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上卷 (2)
上卷 (2)
1. 兩儀
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於是乎化生兩儀。兩儀者,一陰一陽也。原無形象,今欲擬諸形☯容,則當作,左為陽,右為陰。以北為陽之初生,以南為陰之初起,有此兩儀,而天地萬物皆自此生。故《內經·陰陽應象論》曰:陰陽者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。
白話文:
太極運動就會產生陽氣,靜止就會產生陰氣,於是化生出天地萬物。兩儀就是一陰一陽。原本沒有具體形狀,現在想要用符號來表示,那就把左邊設定為陽,右邊設定為陰。以北方為陽氣初生之處,以南方為陰氣初起之處。有了這兩儀,天地萬物便由此而生。所以《內經·陰陽應象論》說:陰陽是萬物的主宰,是變化之源,是生殺之根本。
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,陰生陽長。陽化氣,陰化形。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陰在內,陽之守,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謹按:人身由一陰一陽,生出三陰三陽,三陰又分手足六經,合於坤之六爻。三陽亦分手足六經,合於乾之六爻。
故人身一小天地,而天地只一陰陽。《內經》又曰:陽為氣,陰為味,則辨藥之性亦自此起。
白話文:
陽氣聚集為天,陰氣聚集為地。陰性安靜,陽性躁動,陰氣孕育陽氣,陽氣壯大。陽氣轉化為氣,陰氣轉化為形。陰陽就像血氣中的男性和女性。左右手像陰陽的道路。水和火就像陰陽的徵兆。陰在內部,守護陽氣;陽在外部,指揮陰氣。
根據《謹按》記載,人體由一陰一陽組成,產生三陰三陽,三陰又分為手足六經,符合《坤卦》的六爻。三陽也分為手足六經,符合《乾卦》的六爻。
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曰: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謹按:藏精、衛外,皆是言人身陰陽之功用,惟起亟二字,是言起於根源處。亟即古太極之極,言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,起於太極之義。中國聖人言兩儀生於太極,明且確矣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中記載:自古以來,生命通達於天地之間,其根源在於陰陽。陰,藏納精微物質,激發萬物生長。陽,保護外在,使身體堅固。
註解:藏精和保護外在,都是指人體陰陽的功用。只有「亟」這個字,是說從根源開始生長。亟就是古代太極圖中的「極」,表示陽的根源在陰,陰的根源在陽,從太極中生長出來的意思。中國聖人說兩儀(陰陽)生於太極,這是明確無疑的。
泰西《舊約書·創世紀》曰:神造天地,其初空虛黑暗,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神將光暗分開了,神稱光為晝,稱暗為夜。此與太極生兩儀之說相合。所明空虛黑暗,即《內經》起亟者也。中國聖人言太極是造分天地之根源,而泰西《創世記》另言有神造天地。夫太極之外,更有何神?宋·周子於太極外再溯無極,《創世記》於天地外另有一神,皆不免於托空。
白話文:
西方《舊約聖經·創世紀》中說:上帝創造了天地,最初一片漆黑和空虛,上帝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上帝將光明和黑暗分開,上帝稱光明為白天,稱黑暗為夜晚。這與「太極生兩儀」的說法相符合。文中所說的「空虛黑暗」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「極點」。我們中國的聖人說,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源,而西方《創世紀》卻說有上帝創造了天地。如果在太極之外還有上帝,那麼這個上帝從何而來?宋朝的周敦頤將太極追溯到無極,而《創世紀》在天地之外又提出了一個上帝,這都是空洞而沒有根據的說法。
問陰陽初分之時,究是何物何象?答曰:只是光暗二色而已。問曰:可是冷熱二氣否?答曰:先分光暗,後分冷熱。譬如侵晨有光而不熱,黃昏已暗而不冷,則知先有光暗,後有冷熱。
白話文:
**問題:**在陰陽最初分開的時候,究竟是什麼東西、什麼樣貌?
回答: 只是一片亮色和一片暗色罷了。
問題: 難道是冷空氣和熱空氣嗎?
回答: 先分出亮色和暗色,後才分出冷空氣和熱空氣。就像早上的時候有亮光但不熱,傍晚的時候已經暗了但還不冷,說明先有亮色和暗色,後纔有冷空氣和熱空氣。
2. 四象
既有陰陽互相感召,陽育陰,陰含陽,泰西名為發力,又名吸力、攝力,互相吸攝。於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故陰陽二氣又分為四,名曰四象。凡此四端,尚元定形,未可以圖寫之。今欲擬諸形容,則當作,此圖☯並非實象,不過以左為陽,而陽中又有陰;以右為陰,而陰中又有陽,略寫四象之意。閱者幸勿拘執。
邵康節有平方圖,於四象之理尚能形容,今附如下。
白話文:
由於陰陽互相影響,陽氣孕育陰氣,陰氣包含陽氣,西方稱之為「發力」、「吸力」或「攝力」,相互吸引作用。因此,陰中含有陽氣,陽中含有陰氣。所以,陰陽二氣又分為四種,稱為「四象」。所有這四種元素,在形成之前還沒有定形,無法用圖形表示。現在想要用形狀來表示它們,就應該這樣畫:這個☯圖並不是真實的形象,只是把左手邊畫成陽,而陽中還有陰;把右手邊畫成陰,而陰中還有陽,這樣大致表達了四象的意思。希望讀者不要拘泥於此。
3. 先天八卦
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由八卦生六十四卦。邵子皆有圖,茲不具錄。
既有四象,於是變生八卦。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也。今將邵子之圖列於下端。
白話文:
兩儀衍生出四象,四象再衍生出八卦,從八卦又發展出六十四卦。邵子都有圖表,這裡就不詳細記載了。
有了四象之後,就變化生成了八卦。這就是邵子所說的先天八卦。現在將邵子的圖列在下面。
上圖下二位,一陰一陽為兩儀。中四位,太陽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為四象,由四象而生出八卦上八位。乾、兌、離、震為陽之所生,巽、坎、艮、坤為陰之所生。又以乾、兌生於太陽,離、震生於少陰,巽、坎生於少陽,艮、坤生於太陰。次第相生,序列其數,則為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之數也。後人以先天二字,與《易經》先天弗違,後天奉若,義不相合,遂詆其非。
白話文:
上面兩位(乾、坤),一陰一陽,代表兩儀(陰陽)。中間四位(太陽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),代表四象。從四象生出八卦上面的八位:
- 乾、兌、離、震是由陽生出來的。
- 巽、坎、艮、坤是由陰生出來的。
乾、兌是由太陽生出的;離、震是由少陰生出的;巽、坎是由少陽生出的;艮、坤是由太陰生出的。
按照它們的生出順序排列,就是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。這是邵雍提出的先天八卦數字。
後人用「先天」兩個字,認為與《易經》中「先天弗違,後天奉若」的意思不符,就批評它不對。
