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草根木皮可補元氣

古曰。草蟲鳴則阜螽躍。一雞鳴則萬雞鳴。信哉吾邦近世名賢輩出,唱古方之學,一時風靡,實可謂千歲之盛矣。蓋彼皆眼飫千載之醫籍,心厭百家之腐說,乃新創一家言曰:百病生於一氣之溜滯,曰:萬病皆一毒。其意以為藥石攻病之品,不可以補生氣。夫唯菜谷養生之具,可以補生氣。皆一雖取決於靈素之間,而頗涉矯激,其弊誤末學者,亦多矣。蓋此數家,皆一時之俊傑,其言亦鑿鑿可據。然後來愚眼淺識之徒,藉彼聲譽傲然,稱古醫方家者流,或謾詆斥先賢,或妄棄擲舊式,其言曰:草根木皮,豈補元氣乎?金石丹砂,豈延靈筭乎?竟以奇種神丹,以為傷生之品,延齡固本,以為驅邪之具。嗚呼,以一時之矯論,遺害於病家,可不慎乎哉?是蓋不知補湯之事理之過也。又其論百藥之良毒,以為人參黃耆不為良,巴豆芒硝不為毒,雖有小毒大毒之不侔,而渾以為攻邪之物,豈其然乎?豈其然乎?若果其言之是乎,則一二味,而可以足焉。仲景何煩制許多藥方乎?既有許多藥方,則雖一味有良毒之性,明可見再。爾天下藥品,一物無有同其效者,亦猶一物無有同其形者。夫草根木皮,金石丹砂者,皆稟偏勝之氣者,可以補瀉病人之不平。穀肉果菜者,皆具中和之味者,可以養育平人之常度。凡人之受病也,口不能適味,但恃補湯之力,以助其元氣而已矣。而菜谷藥石,亦同天地之生類,其性殊不相遠。果菜,已有能養生氣者,則草根亦有能補元氣者;木皮有能攻病者,則穀肉亦有能驅邪者。而菜谷有佳粗之品,藥石有良毒之性,互相為用,是以神農本經,分上中下三等。上藥以養命延年,中藥以養性補虛,下藥以治病,除寒熱。何者,是天下品類,無一物同者也。若唯偏以藥石,渾為攻邪之物,菜谷盡為補益之品,或至使人為夭枉短折之鬼焉。或曰:素問云,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穀肉果菜食養盡之者,豈非食養為補之謂歟?曰:不然。蓋斯時醫治之法未備,藥石之用未周,雖僅存十三方,而其方今不堪取。由是觀之,雖稱上古神農日嘗百藥,而至漢始有本草之名,則黃岐之世,猶未周備者可知。故才以針石論補瀉之術,至湯劑則唯有大毒無毒之論,未嘗及補湯也。雖然針石,且猶有補,況於草根木皮乎?況於金石丹砂乎?古書云:五穀充飢體,而不能益壽;百藥療疾延年,而不能甘口充飢。執斯術者,所宜致思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曾說,當草地上的昆蟲開始鳴叫,阜螽就會躍起;同樣地,當一隻雞啼叫,萬雞也會隨之應和。這句話在描述我們國家近代出現許多醫學名家,他們倡導古方學說,一時間風靡一時,可謂是千年難得的盛況。這些名家都是經過長時間研讀醫書,對百家學說深感厭倦,因此創立了新的學說,認為所有的疾病都源自氣的阻滯,所有病症都源於一種毒素。他們認為,藥物只能用來攻伐疾病,無法滋補生命之氣,唯有蔬菜、穀物纔是養生的工具。

他們雖然從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中汲取智慧,但這種極端的觀點也誤導了不少學者。這些學派的領袖們確實是當時的傑出人物,他們的理論有理有據,但後世一些淺薄之輩卻依賴他們的名聲,自稱是古代醫學家的傳人,甚至肆意批評前輩,輕易拋棄傳統的療法。他們辯稱,草根木皮如何能補充元氣?金石丹砂怎能延長壽命?他們將奇特的草藥視為傷身之物,將延年固本的草藥視為驅邪的工具。唉,他們的一時偏激之論,對患者造成了無窮的禍害,這豈能不慎重?

