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寶詒醫論醫案》~ 醫論 (3)

回本書目錄

醫論 (3)

1. 胸脅痛論(秦皇士《傷寒大白》)

胸胃皆在中,脅肋在身之側,故脅肋之證,在雜症門中以肝膽肺三經所主,外感門惟一少陽。蓋表邪傳裡,必由胸以至脅,故胸滿多是表證,腹滿方是里證。若脅滿脅痛,皆是半表半裡之證。然傷寒發熱脅滿痛,亦有兼太陽陽明表邪者,故無汗脈浮惡寒脅痛,先用羌活、柴胡、防風湯,發散表邪,然後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,加枳殼、桔梗、山梔、青皮治之。若有痰飲內結,再加豁痰藥。

白話文:

胸腔和胃部都位於身體中部,肋骨位於身體兩側。因此,與肋骨相關的疾病在雜症門中主要由肝、膽和肺三條經絡控制,在外感門中則僅由少陽經絡控制。

當外邪侵犯身體時,必定會從胸部傳達到肋骨,因此胸部脹滿通常是外感證。而腹部脹滿纔是裡證。如果肋骨脹滿或疼痛,都是半表半裡證。然而,傷寒發燒時肋骨脹滿疼痛,也有可能是太陽經絡和陽明經絡同時受到外邪侵犯。因此,如果患者沒有出汗、脈搏浮緩、惡寒和肋骨疼痛,可以先用羌活、柴胡和防風湯來散發外邪,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和陷胸湯,加入枳殼、桔梗、山梔子和青皮來治療。如果患者還有痰飲內結的情況,再加入化痰藥。

另有一起即從少陽發寒熱,或兩肋或一肋刺痛,甚則痛極而死。此感時行,燥熱伏積於中,又被風寒外束,鬱於少陽,名肋刺傷寒,又名痧脹是也。若無汗,惡寒脈浮緊,先用羌活敗毒散表邪,隨用小柴胡湯加山梔、青皮、蘇梗、木通疏散少陽。若是燥熱,加知母、石膏,則汗出邪散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種情況,從少陽經開始發作寒熱,有時伴隨著兩側肋骨區或單側肋骨區刺痛,嚴重者會劇烈疼痛而死亡。這是由於時令溫燥邪氣積聚於體內,又被風寒邪氣從外部束縛,鬱結在少陽經,稱為「肋刺傷寒」,又名「痧脹」。

如果沒有出汗,畏寒,脈象浮緊,首先使用羌活敗毒散發散表邪,然後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梔、青皮、蘇梗、木通疏通少陽經。如果是燥熱內盛,再加知母、石膏,這樣就能出汗,發散邪氣。

不愈,刺委中、三里,並刺十指出血,即名放痧法。另有脅痛寒熱,又見咳嗽氣逆,此肺受外邪,名金邪入木。有膽經有火,刑剋肺金,名木火刑金。此二證最重。初起發熱脈浮無汗者,防風瀉白散加枳殼、桔梗。若無汗惡寒身痛,有表證者,加羌活、柴胡散表邪。若有汗脈沉數,用黃芩瀉白散、合梔連枳桔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沒有好轉,可以針刺委中穴和三里穴,以及十個手指頭,直到出血為止,這稱為放痧法。

另外還有脇痛伴隨發熱或發冷,同時出現咳嗽和氣喘,這是由於肺受到外邪侵犯,稱為「金邪入木」。如果膽經有火,會剋制肺金,稱為「木火刑金」。這兩種病症最為嚴重。

初期發燒,脈搏浮動而沒有出汗,可以服用防風瀉白散,並加入枳殼和桔梗。如果沒有出汗,怕冷,身體疼痛,有外感症狀,可以加上羌活和柴胡來驅散外邪。如果出汗,脈搏沉細而有力,可以服用黃芩瀉白散,同時服用梔連枳桔湯。

若燥熱流年,重加知母石膏,即見少陽胸脅痛證,亦是金邪入木,仍以肺邪為重,當清肺燥,禁用辛溫。若無肺經喘咳之證,則單治少陽。按外感脅痛,最重肋刺傷寒,以時行厲氣,客人最速,宜詳歲運何司政。予故分詳少陽脅痛,肺邪脅痛二條。其下手認證處:以下咳嗽為少陽,以咳嗽為肺邪。

白話文:

