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易通說》~ 上卷 (3)
上卷 (3)
1. 兩儀
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於是乎化生兩儀。兩儀者,一陰一陽也。原無形象,今欲擬諸形☯容,則當作,左為陽,右為陰。以北為陽之初生,以南為陰之初起,有此兩儀,而天地萬物皆自此生。故《內經·陰陽應象論》曰:陰陽者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。
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,陰生陽長。陽化氣,陰化形。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陰在內,陽之守,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謹按:人身由一陰一陽,生出三陰三陽,三陰又分手足六經,合於坤之六爻。三陽亦分手足六經,合於乾之六爻。
故人身一小天地,而天地只一陰陽。《內經》又曰:陽為氣,陰為味,則辨藥之性亦自此起。
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曰: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謹按:藏精、衛外,皆是言人身陰陽之功用,惟起亟二字,是言起於根源處。亟即古太極之極,言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,起於太極之義。中國聖人言兩儀生於太極,明且確矣。
泰西《舊約書·創世紀》曰:神造天地,其初空虛黑暗,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神將光暗分開了,神稱光為晝,稱暗為夜。此與太極生兩儀之說相合。所明空虛黑暗,即《內經》起亟者也。中國聖人言太極是造分天地之根源,而泰西《創世記》另言有神造天地。夫太極之外,更有何神?宋·周子於太極外再溯無極,《創世記》於天地外另有一神,皆不免於托空。
問陰陽初分之時,究是何物何象?答曰:只是光暗二色而已。問曰:可是冷熱二氣否?答曰:先分光暗,後分冷熱。譬如侵晨有光而不熱,黃昏已暗而不冷,則知先有光暗,後有冷熱。
白話文:
[兩儀]
太極運動時產生了陽,靜止時產生了陰,從而形成了兩種基本元素,我們稱之為兩儀。這兩儀,就是陰和陽。原本它們沒有具體的形象,如果要以形象來描述,可以說左邊是陽,右邊是陰。北方被視為陽的起源,南方則被看做陰的開始。有了這兩儀,天地萬物才得以生成。
因此,《內經·陰陽應象論》中提到:陰陽,是萬物的基礎,變化的根源,生命的起點和終結。
積累的陽形成了天空,積累的陰形成了大地。陰代表靜止,陽代表活躍,陰孕育生命,陽促進成長。陽轉化為氣,陰轉化為形。陰陽,就像血液中的男性和女性成分。左右兩側,是陰陽流動的通道。水和火,是陰陽的表現形式。陰在內,守護著陽;陽在外,指引著陰。
人的身體是由陰和陽組成的,進而生出三陰三陽,這些再進一步分化為手和腳的六條經脈,對應著坤卦的六爻。三陽同樣分化為手和腳的六條經脈,對應著乾卦的六爻。
因此,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天地,而天地也只是陰陽的顯現。《內經》又提到:陽代表氣,陰代表味道,由此可以分辨藥物的特性。
《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指出:自古以來,與天相通的,是生命的本源,而這個本源就是陰陽。陰,儲存精華並激發活力;陽,保護外圍並確保穩定。
儲存精華和保護外圍,都在講述人體陰陽的功能。其中,“起亟”二字,特別強調了起源的重要性。“亟”在古代指的是太極的極限,表示陽根植於陰,陰根植於陽,都源自太極。中國的聖賢清楚而準確地表明,兩儀是由太極衍生而來。
西方的《舊約書·創世紀》描述:上帝創造了天地,起初是空虛和黑暗的,上帝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上帝把光明和黑暗分開,他把光稱為白天,把暗稱為夜晚。這與太極衍生兩儀的概念相符。那裡的空虛和黑暗,就相當於《內經》中所說的“起亟”。中國的聖賢認為太極是創造天地的根本,而《創世紀》則提到了另一個神創造天地。然而,在太極之外,還能有什麼神呢?
