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寶詒醫論醫案》~ 醫論 (2)
醫論 (2)
1. 論暴感溫邪與伏氣發溫初起見證如何分別,用藥之法同異若何
溫為陽邪,即暴感亦有兩種,冬溫兼挾寒邪,春溫挾風邪,而均由乎外感。所見之證,不外肺胃兩經。如頭痛咳嗽,氣逆痰多,寒熱痞悶,煩渴嘔惡,皆肺胃外感之證,脈象不外浮弦數大。用藥以辛涼散風,或兼辛溫祛寒,而必以清泄溫邪為主。余則各隨見證而施治焉。此暴感溫邪初起之大概也。
至於伏氣發溫,在《內經》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又謂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,即此兩言推之,則此病必少陰陰氣先傷,而寒邪襲之,至春夏化熱而發。故又有先夏至為溫病,後夏至為熱病之文。可知此證隨時可發,不拘拘乎在三春也。([眉批]溫邪隨時可發,此層補得極圓。
)熱在骨髓,故骨節煩疼,昏昏欲寐,脈象愈按愈數,尺部不靜,尺膚燥熱,或渴或否,舌苔如平人,凡此皆熱內郁之見象,與外感迥殊。其外達也,或出於三陽,則有三陽見證,或燔於肺胃,則有肺胃見證。其重者不外達於陽,而內陷於陰,在厥陰則痙厥昏蒙,太陰則黃浮腹滿,少陰則熱爍咽乾。
凡病入三陰者,無非液涸陰乾,以致危殆。([眉批]溫邪變證繁多,雖未能闡發無遺,然大致亦不外乎此矣。)更有熱傷血分,營絡沸騰,在上則咯血、衄血,在下則溲血、便血。又或熱壅絡阻,為癰膿瘡毒,為咽乾口腐,為斑毒痧疹。此又伏氣發溫之變態,各隨時令體質而轉移變化者也。
治之之法,總以養陰、托邪、化熱為大綱。蓋初化熱而陰氣先餒,則不能托邪外達。既化熱而陰液內涸,則不能清熱化解。故始則助陰以托之,如梔豉加生地及黃芩湯、黑膏之類,繼則養陰以化之,如犀角地黃、黃連阿膠之類。治溫之大法,不外是矣。
此外更有腎陽不充,致伏寒不能化熱,而冰伏於內者,當依喻氏之論,用《傷寒》少陰篇之麻附細辛等法,參入養陰劑內,以溫托寒邪。此又伏溫中陽虛之變證,不甚多見者。然在醫者,固不可不知伏溫中固有此一候也。
由此觀之,暴感之見證,邪自外來,伏氣之見證,熱由內發,細意辨之,固截然不混也。即有一二條面目相同,而以見症核之,則疆界判然,不容牽混。辨證既清,則藥隨病變,其用藥更自有不容混者,更何待別其名而用藥始有異同哉。
暴感溫病,病淺而易識,伏氣發溫,病變繁多,不易辨認。前路分疏處,詳列伏氣病原,證候亦既詳且盡矣,至末篇總結,將內外合篇,辨析彌精,學者讀之,應不至再有歧途之惑矣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突發性感受溫邪和潛伏氣發溫兩種情況的區別,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。
突發性感受溫邪,指的是突然受到溫熱的邪氣,這種情況又可分為冬天感受夾雜寒邪的溫熱,以及春天感受夾雜風邪的溫熱,但都是外因引起的。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、咳嗽、呼吸困難、多痰、寒熱交錯、胸悶、煩躁、口渴、噁心等,這些症狀都出現在肺和胃兩個部位。脈象上,可能會出現浮、弦、數、大的特徵。治療上,主要使用辛涼散風的藥物,或者結合辛溫驅寒的藥物,但核心是清除溫邪。具體治療要根據具體症狀進行。
潛伏氣發溫,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冬天受寒,到春天就會發生溫病,或者冬天精氣不足,到春天也會生病。這種情況下,通常是因為先損傷了身體的陰氣,然後被寒邪侵襲,到了春夏季節,寒邪轉化為熱邪,從而發病。所以,這種情況下,病發的時間不限於春季。熱邪深入骨髓,導致骨節疼痛,精神疲憊,脈搏越按越快,尺脈不安,尺膚燥熱,可能伴有口渴,舌苔正常。這是熱邪內鬱的表現,和外感有很大的區別。熱邪可能出現在三陽經,也可能在肺和胃。嚴重的情況下,熱邪不會出現在陽經,而是進入陰經,比如厥陰經、太陰經、少陰經,會有相應的症狀。
病進入三陰經的情況下,通常都是體液枯竭,陰氣幹涸,非常危險。熱邪還可能傷害血液,導致出血,或者形成膿包、瘡毒、咽喉乾燥、口腔潰瘍、皮疹等。這都是潛伏氣發溫的特殊情況,會根據季節和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變化。
治療上,主要是滋養陰氣、排除邪氣、消除熱邪。剛開始,可以使用梔子豆豉湯、生地黃、黃芩湯、黑膏等藥物,來幫助陰氣排出邪氣。之後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、黃連阿膠等藥物,來滋養陰氣,消除熱邪。
另外,如果腎陽不足,導致潛伏的寒邪不能轉化為熱邪,而是冰凍在體內,可以根據喻氏的理論,使用《傷寒論》中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法,配合滋養陰氣的藥物,來溫暖和排出寒邪。這是潛伏溫病中比較少見的陽虛情況。
總的來說,突發性感受溫邪和潛伏氣發溫的症狀和治療方法都有很大的區別,需要仔細辨別。即使有些症狀看起來相似,但詳細檢查後,仍然可以清楚地區分。一旦辨別清楚,就可以根據病情變化選擇藥物,不用特別去區分兩者的名稱。
突發性感受溫病較為簡單,容易識別;而潛伏氣發溫則病變繁多,不易辨認。前面的分析已經詳細列出了潛伏氣發溫的病因和症狀,到了最後一篇,將內外因素綜合考慮,進一步精確辨析,學習者應該不會再有誤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