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補湯
言之過文,學者所患,雲漢孑遺,秦誓漂杵,詩書且然,況其下者乎。夫補湯之有益於人身也,大矣。唐宋以下之醫生,特大其言,而出延命不老之說。是以後來愚眼淺識者,不知補湯之理而生疑,於此乃謂:草根木皮,豈有延命不老之理乎?人參黃耆,豈可補氣乎?地黃當歸,豈可延年乎?
因自稱取法於長沙之古,專求攻伐之事,擅為毒藥攻邪之說。其故何也?蓋唐宋以下之醫,及出延命不老之說,特大其言,過文誤實,竟使後世醫工,不曉補湯之理,可不惜乎?蓋補者,填調,填調榮衛亂逆之氣之謂也,非謂以藥石充足榮衛不足。若以為充足之義,則終不通。且所謂補氣補血者,
果何謂也?故知補為填調之義,則補湯之理,豁然明瞭矣。夫夭壽有命,豈可以草根木皮求乎?但其以藥石填調榮衛亂逆,以終天年者,補之功也。夫唯以此榮衛流行,以至終天年,則云充足,云補益延年,又不誣而已。若曰:以草根木皮充足不足之元氣,則無有此理。且夫古以針石按摩補不足,
見內經,至長沙氏,始有補劑之設。長沙氏云: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者,瀉心湯主之。又云:虛勞裡急,諸不足,黃耆建中湯主之。又云:五勞虛極,羸瘦腹滿,不能食,食傷,憂傷,飲傷,房室傷,飢傷,勞傷,經絡榮衛氣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緩中補虛,
大黃䗪蟲丸主之。又云: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氣丸。又云:虛勞諸不足,風氣百疾,薯蕷丸主之。其他補方,不可枚舉。是仲景用補湯之法,明白如此。但仲景以瀉心湯,補心氣不足,以大黃䗪蟲丸,補五勞虛極,然則云補之者,非充足之義,填調氣血亂逆之氣之義,
亦復明白如此。不然,則針石按摩,大黃䗪蟲,黃連黃芩俱充足元氣之品哉?因是准之黃耆建中,八味腎氣,薯蕷丸之類,亦皆調氣之劑,而為填調氣血亂逆之主方可知也。後世嚴氏歸脾湯,李杲補中益氣,局方十全大補之類,其他唐宋以下哲匠所制之補湯,蓋皆袒長沙氏調氣之意,
而非充足之義,亦可知也。以今考之藥物品類,亦與仲景不甚相遠,而其精意,全過於仲景。可以補不足,可以應無量奇疾,然至強大其言,立延年不老,滋潤固本之說,則所謂過文之失學者,不以言害志而可矣。故學者先知補為填調之義,而後補湯之義可以通。補湯之義可以通,
而後延年不老滋潤固本之效可以言而已矣。世醫雖曰尊信仲景,而不知其補湯之旨者多矣。徒取其攻伐之劑,以為盡仲景,何其弗思之甚也。噫。
白話文:
談到那些過度渲染的學者,他們所談論的都是些過時的觀念。即使像「秦誓」、「詩書」這些古典作品都可能被誤解,更不用說其他的了。補湯對於人體的好處,實在是太大了。自唐代和宋代以來的醫生們,特別喜歡誇大補湯能夠延長生命、使人長生不老的功效。因此,後世許多缺乏經驗和知識的人,因為不瞭解補湯真正的道理,而對它產生了懷疑。他們會問:草根樹皮怎麼可能會讓人延年益壽呢?人參、黃耆怎麼可能會補充氣力呢?地黃、當歸又怎麼可能會延長生命呢?
他們聲稱自己遵循著古老的長沙傳統,專注於攻伐疾病的方法,擅長使用有毒的藥物來驅除邪氣。這是為什麼呢?大概是因為自唐代和宋代以來的醫生們,為了推廣延長生命和防止衰老的說法,過度渲染,導致事實被誤解。結果,後世的醫生們無法理解補湯的真正道理,這真是令人惋惜啊!
