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上卷 (1)
上卷 (1)
1. 上卷
2. 緣起
余每談醫,輒引《易》義,聽者多河漢其言。不知人身臟腑本於天地陰陽,而發明天地陰陽者,莫備於《易》。雖近出西學,窺測算量、光電化熱、汽機制造,無不精奇。然推究其理,一一皆具於《易》中。故吾說《易》,每參西學。西人譯《易》,譯為變化二字,是西人已知《易經》為化學氣數之根源。
將來,西人必有通中國文字者,詳譯《易》文,當大有益於西學,乃知中國聖人貫三才,匯萬匯,亙古今而莫能外。惜乎中國自元明後制藝設科,學術浮薄,於《詩》《禮》《春秋》,且不能身體力行,何況《易經》所言皆是性與天道,故注家空談名理,罔得實跡。甚且翻衍卦爻與小兒鬥七巧圖更無以異,將一部《易經》置諸無用。
豈知聖人作《易》,開物成務,無一語托諸空談。愧吾尠學,未能通德類情,以盡發《易經》之旨。惟於《易》道,見有合於醫理者必引伸之,為醫學探源,為易學引緒。尤願中國通儒共參《易》旨,泰西賢士同明《易》道,以參贊天地之化育,則誠盛德大業矣。
白話文:
每當我談論醫學時,總會引用《易經》的道理,但聽眾往往認為我的話難以理解。其實,人體的臟腑構造本質上是基於天地陰陽的原則,而最能闡述天地陰陽理論的,就是《易經》。儘管近代西方學問發展迅速,如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驚人的成就。然而,這些理論的基礎,都能在《易經》中找到。因此,我在解讀《易經》時,常常結合西方學問。西方人將《易經》翻譯為「變化」二字,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《易經》是化學和自然法則的根源。
未來,一定會有精通中文的西方學者,詳細翻譯《易經》的內容,這對西方學問將有巨大的貢獻,讓他們認識到中國聖賢的智慧涵蓋了天、地、人三才,涵攝萬物,無論古今,無一能超越其範疇。可惜的是,自元朝和明朝以來,中國的學術考試制度導致學術淺薄,對於《詩》《禮》《春秋》等古籍,人們甚至無法做到身體力行,更不用說《易經》中講述的深奧道理了。因此,注釋家們只能空談名詞和理論,無法得到實際的啟發。更嚴重的是,有些人甚至將《易經》中的卦象和爻辭,視為與兒童玩的七巧板遊戲無異,將一部偉大的《易經》置於無用之地。
殊不知,聖賢創作《易經》,是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,解決實際問題,每一句話都不是空談。我學識淺薄,無法全面理解《易經》的深意,只能在醫學理論和《易經》之間尋找共通之處,以此探討醫學的本源,並為學習《易經》的人提供啟示。我特別希望,中國的學者能夠共同研究《易經》的真諦,西方的賢士也能一起領悟《易經》的智慧,共同參與天地萬物的孕育成長,這將是真正的盛德大業。
3. 考辨
上古之《易》,並無文辭,至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乃作彖象、爻辭、繫辭,皆是《易》之註腳。其實《易經》只有爻象卦圖而已。當孔子時,必有先天八卦圖、《河》《洛》九數、十數圖、後天八卦圖、六十四卦圖。是以孔子《繫辭》第一章言天地定位,八卦相蕩,是言先天八卦。
第四章言《易》與天地准,知幽明之故,通乎晝夜之道,是言九數法天地之晝夜也。九數世名《洛書》,惟宋·劉牧以為《河圖》。今考《繫辭》,先稱《河圖》,後稱《洛書》。九數之義居先,是當改名《河圖》,以與《易》義相合。第九章曰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云云,又言十數,象五行四時以成變化也。
