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 卷四

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

為則曰:是古語也。《內經》布演解之,大誤矣!夫氣不特虛,特虛則死矣。今邪毒湊則氣不流通,故其毒之所湊,其氣必虛,如不仁是也。苟除其所湊之毒,則氣自流通焉。然以為不去其所湊之毒而補其氣,氣實則愈矣?奚有治也?甚哉!為醫之至於斯也!

邪氣盛則實,精奪則虛。

為則曰:是醫家以為論虛實之標的。然《內經》布演之以陰陽也,是非疾醫之論,故其評詳於醫斷。

百病生於氣也。

是國醫之論,而非疾醫之事。

鼓脹治之,以雞矢醴一劑。

岐伯曰:病名血枯,云云。以四烏鰂骨一,藘茹二物,併合之丸。以雀卵,大如小豆。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。

為則曰:為後飯,疾醫不言,是陰陽醫之理耳,不可取矣。

帝曰:有病,身熱解墮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云云。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。

黃帝問曰: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岐伯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

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。

為則曰:論有毒無毒,是食醫之事;以是論藥,誤矣!藥者皆毒也。雖五穀用以為藥,則皆毒也,不可不知焉。

足中指支,脛轉筋,腳跳堅,伏兔轉筋,脾前腫,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。卒口僻急者,目不合;熱則筋縱,目不開;頰筋有寒,則急引頰移口;有熱則筋弛,縱緩不勝收,故僻。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;以白酒和圭,以塗其緩者。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,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。

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,自強也。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。

為則曰:陰陽醫者,以臆論之,故無徵焉,是謂之有論無實。

其病大癰膿,治之。其中乃有生肉,大如赤小豆。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,煮之竭,為取三升。則強飲,厚衣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。

《傷寒論》。

為則曰:余於此書熟覽精讀,蓋有年矣。其序曰「漢長沙守南陽張機著」。而考其文,非漢之體格;且《後漢書》有一藝名者,盡舉而錄,奚獨仲景之無傳也?歷史中,至於《晉書》,始曰後漢張仲景為醫,是可言矣。撰次《傷寒論》人者,叔和也;王叔和者,西晉大醫令也。若據叔和之言記之乎?

它又無所見。或疑撰次之時託名乎?是未審也。又曰:書中論與處方有乖異者,以是攙入之多可知也。蓋見於《陸賈新語》,傳扁鵲之方於漢也明矣。因索其方,夜以繼日,汲汲乎求之而未得也。故標的於扁鵲之傳,而撰定此書,實驗於眾庶之病,而採摭其方。為萬病唯一毒,信而有徵。

若不為一毒而治之,徒眩傷寒、中風之病名,則無寸效矣。於是益信,命男猷之,正《傷寒論》之攙入不疑矣。蓋方雖良,非其人則功鮮。夫扁鵲何人也?古昔良醫也。良醫何為也?能治疾也。疾不能治,奚為良醫?故雖有良方,非其人則未嘗免馬服君之子之譏。勉哉!勉哉!勤之在獲乎已耳。

白話文:

[卷四]

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血必定虛弱。

這句話是古代的說法,內經的解釋大錯特錯了。氣不僅僅是虛弱,如果只是單純的虛弱,人早就死了。現在邪毒聚集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邪毒聚集的地方,那裡的氣血必定虛弱,就像缺乏仁愛一樣。只要去除聚集的邪毒,氣血就會自然通暢。然而,有些人認為不去除聚集的邪毒而只補益氣血,氣血充盈了病就好了,這有什麼道理呢?唉,醫術竟至於此啊!

邪氣盛則為實證,精氣虧損則為虛證。

這是醫家判斷虛實的標準。但是,《內經》是用陰陽來解釋的,這不是治療疾病的論述,所以它的評述詳細於醫斷。

百病皆生於氣。

這是國醫的論述,而不是治療疾病的實務。

治療鼓脹,用雞矢醴一劑。

岐伯說:病名血枯……用四烏鰂骨、一藘茹兩種藥材,混合製成藥丸,大小如小豆,每次服用五丸,飯後服用,並飲用鮑魚汁。

這是飯後服用的方法,治病的醫生不這麼說,這是陰陽醫學的道理,不可取。

皇帝說:有病,身體發熱,倦怠,汗出如洗,惡風少氣……用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混合在一起,用三指撮取服用。

黃帝問道:婦女懷孕,中毒應如何處理?岐伯說:有原因的不會死亡,沒有原因的也不會死亡。

是否有毒,治療才是主要的,劑量要根據病情輕重而定。

論述是否有毒,這是食物醫學的內容,用這種方法論述藥物是錯誤的。藥物都帶有毒性,即使五穀也作為藥物使用時,也都帶有毒性,不可不知。

足中指麻木,小腿轉筋,腳趾僵硬,膕窩轉筋,脾臟前方腫脹,疝氣,腹部肌肉緊張,牽引到鎖骨和面頰,突然口角歪斜緊繃,眼睛不能閉合,熱則筋脈鬆弛,眼睛睜不開;面頰肌肉冰冷,則肌肉緊繃牽引面頰,使嘴巴歪斜;有熱則筋脈鬆弛,鬆軟无力,無法收縮,所以口角歪斜。治療的方法是用馬膏,將膏藥塗抹在緊繃的地方,用白酒調和圭石,塗抹在鬆弛的地方,用桑枝鉤住,用生的桑炭放在坑中,高低調整到與坐位等高。

用膏藥熨貼緊繃的面頰,並且飲用美酒,吃烤炙的肉類,不喝酒的人要自我克制,只需要三次輕拍即可。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,以知覺為度,以疼痛為指標。上等的醫生治療未發病的,不治療已發病的。

陰陽醫學者,憑藉臆測來論述,所以沒有根據,這就是所謂的有論述而無實證。

治療大的癰腫膿瘡,其中長有像赤小豆一樣大小的新生肉芽,將銼、䔖、𧄍草根各一升,加水一斗六升,煮到剩三升,強行飲下,穿著厚衣服坐在鍋子上,讓汗水流到腳底。

傷寒論。

我仔細研讀此書已有好幾年了。序言上說,是漢代長沙太守南陽張機所著,但是考究其文字,不是漢代的風格。而且《後漢書》中記載了所有醫術名稱,為什麼獨獨沒有仲景的記載呢?直到《晉書》才記載後漢張仲景是醫生,這才可信。撰寫《傷寒論》的人是王叔和,王叔和是西晉的大醫令。難道是根據王叔和的說法記錄的嗎?

其他方面沒有記載,或許是撰寫時偽託的名義,這還不能確定。書中論述和處方有出入的地方,由此可以看出摻雜的內容很多。這在《陸賈新語》中有所體現,明確記載了扁鵲的藥方在漢代流傳。因此尋找藥方,日夜不停,努力尋找卻沒有找到,所以以扁鵲的傳說為依據,編寫了這本書,根據眾多疾病的經驗,採集藥方,將萬病歸結於一種毒素,這是真實可信的。

如果不將疾病歸結為一種毒素來治療,只是迷惑於傷寒中風的病名,就沒有任何效果。因此更加相信,命令男猷校正《傷寒論》中摻雜的內容,毫無疑問。雖然藥方很好,但是不是合適的人,效果就很少。扁鵲是誰?古代良醫。良醫做什麼?能治病。不能治病,怎麼是良醫?所以,即使有良方,如果不是合適的人,也難免像馬服君的兒子那樣的譏諷。努力吧,努力吧,勤奮才能有所收穫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