然考八卦,實有先後二義,位次各有不同。雖天字之名不甚賅洽,不得謂卦無先後也。故《繫辭》天地定位二章,在帝出乎震章之前,足見帝出乎震章是言後天卦,當在後;天地定位章是言先天卦,當在前也。
白話文:
但是考究八卦,實際上具有先後兩種意義,位置次序各不相同。雖然「天」、「地」兩字的名稱不太恰當,但不能認為八卦沒有先後之分。因此,《易經繫辭傳》中的「天地定位」兩章,在「帝出乎震」章之前,足以說明「帝出乎震」章是講述後天八卦,應該在後;「天地定位」章是講述先天八卦,應該在前。
推衍八卦之序,而知人之初胎在母腹中,第一月只是一點元陽之氣以應乾一,有氣即有液;第二月氣又化液以應兌二,主澤液;第三月氣澤合化為熱以應離三;第四月振振而動以應震四,既震動則有呼吸,象風氣;第五月子隨母氣有呼吸以應巽五;第六月胎水始盛以應坎六;第七月子之腸胃已具以應艮七,主中土;第八月肌肉皆成以應坤八。形體俱全,故凡懷孕逾八月生者,其子易養,不滿八月則子難養。
今醫遇人體弱,以為先天不足,所謂先天,即指胎元而言。
白話文:
根據八卦的順序,我們可以瞭解人的胎兒在母腹中的發育過程:
第一個月:只有一點元陽之氣,對應八卦中的「乾」卦,此時只有氣沒有液體。
第二個月:氣又轉化為液體,對應「兌」卦,主司澤液。
第三個月:氣和液體結合化為熱氣,對應「離」卦。
第四個月:胎兒開始振動和活動,對應「震」卦,震動後開始呼吸,像風氣一樣。
第五個月:胎兒隨著母體呼吸,對應「巽」卦。
第六個月:胎水開始增多,對應「坎」卦。
第七個月:胎兒的腸胃已經形成,對應「艮」卦,主司中土。
第八個月:胎兒的肌肉完全形成,對應「坤」卦。
當胎兒的形體全部完成時,懷孕超過八個月出生的孩子容易養育,不足八個月則難以養育。
再按:人在胎中先生頭,為乾一;次生肺,為兌二,次生心,為離三;次生肝膽,為震四、巽五;次生腎,為坎六;次生腸胃,為艮七;次生肌肉,為坤八。西醫剖視,大略如此,頗合先天八卦之象。
白話文:
人出生時,頭部最先形成,代表乾卦的第一爻;接著是肺,代表兌卦的第二爻;再是心,代表離卦的第三爻;之後是肝膽,分別代表震卦的第四爻和巽卦的第五爻;然後是腎,代表坎卦的第六爻;最後是腸胃,代表艮卦的第七爻,以及肌肉,代表坤卦的第八爻。西醫解剖的結果大致與此相同,與先天八卦的象徵十分吻合。
數者,所以紀氣也。苟無其氣,則數只空名,非造化之確數矣。有如先天八卦之數,皆實有其氣可憑。乾居一數者,蓋肇造天地之先,太極初分,先有天陽,只一點光氣而已,故乾居一數,有此一點光氣。次有潤澤之氣,故兌澤居二。光澤二氣合化為熱,於是生火,故離火居三。
白話文:
這些數字都是用來記錄氣的。如果沒有氣,那麼數字就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稱,而不是客觀的自然規律。就好像先天的八卦之數,都確實有其依據的氣。乾位於一數,因為在天地創造之初,太極初分的時候,先有天陽,只是一個光點而已,所以乾居一數,就是這個光點。接下來有滋潤之氣,所以兌澤居二。光澤這兩種氣混合產生熱,於是產生火,所以離火居三。
火氣發則震動,故震居四。有發動即有往來,是生風氣,故巽風居五。雷動風散,雨水斯降,故坎水居六。有流即有止,有水即有山,故艮居七。山水具而地體成,故坤地居八。古人未有此說。余覽泰西《舊約書·創世紀》云:神造天地之始,空虛無物。神曰: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白話文:
當熱氣升起時,就會產生震動,所以「震」卦位於八卦中的第四位。有了發動就會有往來,這樣就產生了風氣,所以「巽」卦位於第五位。雷聲響過,風散了,雨水就會降落,所以「坎」卦位於第六位。有水流動就會有停滯,有水就會有山,所以「艮」卦位於第七位。山水具備,大地便形成了,所以「坤」卦位於第八位。古人沒有這樣的說法。我閱讀西方《舊約聖經·創世紀》中說:神創造天地之初,一片空虛混沌。神說:「要有光」,便有了光。
此即《易經》先天卦乾居一數之義。摩西耶穌出於西土,未讀中國《易經》,其言創世,先言有光,恰符乾一之數,非聰明絕世,安能言此。惜其說出於想像,不能次第推詳,故其後言神要有水,要有火,要有山,要有地,與《易》之序不合。揆之造化,次第未符。不如中國聖人所列先天八卦,次第相生,與造化絲毫不差。
今人不究《易》義,抑知《易》道精博,佛釋、耶穌之教,何一而不賅哉。
白話文:
這與《易經》中的先天卦序中乾卦位於第一位是一致的。摩西和耶穌來自西方,他們沒有讀過中國的《易經》,但他們關於創世的說法,先說有光,正好符合乾卦的「一」這個數字。如果不是非常聰明的人,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?可惜他們的說法來自於想像,無法一步一步地推論出來。因此,他們後來說上帝要創造水、火、山和地,與《易經》的順序不符。如果考察一下大自然的形成,這個順序也是不對的。不如中國聖人列出的先天八卦,它們的順序是相生相成的,與大自然的形成絲毫不差。
問曰:先天八卦之數由一至八,皆順數也,《繫辭》何以有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之說?答曰:由一至八,此天地並未成形之先,原無定位,只是一氣相生,故畫卦則一陰一陽,次第相加,而造化則由一至八,陰陽相生。此生陰生陽之數,並無順逆者也。惟天地已成形後,則有定位,有定位則陰陽對待,八卦相錯,於是乎分陰分陽。
白話文:
**問題:**先天八卦的數字從一到八都是順序的,但《繫辭》上為何說「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」?
回答: 從一到八,這是天地尚未形成之前的狀態,當時沒有確定的位置,只有一個氣在不斷生成,所以畫卦時一個陰一個陽,按次序相加,而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也從一到八,陰陽相生。這個陰生陽,陽生陰的過程,並沒有順逆之分。但是當天地形成後,就會有確定的位置,有了確定的位置後,陰陽就會對立,八卦也會相互錯雜,於是就有了陰陽之分。
陽數順行,陰數逆行,陽為晝,陰為夜,陽法天,陰法地,天旋地轉,寒往暑來,《易》所謂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也。另圖如下。
白話文:
陽性的數字順着運行,陰性的數字逆着運行。陽性代表白天,陰性代表夜晚。陽性法則效法天空,陰性法則效法大地。天空旋轉,大地運行,天氣冷暖交替循環。《周易》中說,知道過去的事情是順着的,知道未來的事情是逆着的。
另附圖表:
上先天八卦方位象數圖義原出於《易》,並非邵子創說。《繫辭》曰: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搏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,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即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上先天八卦方位象數圖的意義原本來自於《易經》,並非邵雍所創。
《易經繫辭》中說:天地定位,山澤相通,雷風相激,水火不相剋,八卦相交錯,過去的數字推移順著次序,未來的事物可從中推測,這就是這個原理。
問曰:震、離、兌何以當居左?巽、坎、艮何以當居右?答曰:此以其數定之也。陽數順主生,當居左,故自乾至震位在左;陰數逆主成,當居右,故自坤至巽位在右。以其數之順逆分為左右,八卦隨之,遂成對待之形。以六子論則乾坤者,父母也。艮、坎、震三男卦皆依於坤母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震卦、離卦、兌卦為什麼要放在左側?巽卦、坎卦、艮卦為什麼要放在右側?
