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下卷 (14)
下卷 (14)
1. 不易
天地定位,陰陽對侍,星迴斗轉,寒往暑來,皆一定不易。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,亦是不易之理。不易者其體,交易、變易者,其用。醫家治方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不易之法也。熱因熱用,寒因寒用,是交易之法也。先寒後熱,先熱後寒,變易之法也。合宜而用,決不執方。
如仲景云:亡陽厥逆,兩脛攣,咽乾,心煩,譫語,飲甘草乾薑湯,兩足當溫;脛尚拘急,用芍藥甘草湯,腳即伸;再以調胃承氣湯,止其譫語。忽用寒藥,忽用熱藥,變動不拘,深合《易》旨。
白話文:
天地有其固定的位置,陰和陽彼此對應,星辰旋轉,北斗星移動,寒冷與酷暑交替,這些都是固定的自然規律,不會改變。五方的人民,他們的性格特質也是一定的,無法隨意改變,這同樣是不會改變的道理。不會改變的是它的本體,能夠交換、變化的是它的應用。醫生在治療時,用寒涼來治療火熱,用溫熱來治療寒冷,這是不會改變的治療原則。但利用熱來治療熱,用寒來治療寒,這是交換應用的方法。先使用寒涼後再用溫熱,或先用溫熱後再用寒涼,這是變化的應用方法。醫生應根據病情合理使用,絕對不能固守一方不變。
就像張仲景所說的:如果病人出現亡陽厥逆,小腿肌肉緊繃,喉嚨乾燥,心煩意亂,胡言亂語,可以先讓他喝甘草乾薑湯,這樣他的雙腳就會感到溫暖;如果小腿仍然緊繃,就使用芍藥甘草湯,他的腳就會放鬆;再接著用調胃承氣湯,就能停止他胡言亂語的情況。這種忽冷忽熱的藥物使用方式,變化無窮,非常符合《易經》的哲學思想。
2. 互卦
二至四,三至五,兩體相互,各成一卦。先儒謂之互卦。一卦之中又包兩卦,比如大山中又生小山,大營中又包小營,一事中又有支節,一器中又雜零星。譬如廚灶,於卦為風火家人,凡家必有灶,灶以風火為用,其卦䷤,中爻互坎。灶非水不能熟食,故必須互坎。艮為山䷳,中互坎,有山必有水也。
坎為水䷜,坎中互艮,有水必有山也。離為火䷝,下互巽,火發則風生也;上互兌,物有膏澤,乃生火也。醫家配合方藥,當仿互體之義。藥分君臣,如卦之正體;又有佐使,如卦之互體。仲景麻黃湯,用桂、麻達太陽,杏仁利肺經,而必兼甘草,以調和其間。溫經湯,溫血脈也,而必用參、甘。
建中湯,溫中氣也,而必用芍藥。腎氣丸,地、萸、桂、附溫水也,而丹皮、澤瀉為運用。小青龍湯桂、辛、麻、姜散寒也,而五味、白芍相斡旋。他如瀉心湯寒熱互用,烏梅丸、白通加膽汁人尿湯皆寒熱互用,或以脾為轉關,或以胃為機紐,或治肝肺而以少陽為樞,或治心脾而以厥陰為輔。因其臟腑交通,是以藥物互用。
醫者按證處方,必先定其本臟,然後兼求互體,則得宜矣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:
[互卦]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個卦象中,由第二爻到第四爻、第三爻到第五爻形成的兩個卦象互相影響,古人稱這種現象為「互卦」。就好比一座大山中還藏著小山,或者說在一個大營區裡還包圍著小營區,亦或者是在一件大事中還夾帶著小環節,一個器具中還包含了許多小零件。舉個例子,廚房的爐竈,在易經中代表的是風火家人卦,每個家庭都會有爐竈,爐竈的運作是依靠風和火,其卦象是火在下風在上。而其中的中爻互卦是坎卦,代表水。因為爐竈沒有水就無法煮熟食物,所以必須包含坎卦的水。
艮卦代表山,中爻互卦是坎卦,代表水,這說明有山的地方必然有水。坎卦代表水,中爻互卦是艮卦,代表山,這說明有水的地方必然有山。離卦代表火,下爻互卦是巽卦,代表風,這說明火一旦燃起就會產生風。上爻互卦是兌卦,代表澤,這說明有肥沃的土質才會生出火。醫生在開藥方時,應該模仿互卦的概念,藥物可以分為主藥和輔藥,就像卦象的正體;還有一些配藥,就像是卦象中的互卦。