這一切,皆因他們對補湯的原理和實際應用理解不足所致。他們討論藥物的優劣,認為人參和黃耆並非良藥,巴豆和芒硝也不是毒藥。即使有些藥物的毒性大小不同,他們卻統一視之為攻邪的工具,這真的合理嗎?如果他們的說法正確,那隻需一兩種藥物就夠了,何必讓張仲景費心制訂那麼多藥方呢?既然有那麼多藥方,即使一種藥物有好有壞,也能夠清楚分辨。天下的藥物,每一種的功效都不相同,就像每一種東西的形狀都不一樣。草根木皮和金石丹砂,都是具有特殊功效的物質,可以用來調節病人的身體失衡;而穀物、肉類、水果和蔬菜,則是具有中和味道的食物,可以用來維持健康人的正常生活。當人們生病時,他們可能無法品嚐食物的味道,這時,補湯的力量就可以幫助他們恢復元氣。

蔬菜、穀物、藥物和礦物,它們都是大自然的產物,其本質相差不遠。如果蔬菜和水果能滋養生命之氣,那麼草根也能補充元氣;如果木皮能攻伐疾病,那麼穀物和肉類也能驅除邪氣。蔬菜和穀物有高品質和低品質之分,藥物和礦物有良性和毒性之別,這些物質可以相互配合使用。因此,《神農本草經》將藥物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等級:上等藥物用於養生延年,中等藥物用於滋補虛弱,下等藥物用於治療疾病,消除寒熱。這是因為世間的物種,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。如果片面地認為藥物和礦物只是用來攻伐邪氣的工具,而蔬菜和穀物纔是滋補身體的食品,那可能會讓人成為夭折的短命鬼。

有人會引用《素問》的話來說:「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;穀肉果菜食養盡之。」這難道不是在說食養就是補養的意思嗎?然而,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當時的醫學技術還不完善,藥物的應用範圍也不夠廣泛。儘管僅存十三種藥方,但這些藥方現在已經無法使用。由此可見,雖然神農時代已經開始嘗試各種藥物,但直到漢朝纔有《本草》一書的出現,可見黃岐時代的醫學知識還不夠完備。因此,當時的針灸和砭石療法主要關注的是補瀉之術,至於湯劑,只有關於藥物是否有毒性的討論,而沒有提及補湯的作用。不過,即使是針灸和砭石,也有補益作用,更何況草根木皮和金石丹砂呢?

古書中寫道:「五穀可以填飽肚子,但無法延長壽命;百藥可以治療疾病,延長壽命,但無法滿足口腹之慾。」對於這些理論,我們應該深入思考。

2. 尊信李杲薛己

天降時雨,山川出雲。天恤生民,必生聖明。天皇氏,地皇氏,邈矣姑舍之。伏羲氏之王天下,民居冗家巢,與禽獸同遊,葆真守樸,積精全神,是以人壽皆亙百歲,動作不衰矣。及神農氏王天下也,民浸恣情縱欲,病道日加,神農氏有憫焉,乃鞭百草,日嘗百藥之毒,以救人民之疾苦。

然猶未有病論。岐黃之世,病論始立,補瀉之術,始顯矣。然唯重針石,按摩之法,藥方甚少也。蓋雖曰神農氏,日嘗百草,而未有本草之名。至漢平帝之時,始舉天下通知本草者,本草之名,始見於此。是知黃岐之世,藥方未備矣。夫秦越人之在戰國,淳于意之在西漢,雖有論列方,

亦亡傳。及漢末張仲景氏出,始立湯方,以治外感之病,攻補溫涼之法,於是乎備矣。嗚呼,如仲景氏,信所謂集大成者也。然其書止詳外感,而內因之病,蓋闕如也。蓋當時民風猶淳,病端未多,不然則又安知不有張氏別有成書,而論補益滋潤之法者乎。夫汙隆隨世者,天地之常,

淳漓成俗者,必然之理。人身之疾苦,經年彌多,內因之症候,乘時益繁。降至元明李杲薛己之徒迭起,始精內因傷感之病,首制補氣補血之劑,民到於今,受其惠賜。是天以其時生其人者,猶夫時雨之降山川出雲之類耶。天之恤生民,何其周到。李薛之功,於是為大矣。余嘗謂夫天地運動,

