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吉益為則

《古書醫言》~ 序

回本書目錄

1.

天有日月星辰。地有山川澤陵。日月星辰者天之文也。山川澤陵者地之象也。而其文與象俯仰瞻望。瞬目之間亦可能觀察焉。人見其日月星辰唯謂之大。見其山川澤陵唯謂之廣。而其廣與大。一朝一夕。尺寸之陰。豈可得窮極矣哉。夫古書之可尊。在乎其信信。古醫之可貴。

在乎其治治。而苟書之不明。病之不治。惡在其尊貴之也。我先祖考東洞翁。生二千歲之下。學二千歲之上。道不古則不從。方不古則不取。鑽研多年。用以施之於今。始晤萬病一毒。無疾不治。乃考諸古而無繆。徵諸今而不疑。於是。規矩準繩立焉。紀綱法則舉焉。古疾醫之道。

遂復明於今世。翁嘗嗟其疾醫之道熄而陰陽醫之言行。稽諸秦漢以上言醫事者。而評論辨闢之。題曰古書醫言。或恐人之視者。唯謂東洞一家言。不深研窮。而其崇尚之者猶寡。然吾東洞者。原盡疾醫之本要。是以其所取僅十一。而所舍殆十九。況乎百家亦皆非醫。唯倖存古醫真言之千百於十一爾。

孰能分其珠玉與魚眼。故苟不聰明睿智之人。冀達其本要者。則不可與言疾醫之大道也。嗚呼。吾東洞既沒。先考南涯夙受其業。已有傷寒論精義之著。特以此書未公於世。亦未上梓。文化癸酉之春。梨棗日謀。無幾亦不幸見背。不肖順辱入續業。但日夕講究。干父祖之事。

幸以父祖之靈。獲業速竣。尋又將就傷寒論精義。庶乎得不忝矣。順又竊謂。此書一出。人之知吾東洞與不者。在乎其信於此與不。且人視我之言。顧者不知復以為如何。文化十年冬十一月。平安,吉益順謹撰

白話文:

[序]

宇宙間有太陽、月亮和星星,地上有山嶺、河流、湖泊和平原。這些自然景觀,就像是天空和大地的文字與圖像,只要抬頭一看,就能清楚地觀察到。人們看到太陽、月亮和星星,只會覺得它們浩瀚;看到山嶺、河流、湖泊和平原,只會覺得它們遼闊。然而,這種浩瀚與遼闊,即便是早晚更替,每一寸陰影的變化,都是無法完全探索盡的。

古代的典籍之所以值得尊敬,因為它們忠實可靠;古代的醫術之所以珍貴,因為它們能治病救人。但如果書籍的內容讓人看不懂,疾病得不到治療,那它的尊貴又有何意義呢?我的先祖東洞翁,生活在距今二千年後的時代,卻學習了二千年前的知識。他認為,如果不遵循古訓,就不採納其道;如果方法不是源自古時,就不採用。經過多年的鑽研,終於在現代找到了應用之道。他發現所有的疾病源於同一種毒素,沒有不能治的病。這個理論經過古籍的考證,沒有任何矛盾;經過現代的驗證,也毫無懷疑。因此,他建立了一套規則標準,制定了一系列法則,讓古老的醫術再次在現代社會發光發熱。

他感嘆,醫學之道曾一度衰落,被陰陽五行的醫學理論所取代。他研究了秦漢以前的醫學著作,對其中的觀點進行評論和辯駁,並寫下《古書醫言》。有人可能會認為,這只是東洞翁一家之言,不會深入研究,因此真正推崇的人並不多。然而,我們東洞翁的初衷是,盡可能地把握醫學的本質和核心。所以他只選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,而放棄了大多數。更何況,百家之言並非都是醫學,只是在其中保留了古醫真言的千百分之一而已。

誰能分辨出其中的珍珠和魚目呢?因此,如果不是聰明睿智的人,想要理解醫學的本質,是無法與之談論醫學的大道理的。唉,我的先祖東洞翁去世後,父親南涯早年繼承了他的事業,已經寫下了《傷寒論精義》。但可惜的是,這本書尚未公開於世,也未印刷出版。在文化癸酉年的春天,父親開始籌備出版事宜,但不久後也離世。作為兒子,我順應父命,接續事業,日夜研究,希望完成父親和祖父的遺願。

感謝父祖的庇佑,我得以迅速完成任務。接著,我又將繼續研究《傷寒論精義》,希望能不辱使命。我認為,這本書一旦出版,人們是否認識我的先祖東洞翁,就在於他們是否相信書中的內容。而且,當人們看到我的話,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看法。在文化十年的冬天十一月,我在平安,吉益順謹撰寫此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