回答說:這是根據它們的數字順序來決定的。陽數順著生長,應該放在左側,所以從乾卦到震卦都位於左側。陰數逆著生長,應該放在右側,所以從坤卦到巽卦都位於右側。根據它們的順逆數來分為左右,八卦隨之變化,於是形成了對應的形狀。
如果從六親的角度來分析,乾卦和坤卦是父母。艮卦、坎卦、震卦三個陽卦都依附於坤卦母親。
巽、離、兌三女卦皆依於乾父。陰求陽,陽求陰,故《易》曰:乾稱父,坤稱母。震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;巽一索而得女,故謂之長女;坎再索而得男,故謂之中男;離再索而得女,故謂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謂之少男;兌三索而得女,故謂之少女。索者,求也,取也。
白話文:
巽、離、兌這三個奇數卦都依附於乾這個偶數卦。陰卦追求陽卦,陽卦追求陰卦,所以《易經》說:乾卦稱作父親,坤卦稱作母親。震卦一索得男,所以稱作長男;巽卦一索得女,所以稱作長女;坎卦二索得男,所以稱作中男;離卦二索得女,所以稱作中女;艮卦三索得男,所以稱作少男;兌卦三索得女,所以稱作少女。索字的意思是,追求、得到。
天索地氣,地索天氣。泰西天學名為發力,又名吸力,又名攝力,實即《周易》所謂索也。西人謂天空純是冷氣,地心純是熱質,皆是陰陽互換之證。惟西人言天,冷際上仍是熱際,則出於臆斷,並無考驗,且與吸力、發力之說相閡,安有冷際上又有熱際之理。即云冷際上又有熱際,亦欺人語,誰往試驗。
白話文:
天地之間氣息相通,上天索取地氣,而大地則索取天氣。西方天文學稱之為發力,又稱吸力或攝力,其實就是《周易》中所說的索。西洋人說天空只有冷氣,地心只有熱質,這都是陰陽互換的證明。但西洋人說的天空,其實在冷的極限之上仍然是熱的極限,這只是臆測,並沒有經過考驗,而且與吸力、發力的說法相矛盾。怎麼可能在冷的極限之上又有熱的極限呢?即使說在冷的極限之上還有熱的極限,也是欺騙人的話,誰去做過這種試驗呢?
不知中國聖人衍出先天八卦,凡陽卦皆依附於坤,凡陰卦皆依附於乾,而天純冷,地純熱,陰陽互換,象已見於卦圖,不待西人乘氣球,鑿地穴,始知之也。堪輿家《青囊經》雖偽書,然頗通《易》。其曰:天依形,地附氣,陽育陰,陰含陽。即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不知道中國聖人所傳授的先天八卦是怎麼樣推演出來的,所有的陽卦都依附於坤卦,而所有的陰卦都依附於乾卦,而天性寒冷,地性溫暖,陰陽相互轉換,這個道理已經從八卦圖中得知,不用等到西方人乘坐熱氣球,挖掘地洞,才知道這些道理。堪輿家的《青囊經》雖然是偽書,但對《易經》的理解卻很通透。書中寫道:天依賴形體,地依附氣息,陽卦培養陰卦,陰卦包涵陽卦。這正是我所說的道理。
問: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何者為往,何者為來?答曰:日往則月來,月往則日來,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,皆言天地之往來也。以一日論之,自子至午,上半日天左旋,行震、離、兌之位,其數逆,為來;自午至子,下半日行巽、坎、艮之位,其數順,為往。此天之往來也。
白話文:
問題:
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什麼是往,什麼是來?
回答:
日出則月入,月沒則日出,冬天過去則夏天到來,夏天過去則冬天到來,這些都指天地間的往返變化。以一天來說,從子時到午時,前半天的天空向左旋轉,經過震卦、離卦、兌卦的位置,這個過程叫「逆」,代表「來」;從午時到子時,後半天的天空向右旋轉,經過巽卦、坎卦、艮卦的位置,這個過程叫「順」,代表「往」。這是天空的往返變化。
若乎地之往來,地右轉,自子至午,上半日行艮、坎、巽之位,其數逆,為來;自午至子,下半日行兌、離、震之位,其數順,為往。地與天相對待而互相往來,以成晝夜。由一日推至一年,由一年推至一運,以至於十二萬年為一元,天地往來之數不外於此,人事之代謝亦不外於此。聖人所以能前知,豈怪誕哉。
白話文:
就好像地球的旋轉,從東方到南方,上午走的是艮、坎、巽的位置,數字是逆向的,稱為「來」;從南方到北方,下午走的是兌、離、震的位置,數字是順向的,稱為「往」。地球和天空相對應,互相交替,形成晝夜。從一天推廣到一年,從一年推廣到一個週期,直到十二萬年為一個元,天地交替的規律都在於此,人事的代謝也離不開此規律。聖人因此能夠預知未來,這有何奇怪的呢?
問曰:先天八卦之方位,有可實驗之證乎?答曰:觀於天地而知矣。坤位在北,故地球偏居北方;乾位在南,故天頂正在南方。是以考中星者必以正南為天頂。水源生於西,坎在西也;日出於東,離在東也。雖《洛書》之數以水屬北方,然《洛書》配後天八卦主四時,言水生成之時則在北方,非謂水氣出於北方也。先天八卦以氣言,則水之氣實生於西,故天下之水源皆在於西。
白話文:
**問題:**先天八卦中的方位,有什麼可以驗證的證據嗎?
回答: 觀察天地就能知道了。坤卦位於北方,所以地球偏向北方;乾卦位於南方,所以天頂就在正南方。因此,測量中星的人一定會以正南方為天頂。水源來自西方,所以坎卦在西方;太陽從東方升起,所以離卦在東方。雖然《洛書》將水歸於北方,但《洛書》是根據後天八卦來主導四季的,指的是水形成的時間在北方,而不是說水氣來自北方。先天八卦用氣來表示,所以水的氣實際上來自西方,因此天下水源都位於西方。
泰西人論海亦謂常往東流,可知水源在西矣。《洛書》以火屬南方,亦主時令言。若以氣言,則火實生東方。東方屬木,鑽木取火,即是離火在東之驗。艮在西北,故西北多山;兌在東南,故東南多湖澤。西人天學謂天有恆風,起向西南,樹枝不動,亦有此風,一刻行六里,可謂先天巽在西南之實證。西南在《河圖》當二數,漢·管輅占云:巽二起風,即指先天巽方而言。
白話文:
西方人討論海洋也說海流一般向東流,所以水源肯定在西方。《洛書》將火歸屬南方,也是以時令為依據。如果以氣來說,那麼火實際上是從東方產生的。東方屬木,鑽木取火,這正是離火在東方的證明。艮在西北,所以西北多山;兌在東南,所以東南多湖澤。西方人研究天文學得出結論,說天上有股持續的風,從西南方向刮來,樹枝都不會動,也有這種風,每小時刮六里地,可以說是先天巽在西南方的實際證據。在《河圖》中,西南方對應數字二,漢朝的管輅占卜時說:“巽二起風”,就是指先天的巽方。
震在東北,應寅方,立春萬物萌動。先天震與巽對待,巽之恆風吹向震東,震氣搏之,復還於巽,震巽合而為恆卦,即取恆風之義。中國人久不考驗,賴有泰西天學考出恆風,而益見聖人名卦之理。
白話文:
震卦位於東方,相應於寅時,立春時萬物開始萌發。先天八卦中,震卦與巽卦相對應。巽卦中的恆風吹向震卦所代表的東方,震卦之氣與恆風搏鬥,並將恆風返還給巽卦。震卦與巽卦結合為恆卦,正是取恆風之意。中國人長期沒有考驗恆風的存在,多虧西方天文學家考證出恆風,才更加證明瞭聖人命名卦象的道理。
先天主氣,後天主運,運主成物,氣主生物。凡天地間物,其秉氣以生者,多秉於先天卦氣也。有獸如鹿,是秉先天坤震之氣,震居東北,在今關東,與正北坤卦相合,是為復卦。鹿秉此氣,故鹿茸以關東者為佳。冬至一陽生,復卦值月,故鹿解角生茸以應之,用能補陰中之陽氣。
