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藤氏醫談》~ 卷下 (1)
卷下 (1)
1. 卷下
2. 雜說
夫醫名司命者。蓋司人身生命之謂也。其職任尤不輕。非有博覽強記之識。以通知於古今。審問精思之勞。以窮於髓奧。未可以委人命。自古稱良醫良工者。業餘亦操筆立論。以示方法。其為書汗牛充棟。皆所以欲躋天下後世於仁壽之域也。其勤亦至矣。余也生於刀圭之家。
竊欲效古人之為。然庸愚且貧。加以多病。如是而終何異草木之朽枯。素餐之誚靡以逃焉。是故區區之心。聊亦欲著述一書。為初學成法。則又思前哲之正說既明且備。無復待吾輩之容喙。如斯編者。亦唯拾余唾於舊編。倘或有一得之愚。可以取則。余之幸矣。
近世有釋氏之徒。間傍言醫事者。曰吾知醫。曰吾以此消閒。嗟夫。醫者仁術也。委人之靈命。謂之司命之職業。醫者夕思朝苦。嘔血白髮。而猶苦未能到神妙之域。而況供佛之暇。才窺國字方書。可以司是靈命乎。且刀圭針砭。豈消閒之具乎。投劑一誤。冥報頓至。吾恐五逆罪業。未必如是慘。
世稱古醫方者云。欲學醫讀一傷寒論足矣。豈其然乎。醫方千卷。猶未盡其理。豈可僅以一傷寒論。應於無涯奇疾乎。彼有徒言八味丸。治腳氣。而懵不知其因。補腎經者。亦寡聞之由也。
厭繁好簡者。人之情也。時醫事配當者。亦往往暗於道。拙於術。靈素難經。束而不讀。竟趨干論症不論因之簡。專從毒藥攻病之說。及其遇病。則朝投攻伐之劑。夕躊躇及補湯之論。此何無特操也。是非繁之害。抑示好簡而疏漏者也。
正五倫之名者。聖人之所以立教也。立五臟之位者。醫師之所以治病也。有五倫而教術立。有五臟而病位定。若不審於此。而從醫藥之事者。有遺人夭殃耳。
近世有漫刪削傷寒本論者。縱令其近理。亦才泥於紙上之言。而不益於活用。反失仲景之旨趣者必多矣。大與聖人刪詩正樂者異。
世或云通知於醫經者。反拙於治術。異吾所聞。世醫多不攻學。徒以辨口佞諛。規偶中之利。乃作斯言以欺世誣人耳。自古稱聖手哲匠者。孰有不學者乎。且也病之所怙者。醫也。醫之所恃者。書也。舍之可以托夭壽安危乎。縱令姑釣譽於一時。日療數百人。何以此為榮乎。故業是業者。第盡力於此。其得志與不得。抑有命矣。非醫工之恥也。
夫惡夭好壽者。人之情也。求名貪利者。人之欲也。予嘗讀司馬子長貨殖傳。壯士在軍攻城。先登陷陣卻故。斬將搴旗。前蒙矢石。不避湯火之難者。為重賞使也。賢人深謀於廊廟。論議朝廷。守信死節。隱後岩冗之士。設為名高者。安歸乎歸於富厚也。夫千乘之王。萬家之侯。
百室之君。尚有患貧。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。由此觀之。名利之所在。至於忘生忘死。然則名利之欲大於夭壽之情也。是故脾腎之成病者小而易守。心肝之成病者大而難慎。若人病云脾虛腎勞。則遽節飲食。慎房事。是人之惡夭好壽之情。而所以易守也。若其心勞肝傷。則雖自知災害不能遣之。
白話文:
醫學被稱為掌管生命,這是說它掌管著人的生命。這個職責非常重要,不能輕忽。如果沒有廣泛閱讀、強記的知識,來通曉古今醫理;沒有仔細思考、深入鑽研的努力,來探究疾病的奧秘,就不能把人的生命交給他。自古以來被稱為良醫、好工匠的醫生,在行醫之餘也會提筆寫作,闡述醫理和方法。他們寫的書數量非常多,都是希望天下後世的人都能健康長壽。他們真是非常勤奮。我生長在醫學世家,也想效法古人這樣做。但是我資質平庸又貧窮,再加上體弱多病,這樣下去和草木枯朽有什麼差別呢?白白吃飯的責備是逃不掉的。因此我這小小的心意,也想寫一本書,作為初學者學習的範本。但是又想到前人的正確論述已經很清楚完備,不需要我們再多說什麼。像我現在寫的這些,也只是撿拾前人的剩餘觀點而已。如果其中有一點點愚見可以被人採用,那就是我的幸運了。