十數世名《河圖》,惟宋·劉牧以為《洛書》。今考《繫辭》,十數之義居後,是當改名《洛書》。再觀《下系》第五章曰:日往則月來,月往則日來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,寒暑相推而歲成焉。先言晝夜,後言四時,則九數法晝夜當居於先,名《河圖》:十數法四時當居於後,名《洛書》,義可想見。劉牧說本希夷,不為無據。
先儒力辨其非,習於舊聞,不信劉說。又謂天乃錫禹《洪範》《九疇》,為龜書出洛之證,不知《洪範》原文並無龜書,《九疇》效法九數,亦非法龜書,何乃執天錫為出洛之據?余按:「圖」、「書」二字,「圖」謂圓形,「書」謂積畫。九數分八方,其形圓,有五數,無十數,因龍馬之形不方而背又屬陽,圖負於龍馬之背,是以無腹下之十數,只有背上之五數也。
若乎《洛書》分四方,有天五,又有地十,因龜之腹背皆有積畫,背甲之畫象天,腹版之畫象地,背上之畫其數奇,腹下之畫其數偶,合為十數,以成天地對待之形。蓋龜形本方,又有腹背之甲版以象天地,所以其數以天地分言也。今因從劉說,改九為《河圖》,十為《洛書》。
非敢阿好,實與《易》旨有合耳。義詳於下。
白話文:
在非常古老的時候,《易經》這本書並沒有文字說明,直到周文王、周公、孔子這些偉大的學者出現,他們才開始撰寫彖象、爻辭、繫辭等,這些其實都是對《易經》的解釋和註釋。真正原始的《易經》只有爻象和卦圖。
在孔子那個時代,一定存在著先天八卦圖、《河》《洛》的數字圖、後天八卦圖、以及六十四卦圖。因此,孔子在《繫辭》的第一章中提到天地的定位,八卦相互影響,這裡談的是先天八卦。
在第四章中,他說《易經》與天地同理,能理解深奧和顯明的道理,通曉晝夜的規律,這裡談的是《洛書》的九數,它象徵天地晝夜的變化。九數通常被稱為《洛書》,但宋代的劉牧認為它是《河圖》。然而,根據《繫辭》的描述,它首先提到了《河圖》,然後纔是《洛書》,且九數的意義先於十數,因此應該將九數改為《河圖》,這樣更符合《易經》的原意。
第九章中,孔子說“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”等等,這裡又提到了十數,它象徵五行和四季的變化。十數通常被稱為《河圖》,但宋代的劉牧認為它是《洛書》。然而,根據《繫辭》的描述,十數的意義在九數之後,因此應該將十數改為《洛書》。
再看《下繫》的第五章,它說:日出月落,月落日升,日月交替產生光明;寒去暑來,暑去寒來,寒暑交替形成一年。先講晝夜,後講四季,因此,象徵晝夜的九數應該排在前面,稱為《河圖》;象徵四季的十數應該排在後面,稱為《洛書》。由此可見,劉牧的說法是根據希夷的理論,並非無據。
然而,一些學者堅持認為劉牧的說法不對,他們習慣於傳統的觀點,不相信劉牧的理論。他們又認為,天賜禹的《洪範》和《九疇》可以作為《洛書》出現在洛水的證明,然而實際上,《洪範》的原文並沒有提到《洛書》,《九疇》效仿的是九數,而不是《洛書》,為什麼要執著於天賜作為《洛書》出現的依據呢?
根據我的研究,“圖”和“書”兩個字,“圖”指的是圓形,“書”指的是數字的堆疊。九數分佈於八個方向,形狀為圓,只有五個數字,沒有十個數字,這是因為龍馬的形狀不是方形,且背部屬於陽性,圖形被放在龍馬的背上,所以底部沒有十個數字,只有背上的五個數字。
至於《洛書》,它分佈於四個方向,有天五和地十,這是因為龜的腹部和背部都有數字的堆疊,背部的數字象徵天,腹部的數字象徵地,背部的數字為奇數,腹部的數字為偶數,合起來成為十個數字,形成了天地相對應的形狀。由於龜的形狀本來就是方形,而且它的腹部和背部都有象徵天地的甲版,所以數字被分為天地兩部分。
現在,我跟隨劉牧的說法,將九數改為《河圖》,將十數改為《洛書》。這並不是為了迎合某種偏好,而是因為這樣更符合《易經》的原意。具體的解釋請參考下面的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