白話文:
出生時的本質之氣為主導,出生後的運勢為主宰,運勢主導萬物的形成,氣息主導萬物的生長。凡是天地間的萬物,由氣息孕育而生的,大多是由先天的卦氣所賦予的。例如野獸中的鹿,是由先天的坤震卦氣所賦予的。震卦位於東北方,現在的關東,與正北方的坤卦相合,形成復卦。鹿吸收了此卦氣,所以關東的鹿茸品質最佳。冬至時,一陽初生,復卦掌管這個月份,因此鹿會脫落鹿角長出新的茸角來呼應,以此來補充陰中之陽氣。
麋是秉先天乾巽之氣,先天巽居西南,在今雲南吐蕃,與正南乾卦相合,是為姤卦。糜秉此氣,故麋茸以吐番者為佳。夏至一陰生,姤卦值月,故麋角解而生茸,用能補陽中之陰血。柑、橙、橘、柚皮皆青,有銅綠之色,是秉先天兌金之氣。先天兌在東南,當四綠之位,故皮綠,內含汁液,是為兌澤,熟則轉紅,是轉為後天兌之七赤也。柑橘不逾淮,以淮北乃正東方,屬先天離卦,兌澤遇離火,則為澤火革。
白話文:
麋鹿天生具有先天乾巽之氣,先天巽卦位於西南,也就是現在的雲南吐蕃地區,與正南乾卦相合,構成姤卦。麋鹿受此氣質影響,所以以吐番產的麋茸為佳。夏至時節,陰氣開始生發,姤卦值月,因此麋鹿會脫落角而生出茸,可以補充陽氣中的陰血。
柑橘類的果皮都是青綠色,帶有銅綠色的顏色,這是因為它們天生具有先天兌金之氣。先天兌卦位於東南,屬於四綠星位,所以果皮呈綠色,果肉內含汁液,這是兌澤的特性。等到果實成熟後會轉為紅色,這是轉變為後天兌卦的七赤星位。柑橘類的果樹不能越過淮河,因為淮河以北是正東方,屬於先天離卦,兌澤遇上離火,就會變成澤火革卦。
是以橘逾淮北,則變為枳而甘澤減矣。他如荷、藕秉先天離氣,梨、菔秉先天坎氣,趁此以求,則藥性可得其真。
白話文:
因此橘子如果長到淮河以北,就會變成枳樹,甜味也減少了。其他像荷花、藕,具有先天「離」之氣;梨、蘿蔔具有先天「坎」之氣,藉由這些植物的特性來尋藥,就能得到真正的藥性。
先天八卦,以對待為體,蓋大造之匡廓也。既有此匡廓,於是天旋地轉,以生晝夜,遂有《河圖》之九數。晝夜既生,積為四時,遂有《洛書》之十數。
白話文:
先天八卦中,以對待陰陽為基礎,代表了天地形成的框架。有了這個框架,天地旋轉,產生了晝夜,這就是《河圖》中的九個數字的來源。晝夜不斷進行,積累成四季,這就是《洛書》中的十個數字的來源。
此世所傳《洛書》圖,惟宋·劉牧以為《河圖》。先儒皆詆其非。然劉牧云得於陳希夷。希夷頗悉陰陽之蘊,其說當是。《易》稱《河圖》在前,《洛書》在後。今考氣化,此數實應居前。故從劉牧改名《河圖》,蓋理求其是而已,何必有成見哉。
白話文:
現在流傳的《洛書》圖,只有宋朝的劉牧認為是《河圖》。之前的儒家學者都認為他錯了。但是,劉牧說自己從陳希夷那裡得到的。陳希夷很瞭解陰陽的奧祕,他的說法應該是對的。《易經》上說《河圖》在前,《洛書》在後。現在考察氣候變化,這個數字確實應該排在前面。所以,根據劉牧的說法,改名為《河圖》,只求道理正確,何必有成見呢?
中五立極,臨制四方。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。陽數象天,陰數象地。陽數左旋,從北方起,一在正北,三在正東,九在正南,七在正西,而復還於一,為一周。陰數右旋,從西南方起,二在西南,四在東南,八在東北,六在西北。以對待計之則為十,以縱橫計之則為十五。五、十者,天地相合之數,萬物之根柢,即太極之功用也。
白話文:
五在中間,統御四方。戴上九、穿上一人,左邊有三、右邊有七,二和四是肩部,六和八是腳部。陽數代表天,陰數代表地。陽數向左旋轉,從北方開始,一在正北,三在正東,九在正南,七在正西,然後再回到一,完成一週。陰數向右旋轉,從西南方開始,二在西南,四在東南,八在東北,六在西北。依次計數為十,縱橫計數為十五。五和十是天地結合的數字,是萬物的根本,也是太極的作用。
男祖鑑曰:《河圖》之數,法天象地,天旋地轉,互相乘除。陽數起於三,三三如九而得九數,三九二十七而得七數,三七二十一而得一數,一三如三,而得三數,皆左旋以法天,故日東出而西沒也。陰數起於二,二二如四而得四數,二四如八而得八數,二八一十六而得六數,二六一十二而得二數,皆右旋以法地,故地右轉以迎天也。
白話文:
《男祖鑑》記載:
《河圖》中的數字遵循天地法則。天體旋轉,地殼運動,它們相互作用並相互抵消。
陽數
- 從 3 開始,三個三個相乘,得到 9。
- 9 再乘以 3,得到 27,再除以 3,得到 7。
- 7 再乘以 3,得到 21,再除以 3,得到 1。
- 1 再乘以 3,得到 3。
這些陽數都是從左向右旋轉,代表天的運轉,所以太陽從東邊升起,西邊落下。
陰數
- 從 2 開始,兩個兩個相乘,得到 4。
- 4 再乘以 2,得到 8。
- 8 再乘以 2,得到 16,再除以 2,得到 6。
- 6 再乘以 2,得到 12,再除以 2,得到 2。
這些陰數都是從右向左旋轉,代表地的運轉,所以地球從右到左旋轉,迎接著天體。
西洋天學但謂地球每日右旋一周以成晝夜,而不知地右旋則天左旋,不得但言地轉,不言天轉也。天旋地轉,日往月來,《易》所謂日月相推而明生焉,即指《河圖》而言。《九數通考》云:天圍三而因以三乘,地周四而折半起算,因以二乘。折半之說太迂曲。蓋天起於一,原無乘除,至三數始有乘除,故天數以三為乘也。
地數起於二,已有乘除,故地數即以二為乘也。
上條經,先父信筆附入,故仍原稿不低格。祖鑑系守潛原名
白話文:
西洋的天文學只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週形成晝夜,卻不知地球自轉時,天空則反向自轉。不能只說地球自轉,而不說天空自轉。所以天空自轉,地球自轉,太陽運行,月亮運行,《易經》上說「日月互動推動,才產生光明」,就是指《河圖》所說的情形。《九數通考》說:天空的周長是三,所以乘以三;地球的周長是四,折半後起算,所以乘以二。這個「折半」的說法太過迂迴曲折。其實天空起源於一,原本沒有乘除,到了三這個數字才開始有乘除,所以天空的數字以三為乘除基準。
問:天圍三,地周四,《易》義有取於此否?答曰:有。《易》法天地,故首乾坤。凡陽爻皆從乾來,法天之象。天圍三,以三乘之極於九,故陽爻用九。凡陰爻皆由坤來,法地之象。地周四,以四乘之極於十六,故陰爻用六。天三極於九,內含五數,地四極於六,內含十數,《易》用九六者,所以盡天地之數也。
白話文:
問題:《易經》中說「天圍三,地週四」,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?
回答: 有含義。《易經》模仿天地,所以一開始就論述乾坤兩卦。所有的陽爻都源於乾卦,反映了天的特徵。天圍三,三的三倍是九,所以陽爻用九。所有的陰爻都源於坤卦,反映了地的特徵。地週四,四的四倍是十六,所以陰爻用六。天三的三倍是九,包含了五這個數字;地四的四倍是十六,包含了十這個數字。《易經》使用九和六,就是為了包含天地所有的數字。
問曰:天地只一區宇耳,何以分此三彼二,此五彼六,而定為九方,分為九數哉?答曰:《河圖》本於晝夜,晝夜以日為主。日在天則有光,地承日則有熱,以光熱論之則其數顯然。東方日初出,其時天有三分光,故其數三,地承日光恰在西南,地有二分熱,故其數二。辰巳之時,日臨中五,其時天有五分光,故其數五。
白話文:
問題:
天地只是一個整體,為什麼要分出這三那二、這五那六,確定為九個方向,分成九個數字呢?