終古不變,而民生氣稟,逐世而遷。以其躁競之心,涉彼希靜之塗,意速事遲,名利攻其外,情欲惱其內,滋味煎其藏府,醴醪浸其腸胃。是後世內因之所以多也。豈單可以古方療今病乎。蓋人身之疾病,有內因,有外因。仲景者,精外感,李薛者,詳內因。故夫治外因者,

舍仲景不可以取效,治內因者,舍李薛不可以施療。仲景者醫聖也,李薛亦聖手也。仲景可尊信,則李薛亦不可廢。世醫多知祖仲景,而不知宗李薛。及其臨病外感則可,或遇內因,將何以取法乎。夫刀圭之失,恐置人於夭枉,餬口於斯技者,其可不慎乎。故醫人體夫天恤生民之心,

則庶幾矣。

白話文:

當天空適時降下雨露,山川間雲霧繚繞,上蒼眷顧萬物,必會孕育出賢能之士。天皇、地皇時代已遙遠,我們暫且放下不談。在伏羲治理天下的時期,人們居住在簡陋的巢穴,與禽獸共存,保持著純樸的生活態度,積蓄精神,保全元氣,因此人人皆可活過百歲,身體機能絲毫不衰。

然而到了神農氏統治的年代,人們開始放縱情感和慾望,疾病隨之增加。神農氏心懷慈悲,親自鞭撻百草,每天試驗各種草藥的毒性,以此來解救百姓的疾苦。

然而,當時仍未有系統性的病理解析。直到黃帝、岐伯的時代,才開始建立疾病理論,補瀉的治療方法才逐漸顯現,但當時主要重視針灸、按摩等手法,藥方數量非常有限。儘管神農氏每日嘗試百草,但並未出現「本草」的專有名詞。直至漢平帝時,才開始徵召通曉本草學的人,「本草」這個名詞才首次出現。由此可知,在黃帝、岐伯的時代,藥方尚未齊全。

在戰國時代的秦越人,以及西漢的淳于意,雖然也有記錄方劑,但並未流傳下來。直至漢末的張仲景出現,才開始創立湯方,用來治療外感疾病,攻補溫涼的治療方法纔在此時完善。可謂,張仲景是真正集大成者。然而,他的著作只詳細描述了外感疾病,對於內因導致的疾病卻沒有涉及。或許當時社會風氣還比較淳樸,疾病種類不多,否則,誰又能確定張仲景沒有另著一書,專門探討滋補調養的方法呢?

時代的變遷,是天地運行的常態;風俗的改變,是必然的規律。隨著時間推移,人們的疾病越來越多,內因導致的症狀也日益複雜。直到元明時期,李杲、薛己等人相繼崛起,開始精研由內因導致的疾病,首創補氣補血的藥方。這些成果至今仍造福百姓,這正是上蒼在適當的時間孕育出適當的人才,如同天空適時降雨,山川雲霧蒸騰。上蒼對萬物的關懷,無微不至。李杲和薛己的貢獻,可謂巨大。我認為天地的運轉,從古至今未曾改變,但人類的生命稟賦卻隨著時代更迭而變化。現代人帶著浮躁的心態,追求寧靜的生活,往往事倍功半。名利從外圍攻,情慾從內擾亂,美食煎熬著內臟,酒精侵蝕著腸胃。這就是後世內因疾病增多的原因。我們怎能僅憑古方來治療今日的疾病呢?人的疾病,既有內因,也有外因。張仲景擅長處理外感疾病,而李杲、薛己則專注於內因疾病。因此,對於外因疾病的治療,若非仲景的理論,難以達到效果;對於內因疾病的治療,若非李杲、薛己的學說,則無法進行治療。張仲景堪稱醫學聖人,李杲、薛己同樣是醫學大家。仲景值得尊崇信任,李杲、薛己的理論也不容忽視。許多醫生只知道追隨張仲景,卻忽略了李杲、薛己的貢獻。面對外感疾病,他們或許得心應手,但遇到內因疾病,該如何下手呢?一旦用錯藥方,可能就會讓人短命早逝。以此為業者,豈能不小心謹慎?醫生們應體會上蒼對萬物的關懷,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