補湯的本質是調整和填補,即調節和填補身體裡失調的氣息,而不是通過藥物讓身體的氣息達到飽滿。如果認為補湯的意義就是讓氣息飽滿,那麼這個理解永遠都不會通達。我們常說的「補氣」、「補血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
由此可見,「補」的意義其實是「調整」。一旦理解了這一點,補湯的原理就豁然開朗了。人的壽命由天定,不可能通過草根樹皮來改變。但是,通過藥物調整身體裡失調的氣息,讓人們活到自然壽限,這就是補湯的功效。只有當身體的氣息流暢,直到自然壽限,才能說是「飽滿」、「補益」、「延年」,這樣的理解纔不會有誤導。如果說,通過草根樹皮讓身體裡不足的元氣達到飽滿,那樣的理解是沒有道理的。
古代人用針灸和按摩來補充不足的元氣,這在《內經》中有所記載。到了張仲景時代,他開始設立補劑。張仲景曾說,心氣不足,導致吐血或鼻血,應該使用瀉心湯。他又說,虛弱、腹脹、各種不足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。還提到,五勞虛極,身體消瘦,腹部膨脹,無法進食,食物傷害,憂慮傷害,飲酒傷害,房事傷害,飢餓傷害,勞累傷害,經絡和氣息受傷,體內有乾血,皮膚乾燥,眼睛暗淡,可以使用大黃䗪蟲丸來緩解中間的不足,補充虛弱。
他又說,虛弱腰痛,小腹緊縮,小便不順,可以使用八味腎氣丸。還說,虛弱、不足,風氣百病,可以使用薯蕷丸。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補方,無法一一舉例。由此可見,張仲景使用補湯的方法非常明確。但是,張仲景使用瀉心湯來補充心氣不足,使用大黃䗪蟲丸來補充五勞虛極。由此可見,所謂的「補」並不是讓氣息達到飽滿,而是調整失調的氣息。這個道理也是十分明確的。
否則,難道針灸和按摩、大黃䗪蟲、黃連和黃芩都能夠充分補充元氣嗎?根據這樣的原則,黃耆建中湯、八味腎氣丸、薯蕷丸等都是調整氣息的藥物,可以作為填補和調整失調氣息的主要藥方。後世的嚴氏歸脾湯、李杲的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等,以及其他唐代和宋代以來的哲匠們所製造的補湯,都沿襲了張仲景調整氣息的理念,而不是讓氣息達到飽滿。這個道理也是十分明確的。
從現今的藥材種類來看,與張仲景時代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,但是對於藥材的理解和應用卻更加精深。這些藥材可以補充不足,也可以治療各種奇異的疾病。然而,有些人卻過度渲染,建立延年益壽、滋潤固本的說法,這就是所謂的過度渲染的學者。學者們應該先了解「補」的意義是「調整」,然後才能理解補湯的真正意義。只有理解了補湯的真正意義,才能談論延年益壽、滋潤固本的效果。許多醫生雖然說尊重和相信張仲景,但是對於補湯的真正意義卻知之甚少,只是盲目地使用攻伐的藥物,以為這樣就能完全掌握張仲景的思想,這種想法實在是太過片面了。唉!
