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吉益為則

《古書醫言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易曰。九五旡妄之疾。勿藥有喜。

象曰。旡妄。藥不可試也。

為則曰。九五以中正。當尊位。下又以中正應之。可謂旡妄之至。其道無以加矣。疾者謂作之病也。以九五之無妄。如其有疾。勿以藥治。則有喜也。夫人之有疾。則以毒藥。攻去其病毒。以復其正。若無疾病而攻治之。則反害其正矣。故勿藥自愈也。旡妄之疾。雖自外表。旡妄之體。剛健貞順。固不受也。而旡妄之疾而動。則是為妄也。

書曰。若藥勿瞑眩。厥疾勿瘳。

為則曰。書言醫事。可信。莫古焉。而後世不由此語。蓋漢以降。疾醫之道熄焉。陰陽醫隆焉。夫陰陽者造化之事。而非人事也。故聖門天地陰陽者。恭敬而從之。慎無犯耳。以陰陽不論人事也。然漢以降。陰陽之說播而吾道湮矣。其論益似微。其事益難成也。悲哉。天下眾庶嬰系疾病。

不能免脫其苦患也。是無它。以陰陽論疾病。以不知為知之弊也。乃如太倉公是也。蓋醫者掌疾病。疾病不治。豈謂醫乎。然太倉公論死生。而不能救疾病。偶有救者。論與治乖。非空言虛論而何。故於其傳評之。可以考矣。今此語易讀難行。為之則瞑眩。瞑眩人人皆異。千變萬怪不可名狀也。

故藥中肯綮。毒不解。則藥終勿瞑眩也。毒解則藥忽瞑眩也。或有眩暝數十日。絕食羸瘦。將死而毒盡頓快者也。或有瞑眩數死數蘇。而毒盡漸治者也。是皆軀不自為之者。奚能得知焉。故曰。此語易讀難行也。醫衛習熟在茲。醫術習熟在茲。

詩經曰。匪我言耄。爾用憂謔。多將熇熇。不可救藥。

為則曰。多行熇熇。慘毒之惡。譬之死病無良醫。

禮記曰。醫不三世。不服其藥。

孔氏穎達曰。父子相承至三世。是慎物調齊矣。呂氏大臨曰。醫至三世。治人多矣。用物熟矣。功已試而無疑。然後服之。亦謹疾之道也。方氏愨曰。醫之為術。苟非祖父子孫傳業。則術無自而精。術之不精。可服其藥乎。為則曰。禮之所言。其常而已。雖非傳業。其人而自然克得。倘克治疾。未及三世。固所可用也。

凡執技以事上者。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。凡執技以事上者。不貳事。不移官。

為則曰。禮運曰。臣與家僕雜居齊齒。非禮也。

孟春行秋令。則其民大疫。

季春行夏令。則民多疾疫。

孟夏月也。聚蓄百藥。

仲夏行秋令。民殃於疫。

孟秋行夏令。民多瘧疾。

季秋行夏令。民多鼽嚏。

民必疾疫。又隨以喪。命之曰暢月。

仲冬行春令。民多疥癘。

為則曰。凡月令之言病。於治療無益矣。雖聖經不能無疑。唯率以言之。乃可也。理以推之。乃不可也。又周禮及呂氏春秋等月令。皆效之。非疾醫之事。

惻怛之心。痛疾之意。悲哀志懣氣盛。

為則曰。是不因毒病。故不藥而治。以此醫之治毒可確知矣。

白話文:

[卷一]

《易經》說:「九五爻的爻象,表示沒有妄為造成的疾病,不用吃藥也會痊癒,並且有喜事。」

《象傳》解釋說:「沒有妄為的疾病,藥物是不能隨便嘗試的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九五爻以中正的德行,處於尊貴的地位,下方又有中正的爻位呼應,可以說是沒有妄為到了極點,沒有什麼可以再增加的了。這裡說的『疾病』,是指自己妄為造成的病。因為九五爻沒有妄為,如果像有病一樣,不用藥物治療,反而會有喜事。一般人有病,就會用有毒性的藥物,去攻擊體內的病毒,使身體恢復正常。如果沒有疾病,卻用藥物去治療,反而會損害身體的正常狀態,所以說不用藥物,身體也會自己痊癒。沒有妄為造成的疾病,雖然看起來是從外表產生的,但沒有妄為的身體本質,是剛強、健康、貞正、順應自然的,因此不會受到疾病的侵擾。如果沒有妄為的身體卻有疾病產生,那就是妄為的表現了。」