近來有些佛家弟子,偶爾會談論醫學,說自己懂醫,或是說用醫學來消磨時間。唉!醫學是仁慈的學問,是承擔人的性命、被稱為掌管生命的職業。醫生每天都在思考、辛勤工作,甚至嘔心瀝血,頭髮都白了,還常常覺得自己沒有達到高深的境界。更何況是那些忙於佛事,只是稍微瀏覽過醫書的人,怎麼能掌管人的生命呢?而且用針灸藥物,難道是消遣的工具嗎?用藥稍有錯誤,就會立刻招來報應。我擔心犯下五逆重罪,恐怕也沒有這樣慘烈。
世人說學習古代醫學,只要讀通《傷寒論》就足夠了。難道真是這樣嗎?醫書有成千上萬卷,都還不能完全闡明醫理,怎麼可能只用一本《傷寒論》來應對千奇百怪的疾病呢?有些人只是空談八味丸能治療腳氣,卻不知道它的病因。那些只知道補腎經的人,也是因為見識太少。
厭惡繁瑣、喜愛簡便,是人之常情。現在有些醫生,也常常對醫理不明白,對醫術不精通。把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束之高閣而不讀,反而趨向於只講症狀不講病因的簡略方法,專門從事用毒藥攻病的說法。等到遇到疾病時,早上開出攻伐的藥方,晚上又猶豫要不要開補藥。這真是沒有主見!這不是繁瑣的害處,而是因為喜歡簡便而造成的疏漏啊!
端正君臣父子等五倫關係,是聖人建立教化的目的。確定五臟的位置,是醫生治療疾病的依據。有了五倫,教化就能建立;有了五臟,疾病的位置就能確定。如果不了解這些,就去從事醫療工作,恐怕會給人帶來早夭的災禍啊。
近來有人隨意刪改《傷寒論》的原本,即使他們說的好像有道理,也只是拘泥於書本上的文字,不能活用,反而會失去張仲景的原意,這樣的人一定很多。這和聖人刪詩正樂的做法是不同的。
世人有說,通曉醫經的人,反而不擅長醫術,這和我聽說的不一樣。現在的醫生大多不肯學習,只靠巧言令色來奉承討好,只想碰巧得到一點利益,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欺騙世人。自古以來被稱為聖手、巧匠的人,有哪一個不是努力學習的呢?而且人得了病,所依賴的就是醫生;醫生所依賴的就是醫書。丟棄醫書,怎麼能託付人的壽命安危呢?即使暫時能憑藉虛名來博取名聲,每天治療數百人,這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呢?所以從事這個行業的人,應該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,至於能不能成功,這是有命運決定的,並不是醫生的恥辱。
人人都厭惡早夭、喜愛長壽,這是人之常情;追求名譽、貪圖利益,這是人的慾望。我曾經讀過司馬遷的《貨殖列傳》,那些在軍隊裡攻城掠地、身先士卒、斬將奪旗、不畏箭石湯火的人,都是為了得到豐厚的賞賜。賢士在朝廷上深謀遠慮、議論國事、堅守信義、為節操而死,那些隱居在山林野外的賢人,設法讓自己名聲遠揚,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?還不是為了獲得富貴。即使是擁有千輛戰車的國王、擁有萬戶封邑的諸侯,甚至擁有百戶領地的君主,都還會擔心貧困,更何況是普通的百姓呢?由此看來,人們為了名利,甚至可以不顧生死。既然這樣,那麼對名利的慾望就大於對長壽的追求了。所以脾腎方面的疾病,病程較短,容易防守;心肝方面的疾病,病程較長,難以謹慎。如果有人說自己脾虛腎勞,就會立刻節制飲食、謹慎房事,這是因為人們厭惡早夭、喜愛長壽的心理,所以容易做到。如果心勞肝傷,即使自己知道有害處,也不能避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