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上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1)

1. 緣起

余每談醫,輒引《易》義,聽者多河漢其言。不知人身臟腑本於天地陰陽,而發明天地陰陽者,莫備於《易》。雖近出西學,窺測算量、光電化熱、汽機制造,無不精奇。然推究其理,一一皆具於《易》中。故吾說《易》,每參西學。西人譯《易》,譯為變化二字,是西人已知《易經》為化學氣數之根源。

白話文:

我每次谈论医术,总会引用《易经》的道理,听者往往觉得我的话天马行空,难以理解。其实他们不知道,人体脏腑的运作源于天地阴阳,而阐明天地阴阳的道理,没有比《易经》更完备的。即使是近来出现的西方学问,无论是天文观测、数学运算、光电化热,还是机器制造,无不精妙绝伦。但仔细探究其道理,无一不包含在《易经》之中。因此,我谈论《易经》时,经常会结合西方的学问。西方人翻译《易经》,将它译为“变化”二字,这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《易经》是化学气数的根本来源。

將來,西人必有通中國文字者,詳譯《易》文,當大有益於西學,乃知中國聖人貫三才,匯萬匯,亙古今而莫能外。惜乎中國自元明後制藝設科,學術浮薄,於《詩》《禮》《春秋》,且不能身體力行,何況《易經》所言皆是性與天道,故注家空談名理,罔得實跡。甚且翻衍卦爻與小兒鬥七巧圖更無以異,將一部《易經》置諸無用。

白話文:

未來,西方人必定有人精通中文,深入探討《易經》文義,對西方學術將大有裨益。這時才會明白中國聖人貫通人、地、天三才,匯集萬物的道理,橫跨古今而無人能超越。可惜的是,中國自元明以來,科舉考試內容流於膚淺,學術風氣浮躁,對於《詩經》《禮記》《春秋》等經典,無法實踐躬行,更何況《易經》所論述的都是心性與天道,因此注釋之家只空談抽象道理,無法獲得實際驗證。甚至把占卜的卦爻與小孩子的遊戲「鬥七巧圖」混為一談,完全讓《易經》失去了用處。

豈知聖人作《易》,開物成務,無一語托諸空談。愧吾尠學,未能通德類情,以盡發《易經》之旨。惟於《易》道,見有合於醫理者必引伸之,為醫學探源,為易學引緒。尤願中國通儒共參《易》旨,泰西賢士同明《易》道,以參贊天地之化育,則誠盛德大業矣。

白話文:

沒想到聖人寫《易經》,開創萬物、成就事業,沒有一句空話。我慚愧自己學識淺薄,無法通曉德性和情理,以充分發揮《易經》的宗旨。只在《易經》的道法中,看到有符合醫理的地方,一定要廣泛闡發,作為醫學的源頭,作為易學的引線。更希望中國博學的儒家共同參悟《易經》的宗旨,西方賢德的學者共同明瞭《易經》的道法,以共同參與天地化育萬物的過程,那麼就真是盛大的德行和偉大的事業了。

2. 考辨

上古之《易》,並無文辭,至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乃作彖象、爻辭、繫辭,皆是《易》之註腳。其實《易經》只有爻象卦圖而已。當孔子時,必有先天八卦圖、《河》《洛》九數、十數圖、後天八卦圖、六十四卦圖。是以孔子《繫辭》第一章言天地定位,八卦相蕩,是言先天八卦。

白話文:

古代的《易經》,沒有文字記載。到了文王、周公、孔子時期,纔有了彖象、爻辭、繫辭等註解。其實《易經》的本體只有爻象卦圖而已。在孔子時代,一定已經有了先天八卦圖、《河圖》《洛書》九數、十數圖、後天八卦圖、六十四卦圖。因此,孔子在《繫辭》的第一章中提到「天地定位,八卦相蕩」,這說的正是先天八卦。

第四章言《易》與天地准,知幽明之故,通乎晝夜之道,是言九數法天地之晝夜也。九數世名《洛書》,惟宋·劉牧以為《河圖》。今考《繫辭》,先稱《河圖》,後稱《洛書》。九數之義居先,是當改名《河圖》,以與《易》義相合。第九章曰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云云,又言十數,象五行四時以成變化也。

