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時疫

治時疫也。亦非汗解不解。蓋傷寒之邪。自毫竅而入。時疫之邪。自口鼻而入。傷寒汗解主於前。時疫汗解主於後。又可氏詳論之。學者當熟參焉。予按傷寒汗解之治。在桂枝麻黃。時疫汗解之治。在白虎承氣。是前後進退。有別故也。吳又可治疫制達原飲。以導邪毒。又主白虎承氣。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瘟疫的方法。不過,瘟疫並不像傷寒一樣可以用發汗法治癒。這是因為傷寒的邪氣從皮膚進入,而瘟疫的邪氣則從口鼻進入。傷寒發汗法主要針對前者,而瘟疫發汗法則主要針對後者。吳又可對此有詳細的論述,學者們應當仔細參閱他的著作。

我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,治療傷寒的發汗法主要使用桂枝麻黃湯,而治療瘟疫的發汗法主要使用白虎承氣湯。這是因爲傷寒和瘟疫的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需要有所差異。

吳又可治療瘟疫的方法是使用達原飲來驅除邪毒,同時配合白虎承氣湯。

俟自汗盜汗狂汗戰汗。其論已明備。然予以為達原飲。三消飲柴胡清燥等之方論。未足深信。偶感之輕者。或毒熱薄者。雖非無其效。而至於邪毒猛烈。表裡共熱等之症。豈達原清燥之緩劑。所能導達乎。是蓋非分解其熱毒。則不可得安何者。邪不傳則不去。邪不去則病不瘳。

白話文:

對於自汗、盜汗、狂汗、戰汗等出汗症狀,古人論述得很清楚。但是我認為治療這些出汗症狀的「達原飲」、「三消飲」、「柴胡清燥」等方劑的理論並不足以令人信服。對於偶爾出現的輕微出汗,或者毒熱較輕的患者,這些方劑或許有一定效果。但是對於邪毒猛烈、表裡俱熱的嚴重症狀,難道緩慢作用的達原飲和清燥湯就能夠產生效果嗎?這顯然是行不通的。只有分解體內的熱毒,才能徹底解決出汗症狀。這是因為邪氣不消除,疾病就無法痊癒。

至白虎承氣之時期。自汗盜汗狂汗戰汗者。即邪去病瘳之時也。而俟其時者。不如分解邪毒。和榮衛。蓋又可氏俟其時以達原清燥之緩劑調理之。至其感之輕者。實可謂良法也。然至其邪毒盛表裡共熱等症。猶用緩劑。以俟邪之衰。似非上策。不如分解其邪毒。以俟白虎承氣之時耳。

白話文:

當出現白虎湯承氣現象的時候,發生自汗、盜汗、狂汗、戰汗等症狀,表示邪氣已祛,疾病已癒。而如果等待這個時機,不如分解邪毒,調和榮衛之氣。這時還可以等到時機來臨,再用原清燥濕的緩和藥劑調理。對於較輕的感冒,這的確是個好辦法。然而,如果邪毒旺盛、表裡俱熱,仍然使用緩劑,等待邪氣衰退,似乎不是上策。不如分解其邪毒,等到白虎湯承氣的時機到來即可。

故予每至邪毒盛者。以桂枝麻黃分解其邪毒。察其進退。俟白虎承氣之時。同歸一途。蓋邪毒非發汗不解。白虎承氣者。實發汗之專劑也。予歷年用仲景之處方。仿又可之法者。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我每逢遇到邪毒嚴重的時候,都用桂枝湯和麻黃湯來分解邪毒,並觀察邪毒的進退情況。等到可以使用白虎承氣湯的時候,就可以統一治療。因為邪毒不通過發汗是無法解除的,而白虎承氣湯正是發汗的專門方劑。我多年來使用仲景的處方,並仿效葛可久的方法,將其附在後面。

達原飲,感之輕者。

三消飲,感輕便結者。

柴胡清燥湯,感之輕者。

桂枝,邪毒重汗出者。以是方分解。

麻黃,邪毒重無汗者。以是方分解。

柴胡桂枝湯,邪毒重緩症者。以是方分解。

白虎湯,又可氏云。白虎辛涼解散服之。或戰汗或自汗而解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,又稱氏白虎湯。白虎湯性辛涼,能疏散外熱。服此湯者或因出戰而大量出汗或自發大量出汗而後症狀解除。

白虎加人參湯,又可氏云。周身血液枯涸。不得汗者。用此方汗解。

承氣湯,又可氏云。宜承氣先通其里。裡氣一通。不待發散。多有自能汗解。予按承氣發汗之意見於此。

白話文:

