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藤明

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腳氣

腳氣者。腎虛也。非外感邪賊之病。蓋腎主下焦。而為生命之府。其精乃臟腑之真元。非榮血之比。故曰天癸。以養一身之司命也。人之精血。常患不足。故腎有補而無瀉矣。若一散亂。則形體失守。病尋成。蓋腳氣一症。本出於腎虛。腎在下焦。故腎經失守。則邪毒乘虛入於下焦。

白話文:

腳氣病:是腎虛所致。不是外感風寒邪氣造成的疾病。腎臟主宰身體下部,是生命的泉源。腎精是五臟六腑的真正元氣,比血氣重要。所以稱為「天癸」,用來滋養身體的主宰。人的腎精和血氣,經常不足。所以腎臟需要滋補,不能瀉掉。如果腎精流失,身體就會失去保護,疾病很快就會產生。腳氣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。腎臟在下部,所以腎經守不住,邪毒就會趁機侵入下部。

是風寒暑濕之乘腎虛也。譬猶守兵怠而賊兵入關。或遂至陷其城。若慎其守。則賊兵何敢覬覦乎。夫腎氣竭。而邪毒至衝心者。乃城既陷者也。蓋腳氣之症。不衝心。乃不死。既至衝心。則非復針灸湯液之所及。是以治腳氣者。只強其腎精。堅其根本。雖邪毒侵下焦。不至以衝心。

白話文:

腳氣病是風、寒、暑、濕這類邪氣趁虛而入腎臟所致。就像守城士兵懈怠,讓敵兵攻破城門一樣。城門失守,敵兵就會攻陷整個城市。如果小心防備,敵兵哪敢覬覦?如果腎氣衰竭,邪毒會攻至心臟,這就像城池已經陷落。腳氣病如果沒有攻心,還能活命。一旦攻心,針灸、湯藥就無能為力了。因此,治療腳氣病的方法,就是增強腎精,鞏固根本。即便邪毒侵襲下焦,也不會攻心。

其所以衝心者。以下焦無守也。是以崔氏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。用八味丸。八味丸者。仲景之所制補腎之主劑也。是蓋邪毒不至衝心之前。先強腎精。堅根本之法。方本非為治腳氣設。而實治腳氣之良劑也。世醫或只言八味丸治腳氣。而不知其因補腎經而然者。是不會方意者也。

白話文:

腳氣會衝心發作的原因,是因為下焦腎氣不足,無法固攝。因此,崔氏治療腳氣上攻小腹不仁的症狀,使用八味丸。八味丸是張仲景制定的補腎主方。在邪毒還未衝心之前,先強固腎精,加固根本的治療方法。這個方劑原本不是專門治療腳氣的,但卻是治療腳氣的良藥。世間的一些醫生只知道八味丸可以治腳氣,卻不知道是因為它補腎經的緣故。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方劑的用意。

夫八味丸品味。非治衝心之藥。又非有逐邪毒之能。只強下焦補腎經而已。崔氏之以此治腳氣小腹不仁。可謂得仲景之微意也。蓋腳氣不衝心不死。只以仲景之法。能補其腎經。能堅其根本。又何憂之有。腳氣之治。實莫善於是矣。

白話文:

這「八味丸」的作用,並不是治療心氣上衝的藥方。它也沒有驅逐邪毒的能力。只能強行滋補下焦,強固腎經。崔氏用它來治療腳氣和小腹無力,可以說是領會了仲景的深意。因為腳氣如果不攻心,就不會死人。只要按照仲景的方法,就能補固腎經,強健根本。這樣一來,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?治療腳氣,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。

