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祖述靈素難經

夫醫道之來也,尚矣。黃岐問答之書,名曰內經。蓋岐黃之世,民浸淫於安,病以時成。於是黃帝與岐伯、鬼臾區等,上窮天紀,下察地理,五行陰陽,以應人身之度,數經絡配當,以論府藏之疾苦,互相問難,發玄微於不朽,躋生民於壽域。民到於今,受其弘慈。然其為書也,理道淵深,文辭古雅。而後人續貂,玉石混淆,且歷年數千,誤字錯簡,亦多矣。非善讀,不易以通曉。及戰國之時,有秦越人者,作為難經,以纘黃岐之遺緒。此二經者,蓋醫家之準繩,病候之規矩,舍之,莫以取法矣。是以自漢張仲景以後,劉河間、東垣、朱震亨輩,皆依靈素,互有發明,世稱四大家。其所立言,醫林奉重焉。如仲景之於外感,河間之於熱病,東垣之於內傷,丹溪之於雜病,皆取靈素難經之要旨,而各自成一家之言。夫靈素難經者,實聖經也。吾大東昇平百年,教化誕施,大雅之音,遍於四方。是以雖寒鄉邊鄙,殆無不文之醫。於是乎名醫數輩,巍然崛起於其間,涉獵百家,跋扈千載,設百病生於一氣之溜滯,萬病皆一毒之說,各成一家之言,皆有所見。要其歸趣,蓋亦取法於靈素焉爾。此數家者,實吾東方之俊傑,中夏二千有餘年,亦寥寥乎無有此說矣。醫林後生,亦可以重也。然其立言也,務釋拘滯,動過矯激,曰運氣配當,道家之事,不足以徵靈素難經,後人之偽撰,亦不足信。是以其徒弟,皆排斥靈素,其意往往以為運氣配當五行陰陽等之說,非醫家之所宜掛齒牙也,遂咄喝噫嗟,塗人耳目。於是後來愚眼淺識者,或有一窺聖經者,亦不深致思,終無得其蘊奧,唯漫襲後人之偽撰而已。殊不知其一氣一毒之說,果出於何書,已自號稱古醫方,而一廢古經,抑是何意。間有致思於聖經者,竟為庸醫所折,豈不悲乎。蓋彼數家,實吾道之英雄,嘔血白髮,焦思靈素難經,以發一氣一毒之說,可尊可重。然至於其排斥聖經者,殆矯激之遺害,後醫之大患。嗚呼,彼排斥經之說,卒為後生文不學之資,可謂功過相半者矣。蓋人身之疾病奇症,異候變化,不可舉知,舍靈素難經,其何以為規矩準繩哉。故後生致思於是書,亦可以發先人之未發,可以臻妙妙之術,是譬猶工之欲善其事者乎,舍規矩準繩,其何以乎?其何以乎?

白話文:

醫學這門學問歷史悠久,起源於黃帝和岐伯的對話,他們的談論被記錄在《內經》裡。在岐伯和黃帝的時代,人民生活安定,疾病隨著時間慢慢形成。因此,黃帝與岐伯、鬼臾區等人,從上探究天文,下觀察地理,用五行陰陽理論來對應人體的度量,探討經絡和臟腑的疾病。他們互相提問和解答,把深奧的知識傳承下去,使人民得以延年益壽。直到今天,我們依然受到他們偉大貢獻的恩惠。然而,《內經》的理論深奧,語言古樸,後人的添加修改使得真偽混雜。加上經過數千年的傳遞,錯誤和誤解也逐漸增多,若非深入研究,很難理解其中的內容。

到了戰國時期,秦越人創作《難經》,接續黃帝和岐伯的思想。《內經》和《難經》兩書,成為醫學界的標準和規範,離開了它們,就無法找到治病的法則。從漢朝張仲景開始,劉河間、東垣、朱震亨等醫學大家,都依循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的理論,各自有獨特的見解。世人稱他們為四大醫學家,他們的言論被醫學界高度尊重。

像張仲景對於外感病的理解,劉河間對於熱病的治療,東垣對於內傷的研究,丹溪對於雜病的處理,都是從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中提取精華,發展出自己的醫學理論。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確實是醫學的聖典。

在我們國家,經過百年的和平,文化教育廣泛推廣,即使在偏遠地區,也有許多有文化的醫生。在這些地方,一些名醫嶄露頭角,他們博覽羣書,歷經千載,創立了「一氣之溜滯」、「萬病皆一毒」的理論,形成了各自的醫學思想。這些理論都有其道理,究其本質,也是從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中學習的。這些醫生,是我國的醫學精英,在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中,這種醫學思想非常罕見。

然而,他們的言論往往過於激進,認為「運氣配當」是道家的事,不足以驗證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。他們的弟子也排斥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,認為五行陰陽的理論不應該在醫學中提及。這種態度誤導了後世的醫生,使他們對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的理解不夠深入,只能跟隨後人的錯誤觀點。

他們的「一氣一毒」理論,到底出自哪本書?他們自稱遵循古醫方,卻摒棄古經典,這是什麼意思?偶爾有人深入研究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,卻被庸醫阻撓,令人感到悲哀。這些醫生,是我國醫學的英雄,他們耗盡心血,深入研究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,創造了「一氣一毒」的理論,值得尊敬。但是,他們排斥古經典的做法,可能是矯枉過正的遺害,是後世醫生的一大隱患。他們的這種觀點,最終成為後世沒有學問的人的依據,可以說是功過參半。

人體的疾病和奇怪的症狀,變化無常,如果不參考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,如何能找到治病的規範呢?所以,後世的醫生應該深入研究這些書籍,才能發揚前人的智慧,達到醫學的最高境界。這就像工匠想要做好工作,必須有規矩和尺子,如果沒有這些工具,該怎麼辦呢?該怎麼辦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