2. 臟腑配當
源泉竭,則枝流涸。根蒂朽,則莖葉枯。言其本傷則末不得全也。夫醫之治病也,亦知其本末,而後其治可施焉。蓋人身自五臟六腑中氣血流行,津液湧出,以達四體。故藏府一有傷,則先見某藏某府之症。譬如肺病,而損於皮毛;心病,而損於血脈;脾病,而損於肌肉;肝病,而損於筋;腎病,而損於骨。見其症之所在,而知其病之屬何臟何腑。是枝流涸,知源泉之竭;莖葉枯,知根蒂之朽者也。其施治之法,不先察其源泉根蒂之朽竭,奚得救莖葉枝流之涸枯乎?是方家所說,二千有餘年,上之黃岐,下之李朱,其間名手哲匠,何啻千百,而其所論說,舍此莫以得啟喙焉。
然則臟腑經絡之說,為醫道之蘊奧,方家之要務也。決矣。世醫稱古醫方家之徒,皆不取運氣陰陽之說,並亦黜經絡配當之言,以立一家之說。其所論說,有足以破庸腐之惑者,不為無功矣。然吾道之為事也,關人之生命,不可眩於過文激論,以枉志業。余請以臆見斷之。夫運氣配當五行陰陽者,蓋過高之言,無益於治術,非疾病醫之所與也。如夫臟腑經絡配當者,當然之理,不可以廢。廢之則無知枝葉之根蒂,河流之源泉。嘗試論一二。憂愁思慮則傷心,飲食勞倦則傷脾,人人所知,不待煩贅。唯五藏之傷於內,是不可知者也。人有所悲哀則淚忽下,有所羞愧則汗必出,見美味流涎,嗅惡臭發嘔。其故何也?蓋皆臟腑中有所觸發於其事而已。未有見美味而發嘔,嗅惡臭而流涎者也。然則其臟有病,見其症;其腑有病,見其症者,是宜有之事。故凡病不以臟腑經絡,求其所因,何由可尋根蒂泉源乎?余故曰:運氣陰陽之說,蓋非醫家之要。至於臟腑經絡之理,我不能敢廢也。
白話文:
[臟腑配當]
如果水源乾涸,那麼支流也會跟著乾涸;如果樹根腐爛,那麼枝葉必然枯萎。這說明根本受傷,末端就無法完好。醫生在治療疾病時,必須明白根本和末端的關係,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。因為人的身體,從五臟六腑中氣血流動,津液湧出,到達四肢。所以一旦臟腑受到傷害,就會首先出現相關臟腑的病症。比如肺部生病,會影響皮毛;心臟生病,會影響血液;脾臟生病,會影響肌肉;肝臟生病,會影響筋絡;腎臟生病,會影響骨骼。
透過病症的位置,就能知道疾病屬於哪個臟腑。就像看到支流乾涸,就知道水源已經枯竭;看到枝葉枯萎,就知道樹根已經腐爛。如果治療方法不先檢查水源和樹根的狀況,又如何能挽救枝葉和支流的乾枯呢?這種理論,被醫學界傳承了兩千多年,從黃帝時代到李朱時代,許多著名的醫生都遵循這樣的理論。
然而,臟腑和經絡的理論,是醫學的深奧知識,也是醫生的重要任務。但是,現代的醫生往往忽略了陰陽運氣的理論,以及臟腑和經絡的配對關係,這實在是一個錯誤。雖然有些理論可以打破一些錯誤的觀念,但醫學的事關人命,不能被過度理論化的言論迷惑,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。
例如,陰陽運氣的理論,雖然聽起來高尚,但對實際的治療幫助不大,不是醫學家應該關注的。但是,臟腑和經絡的配對理論,卻是基本的醫學原理,不能被忽視。如果忽視了這些原理,就像是不知道樹葉的根在哪裡,不知道河水的源頭在哪裡。
例如,憂愁和思考過多會傷心,過度飲食和疲勞會傷脾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是,五臟在內部受傷,卻是我們無法直接知道的。例如,當人們感到悲傷時,眼淚會突然落下;當人們感到羞愧時,汗水必定會流出。看到美食會流口水,聞到惡臭會想嘔吐,這些都是因為臟腑在某些情況下被觸發的反應。然而,我們不會在看到美食時想嘔吐,或是在聞到惡臭時流口水。因此,如果臟腑生病,會出現相關的症狀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所以,如果不從臟腑和經絡的角度去探究疾病的根源,又如何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呢?
所以我認為,陰陽運氣的理論,並不是醫學家必須關注的重點。但是,臟腑和經絡的理論,卻是我不能忽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