又按腳氣之症。古人以為難。黃岐之世。名云緩風。云濕痹。又云厥。而此病尚罕。至漢唐之世頗多。故自長沙氏以來。議論紛紛。奇說百端。孫思邈千金方。王燾外臺秘要。所舉病源。蘇長史近效。崔氏唐侍郎延年廣濟等。其說雖詳。而議論不可取者多。蘇長史雖最詳。而專禁補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關於腳氣的症狀,古人認為很難治癒。黃帝岐伯時代,這種病被稱為「緩風」、「濕痹」或「厥」,但當時這種病還很少見。到了漢唐時代,患這種病的人就比較多了。因此,從長沙氏開始,關於這種病的爭論就紛紛揚揚,各種奇特說法層出不窮。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,王燾的《外臺祕要》中所提出的病因,蘇長史的《近效方》,崔氏唐侍郎延年的《廣濟》等,他們的論述雖然詳細,但其中許多說法是不可取的。蘇長史的論述雖然最為詳細,但他只禁止進補。

亦不可從。議論亦多謬見。崔氏獨能通長沙之意。又得腳氣之治。尤可規則耳。其後至宋金元明諸家。無復足取者。只當依仲景之舊余備於參考也。錄予歷年所試之方。且取捨諸說附於下。

白話文:

也不能接受這種說法。他們的議論也多有錯誤。只有崔氏能透徹理解長沙的意圖,又獲得了治療腳氣病的方法。這一點尤其值得遵循。此後到了宋朝、金朝、元朝、明朝諸家,都沒有值得吸取的地方。就應當依據仲景的舊法,作為參考備用。把這些年我試驗過的方子記錄下來,並取捨各家的說法附在下面。

千金論曰。考諸經方。往往有腳弱之論。而古人少有此疾。自永嘉南渡。衣纓士人。多有遭者。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。並留意經方。偏善斯術。近來中國士大夫。雖不涉江表。亦有居然而患之者。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。物類齊等所致之耳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要方》中說,查閱過許多醫書,裡面經常提到腳部虛弱的問題。但古時候很少有人得這種病。自從永嘉之亂南遷以來,文人雅士中得了這種病的人很多。嶺南和江東地區有支法存、仰道人等,他們專門研究醫書,尤其精通這方面的醫術。近來,中原地區的讀書人,雖然沒有到過嶺南地區,也有不少人得了這種病。這主要是因為現在世風日下,社會風氣混雜導致的。

按是論腳氣。依方土風氣。予不以為然。腳氣者。內因也。內因者。固不依方土。居然自病。亦不足怪。古少是病者。以人性厚強也。至漢唐頗多者。蓋民風稍漓。元氣轉薄。而情欲日益縱恣。是所以多此病也。且夫黃岐之世。已有緩風濕痹之名。而後醫猶不識。謾為余病療之。是不特當時少此病。亦識此病者少耳。蓋腳氣者。腎虛也。豈有依方土風氣之理乎。

白話文:

談到腳氣,有人認為與當地的風氣有關。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。腳氣是一種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。內在因素不會因為地區而有所不同,所以腳氣的發病並不受地域影響。

古時候很少見腳氣,是因為當時人們的身體強壯。到了漢唐時期,腳氣變得多起來,這可能是因為民風敗壞,元氣虛弱,而人們的慾望越來越放縱所致。

此外,在黃帝岐伯時代,已經出現了「緩風濕痹」的說法。但後來的醫者卻不認識腳氣,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治療。這說明當時不僅腳氣發病率低,而且懂得這種病的人也很少。

其實,腳氣的根本原因是腎虛。怎麼會與當地的風氣有關呢?

千金又云。凡患腳氣。到心難治。以其腎水克心火也。按腳氣本下焦之毒也。毒乘腎虛。遂衝心則死。非腎水克心火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記載:所有患有腳氣的人,如果病勢發展到心臟就難以治療。這是因為腎水剋制心火。但是,根據我的理解,腳氣的根本原因是下焦的毒性。這些毒性趁著腎臟虛弱,攻擊心臟而導致死亡。所以,這並不是腎水剋制心火造成的。

病源云。凡腳氣病。皆由感風毒所致也。得此病者。多不即覺。或先無他病。而忽得之。按風毒者。病之枝葉耳。是不知病因在內之說。不可從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典籍《病源》記載:凡是腳氣病,都是由風毒感染引起的。患上這種病的人,大多沒有立即察覺。有的人之前沒有其他疾病,突然得了這種病。所謂風毒,只是疾病的外在表現。這種說法認為疾病的原因在體內,是不可信的。

