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 傷寒

傷寒者。非汗解不解。蓋傷寒之邪。自毫竅而入。其汗解在初起。長沙氏以桂枝麻黃髮其汗。於前論已明備。若一誤其機。則諸症百出。或可吐。或可下。或可和解。或可大黃。可芒硝。可附子之症。皆出於汗解之誤治。不可不謹矣。予歷年試許多之傷寒。可汗解者。十中之九。

白話文:

患上傷寒的人,如果不發汗就不能痊癒。因為傷寒的病邪,是由人體的毫毛孔徑侵入的。如果要發汗治療,必須在病症剛開始時進行。長沙醫派創始人張仲景用桂枝和麻黃來發汗的治療方法,在前文已經說明得很詳細了。如果錯過了發汗的最佳時機,就會出現各種症狀。有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,有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有的可以用和解的方法治療,有的可以用大黃治療,有的可以用芒硝治療,有的可以用附子治療。這些症狀都因為在發汗治療上處理不當而引起的。因此,在治療傷寒時,一定要謹慎。我經過多年的臨牀實踐,治療過許多傷寒病人。其中有九成是可以通過發汗治療而痊癒的。

非汗解者。十中之一而已。是蓋非汗解之病如是多。世醫恐汗解而不解之故也。世醫恐汗解如虎如狼。發汗過多。則云亡陽。或云亡津液。是以可解之邪。鬱伏為壞症。遂至云附子。云芒硝。云大黃。而或竟斃。何恐汗解之至於是乎。仲景云。本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

白話文:

並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病症可以通過發汗治療。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病症不適合發汗治療。

當今的醫生害怕發汗後病情得不到緩解。他們對發汗就像害怕老虎和狼一樣。如果發汗過多,就說會導致陽氣耗損,或者體液喪失。這樣一來,原本可以通過發汗治療的病邪,就會鬱積在體內,形成更嚴重的病症。最後,他們可能會使用附子、芒硝、大黃等藥物,導致病人死亡。

為什麼醫生對發汗如此恐懼呢?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說,在太陽病的早期,如果發汗,汗液會先出而不暢。

因轉屬陽明。是之謂也。故仲景云。自汗出而不愈者。先其時發汗。則愈。宜桂枝。復無汗者。以麻黃發之。蓋傷寒初起。有汗無汗。只發其汗則愈也。是長沙氏之法也。且夫汗解。非唯陽症。陰症猶且然。仲景云。小陰病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微發汗。是陰經猶專汗解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外邪轉變為陽明經證。說的正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張仲景說,自汗而沒有好轉的,是因為過早使用發汗法,如果及時發汗,就能夠痊癒。適宜使用桂枝湯。發汗後仍然沒有汗的,就用麻黃湯發汗。因為傷寒病在剛開始時,無論有汗還是無汗,只要發出汗來就會痊癒。這是長沙李東垣的治療方法。而且,發汗治療並不是隻適用於陽症,陰症也一樣。張仲景說,小陰病病發後兩三天,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微發汗。這說明陰經也是可以用發汗法來治療的。

況於陽經乎。予往往療汗解之壞症。以長沙氏之法。得奇功不少。附於後。

2. 太陽病

桂枝湯,自汗出者。

桂枝加葛根湯,自汗出者。

葛根湯,無汗者。

麻黃湯,無汗者。

大青龍湯,不汗出而煩躁者。

如仲景主治者。不贅於此。下仿之。

3. 陽明病

白虎湯,陽明病發汗之主劑。

按此方。仲景未嘗言發汗。古人亦為清涼之劑。陶弘景雲。石膏發汗。古人亦以為不稽之說。成無己云。石膏乃重劑。而又專達肌表。吳又可云。白虎辛涼解散。服之自汗而解。又云。脈浮者。當汗解。宜白虎湯。余考白虎。本非發汗劑。而石膏乃陽明胃經之主藥。傷寒溫疫。

白話文:

依照這個方子。張仲景從未說過會發汗。古人也認為這是清涼的藥劑。陶弘景說:石膏會發汗。古人也都認為這說法不合理。成無己說:石膏是重劑,又能直達肌肉表層。吳有可說:白虎湯辛涼能解散熱邪。服後會自然出汗而痊癒。他又說:脈搏浮起的,應該發汗散熱,適合服用白虎湯。我研究後發現白虎湯,本來就不是發汗的藥劑。而石膏則是陽明胃經的主藥。用於傷寒和瘟疫。

同是邪毒。今邪毒聚胃經。則石膏以涼解之。是以邪氣達表。自汗發汗而解也。猶服承氣者。裡氣一通。則汗解。仲景立此方者。蓋陽明胃經之主藥也。又可治疫主此湯者。又以邪毒在胃經也。故曰。此湯陽明病發汗之專劑矣。

白話文:

都是邪氣和毒素。現在邪氣和毒素聚集在胃經。所以用石膏的寒涼性質來消解毒素。這樣一來,邪氣就會到達體表,自然發汗而解除。就像服用承氣湯一樣,裡面的氣一通暢,汗水就會散發出來。仲景制定這個方劑,是因為它是陽明胃經的主要藥物。還可以治療瘟疫,也是因為邪氣和毒素在胃經。所以說,這個方劑是陽明病發汗的專用藥物。

桂枝湯,論云。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主之。

麻黃湯,論云。陽明病。脈浮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主之。

小柴胡湯,論云。陽明病。肋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胎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。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的使用,醫書上說:陽明經病證,兩肋下方堅硬腫脹,不大便,卻嘔吐,舌苔白而厚。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上焦得以通暢,津液得以下降,胃氣因此和順,身體溫熱汗出,病情解決。

4. 少陽病

小柴胡湯,少陽病發汗之主劑。

仲景云。少陽不可發汗。按少陽不可發汗者。言不可用桂枝麻黃也。仲景云。凡柴胡湯。病證而下之。若柴胡證不罷者。與柴胡湯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又柴胡湯之條云。外有微熱者。去人參加桂三兩。溫覆取微汗愈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少陽症不可發汗。意思是不可以用桂枝或麻黃發汗。張仲景說:所有的柴胡湯證,如果症狀往下走,就應該用它來下痢。如果柴胡湯證沒有消除,再給予柴胡湯,必定會出現熱氣上升和出汗的現象,然後症狀才能解除。又,柴胡湯條文中說:如果還有輕微發熱,就去掉人參與桂枝三兩,溫暖被覆,出微汗就能痊癒。

柴胡加桂枝,仲景云。傷寒六七日。發熱惡寒。支節煩疼。微嘔心下支結。外證未去者。是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柴胡加桂枝湯是仲景提出的方劑。

適用於傷寒六七天後,仍有發熱、惡寒、四肢痠痛、輕微嘔吐、心部以下有結塊等症狀。外證(發熱、惡寒等)未消除者,可以使用此湯。

按桂枝湯。元發汗之劑。小柴胡又發汗。二方合。仍能為表發。予每用是方得奇功不少。或隨症加減。凡傷寒日數過多者。多在柴胡桂枝之間。宜哉此湯有效。且夫此方和榮衛之補湯也。艮山氏。嘗知此方之奇異。予仿之。投諸病。實知古方之奇能也。

白話文:

遵循桂枝湯的原則,它是促進發汗的藥劑。小柴胡湯也是發汗藥。將這兩種藥方結合,它們仍然能發揮讓外邪發出的作用。我經常使用這個藥方,並取得不少奇效。有時我還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添加或減少藥材。如果傷寒已經持續很多天,患者通常會介於小柴胡湯和桂枝湯之間。因此,此湯往往有效。此外,這個藥方還能調和氣血。艮山氏曾經知道此方的奇特功效。我仿照他的做法,用於治療病人,確實體會到了古方的神奇功效。

5. 太陰病

桂枝,論云。太陰病脈浮者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
6. 少陰病

麻黃附子甘草湯,論云。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微發汗。

白話文:

麻黃附子甘草湯。主治:少陰病,發病二三日。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有輕微發汗作用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,按亦發汗之方也。

7. 厥陰病

麻黃升麻湯,厥陰編云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令盡汗出愈。又云。下利脈數有微熱。汗出令自愈。又云。下利脈沉而遲。其人面少赤。身有微熱。下利清穀者。必鬱冒。汗出而解。

白話文:

麻黃升麻湯,出自《厥陰編》。在傷寒發作六七天後,大便後,寸脈(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最靠近手部的脈位)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發逆,下半身脈搏微弱或消失,咽喉不適,吐痰帶血,腹瀉不止的人,治療起來很困難。麻黃升麻湯主治此病,促使患者大汗淋漓後痊癒。

另外還提到,腹瀉,脈搏數快,略有發熱,出汗後能自愈。

又說,腹瀉,脈搏沉而遲緩,患者面部微紅,身體微熱,腹瀉排出清稀大便的,一定是氣血鬱結,出汗後可以緩解。

桂枝,厥陰編云。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先溫其里。乃攻其表。溫里四逆湯。攻表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桂枝,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,適用於下痢、腹脹、滿腹、身體疼痛的症狀。治療時,要先溫暖患者的內臟,然後再祛除表寒。可以選用溫裏四逆湯來溫暖內臟,用桂枝湯來祛除表寒。

小柴胡湯,厥陰編云。嘔而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神農本草經》的《厥陰篇》記載:嘔吐並發熱的,服用小柴胡湯為主。

今舉於此者。才發汗之一例而已。其他六經之諸症治方。不贅於此。當熟考仲景本書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