回答:
《河圖》的來源是晝夜交替,晝夜是以太陽為主的。太陽在天上就有光,太陽曬到地上就有熱,從光和熱來討論,那麼它的數字就很明顯了。在東方太陽剛升起的時候,那時天上出現三分之一的光,所以它的數字是三;地上承接著太陽的光,正好在西南,地面上有二分之一的熱,所以它的數字是二。辰時到巳時之間,太陽位於正中央,那時天上出現五分之五的光,所以它的數字是五。
地承日光,恰在辰位,其時地有四分熱,故其數四。午未時天在正南,地在東北,天有九分光,故其數九。地有八分熱,故其數八。申酉時天在西方,有七分光,故其數七。地在西北,有六分熱,故其數六。戌亥子之時,日在地下正北方,其時天只有一分光,故其數一。地轉中宮,其時全無熱氣,故中宮只有天五之數而無地數也。
白話文:
這片土地接受到陽光,正好位於東南方,那時土地有四分之熱,所以它的數字是四。正午到下午時,陽光在正南方,土地在東北方,陽光有九分之亮,所以它的數字是九。土地有八分之熱,所以它的數字是八。申時到酉時,陽光在西方,有七分之亮,所以它的數字是七。土地在西北方,有六分之熱,所以它的數字是六。戌時到亥時到子時,太陽位於地下正北方,那時陽光只有一分之亮,所以它的數字是一。最後土地回到中央,那時完全沒有熱氣,所以中央只有陽光五分的數字,而沒有土地的數字。
至寅卯時則天光又轉到三數,地熱又轉到二數矣。天至辰而臨中五,地至戌而轉中宮,故《內經》以辰為天門,戌為地戶。王冰注戌為天門,辰為地戶,則顛倒矣。光熱之說不見於古,然《河圖》之數以紀晝夜,《易》不云乎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,既光之謂也;日以暄之,即熱之謂也。參以泰西光熱之學而易理分明。
白話文:
到了寅卯時分,天光又增加到三星,地熱又增加到二星。天上的太陽在辰時到達正午,地上的熱量在戌時轉到正中間,因此《內經》把辰時稱為「天門」,戌時稱為「地戶」。王冰註解以為戌時是「天門」,辰時是「地戶」,那可是弄顛倒了。光和熱的說法雖然在古書中沒有記載,但是《河圖》的數字卻是根據晝夜而定的。《易經》不是說:「日月相推而產生光明嗎?」這就是「光」的意思;「日以暄之」,就是「熱」的意思。參照西方的光熱學說,易理就更清楚明白了。
男祖鑑曰:《洛書》為相加之數,加法以次第論,故《洛書》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,依次遞加,所以明天地一周之次序。《河圖》之數以紀天光地熱,積累而成,故用乘。天光由三而累乘之,地熱由二而累乘之,其數恰符,是天地之巧合。隸首作算,實取於此,故凡算法皆不離加減乘除也。
白話文:
《男祖鑑》提到,《洛書》的數字是通過相加得到的,相加的次序很有規律,所以《洛書》中的天一、地二、天三、地四,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相加的,這樣就能知道天地運行的順序。《河圖》的數字是用來記錄天上的光和地上的熱,這些數字是通過累積乘法得到的。天空的光從三開始累乘,地上的熱從二開始累乘,這些數字正好相符,這正是天地奇妙巧合之處。算數的運算方法實際上就是從這裡來的,所以所有的算術算法都離不開加減乘除。
九數分為九宮,黃帝畫井分疆,實本於此。但有數與方隅,並無色也。古人又以七色隸之,不知起於何時。然乾為大赤,配九紫;坎為赤,配七赤;則由來久矣。
白話文:
九這個數字被劃分為九個宮,傳說是黃帝畫出九宮分界,這就是根據這個來的。但是隻有數字和方位,並沒有顏色。古人又用七種顏色標示它們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。然而乾宮是大紅色,配九紫;坎宮是紅色,配七赤;看來由來已久了。
七色之說,古未有解。今就一年之地面觀之,而七色可驗。東方初春,草木青翠,故三為碧。辰巳月初夏,草木茂綠,故四為綠。夏時赤日當天,正在南方,故九為紫。未申月夏末秋初,草木黝黑,故二為黑。秋令正西方,木葉翻紅,故七為赤。亥月白露為霜,見於地為白色,故六為白。
白話文:
過去對於五行七色說沒有人解釋過。現在根據一年的季節變化來觀察,就可以驗證七色之說。
一年之始的春天,東方草木茂盛青翠,因此春季屬碧色。
初夏的辰巳月,草木長得茂盛碧綠,因此屬綠色。
夏季太陽當空照,正位於南方,因此屬紫色。
夏末秋初的未申月,草木顏色變深發黑,因此屬黑色。
秋季西風蕭瑟,樹葉開始變紅,因此屬紅色。
冬季亥月,白露凝結成霜,在地上呈現白色,因此屬白色。
冬月雪盛,故一為白。冬春之交,猶有霜雪,故八亦為白。惟中央五黃,系中土之色,四時不變。古無是說,然不取此象,則義無可通。竊嘗遠觀近取,而立是說,或亦千慮一得耳。
白話文:
冬季下雪紛飛,因此「一」卦是白色的。冬春交替時節,仍然有霜雪,因此「八」卦也是白色的。只有中央的「五」卦是黃色的,代表中土的顏色,四季都不會改變。古代沒有這樣的說法,但是如果不用這個象徵,那麼卦象的意義就無法解釋通。我個人曾試著從遠處觀察和從近處探究,建立了這個說法,也許這只是我在無數思考中獲得的一個見解。
《河圖》九數之方位與先天八卦恰相配合,坤一、乾九、離三、坎七、震八、巽二、兌四、艮六,配取之例,未知出於何時。然漢·管輅占巽二起風,楊子云《太元經》多准此數,則由來已久。況乾為大赤配九紫,坎為赤配七赤,已具於《易》。惟中五之數,無卦相配,蓋中五者,太極也。故曰中五立極。九數縱橫,皆得十五,即是各有一太極。
白話文:
《河圖》中九個數字的位置和先天八卦相互對應:坤一、乾九、離三、坎七、震八、巽二、兌四、艮六。這種匹配的方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,目前還不得而知。但是漢朝・管輅預測巽二位會刮風,楊子云的《太元經》中也經常使用這些數字,說明這種匹配方式的歷史悠久。而且,乾卦代表大赤,配九紫;坎卦代表赤,配七赤;這些已經載於《易經》。只有中央的數字五沒有卦象與之匹配,原因是中央的數字五代表太極。所以說中央的數字五是太極的具現。九個數字橫豎相加都是十五,也就是說每個數字都包含一個太極。
後天八卦之方位亦與此數合,故又以後天八卦隸之。一白坎、二黑坤、三碧震、四綠巽、五黃中、六白乾、七赤兌、八白艮、九紫離。
白話文:
後天八卦的方位也與這些數字相符,因此又根據後天八卦來分配:一白坎、二黑坤、三碧震、四綠巽、五黃中、六白乾、七赤兌、八白艮、九紫離。
堪輿家以《河圖》九數推衍元運,一、二、三為上元,四、五、六為中元,七、八、九為下元。不知雖分三元,實只兩元。譬如一日,實只一晝一夜而已。元運推算之法,每數各管二十年。蓋天行一位則地行二位,天行三位,則地行四位,共八十年。天行五位,地亦在五位。
白話文:
風水學家使用《河圖》中的九個數字來推導宇宙的運程。一、二、三是上元,四、五、六是中元,七、八、九是下元。雖然分為三個元運,實際上只有兩個元運。就像一天一樣,實際上只有白天和黑夜。元運推算的方法是,每個數字管轄二十年。因為天運運行一格,地運就運行兩格,天運運行三格,地運就運行四格,一共是八十年。天運運行到第五格,地運也運行到第五格。
將此五數寄於巽方,只管十年,以上共合為九十年。由一至五皆順數,是為上元。自此天行九位,地行八位,天行七位,地行六位,共八十年。天又行乾方,遂轉為地下。地將轉西南,而正臨五位,將此五數寄於乾方,只管十年。以上共合為九十年。由九退至五皆逆數,是為下元。
白話文:
將這五個數字記在巽方,一共十年,之前加起來共有九十年。從一到五都是順著算,這是上元。從此天運行了九個位置,地運行了八個位置,天運行了七個位置,地運行了六個位置,一共八十年。天又運行了乾方,就轉到了地下了。地將轉向西南,正對著第五個位置,將這五個數字記在乾方,一共十年。之前加起來共有九十年。從九往回倒到五都是逆著算,這是下元。