例如張仲景的麻黃湯,用桂枝和麻黃來調理太陽經,杏仁則能利潤肺經,但同時也要加入甘草,以調和各種藥材之間的作用。溫經湯,用於溫暖血液,但必須使用人參和甘草。建中湯,用於溫暖中焦氣血,但必須使用白芍。腎氣丸,用山茱萸、肉桂和附子溫補腎水,但同時也要使用牡丹皮和澤瀉,以促進藥效。小青龍湯,用桂枝、細辛、麻黃和生薑來散寒,但同時也要使用五味子和白芍,以平衡藥性。
其他如瀉心湯,用寒熱藥物互用,烏梅丸、白通加膽汁和人尿湯也是寒熱藥物互用,有的以脾臟作為轉換的關鍵,有的以胃部作為機制的紐帶,有的治療肝肺疾病時,會以少陽作為樞紐,有的治療心脾疾病時,會以厥陰作為輔助。因為臟腑之間互相影響,所以藥物也會互相應用。
醫生在診斷病情開立藥方時,必須先確定病人的主要病位,再考慮互卦的概念,這樣才能更恰當地開立藥方。
3. 爻位
《易》曰:六爻相雜,惟其時物;其初難知,其上易知。二與四同功而異位,三與五同功而異位。聖人此章,詳言爻位,說易家辨論綦詳,毋庸再贅。今但以人身言之。弱冠二十年當初、二爻,中歲二十年當三、四爻,晚歲二十年當五、六爻。又以足至膝為初爻,膝至股為二爻,小腹至臍為三爻,臍至膈為四爻,膈至胸項為五爻,項至頭頂為上爻。
以一藥配之,根為下爻,梗為二爻,莖為三爻,枝為四爻,葉為五爻,花實為上爻,睹於剝卦,上爻一陽象碩果,便知花實應上爻也。藥性之升降浮沉,全視爻位為衡。草木惟牛膝之根下行入土甚深,如卦之初爻,惟牛膝下達足脛。木通亦下行,然不盡直入,雖入下焦,不單應卦之初爻,能通行小便,是兼應二三爻也。
杜仲是樹身之皮,以近根者為佳;續斷是草根,然入土不深。故二物皆當應二三爻,能治膝股腰腿病。食茄治發脹,食葫蘆治臌脹。因二物生於莖中,故走中焦,應第四爻。厚朴是樹身之皮,枝上者不取,樹身應中爻四三位,故厚朴理中焦之氣。枳殼是樹之果,是上第五爻,故治胸中之氣。
杏仁亦然。至於荊芥穗、旋覆花、薄荷葉、金銀花、白菊花,皆系草之顛末,應上第六爻,故治頭目諸疾。然羌活、獨活皆根也,而性升,蓋自下生上,仍屬下爻。太陽膀胱經雖在上,而腑實在下,故羌活、獨活根入膀胱而走太陽經。蘇、芥子皆實也,而性降,蓋自上降下,仍屬太陰肺經,雖下行而實歸肺。
甘草頭能補氣,身能和中,梢能利水,則一物而備升降之性。皆以上中下三停為辨,而《易》經爻位之理,可於此悟。
白話文:
《易經》提到:六個爻位相互交錯,它們的作用隨著時間和事物而變化。初爻和上爻相比,初爻難以理解,但上爻較為明顯。第二爻與第四爻功能相似但位置不同,第三爻與第五爻同樣如此。
聖人在這章詳細解釋爻位的概念,易學家對此有深入的辯論,這裡不再重複。現在以人體為例。二十歲到四十歲相當於初爻和第二爻,四十歲到六十歲對應第三爻和第四爻,六十歲到八十歲則對應第五爻和第六爻。以腳到膝蓋為初爻,膝蓋到大腿為第二爻,小腹到肚臍為第三爻,肚臘到橫膈膜為第四爻,橫膈膜到胸部為第五爻,頸部到頭頂為第六爻。
以一味藥來看,根部為初爻,莖梗為第二爻,莖幹為第三爻,枝條為第四爻,葉片為第五爻,花朵或果實為第六爻。從剝卦中可以看出,第六爻的一陽象徵著成熟的果實,因此可知花朵或果實對應第六爻。藥性的上升下降,主要由爻位決定。
以牛膝為例,它的根部深入土壤,像初爻一樣,所以牛膝能作用於腳部。木通同樣向下作用,但並非直接進入,雖然會影響下焦,但並不單純對應初爻,它還能促進小便,所以同時對應第二爻和第三爻。
杜仲和續斷都能對應第二爻和第三爻,用於治療膝蓋、大腿、腰部和腿部的疾病。茄子和葫蘆都生長在莖部,所以作用於中焦,對應第四爻。厚朴生長在樹幹上,樹幹對應中爻的第四爻和第三爻,所以厚朴可以調理中焦的氣。
枳殼和杏仁都是樹的果實,對應第五爻,所以可以治療胸中的氣。荊芥穗、旋覆花、薄荷葉、金銀花和白菊花都是草本植物的頂端,對應第六爻,所以能治療頭部和眼睛的疾病。
然而,羌活和獨活雖然都是根部,但性質上昇,因為它們從下往上生長,仍然屬於初爻。儘管太陽膀胱經在上方,但腑實在下方,所以羌活和獨活的根部進入膀胱並沿著太陽經行走。蘇和芥子都是果實,但性質下降,因為它們從上往下生長,仍然屬於太陰肺經,儘管向下行走,但實際上歸屬於肺。
甘草的根部能補充氣力,主幹能調和中焦,梢部能利尿,因此一物具有上升和下降的特性。這些都是根據上中下三個部位來區分的,《易經》中的爻位理論,由此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