白話文:

第四章提到《易經》與天地規律相應,瞭解陰陽的變化,貫通晝夜的運轉,這是在講九數法與天地晝夜的關係。九數法又稱《洛書》,宋朝劉牧認為是《河圖》。現在考究《繫辭》,文中先提到《河圖》,後提到《洛書》。九數法在意義上居先,因此應該改名為《河圖》,如此才符合《易經》的思想。第九章說「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」,又提到十數,代表五行和四時,用來促成萬物的變化。

十數世名《河圖》,惟宋·劉牧以為《洛書》。今考《繫辭》,十數之義居後,是當改名《洛書》。再觀《下系》第五章曰:日往則月來,月往則日來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,寒暑相推而歲成焉。先言晝夜,後言四時,則九數法晝夜當居於先,名《河圖》:十數法四時當居於後,名《洛書》,義可想見。劉牧說本希夷,不為無據。

白話文:

歷代相傳的名稱為《河圖》,只有宋朝的劉牧認為是《洛書》。現在考證《繫辭》,有關十個數字的解釋在後,所以應該改名為《洛書》。再看《下系》的第五章說:白天來臨時,黑夜就過去;黑夜來臨時,白天就過去,日月交替推動,於是產生了光明。冬天過去時,夏天就到來;夏天過去時,冬天就到來,寒暑交替推動,於是形成了年歲。文中先提到晝夜,然後再提到四季,那麼九個數字代表晝夜應該放在前面,稱為《河圖》;十個數字代表四季應該放在後面,稱為《洛書》,這個道理不言而喻。劉牧的說法源自於希夷,並不是沒有依據。

先儒力辨其非,習於舊聞,不信劉說。又謂天乃錫禹《洪範》《九疇》,為龜書出洛之證,不知《洪範》原文並無龜書,《九疇》效法九數,亦非法龜書,何乃執天錫為出洛之據?余按:「圖」、「書」二字,「圖」謂圓形,「書」謂積畫。九數分八方,其形圓,有五數,無十數,因龍馬之形不方而背又屬陽,圖負於龍馬之背,是以無腹下之十數,只有背上之五數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的學者努力批評這種觀點,但他們習慣於過去的傳聞,不信任劉氏的說法。他們認為天將《洪範》《九疇》賜予大禹,作為龜書出現在洛水的證據。然而,這兩本書的原文並未提及龜書,《九疇》仿照九數,也不是真正的龜書。為何要固執地認為天的賜予是出現在洛水的根據呢?

我查閱後得知:「圖」和「書」這兩個字,「圖」指的是圓形,「書」指的是組合的畫面。九數分佈在八個方向上,它的形狀是圓形,有五個數字,沒有十個數字。這是因為龍馬的形狀不方正,且背對著陽面,圖像被放在龍馬的背部,因此沒有腹部的十個數字,只有背部的五個數字。

若乎《洛書》分四方,有天五,又有地十,因龜之腹背皆有積畫,背甲之畫象天,腹版之畫象地,背上之畫其數奇,腹下之畫其數偶,合為十數,以成天地對待之形。蓋龜形本方,又有腹背之甲版以象天地,所以其數以天地分言也。今因從劉說,改九為《河圖》,十為《洛書》。

非敢阿好,實與《易》旨有合耳。義詳於下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洛書》分為四方,有天五,又有地十。因為龜的腹背都有線條圖案。背甲上的圖案代表天,腹板上的圖案代表地。背上的線條數目為奇數,腹下的線條數目為偶數,合起來是十,形成天地對應的圖形。

龜的形狀本體為方形,加上腹背的甲板以象徵天地,所以它的線條數目以天地來區分。現在我們沿用劉向的說法,把九改為《河圖》,十改為《洛書》。

3. 總綱

西學有《物理推原》一書,由一名一物次第推求,而歸本於造化主,是萬殊推到一本。《中庸》所謂其次致曲,曲能有誠也。中國聖人作《易》,由太極衍為八卦,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,範圍天地,曲成萬物,是一本散為萬殊,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。太極者,謂天地未分之先,只渾然元氣一團而已。

白話文:

西方有一本書叫《物理推原》,它從一物一事開始推論,最終歸結到造化主身上,是萬事萬物推到一個本源。

《中庸》中說:「其次致曲,曲能有誠。」中國聖人寫《易經》,從太極衍生出八卦,再從八卦重組成六十四卦,涵蓋天地,演化萬物,是從一個本源分散到萬事萬物。孔子所說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太極,是指天地未分開之前,只有一個渾然一體的元氣。

由太極生出兩儀,則有陰有陽;由兩儀生出四象,則陰中又有陽,陽中又有陰。由四象生出八卦,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也。非僅空名,實有此八樣氣化以化成天地。於是乎天旋地轉,陽為晝,陰為夜,遂有《河圖》九數之位。積晝夜以成四時,天地轉運,四時互更,又有《洛書》十數之位。

白話文:

從太極中產生了陰陽兩儀;從兩儀中產生了少陰、少陽、老陽、老陰四象;從四象中產生了八卦,就是邵雍所說的先天八卦。這不僅是空洞的名稱,而是真實存在的八種氣化,它們化育形成了天地。於是天體運行,大地旋轉,白天是陽氣旺盛,夜晚是陰氣旺盛,於是有了《河圖》中的九個數字位置。積累晝夜就形成了四季,天地運轉,四季交替,又有了《洛書》中的十個數字位置。

天與地一往一來,將先天八卦之氣,變而為後天八卦之運,則萬物成矣。物相雜,卦相蕩,合為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則變化盡矣。《焦氏易林》又衍為三百八十四卦,二千三百四爻。然《內經》云:陰陽者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安能以爻象盡之。聖人舉例發凡,備於六十四卦,廣矣,大矣,莫能外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交替循環,將先天八卦的能量轉化為後天的八卦運轉,於是萬物誕生。萬物形貌紛雜,八卦象徵變幻,結合後形成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,這樣變化的形式便能盡數窮盡。《焦氏易林》又將其衍生為三百八十四卦和二千三百四爻。然而《內經》中說:陰陽的變化,數量可以達到上千,推演可以達到上萬,怎麼可能用爻象就能包含盡數?聖人舉例說明事物的基本規律,包含在六十四卦中,已經很廣泛、很宏大了,沒有什麼能超過它。

何必更加推衍。吾於《易》義,尤不過窺豹一斑,只就確然可據有關醫學者,約略言之。所望醫學昌明,允躋仁壽。至於《易》學,尤望海內群公闡明聖道,位天地,育萬物,豈曰小補之哉!謹將臆說序列於後。

白話文:

何必再推論更多呢?我對《易經》的理解,最多不過是窺見了一斑,只大概說一說確有根據、與醫學相關的部分。我所希望的是醫學昌明,人人都能健康長壽。至於《易經》的學問,更希望天下間的賢達們闡明聖人的大道,規範天地,養育萬物,難道這只是小的幫助嗎!謹將我在《易經》上的猜測,排列在以下:

4. 太極

天地未分之先,無物無象,人誰得而見之。聖人原始返終,由有形推到無形,知天地初生之始,只是渾然元氣一團,無以名之,尊稱之曰太極。欲將太極寫圖,則當作,以象渾然☯元氣之形。泰西算法從○起,從九止,謂天地之數皆起於○,即是起於太極之義。中國數起一,一字本作-,後人引長作一,其實古只一點,以象太極。

白話文:

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,一切都是混沌無形的,沒人能看得見。聖人探尋事物的起源和終結,從有形事物推測到無形事物,知道天地最初的形成時,只是一個渾然一體的元氣團,無法用言語形容,尊稱為太極。想要描繪太極的圖形,就應該畫一個圓,用它來表示渾然一體的陰陽元氣的形狀。西方算術從0開始,到9結束,說天地之數都起始於0,這就和太極的含義相同。中國數術從1開始,一字原本寫作「-」,後人拉長寫作「一」,但其實古時候只是一個點,用來表示太極。

故許氏《說文》云:惟初太始,道立於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世稱庖羲一畫開天,皆指太極而言。至宋·周濂溪先生乃以為☯無極圖,而另以為太極圖,其說未嘗☯不通。然圖既分黑白,已有陰陽,是☯已生兩儀,不得仍名太極也。雖草木之核,內仁多是兩瓣。然五穀之實不盡兩瓣,不得以核仁兩瓣為象太極。

