白如此。不然。則針石按摩。大黃䗪蟲。黃連黃芩俱充足元氣之品哉。因是准之黃耆建中。八味腎氣。薯蕷丸之類。亦皆調氣之劑。而為填調氣血亂逆之主方可知也。後世嚴氏歸脾湯。李杲補中益氣。局方十全大補之類。其他唐宋以下哲匠所制之補湯。蓋皆袒長沙氏調氣之意。

白話文:

(這道理)應該很明白了吧。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針灸、按摩,還有大黃、䗪蟲、黃連、黃芩等藥物,豈不是都是能夠充實元氣的藥品嗎?以此類推,黃耆建中湯、八味腎氣丸、薯蕷丸之類,也都是能夠調節氣血的藥劑。而這些藥物都是治療氣血紊亂的有效方劑,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。後世嚴用和的歸脾湯、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、局方的十全大補湯之類,還有唐朝、宋朝以降的名醫所研製的補湯,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長沙郡守的補氣思想。

而非充足之義。亦可知也。以今考之藥物品類。亦與仲景不甚相遠。而其精意。全過於仲景。可以補不足。可以應無量奇疾。然至強大其言。立延年不老。滋潤固本之說。則所謂過文之失學者。不以言害志而可矣。故學者先知補為填調之義。而後補湯之義可以通。補湯之義可以通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補」並非只是單純地填補不足而已,也可以從這裡看出。如果以現在的藥品種類來看,和仲景的理論相差不遠,但是它的精妙之處,卻完全超過仲景。能夠補充不足,能夠治療無數奇難雜症。然而,誇大其理論,主張可以延年益壽、固本滋潤,這就屬於所謂「過分之辭」的範疇。作為學者,不應該讓言論影響志向,也就是不要過度執著於這些話。因此,學者首先要了解「補」是填調的意思,然後才能理解「補湯」的道理。補湯的道理一通,事情就容易辦了。

而後延年不老滋潤固本之效可以言而已矣。世醫雖曰尊信仲景。而不知其補湯之旨者多矣。徒取其攻伐之劑。以為盡仲景。何其弗思之甚也。噫。

白話文:

如此,延年益壽、滋潤身體、鞏固根本的效果,不必多說。世間的醫生雖然都說敬重張仲景,但是不知道他使用補湯的用意的人很多。他們只取用他的攻伐藥劑,就以為已經理解張仲景的全部。他們怎麼會這麼輕率呢?唉!

2. 臟腑配當

源泉竭。則枝流涸。根蒂朽。則莖葉枯。言其本傷則末不得全也。夫醫之治病也。亦知其本末。而後其治可施焉。蓋人身自五臟六腑中氣血流行。津液湧出。以達四體。故藏府一有傷。則先見某藏某府之症。譬如肺病。而損於皮毛心病而損於血脈。脾病而損於肌肉。肝病而損於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源頭枯竭,那麼下游就會乾涸。如果根部腐爛,那麼莖葉就會枯萎。這說明瞭本體受傷,末梢就無法完好。

醫生在治療疾病時,也需要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表徵,然後才能施行治療。人身的氣血是由五臟六腑輸送到全身的,津液也會從中湧出,滋潤四肢。因此,如果臟腑受傷,就會首先表現出某個臟腑的症狀。

例如:

  • 肺病會損傷皮膚。
  • 心病會損傷血脈。
  • 脾病會損傷肌肉。
  • 肝病會損傷筋骨。

腎病而損於骨。見其症之所在。而知其病之屬何臟何腑。是枝流涸。知源泉之竭。莖葉枯。知根蒂之朽者也。其施治之法。不先察其源泉根蒂之朽竭。奚得救莖葉枝流之涸枯乎。是方家所說。二千有餘年。上之黃岐。下之李朱。其間名手哲匠。何啻千百。而其所論說。舍此莫以得啟喙焉。

白話文:

當腎臟發生病變而導致骨骼受到損害時,仔細觀察症狀的表現,就能判斷出病竈所屬的臟腑。就好比河流乾涸,要了解是源頭的水源枯竭了;樹木枯萎,則要明白是根部腐朽了。治療疾病的方法,如果不首先找出源頭和根部的病竈,單純地治療表面的症狀,就像急救乾涸的河流和枯萎的枝葉一樣,是沒有效果的。這個道理是醫家們經過兩千多年的論述和實踐得出的。從上古的黃帝岐伯,到後世的李時珍朱震亨,那些著名的名醫和醫學大師,他們論述醫理時,沒有不從這一點出發的。

然則臟腑經絡之說。為醫道之蘊奧方家之要務也。決矣。世醫稱古醫方家之徒。皆不取運氣陰陽之說。並亦絀經絡配當之言。以立一家之說。其所論說。有足以破庸腐之惑者。不為無功矣。然吾道之為事也。關人之生命。不可眩於過文激論。以枉志業。余請以臆見斷之。夫運氣配當五行陰陽者。

白話文:

然而,關於臟腑經絡的說法,卻是醫學深奧的知識,也是醫家們需要重視的事情。這是確定的。世上的醫生稱讚古代醫術高明的醫生,他們都不採用運氣陰陽的說法,也都排除經絡相配的理論,堅持自己獨特的見解。他們所提出的論點,的確可以打破一些庸俗膚淺的錯誤認識,這是不無功績的。但是,我們的醫術關係到人的生命,不能被過於誇張的言論和激烈的爭論所迷惑,而誤入歧途。我試著用自己的看法來判斷一下。那些運氣相配、五行陰陽的理論,