宋代的周敦頤在太極之外追溯到無極,而《創世紀》在天地之外另設了一個神,這似乎都是在憑空假設。
有人問,陰陽最初分離時,究竟是什麼物質或現象?回答是:只有光明和黑暗兩種顏色。再問:是否是冷熱兩種氣體?回答:先有光明和黑暗,然後纔有冷熱。例如,清晨有光但不熱,黃昏已經黑暗但不冷,這說明先有光明和黑暗,然後纔有冷熱。
2. 四象
既有陰陽互相感召,陽育陰,陰含陽,泰西名為發力,又名吸力、攝力,互相吸攝。於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故陰陽二氣又分為四,名曰四象。凡此四端,尚元定形,未可以圖寫之。今欲擬諸形容,則當作,此圖☯並非實象,不過以左為陽,而陽中又有陰;以右為陰,而陰中又有陽,略寫四象之意。閱者幸勿拘執。
邵康節有平方圖,於四象之理尚能形容,今附如下。
白話文:
既然存在陰和陽兩種力量相互吸引,陽氣孕育陰氣,陰氣內涵陽氣。西方稱這種力量為引力,又叫吸力或攝力,兩者相互吸引攝取。因此,在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所以,陰陽兩氣又進一步分化成四種氣象,被稱為四象。這四種氣象還沒有固定的形態,無法用圖畫具體呈現。現在如果要形象地描繪,應該像這個圖案☯一樣,雖然並非真實的景象,只是把左邊當做陽,而在陽中又有陰;把右邊當做陰,而在陰中又有陽,大體表達出四象的概念。讀者請不要過於拘泥於圖像的具體解釋。
邵康節有一個方形圖,對四象的原理也能做出形象的描繪,現在附在下面。
(注:因原文中所提及的圖像和邵康節的平方圖並未提供,所以無法進行翻譯。)
3. 先天八卦
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由八卦生六十四卦。邵子皆有圖,茲不具錄。
既有四象,於是變生八卦。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也。今將邵子之圖列於下端。
上圖下二位,一陰一陽為兩儀。中四位,太陽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為四象,由四象而生出八卦上八位。乾、兌、離、震為陽之所生,巽、坎、艮、坤為陰之所生。又以乾、兌生於太陽,離、震生於少陰,巽、坎生於少陽,艮、坤生於太陰。次第相生,序列其數,則為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之數也。後人以先天二字,與《易經》先天弗違,後天奉若,義不相合,遂詆其非。
然考八卦,實有先後二義,位次各有不同。雖天字之名不甚賅洽,不得謂卦無先後也。故《繫辭》天地定位二章,在帝出乎震章之前,足見帝出乎震章是言後天卦,當在後;天地定位章是言先天卦,當在前也。
推衍八卦之序,而知人之初胎在母腹中,第一月只是一點元陽之氣以應乾一,有氣即有液;第二月氣又化液以應兌二,主澤液;第三月氣澤合化為熱以應離三;第四月振振而動以應震四,既震動則有呼吸,象風氣;第五月子隨母氣有呼吸以應巽五;第六月胎水始盛以應坎六;第七月子之腸胃已具以應艮七,主中土;第八月肌肉皆成以應坤八。形體俱全,故凡懷孕逾八月生者,其子易養,不滿八月則子難養。
今醫遇人體弱,以為先天不足,所謂先天,即指胎元而言。
再按:人在胎中先生頭,為乾一;次生肺,為兌二,次生心,為離三;次生肝膽,為震四、巽五;次生腎,為坎六;次生腸胃,為艮七;次生肌肉,為坤八。西醫剖視,大略如此,頗合先天八卦之象。
數者,所以紀氣也。苟無其氣,則數只空名,非造化之確數矣。有如先天八卦之數,皆實有其氣可憑。乾居一數者,蓋肇造天地之先,太極初分,先有天陽,只一點光氣而已,故乾居一數,有此一點光氣。次有潤澤之氣,故兌澤居二。光澤二氣合化為熱,於是生火,故離火居三。