三承氣湯,又稱可氏湯。適合先使用承氣湯來通暢腸胃。一旦腸胃通暢,就不需要使用發汗藥物。很多時候,腸胃通暢後自然而然就能出汗。我參考承氣湯發汗的觀點,得出了以上結論。

予錄於此者。只舉汗解之一例。而至其病化之轉變。解後之養榮等。亦當仿又可氏之法也。

2. 痢疾

痢疾之證。自古未有明說。經云。腸澼云。暴注下迫。難經云。大瘕泄。大腸泄。仲景云。下痢者。皆古人以為痢。似未的當。巢氏病源。思邈千金方。王燾外臺秘要。皆腸澼飱泄混同。未見正辨。外臺許仁則。略似有明說。而其論所因。又尚未合。於是歷代方書。或云滯下。

白話文:

痢疾這個病證,自古以來沒有明確的說法。

《內經》中說:「腸澼(因腸胃中結滯不暢導致的腹瀉)像暴雨一樣從上往下猛烈瀉下。」《難經》中說:「大瘕泄(大腸實熱引起的腹瀉)」、「大腸泄(大腸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)」。

仲景認為:「下痢是古人通稱的痢疾。」這似乎並不貼切。

巢元方《病源》,孫思邈《千金方》,王燾《外臺祕要》,都將腸澼飱泄混為一談,沒有明確區分。

只有《外臺祕要》中許仁則的說法略有明確,但他的理論依據也不完全正確。

因此,歷代方書中對痢疾的描述各不相同,有的稱之為「滯下」。

或云瀉痢。或云痢。命名論治。終無歸一。或以赤白分寒熱。或以赤白分氣血。至論其因。或云飲食積滯。或云腸中鬱滯。或云寒。或云熱。或脾虛。或腎虛。至其治術。或偏於辛熱。或僻於苦寒。或主疏滌。或主補氣補血諸說紛紛者。如此。今審其症候。與歷代名家之所論其病形懸殊何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稱之為「瀉痢」,有些人則稱之為「痢疾」。在命名和治療上,始終沒有統一的標準。有些人根據赤白顏色來區分寒熱,有些人則根據赤白顏色來區分氣血。至於病因,有些人說是飲食積滯,有些人說是腸道鬱滯,有些人說是寒氣,有些人說是熱氣,有些人說是脾虛,有些人說是腎虛。在治療方法上,有些人偏重於辛熱藥物,有些人偏於苦寒藥物,有些人主張疏通排泄,有些人主張補氣補血。諸如此類的說法不一。現在仔細審查其症狀,與歷代名醫所論述的病症形狀相差甚遠,這是為什麼呢?

蓋今之所有痢者。與彼所謂痢者異邪。將其土異而因致有其證之異邪。將古無今痢。古痢亦無於今乎。何其齟齬之至。於是也。業是業者。若不審其所因。而施其治術。則何止千里之謬乎。余嘗歷觀今所謂痢者。推究其所因。本不過外來之邪氣而已矣。外臺所引病源深師範汪甲乙等所云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痢疾和古代所說的痢疾並非同源。可能是由於土質不同,所以導致症狀不同。如果古代沒有現在的痢疾,那麼古代的痢疾是否在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呢?這真是令人困惑。因此,那些從事治療痢疾的人,如果不能探究其病因,而只是施用治療方法,那麼錯誤就不止千里之遙了。我曾經仔細觀察過現在所說的痢疾,推究其病因,發現不過是由於外界的邪氣引起的。根據《外臺祕要》中所引用的《病源深師範》中汪甲乙等人的說法。

天行熱痢者。略相似矣。蓋外來之邪毒。客於腸中。以腐爛其穢物。因致赤白滯下膿血下重諸症者也。故其病形與傷寒時疫彷彿。初起頭痛發熱口渴舌燥憎寒壯熱身痛腰痛。而下痢膿血。日數十行。臍腹疼痛。其形狀與傷寒時疫本無大異。只加下痢膿血。臍腹疼痛數症而已。

白話文:

天熱時發生的痢疾,大致上和傷寒、時疫類似。由於外來的邪毒侵犯腸道,腐爛了腸內的穢物,因而出現赤白痢、膿血便、下腹墜痛等症狀。因此,它的症狀和傷寒、時疫十分相似。發病初期會頭痛發燒、口渴舌燥、怕冷發熱、全身疼痛,以及下痢膿血。一天可拉肚子幾十次,肚臍和腹部疼痛。症狀和傷寒、時疫基本相同,只是多了下痢膿血、肚臍和腹部疼痛幾種症狀而已。