如果燥熱的年份,再添加知母和石膏,就會出現少陽經胸脇疼痛的症狀。這也是金邪入侵木臟所致,仍然以肺臟的邪氣為重,因此應該清肺燥,禁用辛溫藥物。如果沒有肺經咳嗽的症狀,就單獨治療少陽經。

對於外感引起的脇痛,肋刺傷寒是最嚴重的。因為時行厲氣,侵襲人體的速度最快,需要仔細查看歲運是由哪個星宿掌管。所以我特別詳述了少陽脇痛和肺邪脇痛這兩種情況。

辨證時要注意:有咳嗽的屬於少陽脇痛,沒有咳嗽的屬於肺邪脇痛。

以左脅痛為少陽,以右脅痛為肺邪。其認脈處以左手脈病為少陽,以右手脈病為肺邪。其論治法:以脈浮身熱無汗,先散表。以脈沉裡熱,時時有汗,清裡熱。其有服發汗之藥,汗大出,邪不解,表藥中重加黃芩、山梔、枳殼、青皮,以清少陽;重加知母、石膏、枳殼、桑皮,以清肺邪。又有用一半散表,一半清裡,重用木通、蘇梗,疏通經絡,得和解之力而愈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左邊肋骨痛,表示是少陽經出問題;如果右邊肋骨痛,表示是肺部有問題。

檢查脈搏時,左手脈搏有問題表示少陽經出問題;右手脈搏有問題表示肺部有問題。

治療方法如下:

  • 如果脈搏浮且身體發熱但不出汗,先發散體表的邪氣。
  • 如果脈搏沉且身體內部發熱,時常出汗,則清裡熱。
  • 如果服用了發汗藥物,卻汗出很多但邪氣仍然沒有解除,則在表藥中加重黃芩、山梔、枳殼、青皮,以清少陽經的熱。
  • 如果加重知母、石膏、枳殼、桑皮,以清肺部的熱。
  • 另外還可以用一半發散表邪,一半清熱裡的方法治療,加重木通、蘇梗的用量,疏通經絡,取得和解的力量而康復。

予嘗以木通、蘇梗各五錢,加入和解方中,以治無汗脅痛身痛,汗必出,痛必減。以木通通竅,蘇梗疏散耳。予嘗以木通、蘇梗各五錢煎湯,治發熱脅痛,多有發斑痧而愈者。按此二味藥未嘗治痛,今以之疏通經絡,通則不痛矣。按此二味藥未嘗主發斑痧,今以之疏通經絡,則邪散而斑出矣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在和解方劑中加入木通和蘇梗,各五錢。用於治療沒有汗液、脅肋疼痛、身體疼痛的患者。服用後,患者一定會出汗,疼痛也會減輕。因為木通有疏通經絡的作用,而蘇梗可以疏散氣滯。

我也曾經使用木通和蘇梗,各五錢,煎服後治療發熱、脅肋疼痛的患者。其中有很多患者在服用後,發出了紅斑、痧點,但這些症狀後來都痊癒了。

根據《本草綱目》,木通和蘇梗這兩味藥並沒有記載有治療疼痛的功效。但我現在用它們來疏通經絡,經絡通暢之後,疼痛自然就會消失。

同樣地,木通和蘇梗這兩味藥也沒有記載有治療紅斑、痧點的功效。但我現在用它們來疏通經絡,邪氣就會被疏散,紅斑和痧點就會出現。

詒按:若發熱咳嗽胸滿,而兩脅痛如挫者,此邪熱挾濕痰攻注也,小柴胡去參、半,加枳殼、桔梗、栝蔞、杏仁、白芥子,竹瀝、薑汁。若心下痛,其人曾閃挫,大便黑而脅下刺痛者,此有瘀血也,桃核承氣加枳殼、柴胡;不應加生附子。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大黃附子湯。

白話文:

中醫師的說明:

  • 如果發燒咳嗽、胸部脹滿,而兩側肋骨疼痛像被重擊一樣,這是因為邪熱挾帶著濕痰侵犯所致。可以服用去參、半的小柴胡湯,再加上枳殼、桔梗、栝蔞、杏仁、白芥子、竹瀝和薑汁。
  • 如果心窩痛,又曾經閃到腰,大便呈黑色,而且肋骨下方疼痛刺痛,說明有瘀血。可以服用桃核承氣湯,再加上枳殼和柴胡;不應該加入生附子。
  • 如果肋骨下方偏痛發熱,脈搏緊而弦,說明是寒邪造成的。可以服用溫熱的藥物瀉下,例如大黃附子湯。