蓋過高之言。無益於治術。非疾病醫之所與也。如夫臟腑經絡配當者。當然之理。不可以廢。廢之則無知枝葉之根蒂。河流之源泉。嘗試論一二。憂愁思慮則傷心。飲食勞倦則傷脾。人人所知。不待煩贅。唯五藏之傷於內。是不可知者也。人有所悲哀則淚忽下。有所羞愧則汗必出。

白話文:

過於高深的理論,對治療疾病沒有好處,不屬於醫生應該研究的範疇。像臟腑經絡之間的配對關係,這是自然規律,不可廢棄。廢棄了就等於不知道枝葉的根源,河流的源頭。

舉幾個例子:憂愁思慮會傷心,飲食勞倦會傷脾,這是人人都知道的,不用多說。但五臟受內傷,這是人們無法知道的。人有悲傷的事,就會流淚;有羞愧的事,就會出汗。

見美味流涎。嗅惡臭發嘔。其故何也。蓋皆臟腑中有所觸發於其事而已。未有見美味而發嘔。嗅惡臭而流涎者也。然則其臟有病。見其症。其腑有病。見其症者。是宜有之事。故凡病不以臟腑經胳。求其所因。何由可尋根蒂泉源乎。余故曰。運氣陰陽之說。蓋非醫家之要。至於臟腑經絡之理。

我不能敢廢也。

白話文:

看到美味食物就會流口水。聞到惡臭就會反胃嘔吐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髒腑中受到了觸發。沒有見到美味而反胃嘔吐的,也沒有聞到惡臭而流口水的。所以,如果臟腑有病,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。如果腑臟有病,也會出現相應的症狀。這是應該有的事情。因此,凡是疾病都不會只侷限於臟腑經絡。想要尋求其根源,從何下手呢?所以我說,運用陰陽之說的說法,並不是醫家之要。至於臟腑經絡的道理,

3. 左右偏勝

夫人身之疾病。或偏左。或偏右者。何也。凡人身之體。氣血周流。如環無端。榮養四肢百骸。達於鬢髮爪甲。無往不有氣血。若其有病。則當周身病也。而今有偏勝之病者。蓋有故。醫法曰。肺大腸脾胃命門三焦者。位於右。肺者主氣。脾者後天元氣之所出。命門者。主下焦之陽氣。

白話文:

人的身體產生疾病時,有的偏左,有的偏右,這是為什麼呢?

正常人的身體,氣血運行就像一個圓環一樣,沒有起點和終點,滋養著四肢百骸,到達頭髮指甲等各個部位,沒有哪個地方沒有氣血。如果生病了,那麼應該是全身都生病。而現在有些人只有偏勝的疾病,這是有原因的。

根據醫學理論,肺、大腸、脾、胃、命門和三焦這六個器官位於身體右側。肺主導氣,脾是後天元氣的來源,命門主導下焦的陽氣。

故以右為氣之位。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位於左。心者主血。肝者藏血。腎者主陰精。故以左為血之位。是左右氣血之分位也。因是侖左右則偏勝之疑。可以冰釋。至於朱震亨始以左為血。以右為氣。遂立法謂中風左偏枯為血虛。右偏枯為氣虛。此說始創于丹溪。蓋漢唐以前。唯有中府中藏中血脈之分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將右側定位為氣的位置,而心、小腸、肝膽、腎和膀胱位於左側。心主血,肝藏血,腎主陰精,所以將左側定位為血的位置。這是左右氣血的位置劃分。因此,左右相論,偏勝的疑慮便能得到解答。至於朱震亨首次將左側定位為血,右側定位為氣,並確立了中風左側偏癱為血虛,右側偏癱為氣虛的法則。這個說法最早由丹溪創立,因為在漢朝和唐朝之前,僅有中府、中藏、中血脈的區分。

此言未嘗經見。是丹溪循古醫法以發前人未發者。實古今卓見。可以則可以法。於是薛立齋龔廷賢輩。皆遵用斯言。或以偏左頭痛為血虛。以偏右頭痛為氣虛。右足痛為氣。左足痛為血。左脅痛為血。右脅痛為氣。一取法於丹溪。不敢有違。到於今。猶依其遺法以施於治術而有驗者。

白話文:

這種說法是前所未聞的。這是丹溪遵循古代醫學法則,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東西。這確實是前古今卓絕的見解。可以遵循和效法。因此,薛立齋、龔廷賢等人,都遵循了這個說法。有的認為偏左頭疼是因為血虛,偏右頭疼是因為氣虛。右腳疼痛是因為氣虛,左腳疼痛是因為血虛。左脅痛是因為血虛,右脅痛是因為氣虛。他們都效法丹溪,不敢違背。直到現在,還有人依據他的遺法治病,並且有驗證過。

實丹溪之賜也。時醫分別左右偏勝者或鮮矣。故聊揭於此。夫謂一氣一毒。或留滯於左。或留在於右者。奚止於千里之謬乎。

白話文:

這真的是丹溪的恩賜。當今的醫生能分辨出左右側孰強孰弱的可能很少了。所以這裡姑且提出來。說是一種氣一種毒,有的停留在左邊,有的停留在右邊,這種觀點何止是相差千里的錯誤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