是蓋以邪毒客於腸中。因致此數症。差所以與傷寒時疫為異也。然其所謂邪毒者。不過於外來之邪毒。故其施治。亦不過於解散邪毒。若邪毒留滯於腸中。則毒熱薰上。禁口發嘔。奇證百出。以至不可救。不可弗慎矣。且夫今痢。自夏初至秋末流行。冬春甚罕。是蓋外來邪毒之所致。

白話文:

這可能是因為邪惡毒氣侵入腸道造成的。因此導致了這些症狀。所以與傷寒和瘟疫不同。然而所謂的邪惡毒氣,不過是從外部入侵的邪毒。因此治療方法,也不過是驅散邪毒。如果邪毒滯留在腸道中,毒熱就會上薰,出現禁口嘔吐,奇症百出,甚至無法醫治。因此不可不慎重對待。況且,如今的痢疾,從初夏到深秋都會流行,冬春季節很少發生。這正是因為外來的邪惡毒氣造成的。

而非內因明矣。若是內因。則何必於夏初秋末乎。余故曰。彼腸中之鬱滯。或脾虛腎虛等之論。亦不可取矣。予歷年經驗之方。錄於後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是內因引起的,那為什麼會發生在夏季開始和秋季結束呢?所以我說,那些關於腸道積滯或脾虛腎虛的說法都是不能採用的。我多年來的經驗方,記載如下:

倉廩散(龔氏方)即人參敗毒散。加黃連陳倉米者。龔氏云。治痢疾。赤白。發熱不退。腸胃中有風邪熱毒。及時行瘟疫。沿門闔境。皆下痢噤口者。服之神效。

白話文:

倉廩散(龔氏方)就是人參敗毒散,加上黃連和陳倉米。龔氏說,它可以治療赤白痢疾,發熱不退,腸胃中有風邪熱毒,以及時行瘟疫,全村闔境都得了下痢、不敢說話的。服用此藥有奇效。

醫宗金鑑云。初痢有表證發熱者。不宜攻之法。當先解其外。用此方汗之。○予每治下痢。不問新久難治者。用此方間得奇效。

白話文:

《醫宗金鑑》說:剛開始腹瀉時如有感冒發熱的症狀,不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應該先解表(驅除外邪),用這個方劑發汗。 ○我每次治療腹瀉,不論新發作或久治不癒,用這個方劑常常都能獲得奇效。

柴胡桂枝(仲景方),(予)或加乾薑溫發邪毒。

白話文:

柴胡加上桂枝(這是張仲景的方子),(我)偶爾會加上乾薑來溫暖身體,發散邪毒。

桂枝湯(仲景),逐邪毒。

桂枝加大黃湯(仲景),逐邪毒。

厚朴七物湯(仲景),先輩云。痢初發。惡寒。發熱。腹滿痛。飲食如故者。

白話文:

厚朴七物湯(出自漢代醫聖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)

古代醫學家說:痢疾剛發作時,出現惡寒、發熱、腹脹腹痛等症狀,但仍然能正常飲食的患者,可以使用厚朴七物湯。

大承氣湯(仲景),逐邪毒。

溫脾湯(千金),補元。氣逐邪毒。

溫脾湯方,大黃,桂心,附子,乾薑,人參

白話文:

溫脾湯方劑:

  • 大黃
  • 桂心
  • 附子
  • 乾薑
  • 人參

駐車圓(千金),治血痢。

駐車圓方,黃連,乾薑,當歸阿膠

予每以此方治陰虛勞嗽而為利者。殊效。

芍藥湯(張潔古),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。

芍藥湯方,芍藥,當歸,黃芩,黃連,大黃,肉桂木香檳榔甘草

白話文:

芍藥湯方:

  • 芍藥
  • 當歸
  • 黃芩
  • 黃連
  • 大黃
  • 肉桂
  • 木香
  • 檳榔
  • 甘草

人連湯(丹溪),下痢噤口不食者。

半夏瀉心湯(仲景),噤口發嘔者。

建中湯(仲景),邪毒盛形氣衰弱者。

理中湯(仲景),邪毒半解中氣不足者。

補中益氣湯(東垣),邪毒解後。中氣不足者。調補脾胃。

八味腎氣丸(仲景),邪毒解後。下焦不足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