2. 伏溫論

論伏寒何以不伏別經而必伏少陰,馮子可章日:邪而曰伏,必伏於幽隱之地,其在陰分可知。厥陰疏泄,太陰運動,邪不能留。惟北方癸水,職主封藏,冬時主令,水寒冰凍,邪易藏匿。寒犯水腑,故成感而即病之傷寒。寒犯水臟,故成伏而後發之溫病也。

詒按:名言至理。

白話文:

為何伏寒不會入侵其他經絡,而必定入侵少陰經?馮子可章說:「邪氣之所以叫做伏,是因為它隱藏在深處不易察覺的地方,它所入侵的必定是陰經。厥陰經負責疏通泄散,太陰經負責運化水液,邪氣不能在這些經絡中停留。只有北方的癸水,主掌收斂收藏,在冬季發揮作用,水寒會結冰,邪氣容易藏匿其中。寒氣侵犯水腑,就會導致感寒而發病的傷寒。寒氣侵犯水臟,就會導致潛伏後發作的溫病。」

3. 書《溫病條辨》後

上《溫病條辨》四卷,原病一卷,上中下三焦各一卷,又附雜說一卷,解兒難、解產難各一卷,共合為七卷。吳子鞠通所著。乃溫熱病中發聾振瞶之書也。吳子生於嘉、道間,承吾吳大醫葉天士先生之後,奮然著書,大旨以千百年來醫家以傷寒之法治溫病為大誤,處處將傷寒與溫病對勘。

白話文:

《溫病條辨》一書由四卷組成,包含原病一卷、上、中、下三焦各一卷,另附雜說一卷、解兒難和解產難各一卷,共計七卷。本書作者為吳鞠通。它是針對溫熱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。吳鞠通出生於清朝嘉慶、道光年間,承襲了吳地名醫葉天士的醫術,勇於著書立說。書中主旨認為,過去千年來醫家沿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是一個大錯誤,並詳細比較了傷寒和溫熱病的區別。

如傷寒分六經,溫病分三焦,傷寒宜辛溫,溫病宜辛涼,傷寒重誤下,溫病重誤汗,逐條剖別,辨析毫釐。又歷論宋、元以來諸家治溫病得失,詳列於篇。上則推本河間,近則淵源葉氏,議論明暢,治法森列。近醫於溫暑之治,得以稍有遵循,不偭規錯矩者,不可謂非此書之功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把傷寒病分為六個病區,溫病分為三焦,則傷寒病宜辛溫藥,溫病宜辛涼藥。傷寒病最怕誤下,溫病最怕誤汗。每一條都要仔細辨別,區分毫釐之差。書中還歷歷論述了宋元以來各家治療溫病的得失,詳細記載在書中。上承河間張仲景的理論,近宗葉天士的學說,論述清晰,治法詳備。後世醫生在治療溫熱病上,得以略有遵循,不致於犯錯,這不能不說是這本書的功勞。

第其書於外感中,專詳溫病,其於暑濕諸證,不過連類及之,而此書之謬誤,亦專在於溫病。《內經》云: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此溫病由於伏寒之經訓也。仲景云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」,此溫病分六經之聖法也。乃吳氏墨守葉氏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之說。

白話文:

這個醫書主要探討外感疾病中的溫病。對於暑濕等其他病症只是順帶提及。然而,這本書的錯誤主要也出在溫病的論述上。《內經》說:「冬天受到寒邪的侵襲,春天必定會發溫病」,這是溫病是由於潛伏在經絡中的寒邪所致的理論。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熱口渴,不畏寒的,是溫病」,這是將溫病區分為六經的正確方法。然而,吳氏卻死守著葉氏「溫邪由上侵入,首先侵犯肺」的說法。

又狃於葉案所載輕清之方,遂毅然謂溫病皆因新感傷肺而起,不信伏邪之說。闢去六經之範圍,而以三焦立淪,固已不遵聖法,顯背聖訓矣。夫溫邪之始於肺者,在冬春間,時或有之,不過溫風外襲,咳嗽頭疼,俗所謂重傷風也。以辛涼輕劑解之即愈,從未見此等輕證,而有熱傳心包,譫語神昏之變也。

白話文:

