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下卷 (15)
下卷 (15)
1. 序卦
《連山》首艮,所以成始成終也。《歸藏》首坤,以地承天也。《周易》首乾,萬物皆本於天也。本天必親地,故以坤配乾,一陰一陽,形則對待,氣則循環,人物皆於是秉氣,故《繫辭》曰:乾坤,其易之門耶。近出泰西天學,謂天體極大,地球極小,日月五星皆各是一地球。
又謂天空中如地球者尚有二三,斥中國以地配天之非。試問日月五星各是一地球,從何而知?則曰:乘氣球上升至數十丈,再用遠鏡窺測,恍有所見,得此境象。問所見絲毫不差否?則曰:有里差、視差、蒙氣差。是躲閃語,不足據為定論。今且勿與之爭,即云日月五星各是地球,各有人物,亦彼此各一天地,不得是彼而非此。
即云如地球者,天空中尚有二三,然彼之地球仍當配天,此之地球亦當配天,譬如人同父異母,仍當以父母並稱,不得謂母不配父也。我等既生此地球中,則當以此地球上配乎天。而乾坤定位,日月往來,遂生出形形色色。一本萬殊,總不外乎乾坤也。聖人六合之外,存而不論,非不論之,謂不關造化,無容鑿空。
觀於《易》首乾坤,而舍地球以談天文者,可息喙矣。又云里差、視差,尚可推測,惟蒙氣差無可如何,不知聖人於乾坤後繼以屯、蒙。屯者,氣之上騰者也。蒙者,氣之下覆者也。人生皆在屯蒙氣交之中,聖人早已言及。今欲舍蒙氣以窺星辰,舍地球而言天象,安知造化功用哉。
《上經)多言天道,故首乾坤。《下經》多言人事,故首咸恆。咸者,感也。人物相感,而後吉凶生焉。《序卦》一篇,已有明文。或謂序卦出於偽託,然頗有理致,足開學者悟境。夫聖人作《易》,萬理畢賅,智者見智,仁者見仁。即聖人繫辭,亦不能竭盡《易》道,不過略一隅令人三反。
吾於易道,未窺萬一,只就己見,進質高明。願天下賢士大夫發明聖道,啟迪萬世,予雖與執鞭,所欣慕焉。
白話文:
《連山》易經的第一卦是艮卦,這象徵著事物的開始和結束。《歸藏》易經的第一卦是坤卦,象徵大地承載著天。《周易》易經的第一卦是乾卦,表明所有的事物都源自於天。既然事物源自天,那當然也應尊重地,因此以坤卦配合乾卦,一個代表陰,一個代表陽,形象上對立,氣質上卻相互循環。所有生物都是從這種陰陽之氣中孕育而出,因此《繫辭》說:乾坤兩卦,是進入易經的大門。
西方的天文學認為天體非常巨大,地球相對來說很小,太陽、月亮和其他行星都是各自獨立的地球。
他們甚至聲稱在天空中還有其他類似地球的存在,並且批評中國以地配天的觀念是錯誤的。但我們要問,他們如何得知太陽、月亮和其他行星各自是一個地球呢?他們的回答是:乘坐氣球上升到幾十丈的高度,再使用望遠鏡觀察,好像能看到一些東西,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。我們再問,他們看到的東西毫無差錯嗎?他們回答:存在有裏差、視差、蒙氣差。這些回答充滿迴避,不足以作為確定的結論。現在我們暫時不與他們爭論,就算每個太陽、月亮和其他行星都是獨立的地球,各自都有生命存在,但他們仍然是各自的一片天地,不能因為這邊的天地而否定那邊的天地。
就算天空中真的還有其他類似地球的存在,但那些地球仍然應該與天相配,我們所在的地球也應該與天相配,就像人的父親和母親不同,但仍然應該被視為同等重要,不能說母親不配父親。既然我們生存在這個地球上,那我們就應該將這個地球視為配得天的存在。乾和坤的定位,太陽和月亮的運行,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現象。萬物的種類雖然繁多,但總歸不出乾坤的範疇。聖人對於超出六合之外的事物,只是存留而不再深入探討,不是不去探討,而是認為那些事物與天地自然法則無關,沒有必要去無端臆測。
從《易》以乾坤兩卦開頭,可以看出,如果捨棄地球而單純討論天文學,這樣的觀點可以休矣。他們提到的裏差、視差還可以理解,但是對於蒙氣差卻無法解釋,不知道聖人在乾坤之後接續的是屯和蒙兩卦。屯卦象徵氣的上升,蒙卦象徵氣的下降。人類的生活都在屯蒙氣交的環境中,聖人早就已經提及。現在如果捨棄蒙氣而直接窺探星辰,捨棄地球而單純討論天象,又怎能瞭解天地的運行法則呢?
《上經》多在討論天道,所以開頭是乾坤兩卦。《下經》多在討論人事,所以開頭是咸和恆兩卦。鹹卦象徵感應,人物之間的感應,才會產生吉凶。《序卦》一篇,已有詳細的說明。有人認為《序卦》是偽造的,但是其中的理論卻很合理,足以啟發學者的悟性。聖人創作《易》,涵蓋了萬理,智慧的人能從中看到智慧,善良的人能從中看到善良。即使聖人自己寫下的《繫辭》,也不能完全窮盡《易》的道理,只是略微揭示一角,讓人們反覆思考。
我對於《易》的知識還遠遠不足,這裡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分享。我期望天下的賢士大夫能夠發揚聖人的道理,啟迪萬世,即使我只能為他們牽馬執鞭,我也感到非常欣賞和仰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