三元行盡,天乃復歸於一,地乃復歸於二。上下兩元,其數一順一逆,不能相接,必天地交於中五,以為樞紐,然後能超神接氣,故《內經》以辰戌為天門地戶。凡臨中五,只須十年,因中宮較窄,故只須十年已行過了。
白話文:
當三元(上元、中元、下元)全都運轉完畢,天便回到一,地便回到二。上元和下元,它們的數字一個順行,一個逆行,無法相接。必須通過中五(戊己土)作為天地交匯的樞紐,才能超脫精神力量,接通氣息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以辰戌日為天門地戶。每臨中五,只需十年便可通過,因為中宮(土宮)較狹窄,所以十年便已走完了。
《河圖》之數皆天左旋,地右轉。驗之於人,耳目象天,手足象地。《內經》曰: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東方,陽也。陽者其精並於上,上明而下虛,故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,陰也。陰者其精並於下,下盛而上虛,故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
白話文:
《河圖》中的數字,都代表著天體向左旋轉,而大地向右旋轉。以人體驗證,耳目屬陽,對應天;手足屬陰,對應地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亮,左手足不如右腳有力。東方屬陽,陽氣精華集中在上面,所以上部明亮而下部虛弱,導致耳目聰明而手足笨拙。西方屬陰,陰氣精華集中在下部,所以下部強盛而上部虛弱,導致耳目不靈敏而手足靈活。
《內經》有以臟腑配九數者。「六節臟象論」曰:分為九野。九野為九臟,形臟四,神臟五。形臟謂胃、大、小腸、膀胱,神臟謂心、肝、脾、肺,腎,所以藏神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有一種理論,將臟腑與九個數字相配。在「六節臟象論」中說:人體可以劃分為九個區域,這九個區域就是九臟,其中四個是有形的臟器,五個是無形的臟器。有形的臟器指的是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,無形的臟器指的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它們的作用是儲存精神神識。
《河圖》之數,配後天八卦,驗之於人,有確切不移者,無過於女子七歲更齒,二七而天癸至;男子八歲更齒,二八而天癸至。蓋少女屬兌卦,得七數,少男屬艮卦,得八數,故以七、八起算。義詳下乾坤六子章。
天地間物,形色不齊,然不過此七色而已。西人用三角玻璃照出日分七色,亦是《河圖》七色之驗。
白話文:
《河圖》中的數字與後天八卦相配,應用到人體上,有一項準確無誤的徵驗,那就是女子七歲換牙,十四歲月經初潮;男子八歲換牙,十六歲月經初潮。女子屬兌卦,獲得七這個數字,男子屬艮卦,獲得八這個數字,所以以七、八為起算點。相關的意義詳細說明在下面的乾坤六子章裡。
此世所傳《河圖》,今改名《洛書》,義見前考辨章。再按:《易經》先言《河圖》主氣,主生,自當以成數為是。次言《洛書》主運,主成。觀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章,是言《洛書》十數。其曰成變化,行鬼神者,以其主成也。行者,即五行之謂也。
此圖以成數為主,以五行為用,自當在九數之後,是以從劉牧,改名為《洛書》。
白話文:
現在流傳的《河圖》,後來改名為《洛書》,具體的意義請參考前面的考辨章。此外,根據《易經》的記載,首先提到的《河圖》代表氣和生長,因此應該以完整的數字為準。接著提到的《洛書》代表運行和成就。觀察《易經·繫辭》的天一地二章,其中提到《洛書》包含十個數字。它說可以生成變化,驅動鬼神,是因為它主宰成就。文中提到的「行者」,指的是五行。
《洛書》之數,一六共宗,二七同道,三八為朋,四九為友,五十相守。蔣大鴻曰:聖人觀象而求其義,以奇屬陽,以偶屬陰,其數參五,所以齊一。其形對待,所以往來。四時之代謝,由此而運。萬物之化育,由此而胚。一生一成,皆陰陽交媾之妙。二氣相交,五行兆焉。
白話文:
《洛書》的數字中,一和六屬於同一類,二和七屬於同一類,三和八是朋友,四和九是夥伴,五和十相互依賴。蔣大鴻說:聖人觀察自然現象而探求其道理,奇數屬於陽,偶數屬於陰,這些數字都含有五行,用來調節陰陽。奇數和偶數相互對應,所以它們可以彼此交替。四時交替變化,其運行規律從這裡而來。萬物的誕生和成長,其過程也從這裡開始。一個生物的誕生和成長,都是陰陽交合的奧妙。兩種氣息交合,五種元素就由此而產生。
此數語頗悉其理。然蔣大鴻仍從舊說名《河圖》,又謂聖人本此圖始畫八卦。不知《繫辭》明言:仰觀俯察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始畫八卦。至於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,則但曰聖人則之,並未言本此畫卦。且此圖四方以配八卦,實屬不合。術家折四隅之數,補成八卦,牽強已極,非造化之真跡也。
白話文:
這幾句話大致說的是對的。但是蔣大鴻仍然沿用舊說,稱《河圖》為聖人畫八卦的依據。但他不知道,《繫辭》中明白地說:仰望天空,俯看大地,從自身和外物中尋找規律,才畫出了八卦。至於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,只是說聖人效仿它們,並沒有說聖人根據它們畫卦。而且,這個圖表用四方來對應八卦,實際上是不對的。那些術士把四角的數字去掉,補成八卦,非常牽強,不是大自然真正的規律。
《洛書》者,五行之根原也。其數以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,屬之於天;以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,屬之於地。天左行,地右行,天行五步,地亦行五步,二五媾精,遂生成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故名曰五行。
白話文:
《洛書》是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的起源。
其中,奇數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歸屬於天;偶數(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歸屬於地。
天向左運轉,地向右運轉,天運行五步(一到五),地也運行五步(二到十)。兩方五步交合,精華匯聚,於是產生了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因此稱之為五行。
男祖鑑曰:西洋天學言地右轉,有循行之軌道,而不言天轉,中國舊說言天左旋,不言地轉,皆不知古聖人五行之理。古聖人觀於《洛書》而知天左行,地右行,一年各行五步,故名五行。然則知天地所行之軌道者,莫如《洛書》也。
白話文:
《男祖鑑》記載:西方天文學說地球朝右旋轉,並有規律性的軌道,但沒有說天體在旋轉。中國古老的說法則說天體朝左旋轉,但沒有說地球在旋轉。這些說法都不瞭解古聖人關於五行的道理。
