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鏡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疳症

小兒五疳、八痢,面黃肌瘦,頭髮作縷,好食泥土,不思飲食者,並宜服保童丸,大蝦蟆一個,燒存性;皂角一挺,去皮核,燒存性;蛤粉二錢,水飛;麝香一錢,另研,共為末,黃米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湯送下。

統治小兒疳症,取大蝦蟆,不拘幾個,放深缸內,取糞坑蛆蟲,淘淨,倒在內,任其自食,停五六日,待其瀉出宿糞。每一個,將砂仁半兩,捺入其腹,以線縫其口,倒掛陰乾,炙脆為末。

每末二兩,使君子肉一兩,白朮一兩,陳皮、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黃連、萊菔子各半兩,神麯作糊為丸,如黍米大,白滾湯下一錢,或五六分,量兒大小加減,此統治諸疳之仙藥也。

白話文:

疳症

小孩子患有五疳、八痢,臉色發黃,身體消瘦,頭髮稀疏,喜歡吃泥土,卻不想吃飯的,都可以服用保童丸。製作方法是:取大蟾蜍一個,燒成灰;皂角一挺,去掉皮和核,燒成灰;蛤粉二錢,用水飛;麝香一錢,研磨成粉。將以上藥材混合,用黃米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治療小兒疳積,可以取任意數量的大蟾蜍,放在深缸裡,放入淘洗乾淨的糞坑蛆蟲,讓蟾蜍自行食用,停留五六天,待其排盡宿便。然後將每個蟾蜍的腹部放入半兩砂仁,用線縫合蟾蜍的嘴巴,倒掛陰乾,炙烤成粉末。

將蟾蜍粉末二兩,與使君子肉一兩、白朮一兩、陳皮、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黃連、萊菔子各半兩,用神麴做成糊狀,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。用開水送服一錢或五六分,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,這是治療各種疳積的特效藥。

2. 痘疹

小兒未生之前,積受胎中穢濁之毒,足十月而始生,五臟六腑,受毒已久,一時不能發泄,雖瘡癤疥癬之類,未必非胎中所受,然亦毒之在皮膚間耳。而臟腑積蘊,全然未動,必待天行時氣,運於下土,侵入人身,觸發其根,而後向之所受於十月中者,一齊而起。一兒出痘,群兒隨之,不論富貴貧賤,咸受一場之苦,改形易貌,輕重不齊,自幼至長,必生一次,故名之曰百□瘡焉。其未出之先,或時發驚悸者,心之症也。

呵欠煩悶者,肝之症也。面燥腮赤,咳嗽噴嚏者,肺之症也。乍涼乍熱,手足稍冷,而多睡者,脾之症也。惟腎在臟腑之下,不受穢濁,獨無其症。若未發而先腰痛者,必其腎氣不足,亦為毒所幹,俗謂之折腰痘。痘雖未出,而可卜其不治矣。故當天時行出痘之際,須要愛惜保護,必倍於平時而後可。

雖有可怒,不可驚嚇;雖有可撻,不可趕擊;雖有可責,不可罵詈;雖有暴熱,不可解脫;雖有甘肥,不可多喂。蓋驚嚇,則兒必震懼而傷其心;趕擊,則兒必傾跌而傷其腎;罵詈,則兒必忿悶而傷其肝;解脫,則兒必感邪而傷其肺;多喂,則兒必作瀉而傷其脾。五臟受傷,血氣已亂,而偶值出痘,必有變異,此非為父母者,有以致之耶。

然五者之中,惟傷脾傷腎,尤為利害。傷脾則瀉不止,痘必內縮;傷腎則血已凝,痘必變黑。內縮者,或可急補而克發之,變黑者必不能返之,而使紅活也。故苟能調護,則重者庶可以變輕,不善養者,則輕者或反至於變重,甚哉!保嬰之道,不可不知也。

且以痘疹之朝數言之,二日三日之間,始見微微才出,如粟米大,或黍米大,或綠豆大,員似水珠,光澤明□朗朗而勻者,上也;若如蟣子成簇,壯熱通手者,其□必繁,斯為下矣。四日五日之間,大小不一,根窠紅潤,累累堅實者,上也;若頂陷灰白,及軟不堅者,其勢必危,斯為下矣。

六日七日之間,顆顆肥健,淡紅光澤者,上也:若氣促口渴,腹脹不寬者,其毒必太盛,斯為下矣。八日九日之間,充足肥滿,色如蒼蠟者,上也;若寒戰悶亂,煩渴咬齒者,其毒必內攻,斯為下矣。十日十一日之間,當靨而不靨者,內氣必虛也。十二日十三日之間,瘡痂漸落,而瘢尤黯,或凹或凸者,氣血未勻也。

醫者視其朝數之或近或遠,毒氣之或淺或深,正氣之或虧或足,身體之或熱或寒,病勢之或輕或重,當隨其症而加減之,不可執一定之方,而治多變之疾也。大抵痘未出,喜微熱而微汗,痘既出,喜熱漸退,而汗止。身熱太甚,宜利小便,不可妄用發表之劑,一發表,則元氣易散,必成斑爛。