凡核仁兩瓣者,其中間必有微芽,是芽象太極,兩瓣仍象兩儀,故追寫太極,必以為元氣☯渾然之象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在最開始的太初時期,大道只是一個「一」,由它造化出天地,演化出萬物。民間傳說伏羲畫了一橫開天闢地,其實就是指太極。到宋朝,周濂溪先生認為「黑白魚圖」是無極圖,而另稱「黑白魚陰陽圖」為太極圖,他的說法也不是不通的。然而,這幅圖既然分了黑白,就有了陰陽,表明太極已經化生了陰陽兩儀,不能再稱之為太極了。雖然草木的果核內仁大多是兩瓣,但五穀的果實並不都是兩瓣,不能因為果核內仁是兩瓣就拿它來比喻太極。

又按:《易經》只推到太極而止,並未推到無極。蓋太極者,造化之根柢也。若云無極則並根柢而無之,亦何關於造化。故周子無極之說,未免頭上安頭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根據《易經》,它只推論到太極,並沒有推論到無極。因為太極是萬物生成化育的根基。如果說有無極的話,那麼連根基都沒有了,與萬物生成化育又有什麼關系呢?所以,周敦頤提出的無極說,難免有點多此一舉。

天地初生,無從目睹,惟將人物初生考驗之,則太極之象可見。有如雞卵,皆以為太極一團之象。然卵白象天,卵黃象地,黃為陰,白為陽,已分陰陽,便是兩儀,不得名為太極也。惟未成卵之先,附於雌雞背脊骨間,只有細子,小者如梧子,大者如彈丸,只是圓核一枚,並無黃白二色,乃為雞卵之太極。人之初胎,一月為胚,亦只渾然一團,是為生人之太極。

推之萬物,返之兩大,太極之義從可想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最初形成的過程我們無從得知,只能從人的誕生過程來推測太極的樣貌。就像雞蛋,大家都會認為它是太極一團的象徵。但雞蛋的蛋白象徵天,蛋黃象徵地,黃色為陰,白色為陽,已經分出陰陽,變成兩儀,不能說是太極。只有在雞蛋還沒有形成時,附著在母雞脊骨之間,只有一顆細小圓核,大小如梧桐子或彈珠,沒有黃白兩色,這纔是雞蛋的太極。人的胎兒在最初的一個月時,也像雞蛋一樣渾然一團,是人誕生前的太極。

太極者,肇造天地人物之真宰也。耶穌、天主,尊崇造化主,虛奉其名,不知其實。問如何肇造天地人物,則但曰神妙莫測。不知聖人言太極則真是造化主。如何肇造,如何神妙,皆有變化生成之實據,不徒托諸空談。《易》其至矣乎。

白話文:

太極是創造天地萬物的本源。耶穌、天主等宗教崇拜造物主,但只尊奉其稱號,卻不知其真意。如果問他們如何創造天地萬物,他們只會說神聖莫測。殊不知,聖人所說的太極纔是真正的造物主。太極如何創造萬物,如何神妙莫測,都有具體的變化和生成證據,而不是空洞的說辭。《易經》這本書已經把這些道理說得非常透徹了。

男守潛按:西人生理學言生殖器中有核如卵稍虛。男子精以顯微鏡照之,有動物形如蝌蚪,為精蟲,男女交則精蟲入女之卵核,補其虛處而成孕。夫女之卵核即太極形,男女交成孕,即太極生兩儀。男子之精蟲如蝌蚪,女卵核虛處如蝌蚪,相補完兩儀圖。此圖今以為太極也。詳後。

白話文:

男性守著深藏的生理學說,西方的生理學提到生殖器官中有一個像蛋一樣稍微中空的結構。男性的精液用顯微鏡觀察時,可以看到形狀像蝌蚪的生物,這是精子。當男女進行性行為時,精子會進入女性的卵子中,填補那個空缺的部分,這樣就形成了懷孕。女性的卵子就是太極的形狀,男女結合懷孕,就是太極產生了兩儀。男性的精子形狀像蝌蚪,女性卵子的空缺部分也像蝌蚪,相互補充完成兩儀圖。這個圖現在被認為是太極圖。詳細內容見後面的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