古聖人觀察《洛書》,發現天體朝左旋轉,地球朝右旋轉,一年中各自運行五步,因此取名為五行。所以,瞭解天地運行軌道的最好方法,就是《洛書》。
又曰:五行一生一成,而有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此有可以實驗者:從冬至起,天左行在北,其時霜雪漸盛,為天一生水之驗。天在北,則地在南,日晷漸長,為地二生火之驗。立春之後,天行在東,草木皆生,為天三生木之驗。地行在西,為地四生金之候。但金在土暗生,人無從驗;菊是秋花而生於春,亦即地四生金之一端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:
天地間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這五種基本元素,它們不斷變化、循環,形成萬物。
具體來說:
從冬至開始,天象向北移動,天氣逐漸寒冷,霜雪增多,這是天一生水的證明。
此時天在北,地相對應的在南,日影逐漸變長,這是地二生火的證明。
立春後,天象向東移動,草木開始生長,這是天三生木的證明。
地象向西移動,這是地四生金的時候。
但是,金在下方的土中暗生,我們無法直接觀察;菊花是秋天盛開的,但它在春天萌芽,這也是地四生金的一個例子。
春分以後,天行辰位,臨黃道,交其時,天在五,地亦在此,承天之合。故但言天五為生土之時,農乃播谷,是其驗也。夏至以後,天行正南,合於地二之位,其時赤日流金,為天七成火之驗。夏至後,地行正北,合於天一之數,其時洪水盛漲,為地六成水之驗。立秋後,地行東方,與天三之位合,其時草木成實,為地八成木之驗。
白話文:
春分之後,天運行至辰位,位於黃道交匯處,天數為五,此時地氣也在地五,應和天意。因此,只說春分時節天數為五,是生長土氣的時候,農人開始播種,就是這個道理。
夏至之後,天運行至正南方,與地二之位相合,此時太陽炎熱似火,是天數為七,火氣成形的證明。
夏至之後,地氣運行至正北方,與天一之數相合,此時洪水氾濫,是地數為六,水氣成形的證明。
立秋之後,地氣運行至東方,與天三之位相合,此時草木結果實,是地數為八,木氣成形的證明。
天行西方,與地四之位合,其時草木黃落,鞠有黃華,為天九成金之驗。重九後,地行戌位,天體漸低,地體漸高,故但言地十為成土之時。其時農功告成,即地十成土之驗。五、十二位,寄於辰戌,故辰戌為天門、地戶。凡此十數,以紀五行,成四時。故《易》曰:變通莫大乎四時。
白話文:
天象運行到西方,與地球的第四個方位對應,此時草木枯黃凋落,菊花綻放金黃,這是「天九之數」屬金的驗證。重陽節(九月初九)之後,地球運行到戌位,天空似乎漸漸低垂,而大地則漸漸隆起,所以只說「地十之數」是土成形的時節。此時農事收穫完畢,也就是「地十之數」成土的驗證。五行和十二地支寄託在辰戌兩個方位上,所以辰戌是天門和地戶。這些數字用來記錄五行,形成四時。因此《易經》說:變化通達沒有比四時更偉大的了。
西人斥金、木二物不足以當五行,中國人和之,亦以為然。不知五行者,言天左行,地右行,而有一步生水,二步生火之義,非執有象之五物言也。是以五行括盡天地之氣化。西人立土、水、火、風四端,不知風即木氣也。去金不言,試問數十種金從何化生?秋日草木黃落,感何氣化?知有形之金而不知無形之氣,以西人未讀中國書,不知《洛書》十數,固不知五行。奈何中國人日讀聖人書,而亦不考耶。
白話文:
西方人認為金和木這兩種物質不足以代表五行,而中國人也附和他們,認為這是對的。其實不明白五行的人,他們所說的天體自左向右運行,地面自右向左運行,一步生水,兩步生火,並不是指具體的五種物質,而是包含天地間所有氣化的東西。所以五行囊括了天地間一切氣化的現象。西方人建立土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,卻不知道風就是木的氣。他們不提金,試問幾十種金屬從哪裡產生?秋天草木枯黃,感應了什麼氣化的力量?他們只知道具體的金屬,卻不知道無形的氣,因為西方人沒有讀過中國的書,不知道《洛書》的十種數目,因此也不理解五行。然而奇怪的是,中國人每天誦讀聖人的書,卻也不去探究嗎?
《洛書》之數,一生一成,其間必得五數。《易》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蓋中五者,太極也。四方者,四象也。中五之極,臨制四方,五行皆得中五,乃能生成。所謂物物各有一太極。
白話文:
《洛書》的數字,從一到五,中間一定會包含五個數字。《易經》中提到的五位(天地風雷水),相互配合,各自都有自己的組合。
所謂的「中五」,就是太極。四方代表四象(少陰、少陽、老陰、老陽)。太極統御四方,五行都依賴太極才能產生。這說明萬物各有一體。
五行分為五方,今就地球剖分之。英、法當四九金位,是為西方。俄、美當一六水位,是為北方。非洲、澳洲當二七火位,是為南方。東洋大海當三八木位,是為東方。中國當五十土位,是為中央。五洲惟東洋一片汪洋,並無土地。雖有琉球、日本,究竟土面無多。蓋東方屬三八木位,水來生木,是以多水。
白話文:
五行分佈在五個方位。現在根據地球地理位置來劃分:
-
**英、法:**位於西北方,對應五行中的「金」。
-
**俄、美:**位於北方,對應五行中的「水」。
-
**非洲、澳洲:**位於南方,對應五行中的「火」。
-
**東洋大海:**位於東方,對應五行中的「木」。
-
**中國:**位於中央,對應五行中的「土」。
在五個洲中,只有東方是汪洋一片,沒有陸地。雖然有琉球、日本等島嶼,但陸地面積很少。這是因為東方屬於「木」位,水生木,所以水域廣闊。
木能剋土,是以少土。然雖少土,而以方位論之,不得謂非東方也。惟其以海為東方,然後知中國實居中央,與《洛書》之位恰合。今人以崑崙為地中,因其水分四面流也。然崑崙只是地之腦頂,《撼龍經》云:崑崙山是天地骨,中鎮天地為巨物,如人脊背與頂梁,生出四肢龍突兀。是崑崙山如腦頂,中國在前面,如人之腹心。
白話文:
木能克土,因此土較少。但是,雖然土少,但從方位來看,不能說它不是東方。只有將海洋視為東方,才能知道中國實際上處於中央,與《洛書》中的位置正好相符。現在的人把崑崙山當作地心,因為它的水向四面流動。然而,崑崙山只是地球的頂部,《撼龍經》說:崑崙山是天地之骨,位於天地之中間,如人的脊背和頭頂,生出四肢和龍脈。因此,崑崙山就像大腦頂部,中國在它的前面,就像人的腹部和心臟。
美利堅在背面,如人之背心。以《洛書》十數論,則天五是地上之中宮,中國配之。地十是地下之中宮,美利堅配之。又以五印度為中者,乃中外形勢之說,實非大造之定位也。
白話文:
美國位於地球的另一邊,就像人的背後。根據《洛書》的數字排列,九宮格中的「五」代表地上世界的中心,中國對應這個位置。而「十」代表地下世界的中心,美國對應這個位置。另外一種說法認為,印度是世界上最中心的地方,這是以地球的外形和地勢來推斷的,但並非天地創造時實際的定位。
《內經·陰陽大論》曰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。在色為蒼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竅為目,在志為怒。其畜雞,其穀麥,其數八,其臭臊。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。在色為赤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擾,在竅為舌,在志為喜。