火氣發則震動,故震居四。有發動即有往來,是生風氣,故巽風居五。雷動風散,雨水斯降,故坎水居六。有流即有止,有水即有山,故艮居七。山水具而地體成,故坤地居八。古人未有此說。余覽泰西《舊約書·創世紀》云:神造天地之始,空虛無物。神曰: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此即《易經》先天卦乾居一數之義。摩西耶穌出於西土,未讀中國《易經》,其言創世,先言有光,恰符乾一之數,非聰明絕世,安能言此。惜其說出於想像,不能次第推詳,故其後言神要有水,要有火,要有山,要有地,與《易》之序不合。揆之造化,次第未符。不如中國聖人所列先天八卦,次第相生,與造化絲毫不差。
白話文:
兩儀產生四象,四象產生八卦,由八卦產生六十四卦。邵雍的著作中都有相關的圖示,這裡就不一一列出。
有了四象,就接著產生了八卦。這就是邵雍所說的先天八卦。現在將邵雍的圖示列在下面。
圖的上下兩位,一陰一陽,代表兩儀。中間四位,太陽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,代表四象。四象再衍生出圖上方的八位,也就是八卦。乾、兌、離、震是由陽氣所生,巽、坎、艮、坤是由陰氣所生。其中,乾和兌生於太陽,離和震生於少陰,巽和坎生於少陽,艮和坤生於太陰。它們按照順序相生,排列的數字是: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,這就是邵雍所說的先天八卦的數。後人認為「先天」這兩個字,和《易經》中「先天弗違,後天奉若」的含義不符,所以批評這種說法不對。
然而,研究八卦,其實有先後兩種含義,它們的排列順序各有不同。雖然「先天」這個名稱不完全恰當,但不能說八卦沒有先後之分。《繫辭》中「天地定位」這章在「帝出乎震」這章之前,就足以證明「帝出乎震」說的是後天卦,應該放在後面;而「天地定位」說的是先天卦,應該放在前面。
推演八卦的順序,可以知道人在母親腹中最初的狀態:第一個月只有一點元陽之氣,對應乾一,有氣就產生液體;第二個月氣又化為液體,對應兌二,主要產生澤液;第三個月氣和澤液結合化為熱,對應離三;第四個月開始震動,對應震四,震動後就有了呼吸,像風一樣;第五個月胎兒跟隨母親的呼吸,對應巽五;第六個月胎兒體內的水分開始增多,對應坎六;第七個月胎兒的腸胃形成,對應艮七,主管中土;第八個月肌肉發育完成,對應坤八。這時形體完備,所以懷孕超過八個月出生的孩子容易養活,不足八個月出生的孩子難以養育。
現在醫生遇到體弱的人,會認為是「先天不足」,這裡說的「先天」,指的就是胎兒的元氣。
另外,人在胎中先生頭,對應乾一;接著生肺,對應兌二;接著生心臟,對應離三;接著生肝膽,對應震四和巽五;接著生腎,對應坎六;接著生腸胃,對應艮七;接著生肌肉,對應坤八。西醫解剖觀察的結果,大致也是這樣,這很符合先天八卦的現象。
數字是用來記錄氣的。如果沒有那種氣,數字就只是空名,並不是造化真實存在的數。像先天八卦的數,都是有真實的氣可以依據的。乾之所以排在第一位,是因為開天闢地之初,太極剛分開時,先有陽氣,只是一點光氣,所以乾排在第一位,代表這一點光氣。接著產生潤澤之氣,所以兌澤排在第二位。光和澤兩種氣結合化為熱,於是產生火,所以離火排在第三位。
火氣散發就會震動,所以震排在第四位。有了發動就會有往來,於是產生風,所以巽風排在第五位。雷動風散,雨水就會降落,所以坎水排在第六位。有流動就會有靜止,有水就會有山,所以艮排在第七位。山和水都有了,大地就形成了,所以坤地排在第八位。古人沒有這樣的說法。我讀到西方《舊約聖經·創世紀》中說:神創造天地之初,空虛一片,沒有任何東西。神說: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這就是《易經》先天卦乾排在第一位的含義。摩西和耶穌是西方人,沒有讀過中國的《易經》,他們說創世時先有光,恰好符合乾一的數,如果不是絕頂聰明,怎麼會這樣說呢?可惜他們說的只是想像,不能按照順序詳細推論,所以他們後面說神要有水,要有火,要有山,要有地,就和《易經》的順序不一致了。按照造化的規律,次序不對。不如中國聖人所列的先天八卦,按照順序相生,和造化的規律絲毫不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