《尚書》說:「如果用藥後沒有出現瞑眩反應,疾病就不會痊癒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《尚書》記載的醫學知識,可以相信,而且是最古老的。但後代醫家不遵循這個說法,大概是漢朝以後,傳統的醫道就衰落了,轉而流行陰陽五行的醫學。陰陽五行是天地造化的道理,不是人事能干預的。所以聖人對於天地陰陽,都是恭敬地順從,謹慎地不要冒犯。因為陰陽不是用來談論人事的。但是漢朝以後,陰陽學說傳播開來,我們的傳統醫學就湮沒了。他們的理論越來越細微,但實際效果越來越難以達成,真是可悲啊!天下百姓深受疾病的折磨,無法擺脫痛苦。原因就在於他們用陰陽學說來解釋疾病,這是以不知為知的弊端。就像太倉公一樣。醫生應該負責治療疾病,如果疾病無法治好,怎麼能稱作醫生呢?然而太倉公雖然能論生死,卻不能救治疾病。就算偶爾有救活的例子,他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也是不一致的,只是空談罷了。所以,在他的傳記中對他做出了評價,可以考察一下。現在這句話(指瞑眩)很容易讀懂,卻很難實踐,如果用藥後出現瞑眩反應,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,千奇百怪,難以描述。所以,如果藥物沒有對症,毒素無法排出,那麼用藥後就不會產生瞑眩反應。如果毒素排出,用藥後就會突然出現瞑眩反應。有些人會眩暈數十天,甚至絕食、消瘦,瀕臨死亡,但當毒素完全排出時,就會突然康復。有些人則會眩暈多次,瀕臨死亡又多次蘇醒,隨著毒素逐漸排出,疾病也會慢慢痊癒。這些都是身體自己做出的反應,我們又怎能知道其中的道理呢?所以說,這句話雖然容易讀懂,卻很難實踐。醫生要熟練掌握醫理,更要熟練掌握醫術,才能應用自如。」

《詩經》說:「不是我老糊塗了,你們卻用嘲笑的態度來對待我。如果做得太過火,最終將無法救藥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如果做了太多殘酷惡毒的事情,就如同得了不治之症,沒有良醫可以救治。」

《禮記》說:「如果一個醫生不是家族三代都從事醫業,就不要服用他開的藥。」

孔穎達解釋說:「父子相傳三代,說明他們對藥物的調配已經非常謹慎小心了。」呂大臨說:「醫生到了第三代,看過的人很多了,對藥物的運用也熟悉了,療效經過檢驗,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,然後才能服用他的藥,這也是謹慎對待疾病的方法。」方愨說:「醫術這個行業,如果不是祖父、父親、兒子這樣傳承下來的,醫術就無法精湛,如果醫術不精,又怎麼敢服用他的藥呢?」我的理解是:「《禮記》說的,只是一種常規情況。即使不是家族傳承,如果有人天生就能掌握醫術,並且能治好疾病,即使不到三代,也是可以用的。」

「凡是掌握技藝來侍奉君王的人,包括祝官、史官、射箭者、御車者、醫生、卜卦者以及各種工匠,他們都不能兼任其他職務,也不能隨意調換官職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《禮運》中說,臣子和家僕混雜居住、地位相同,是不合禮儀的。」

「如果孟春時節施行秋天的政令,那麼百姓就會發生大瘟疫。」

「如果季春時節施行夏天的政令,那麼百姓就會多生疾病和瘟疫。」

「孟夏這個月份,要收集儲備各種藥材。」

「如果仲夏時節施行秋天的政令,百姓就會遭受瘟疫的禍害。」

「如果孟秋時節施行夏天的政令,百姓就會多患瘧疾。」

「如果季秋時節施行夏天的政令,百姓就會多患鼻塞、打噴嚏的疾病。」

「百姓一定會發生疾病和瘟疫,並且隨之出現死亡,這叫做『暢月』。」

「如果仲冬時節施行春天的政令,百姓就會多患疥瘡和癘病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凡是月令中談論疾病的,對於治療疾病沒有什麼幫助。即使是聖人的經典,也不能沒有疑問,只能大致上按照它的說法來理解。從道理上來推論,是行不通的。而且《周禮》、《呂氏春秋》等書中的月令也都是這樣,這不是醫學該研究的事情。」

「惻隱之心,對疾病的痛苦感到同情,悲傷、煩悶、氣盛。」

我的理解是:「這些都不是由毒邪引起的疾病,所以不用吃藥也能治好。通過這個道理來治療毒邪,就可以確切地知道效果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