又因為拘泥於葉天士書中記載的治療輕微風寒的藥方,所以堅決認為溫病都是因為新感受到的寒氣傷肺引起的,而不相信邪氣伏藏的說法。摒棄了六經病的範圍,而以三焦來建立立論,本來就已經不遵循醫聖的經典,明顯違背了醫聖的教導。溫邪從肺部開始,在冬春季,有時會發生,不過只是溫風從外部侵襲,導致咳嗽頭痛,俗稱重傷風。用辛涼性質的輕微藥物治療即可痊癒,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輕微症狀,而出現熱氣傳到心包,導致胡言亂語、神志昏迷的變化。

其伏邪內發之溫,類多從少陰外達,假道三陽,而出於陽明一經者為多。苟熱蘊陽明而不得外解,或其人陰氣素虛,或醫家治不如法,其熱竄擾於足厥陰則痙厥,熏灼於手厥陰則昏蒙,種種險象,由茲而見。然則伏溫之來,大抵發於下焦,盛於中焦,而後燔及上焦者也。吳子既定三焦之程法,必從上焦說法,不得不將伏寒發溫一層,概行抹去,而以銀翹、桑菊,不中病之輕劑,為開手治法。迨至熱竄厥陰,遂以犀羚紫雪、清宮涼營等藥,倉猝雜投。

白話文:

那些隱伏體內的邪氣引發的溫熱病,大多由少陰經向外發散,假借三陽經的通路,最後多在陽明經上顯現出來。如果熱氣積聚在陽明經,無法從外面解除,或者這個人的陰氣本來就虛弱,或者醫生治療方法不當,那麼熱氣就會竄擾足厥陰經,導致抽搐昏厥;灼傷手厥陰經,則會出現昏迷濛蔽的症狀。各種險象環生的情況,都是由此而產生的。因此,隱伏的溫熱病,一般都是從下焦開始發病,在中焦達到最盛,最後再燒到上焦的。吳醫師既然制定了三焦的調理方法,必然要從上焦開始講解,那就不免把隱伏的寒邪發為溫熱病這一層道理概略地抹去,而用銀翹、桑菊這些不對症的輕微藥劑作為治療疾病的初步方法。等到熱氣竄擾厥陰經,就倉促地使用犀羚紫雪、清宮涼營等藥物雜亂地治療。

不尋其發熱之源,但治其受熱之地,遺本逐末,病安從愈。此非吳子之大誤哉。且吳子致誤之由,不過欲以三焦分治者,拔奇於前人名論之外耳。殊不知外感病分六經,聖法昭然,不可改易,如傷寒則由三陽以內傳於陰,溫病則由少陰而外出於陽,雖一內一外,一寒一熱,迥乎不同,而六經所見之證,疆界井然,確有可指。醫家得以察病候之淺深,而按經施治,胥恃此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追究發熱的根本原因,只治療發熱的部位,捨本逐末,疾病怎麼會痊癒呢?這不是吳子的一個重大錯誤嗎?

而且吳子產生錯誤的原因,不過是想用三焦理論來區分治療,想在名醫的理論之外標新立異。卻不知道外感病證分為六經,這是聖人的經典法規,不可改變。如傷寒病證由三陽深入到陰經;溫病病證由少陰而出達於陽經。雖然一內一外,一寒一熱,差異很大,但六經所見到的症狀,界限分明,可以明確指出。醫生憑借這個才能瞭解病情深淺,按照經脈進行治療,都是依賴於此。

若廢六經而論三焦,則病機之進退,證候之淺深,悉無把握,而分經用藥之法,亦無從理論矣。此書之謬誤,其大端不越乎是。愚本不敢妄議前人,特以此書盛行江浙,為業醫者所必讀。倘讀之者篤信此編,而承偽襲謬,不能別白而善用之,將執此以辨症施治,其貽誤良非淺甚少。爰詳論之,以諗世之讀是書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捨棄六經理論而只談論三焦,那麼疾病病情的變化、症狀的輕重緩急,就完全無法把握,而且劃分經絡用藥的方法也無從談起。這本書的錯誤,主要就出現在這裡。我原本不敢隨意評論前輩,但因為這本書在江浙一帶流傳得很廣,學習醫術的人必定會閱讀。如果讀者深信這本書,繼承它的錯誤,不能辨別真偽而妥善運用,將會以此書來診斷和治療疾病,那造成的誤導將非常嚴重。所以我詳細地討論它,希望能讓讀者們有所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