白話文:
《內經·陰陽大論》說:
東方產生風,風產生木,木產生酸味,酸味滋養肝臟,肝臟生長筋脈。它的顏色是青色,它的聲音是角音,它的發聲是呼氣,它的動作是握拳,它的竅穴是眼睛,它的情緒是發怒。與它相關的家畜是雞,穀物是麥子,它的數字是八,它的氣味是臊味。
南方產生熱,熱產生火,火產生苦味,苦味滋養心臟,心臟生長血液。它的顏色是紅色,它的聲音是徵音,它的發聲是笑,它的動作是動搖,它的竅穴是舌頭,它的情緒是喜悅。
其畜羊,其谷黍,其數七,其臭焦。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。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竅為口,在志為思。其畜牛,其谷稷,其數五,其臭香。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。在色為白,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,在竅為鼻,在志為憂。
白話文:
養育羊類,主食小米,數字為七,味道焦苦。中央屬濕,濕生土,土生甘味,甘味生脾,脾生肌肉。五行顏色屬黃,音樂屬宮調,聲音屬唱歌,變化表現為咳嗽,感官竅穴為口,心志表現為思考。
養育牛類,主食稷米,數字為五,味道香甜。西方屬燥,燥生金,金生辛味,辛味生肺,肺生皮毛。五行顏色屬白,音樂屬商調,聲音屬哭泣,變化表現為咳嗽,感官竅穴為鼻,心志表現為憂慮。
其畜馬,其谷稻,其數九,其臭腥。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,骨生髓。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志為恐。其畜彘,其谷豆,其數六,其臭腐。
白話文:
這樣的國家飼養馬匹,種植稻穀,數目為九,發出腥臭的氣味。
北方氣候寒冷,寒冷會產生水,水產生鹹味,鹹味產生腎,腎產生骨頭,骨頭產生骨髓。
在顏色上對應黑色,在音階中對應羽音,在聲調上對應呻吟聲,在身體反應上對應顫抖,在器官上對應耳朵,在情緒上對應恐懼。
這樣的國家飼養豬隻,種植豆類,數目為六,發出腐臭的氣味。
五倫五常之性,本於五行,出於五臟。仁者木之性,出於肝。義者金之性,出於肺。禮者火之性,出於心。智者水之性,出於腎。信者土之性,出於脾。五方之民,性各有偏,人有厚薄,性亦不齊,然皆秉天地之五行,莫不具有本性,故孟子曰:人性皆善也。蓋《洛書》之數,以五十為中宮,孔子之教,以五常為中道,體天地,貫四時,所謂時中之聖也。佛主仁而義不備,道主義而仁不全,天主、耶穌各得一性之偏,而五者未備。
白話文:
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之性,源自於五行,產生於五臟。仁者具備木之性,來源於肝臟。義者具備金之性,來源於肺臟。禮者具備火之性,來源於心臟。智者具備水之性,來源於腎臟。信者具備土之性,來源於脾臟。不同地區的人們,性格各有偏重,有優有劣,性格也不一樣,但都承載著天地五行,每個人都具備自己的本性。因此孟子說:人性本善。
《洛書》中數字的中心為五十,孔子教導的五常為中道,體現了天地之道,貫穿四季,這是符合時中的聖人。佛祖主張仁愛但欠缺義,道家主張義但缺乏仁,天主教和耶穌教各有偏重,但這五種宗教都沒有兼備五常。
雖各有理致,與孔子教中之道不同。蓋孔子生於中國,以中立教,此非強人為之也,實天地生成自有之性。特恐人慾錮蔽,故必立教以明之。今試驗諸物,而知五常之性,本於天矣。雁飛則成行,居則成偶,從一而終,有夫婦之倫禮也。雁何故有禮哉?蓋雁乃隨陽之鳥也。日行北陸,則雁遷居至北;日行南陸,則雁遷居至南。
白話文:
雖然各家學說都有自己的道理,但與孔子的教誨有所不同。這是因為孔子出生在中國,以中庸之道為教,這並不是強迫人們遵循的,而是天地自然生成的本性。只不過擔心人慾會矇蔽本性,所以必須設立教導來闡明它。現在我們試驗各種事物,就會知道五常的本性,是源於上天的。比如大雁飛行時會成羣結隊,棲息時會成雙成對,從一而終,符合夫婦之間的禮儀。為什麼大雁會有禮儀?因為大雁是一種隨太陽而居的鳥類。太陽運行到北方,大雁就遷徙到北方;太陽運行到南方,大雁就遷徙到南方。
日者,離火也,雁秉火德,故主有禮。仲秋之月,鳩化為鷹,應西方金氣而主殺義也。仲春之月,鷹化為鳩,名布穀鳥,應東方木氣而主生仁也。以一物應時變性,蓋知人性之秉於五行。獸之有信,無過於象。越南、印度等處設陷阱,象落其中,教令投誠,象點頭,則引出,終身相從,或代耕作,永不叛也。按:其地正當坤方,坤土主信。
白話文:
太陽象徵著離火,鴻雁有火德,因此具有禮儀。仲秋八月,鳩鳥轉變為鷹,與西方金氣相呼應,掌管殺伐正義。仲春三月,鷹鳥轉變為鳩,稱為布穀鳥,與東方木氣相呼應,掌管生機仁愛。一物順應時節變化特性,可知人性秉承五行。動物中守信,沒有比大象更過分的。越南和印度等地設置陷阱,大象掉入其中,教導牠們表示臣服,大象點頭同意,就會被引出來,並終身追隨,或幫助耕作,永遠不會背叛。這符合坤方的特性,坤土掌管信義。
象鼻極長,鼻準屬脾,鼻長土旺,是以有信。象色黑而兼白,黑者二黑,坤之正色也。白者坤之對宮八白,良方之色。艮亦屬土,象得坤艮之間色,秉純土之氣所生,是以有信。信與忠同情而異位。忠者合於天地之中氣,應乎《洛書》之中五,必秉中宮五黃之正氣,然後有忠。
白話文:
大象的鼻子非常長,鼻頭對應脾臟。鼻子長代表土氣旺盛,所以大象講究誠信。
大象的皮膚顏色是黑色和白色。黑色是「二黑」,代表坤卦的正色。白色是坤卦相對的「八白」,代表良方的顏色。艮卦也屬土,大象的皮膚顏色介於坤卦和艮卦之間,代表它承繼了純土之氣而生,所以講究誠信。
誠信和忠誠雖然意思相近,但位置不同。忠誠符合天地之中的氣息,對應《洛書》的中五,必須承繼中宮「五黃」的正氣,才能具有忠誠。
試觀蜂蟻有君臣,其形腰中特細,以應中央。惟黃蜂、黃蟻乃有君臣,黃是中五之色,腰既中細,色又應中央,是以有忠也。龜能前知,鼠不穿空倉,二物皆秉北方水性,故主智。腎者,水臟也。凡物之生,皆秉父母之腎氣。蜼獸尾長過身,是腎中督脈極長,知尊貴老。烏鴉純黑,得腎水之氣,知反哺孝養,皆因秉腎氣足,故報本返始,不忘其由生也。
白話文:
你看蜜蜂和螞蟻,它們具有君臣,形狀中腰特別細,這是對應著(人體的)中央。只有黃蜂和黃螞蟻纔有君臣,黃色是五行中的中色,腰既中細,顏色又應中央,因此有忠誠的品質。烏龜能預知未來,老鼠不挖穿滿的糧倉,這兩種動物都秉承了北方屬水之性,所以掌管智謀。腎是水臟,凡是生物的誕生,都秉承著父母的腎氣。蜼獸的尾巴比身體還長,這是腎中督脈特別長,懂得尊崇長輩和賢者。烏鴉全身漆黑,獲得了腎中的水氣,懂得反哺孝養父母,這些都是因為腎氣充足,所以能回報本源,不忘自己出生之處。
相法言人耳垂有黑痣主孝,亦以腎開竅於耳,故於此驗孝。夫鳥獸猶有五常,豈可人而不如乎。
天干地支,非《易經》之正旨,然亦《易》理所有,且其根源,實具於《洛書》,故即繼《洛書》而遞及之。
白話文:
人的耳朵下方如果有黑痣,這表示這個人重視孝道。因為在中醫理論中,腎的功能會反映在耳朵上,所以可以從這裡來驗證一個人是否孝順。連動物都有所謂的五常之性,何況是人呢,怎麼能不如動物呢。
天干地支並不是《易經》的主要內容,但是它們的原理也包含在《易經》的思想裡,而且天干地支的源頭其實是在《洛書》之中,因此在講完《洛書》之後接著提到天干地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