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書醫言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卷四

陳文矩妻列傳曰:漢中陳文矩妻者,同郡李法之姊也,字穆姜。有二男,而前妻四子。文矩為安眾令,喪於官。四子以母非所生,憎毀日積;而穆姜慈愛溫仁,撫育益隆,衣食資供,皆兼倍所生。或謂母曰:「四子不孝甚矣,何不別居以遠之?」對曰:「吾方以義相導,使其自遷善也。」

及前妻長子興遇疾困篤,母惻隱自然,親調藥膳,恩情篤密。興疾久乃瘳。於是呼三弟謂曰:「繼母慈仁,出自天愛;吾兄弟不識恩養,禽獸其心。雖母道益隆,我曹過惡亦已深矣。」遂將三弟詣南鄭獄,陳母之德,狀己之過,乞就刑辟。縣言之於郡,郡守表異其母,蠲除家徭。

遣散四子,許以修革。自後訓導愈明,併為良士。

為則曰:夫穆姜養育繼子,其疾病困篤,其恩情篤密,世猶或可能焉。至其以義方導不孝子,盡其病根,改過遷善,遂為良士,非至誠殆不可能也。嗚呼!可謂古今之良醫。古語云:「樹德莫如滋,去疾莫如盡。」穆姜有焉。

南蠻西南夷列傳曰:南州水土溫暑,加有瘴氣,致死亡者,十必四五。

冉駹夷傳曰:土氣多寒,在盛夏冰猶不釋,云云。有靈羊可療毒;又有食藥鹿。鹿麑有胎者,其腸中糞亦療毒,云云。特多雜藥。

湟中月氏胡傳曰:羌雖外患,實深內疾。若攻之不根,是養疾疴於心腹也。

于寘國傳曰:元嘉元年,長史趙評在於寘,病癰死。評子迎喪,道經拘彌。拘彌王成國,與于寘王建素有隙,乃語評子云:「于寘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,故致死耳。」評子信之。

西夜國傳云:地生白草有毒。國人煎以為藥,傅箭鏃;所中即死。

禮儀志曰:不豫,太醫令丞將醫入,就進所宜藥。嘗藥,監近臣、中常侍、小黃門皆先嚐藥,云云。

百官志曰:太醫令一人,六百石。本注曰:掌諸醫藥丞、方丞各一人。本注曰:藥丞主藥,方丞主藥方,云云。

內經。

為則曰:內經之真偽,詳評於醫斷,故不贅。今但摘其古語,關係於醫事之要者,錄焉。

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,可以指別。

觀浮滑澀。

緩急小大滑澀。

為則曰:夫脈者,考毒之動靜也耳。以脈論疾者,陰陽醫;而疾醫不為也。故扁鵲曰:「不待切脈,言病之所在。」以脈不可論疾也,明矣。夫內經立六脈,甚以易別,建之宜哉!雖愚夫愚婦可別規矩也;不可別則非規矩也。乃如難經及脈經之脈狀,雖上工別之至難矣,況生徒乎?不思亦甚。

齊,毒藥攻其中。
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

為則曰:是固非疾醫之語也;而醫之為恆言,而治療之害不淺鮮矣。故特評之。

毒藥攻邪;五穀為養;五果為助;五畜為益;五菜為充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為則曰:不識得貫通於是,則不可為醫也。夫邪攻之,精養之。故攻者不避好惡,養者隨好惡也。不避好惡,則雖五穀皆毒也;隨好惡,百藥亦皆養也。文王之曷歜,孔子之姜,曾晳之羊棗是也。而養者莫如守節,攻者不如盡毒。學者思諸。

白話文:

[卷四]

陳文矩的妻子李穆姜,是同郡李法的姐姐。她育有兩個兒子,而陳文矩的前妻則留下四個兒子。文矩擔任安眾令時去世,四個繼子因為非親生,便日積月累地對繼母穆姜有所怨恨和刁難。但穆姜慈愛溫柔,對他們比對親生兒子更好,衣食供應都加倍照顧。有人勸穆姜說:「四個兒子太不孝了,為何不讓他們搬出去?」穆姜回答:「我正想用道理感化他們,讓他們自己改過自新。」