又云。大虛乏短氣。可間服補湯。隨病體之。按腳氣者。本虛病也。至於虛乏短氣者不治也。非補湯之所及也。用補湯者。當用未至短氣之前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,身體極度虛弱,呼吸短促的,可以服用補氣補血的藥湯。要根據病人的體質來決定。至於虛弱到呼吸短促的,那就無法治療了,不是補湯可以奏效的。使用補湯的人,應該在還沒呼吸短促之前就用。

蘇長史論曰。腳氣之為病。本因腎虛。又云。腳氣病雖苦虛羸。要不可補之。補藥唯宜冬月。按蘇云。腳氣本腎虛。而復云不可補。何言之矛盾乎。蓋腳氣之本。為腎虛也。治其本者。治腳氣之法也。故仲景以八味丸治其本。今夫禁補湯者。舍其根本。伐其枝葉也。反仲景之法。不可從。若夫舍根本伐枝葉。何保無衝心之憂乎。

白話文:

蘇長史說:腳氣病的發病原因是腎虛。他又說:腳氣病雖然因為虛弱而痛苦,但是不能用補藥來治療。補藥只適合在冬天服用。

根據蘇長史的說法,腳氣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,但是他又說不能補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其實,腳氣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,治療根本原因就是治療腳氣病的方法。所以,仲景用八味丸來治療腳氣病的根本原因。

現在禁止使用補湯的人,捨棄了根本,只治療表面的症狀。這違背了仲景的治療方法,是不能遵循的。如果捨棄根本只治療表面症狀,怎麼能保證不出現衝心的危險呢?

千金云。腳氣之疾。皆由氣實而死。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殂。按思邈之言。後人以為則。而猶有是繆論何哉。夫腳氣之病。出腎虛明矣。何不可補乎。所謂由氣實而死者。由邪氣實而死也。豈有精氣實者。而邪毒侵之乎。蓋腳氣症本因腎精虛乏。邪氣盛實而死。豈有精氣實者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說,得了腳氣病的人,都是因為氣血充盈而死的,從來沒有因為服藥而虛弱而死的人。按照孫思邈的說法,後人奉為準則。但為什麼至今還有人有這種錯誤的說法呢?

腳氣病的根源在於腎虛,這一點是很明顯的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能用補腎藥治療呢?所謂的「因為氣血充盈而死」,是指邪氣充盈而死。怎麼可能有正氣充盈,而邪毒侵犯的情況呢?

實際上,腳氣病的病因主要是腎精虛弱,導致邪氣盛實而致死。正氣充盈的人,怎麼會被邪毒侵犯呢?

而至死乎。經云。邪氣盛則實。精氣奪則虛者。是之謂也。且夫藥物者。補精氣。去邪賊之具。豈有服藥致虛之理乎。噫。以思邈之賢。猶尚有是繆論何哉。

白話文:

直到死亡。經典中說:邪氣盛就實,精氣被奪就虛。這就是這個意思。而且,藥物是補益精氣,祛除邪氣的工具。怎麼會有服藥導致虛弱的道理呢?唉,像孫思邈那樣賢明的人,竟然還有這種謬論,這是為什麼呢?

蘇長史云。室女及婦人。或少年得此病者。又非由腎虛。而得卑濕之土。按蘇以為室女及婦人。或少年。無腎虛。何不通於事理之甚乎。夫人身之體。有生之初。已有厚薄。故丈夫有腎厚。兒女有腎薄。不可以膠執夫婦女少年得此病者。皆以有生之初。腎薄之故耳。不復足怪矣。

白話文:

蘇長史說,年輕的女性或少女得此病,並非是因為腎虛,而是受到了卑濕的土氣。蘇認為年輕女性或少女沒有腎虛,這與事理嚴重不符。一個人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有厚薄之分,所以男性腎氣較厚,女性腎氣較薄。不能固執地認為女性或少女得此病都是因為腎氣薄,這種說法不足為奇。