泄瀉未止急補脾胃,不可妄投收澀之劑,一收澀則毒不出,必發腹脹。自始至終皆宜以解毒為主,而兼之以活血理氣,終無誤病之失。凡看痘疹,先看小兒之大小、壯怯。或嬰孩一二三歲間,而形體瘦弱者,出痘雖稀,必須謹慎,縱毒氣淺薄,而元氣猶未足,使或卒患泄瀉,亦令危殆。若十歲前後,形體長大,出痘雖多,苟無他症,亦無所妨,以其元氣將實,足以勝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小孩在出生前,體內累積了來自母親的穢濁毒素,懷胎十個月才出生。五臟六腑長時間受到毒素影響,一時之間無法完全發散出來。即使是像瘡、癤、疥癬這類皮膚病,也可能源於胎中的毒素,但這些毒素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而已。真正的毒素是積存在臟腑深處,完全沒有被釋放出來。必須等到時令氣候變化,天地間的毒氣侵入人體,觸發了潛藏的毒根,之前在母胎中累積的毒素才會一次爆發。一個小孩長了痘疹,其他小孩也會跟著長,不論貧富貴賤,都要經歷一場病痛,臉上的容貌也會改變,病情的輕重程度也不同。從幼年到成年,幾乎每個人都要長一次痘疹,所以它又被稱為「百□瘡」。

在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,有時會出現驚嚇、心悸的狀況,這是心臟的徵兆;打呵欠、煩躁不安則是肝臟的徵兆;臉色乾燥、腮幫子發紅、咳嗽、打噴嚏是肺的徵兆;忽冷忽熱、手腳稍微冰冷、嗜睡是脾的徵兆。只有腎臟因為位在臟腑的下方,不易受到穢濁之氣影響,所以通常不會有相關的症狀。如果痘疹還沒發作就先腰痛,表示腎氣不足,也受到毒素干擾,俗稱「折腰痘」。痘疹還沒發出來就腰痛,通常是無法治癒的徵兆。因此,當流行痘疹的時節,更要好好愛護、保護小孩,必須比平常更加謹慎才行。

即使小孩犯錯,也不可以驚嚇他;即使小孩調皮,也不可以追打他;即使小孩有過失,也不可以責罵他;即使身體發熱,也不可以脫去衣服;即使有好吃的,也不可以餵太多。因為驚嚇會讓小孩恐懼而傷到心臟;追打會讓小孩跌倒而傷到腎臟;責罵會讓小孩憤恨而傷到肝臟;脫衣服會讓小孩感受風寒而傷到肺臟;吃太多會讓小孩腹瀉而傷到脾臟。五臟受損,氣血就會亂,萬一又剛好遇到長痘疹,一定會出現異常狀況。這些都是父母不小心造成的。

在這五種傷害之中,又以傷到脾臟和腎臟最為嚴重。傷到脾臟會造成腹瀉不止,痘疹會往內縮;傷到腎臟會讓血液凝結,痘疹會變成黑色。痘疹往內縮,或許可以緊急補救使其發出來;痘疹變黑,就無法使其恢復紅潤。因此,如果能好好照護,嚴重病情或許可以轉輕,不好好照護,輕微病情也可能會轉重。保護嬰幼兒的道理,不可不知啊!

再以痘疹發作的天數來說,發作的第二、三天,會開始出現微微的痘疹,像粟米、黍米或綠豆般大小,形狀圓潤如水珠,表面光滑明亮均勻,這是好的徵兆;如果痘疹像蝨子的卵一樣成簇出現,並且伴隨高燒,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發作的第四、五天,痘疹大小不一,根部紅潤,看起來堅實飽滿,這是好的徵兆;如果痘疹頂部凹陷呈現灰白色,或者軟爛不堅實,病情就危險了。

發作的第六、七天,痘疹顆粒飽滿健康,呈現淡紅色且有光澤,這是好的徵兆;如果出現呼吸急促、口渴、腹脹等不適,表示毒氣太盛,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發作的第八、九天,痘疹充足飽滿,顏色像蒼白的蠟,這是好的徵兆;如果出現發抖、意識不清、煩躁口渴、咬牙等症狀,表示毒氣已經侵入體內,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。發作的第十、十一天,痘疹應該要消退卻沒有消退,表示體內氣虛。發作的第十二、十三天,痘痂逐漸脫落,但疤痕顏色仍然暗沉,或凹或凸,表示氣血還沒有調和均勻。

醫生要觀察痘疹發作的天數是接近或遠離,毒氣是淺還是深,正氣是足夠還是不足,身體是發熱還是寒冷,病情是輕微還是嚴重,然後根據症狀來調整用藥,不可以死守固定的藥方,來治療變化多端的疾病。大抵來說,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,適合身體微微發熱、微微出汗;痘疹發出來之後,適合身體逐漸退熱、汗也停止。如果身體過度發熱,應該用利尿的方式,不可隨意使用發汗的藥物,一旦發汗,元氣容易散失,必定會出現斑點。

腹瀉不止,要趕快補脾胃,不可隨意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一旦收斂,毒素就無法排出,必定會腹脹。從頭到尾都應該以解毒為主,同時輔以活血理氣,這樣才不會誤診。凡是看診痘疹,要先看小孩的年紀大小、體格強壯或虛弱。如果是一、二、三歲之間的嬰幼兒,體格又瘦弱,即使痘疹發得稀疏,也必須謹慎小心。即使毒氣不深,但因為元氣不足,萬一突然腹瀉,也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十歲前後,體格已經長大,即使痘疹發得多,只要沒有其他症狀,也沒有關係,因為他們的元氣充足,足以抵抗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