後來,前妻的大兒子興生病危篤,穆姜非常同情,親自為他熬藥做飯,母子情深。興病癒後,便叫來三個弟弟說:「繼母對我們如此慈愛仁厚,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恩情,我們兄弟卻不知感恩,實在禽獸不如。雖然繼母對我們越來越好,但我們的過錯也已經很深重了。」於是,他們帶著三個弟弟前往南鄭縣衙,陳述母親的恩德,說明自己的罪過,請求接受法律的懲罰。縣令將此事上報郡守,郡守讚賞穆姜的德行,免除了他們的徭役,讓四個兒子散去,允許他們改過自新。之後,他們在穆姜的教導下,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。

因此可見,穆姜養育繼子,在其生病危篤時悉心照顧,這或許還算常見。但更難能可貴的是,她能用道理感化不孝的兒子,徹底解決他們的錯誤,使他們改過自新,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。這種至誠的品德,實在難能可貴。啊!她真是古今少有的良醫!古語說:「樹立德行,沒有比不斷滋養更重要的;去除疾病,沒有比徹底根治更重要的。」穆姜做到了這一點。

南蠻西南夷地區水土溫暖潮濕,瘴氣盛行,死亡率高達四五成。

冉駹夷地區地氣寒冷,盛夏時節冰雪都不融化。那裡有神奇的靈羊可以治療毒瘡,還有食藥鹿,懷孕的鹿的腸中糞便也能解毒。那裡還有很多其他的藥物。

湟中月氏胡地區,羌人雖然有外患,但內部疾病更嚴重。如果只攻擊外患而不治內疾,就等於把疾病養在心腹之中。

于寘國,元嘉元年,長史趙評在於寘患癰疽而死。趙評的兒子迎回父親的遺體,路過拘彌國。拘彌國王成國與于寘國王建素有隙,便對趙評的兒子說:「于寘國王讓胡人醫生用毒藥塗抹在趙評的傷口上,所以才致死。」趙評的兒子信以為真。

西夜國盛產一種有毒的白草,當地人將其煎煮成藥,塗在箭頭上,中箭者立即斃命。

禮儀方面記載:皇帝生病,太醫令、丞等醫生要入宮,獻上合適的藥物,並要先試藥,監察的近臣、中常侍、小黃門都要先試藥。

百官志記載:太醫令一人,俸祿六百石。本注說:掌管所有醫藥和處方,藥丞和方丞各一人,藥丞掌管藥物,方丞掌管藥方。

內經:

關於《內經》的真偽,在醫學論著中已有詳細評述,這裡不再贅述。這裡只摘錄一些與醫學相關的重要古代醫學論述。

脈搏的快慢、大小、滑澀、浮沉,都可以用手指區分。

觀察脈搏的浮、滑、澀。

脈搏的緩、急、小、大、滑、澀。

脈象是檢驗毒邪活動的依據。用脈診斷疾病的是陰陽醫,而疾醫則不然。所以扁鵲說:「不需切脈,就能知道疾病所在。」這說明不能單憑脈象診斷疾病。雖然《內經》確立了六脈診斷法,非常容易區分,建立這種方法非常好,即使愚夫愚婦也能掌握規律。如果不能區分,就不是規律。但是像《難經》和《脈經》中所描述的脈象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很難區分,何況是學生呢?這的確值得深思。

用毒藥攻擊體內的邪氣。

風是百病之首。

這並不是疾醫的說法,而是醫生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,卻給治療帶來不少危害。所以特別在此加以評論。

用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氣味相合,服用以補充精氣。

如果不理解其中的道理,就無法成為醫生。攻邪與養生,攻邪時不避好惡,養生則要順其好惡。不避好惡,即使五穀都是毒藥;順其好惡,所有藥物也都是補藥。文王吃的蕹菜,孔子的薑,曾皙的羊棗都是例子。而養生沒有比遵守規律更好的,攻邪也沒有比徹底使用毒藥更好的。學習者應該思考這些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