且夫婦女少年。有肝肺虛。則可謂腎獨無虛乎。蓋此病以腎薄。下焦虛之人。得卑濕之土。以發焉耳。非由腎虛。而唯得卑濕之土以發者。甚輕症也。不以足曰腳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是夫婦、女子、少年,他們有肝肺虛弱的症狀,那麼可以說他們的腎臟也不可能沒有虛弱的情況。因為這種疾病是由於腎氣不足,下焦虛弱的人,接觸到卑濕的環境而發病。並不是由腎虛引起的,而僅僅是接觸到卑濕的環境而發病,這種症狀是很輕微的。如果不出現足部水腫的情況,就稱不上「腳氣」。

許仁則云。有乾溼二腳氣。濕者腳腫。乾者腳不腫。按此說雖支離也。亦可以備參考。

陳無擇曰。腳氣不專主於一氣。亦不專在一經。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。楊氏云。腳氣是為壅疾。東垣云。腳氣之疾。實水濕之所為也。丹溪云。腳氣多屬肺氣之實。按數條皆是。雖系名家之說。然今熟審其症不合。不可從。

白話文:

陳無擇說,腳氣並不只由一種氣邪導致,也不只影響一個經絡。所以它和中風、寒、暑、濕這些病症不同。楊士瀛說,腳氣是一種氣滯導致的疾病。李杲說,腳氣的疾病實際是由水濕引起的。朱震亨說,腳氣大多是由於肺氣過盛。

考察這幾種說法,雖然都是名醫的見解,但是仔細觀察現在的腳氣症狀,這些說法並不相符。因此,它們不可採信。

活人書曰。凡腳氣。補藥之當禁。禁其始也。發散疏下之後。而病屬虛者。豈可禁乎。按補藥之當禁。禁其始也。是何言之繆也。蓋腳氣本出於腎虛。補當在其始也。至於邪氣實者。非補湯可及。至其邪氣盛者。發散疏下以攻伐可也。故補當補於其始耳。

白話文:

《活人書》說:所有腳氣病,在治療初期應禁止使用補藥。等到發散、通便後,如果病屬虛證,難道可以禁止用補藥嗎?

上面提到「補藥的禁忌,在於治療初期」,這句話實在錯得離譜。腳氣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,治療當然應從病初開始補腎。至於邪氣實證,則不是補湯可以治療的。邪氣盛盛時,可以使用發散、通便的藥物攻擊病邪。所以,補腎治療應從疾病初期就開始。

按論腳氣者。外臺秘要。最為詳也。然議論方法不可從者多。至其補湯。間有可取者。然無有逾長沙之八味丸者。降至宋金元明。諸說紛紛。或云虛。或云實。或云濕。或云壅。或云肺。今概弗取。其處方。或攻擊。或補湯。予歷年試用有驗者。錄於下。

白話文:

論述腳氣病的中醫古籍中,以《外臺祕要》最為詳細。然而,它的討論方法有很多不可採信之處。至於它提到的補湯,偶爾有可取之處。但沒有超過長沙的八味丸。到了宋、金、元、明時期,眾說紛紜。有的說虛證,有的說實證,有的說濕證,有的說雍塞,有的說肺虛。現在都概括不採信。它的處方,有的用於攻擊,有的用於補益。我經過多年的試用,有驗證效果的,記錄如下。

八味腎氣丸,仲景云。虛勞腰痛。少腹拘急。小便不利者主之。又云。夫短氣有微飲。當從小便去之主之。又云。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小便一斗主之。又云。師曰。此名轉胞。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。故致此病。但利小便。則愈。宜腎氣丸主之。按八味丸。補腎之劑。

白話文:

八味腎氣丸,出自仲景醫書。用於治療腎氣虛引起的腰痛、小腹拘急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仲景還提到,如果有輕微小便失禁,可以通過利小便的方法治療。

他又說,男性消渴症,小便反多,一天喝一斗水就會排出一斗小便。

仲景還說,老師說,這種病叫「轉胞」,是膀胱繫膜異常導致的,導致小便不通。只要利尿,就能治癒。應該使用腎氣丸。

因此,八味丸是一種補腎藥方。

而益精強元之方也。而後世有以為小便通利之劑者。是遽讀仲景主治之言。而不審察其旨趣之所在者也。蓋仲景制八味丸。本為補腎設。而其云利小便者。非直利小便。使腎經強矯也。腎經強矯。則小便自利。故云利小便耳。如夫消渴病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者。亦用八味丸。

白話文:

八味丸是益氣補腎的方劑。後世有人誤認為這是治療小便通暢的藥。這是因為他們匆忙地讀了仲景的處方,而沒有仔細推敲其旨意。仲景製作八味丸,本意是強腎。他說「利小便」,並不是直接讓小便通暢,而是通過強腎來改善腎經功能。腎經功能強健,小便自然通暢。所以說「利小便」。就像消渴病患者小便反而很多,一天喝一斗水,小便也達一斗,這種情況也使用八味丸。

以是觀之。非利小便。使腎經強矯者明矣。是仲景之真意也。而其用之治腫滿。似有通利之功者何也。蓋腎主水。腎虛則不能宣通水液。水液不傳於小腸。水氣擁溢。所以致腫滿也。於是乎用八味丸。補腎而小便自通。腫滿自消。是仲景之方。所以妙於千古也。夫通利之劑。

白話文:

從這些角度來看,八味丸並不是用來治療小便不利的,而是用來增強腎經功能的。這是仲景的真實意圖。而它用於治療水腫,似乎有通便的效果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腎臟掌管水液,腎虛就無法運行水液。水液不能輸送到小腸,水氣就會積聚,導致水腫。所以使用八味丸,補腎就可以通小便,水腫也就消退了。這就是仲景的妙方,流傳千古。而那些通便的藥物,

足以治腳氣。則五苓散可耳。何必待八味丸乎。故八味丸之有通利之功者。治不利之本者也。學者其審諸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明,如果只是治療腳氣病,使用五苓散就夠了,不需要使用八味丸。八味丸的通利作用,針對的是導致不利小便的根本原因。學習中醫的人,要仔細辨別這一點。

外臺云。崔氏腳氣上入小腹。小腹不仁。即服仲景八味丸。按八味丸。治腳氣。是崔氏之所發明也。是方仲景所制。而未言及腳氣之治。而自崔氏初發之。實可謂得仲景言外之意矣。知夫腳氣為腎虛。又知八味丸為補腎之劑。則腳氣之治。莫藉於他耳。

白話文:

《外臺祕要》中記載:崔氏認為腳氣會向上侵入小腹,導致小腹麻木。服用仲景的八味丸可以治療腳氣。節錄的八味丸配方用於治療腳氣,是崔氏的獨創。這個方劑雖然是仲景研製的,但仲景並未說明其可治療腳氣。崔氏首次發現了這一功效,可謂真正理解了仲景未明言之意。瞭解腳氣是由於腎虛所致,八味丸又是補腎的藥劑,那麼治療腳氣的藥物就不用再尋求其他了。

又按八味丸。非唯治腳氣諸病。屬腎虛者。皆用。可以補後世名家用之。皆以為有補腎之效也。而或以為通利之劑者。非悖乎。又按腳氣非補腎不治。故上自千金外臺。下至李朱之書。補腎之方劑。亦不遑枚舉。然無出於八味丸之上者。予每用此湯。於腳氣。治其本。至治其標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關於八味丸,不僅用於治療腳氣病,凡是腎虛的人皆可使用。可以補強後世名醫所用之方劑,大家都認為它有補腎功效。但有的人認為這是通利之劑,是否違反常理?

另外,關於腳氣病,不補腎無法治癒。所以從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臺祕要》到李東垣、朱震亨等人的著作,補腎的方劑多不勝數。然而沒有哪一種能超越八味丸。我每次用此湯治療腳氣病,都從根本上治療它,達到徹底治癒的效果。

雜投諸家之方。其經驗者。錄以示幼學。甲賀通元云。金匱中風歷節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腳氣。上入小腹不仁。按此崔氏八味丸品味分兩。與婦人轉胞腎氣圓同。乃林億等。自外臺秘要。腳氣方中採附於金匱中風歷節之後。蓋八味腎氣丸。仲景所制。而又治腳氣上入者。出於崔氏所治。

白話文:

從各種醫家的方子中蒐集的方子,其中有經驗的方子,記錄下來給初學者參考。甲賀通元記載:金匱要略中針對中風關節疼痛的附方崔氏八味丸,能夠治療腳氣病,如果病症向上發展到小腹部麻木無知,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

注意:這個崔氏八味丸的組成和用量與婦人轉胞腎氣圓相同。它是林億等人從外臺祕要中腳氣病的方子中摘取出來,附在金匱要略的中風關節疼痛方之後。其實,八味腎氣丸是仲景所創製的,而治療腳氣病,向上發展的,是崔氏所治療的。

故標出崔氏八味丸。此崔氏未審名字。應是仲景以後人耳。諸方書。或以八味丸為崔氏制者。非也。

烏頭湯(仲景),治腳氣疼痛。不可屈伸。予每用此方。療腳氣標症。兼用八味丸。治其本。

白話文:

烏頭湯(來自中醫經典《傷寒論》)

用於治療足部疼痛,無法彎折或伸展。我經常使用此方來緩解足部疼痛的症狀。同時使用八味丸來調理身體根源。

越脾湯(千金),療風痹腳弱,此方即仲景越脾加朮湯附子者。予每用此方。亦兼用八味丸。

白話文:

越脾湯(引自《千金方》)

功效: 治療風濕痹痛、雙腳無力

組成: 越脾湯加白朮和附子

用法:

我經常使用這個方劑。有時也會同時使用八味丸。

茱萸湯(千金),外臺文仲云。毒氣攻心。手足脈絕。此亦難濟。不得已作此湯。

白話文:

茱萸湯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,外臺祕要的文仲記載。毒氣攻心。手腳脈搏都消失了。這種情況也很難搶救。不得已製作此湯。

茱萸湯方,吳茱萸木瓜

外臺唐侍中療腳氣方,大檳榔生薑橘皮,吳茱萸,紫蘇,木瓜(按先輩名大檳榔湯。治腳氣。)

白話文:

名醫、唐朝侍中提供的治療腳氣的方法:

配伍用藥:

  • 大檳榔
  • 生薑
  • 橘皮
  • 吳茱萸
  • 紫蘇
  • 木瓜

(註:古人稱此方為「大檳榔湯」,用於治療腳氣。)

千金治水腫利小便酒客虛熱當風飲冷水腹腫陰脹滿方,商陸甘遂芒硝芫花,吳茱萸,未蜜丸

白話文:

治療水腫、利尿的方劑(適用於因飲酒過量發熱,吹風後飲冷水導致腹部腫脹、陰部充盈)

藥材:

  • 商陸
  • 甘遂
  • 芒硝
  • 芫花
  • 吳茱萸

用法:

將上述中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調和成丸狀。

按先輩名平水丸。治腳氣腫滿及下部病。

敗毒湯(三因),治三陽經。腳氣流注。腳踝上焮熱赤腫。寒熱如瘧。自汗惡風。

白話文:

敗毒湯(三因方)

適用症狀:

  • 感染性疾病,影響三條陽經
  • 腳氣病,腳踝以上發紅、腫脹、灼熱
  • 寒熱交替,類似瘧疾症狀
  • 自發性出汗,畏風

依本方加大黃蒼朮,予用此方。每得奇效。示兼用八味丸。

白話文:

根據此方劑,酌情加大黃和蒼朮的用量。我使用此方劑,每次都收到奇效。提醒應搭配使用八味丸。

按治腳氣之方。外臺千金最為備。此舉其經驗者。其他元明之方。亦有可取者。學者當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