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八味丸說

君子觀象於坎,而知腎中具有水火之道焉。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,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。今人入房盛,而陽事易舉者,陰虛火動也。陽事先痿者,命門火衰也。真水竭,則隆冬不寒。真火息,則盛夏不熱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陽虛則外寒,陰盛則內熱。陽盛生外熱,陰盛生內寒。

白話文:

有智慧的人能從坎卦(水火相濟的卦象)中,洞悉腎臟具有水火相濟的道理。一陽處於兩個陰爻之間,形成坎卦,這象徵著人類與天地萬物都是陰陽協調的。

現在的人 房事頻繁,容易勃起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旺盛。陽痿則是由於腎門之火衰弱。腎水枯竭,即使在嚴冬也不會感到寒冷。腎火熄滅,盛夏也不會感覺炎熱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中說:陽虛就會感到外寒,陰盛就會產生內熱。陽氣過盛會產生外熱,陰氣過盛則會產生內寒。

蓋陰陽或偏,則畏寒畏熱,此之謂病。若隆冬不寒,盛夏不熱,則是陰陽充足之候,去天神不遠矣。豈反是真水真火已竭,為將死之人乎?是方也,熟地、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皆濡潤之品,澤瀉、茯苓、丹皮,俱不得為潤藥。所以能壯水之主。肉桂、附子辛潤之物,能於水中補火,所以益火之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陽失衡,就會怕冷或怕熱,這就叫做生病。如果在隆冬不覺得冷,在大夏天不覺得熱,那麼這是陰陽充足的時候,距離成為神仙也不遠了。難道相反的情況是真水真火已經耗盡,即將死去的人嗎?這個時候,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這些都是滋潤的藥材,而澤瀉、茯苓、丹皮,都不算作滋潤的藥物。因此可以增強水的力量。肉桂、附子這些辛溫滋潤的藥物,可以在水中補充火,所以能增益火的力量。

水火得其養,則腎氣復其天矣。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即此方也。蓋益脾胃,熟地、萸肉並不能益脾胃。而培萬物之母,其利溥矣。

白話文:

水和火得到滋養,那麼腎氣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。滋養火氣的根源,用來消散陰影翳障,就是這個方子。因為滋養脾胃,熟地和萸肉並不能滋養脾胃。而培育一切事物的根本,它的好處廣溥遠大。

2. 相火龍雷論

火有人火,有相火。人火者,所謂燎原之火也,遇草而焫,得木而燔。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雷火也,得濕則焫,遇水則燔。不知其性,而以水折之,以濕攻之,適足以光焰燭天,物窮方止矣。識其性者,以火逐之,則焰灼自消,炎光撲滅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兩種火:人火和相火。

人火就像燎原之火,遇到草木就會燃燒。可以通過濕敷、用水澆滅,或者直接撲滅,用黃連等藥物可以控制。

相火就像雷電之火,遇到濕氣會燃燒,遇到水會爆發。如果不知道它的特性,而用濕水來撲滅,只會讓火勢更加猛烈,直到物體被燒光才會停止。

如果瞭解相火的特性,用火攻火,就能讓它自行熄滅,火光也會消失。

今人率以黃柏治相火,是水滅濕伏,龍雷之火愈發矣。龍雷之火,每當濃陰驟雨之時,火焰愈熾,或燒燬房屋,或擊碎木石,其勢誠不可抗。惟太陽一照,火自消滅。此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之,一驗也。桂、附引火歸原,引之下達耳。是補龍雷之火,非滅之也。不顧文理,專以大言以惑愚人耳!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大多用黃柏來治療相火,這就像是用水去滅濕氣,反而會讓龍雷之火更加旺盛。龍雷之火,在陰天或是暴雨的時候,火焰會更加猛烈,有時候會燒毀房子,有時候會擊碎木石,這種情況確實是無法抵抗的。只有太陽一出來,火自然就會熄滅。這就是得到水反而更旺,得到火反而會滅,這是一個驗證。肉桂、附子是把火引回原處,引導它向下。這是補充龍雷之火,而不是滅火。不考慮道理,只是用誇大的言詞來迷惑愚昧的人罷了!

3. 陰虛發熱論

世間發熱類傷寒者數種。至於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真陰既傷,則陽無所附,故亦發熱。其人必面赤煩躁,口渴引飲,骨痛脈數而大,或尺數而無力者是也。惟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世襲相因,屢用不效,何耶?蓋因陰字認不真,誤以血為陰耳。

白話文:

患有發熱類型傷寒的人有很多種。對於勞心好色的人來說,內在真陰受到損傷,真陰受損後,陽氣就沒有了寄託,所以也會發熱。這類人通常表現為面紅、煩躁、口渴、欲飲,骨痛脈搏又急又有力,或者脈搏出現尺部數而無力的情況。只有丹溪提出了補充陰氣的說法,他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,這是用補血的藥物來補充不足的血。世世代代相傳,此方屢用不效,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對於“陰”字的理解不正確,錯誤地把血當成了陰。

當作腎中之真陰,即先天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王太僕先生注云:大寒而盛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大熱而盛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又云:倏忽往來,時發時止,是無火也。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水也。

白話文:

腎中的精氣屬於真陰,也就是先天之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所有的寒症而有熱,從陰氣中求取治療的方法;所有的熱症而有寒,從陽氣中求取治療的方法,這就是所謂「取其同類」。王太僕先生注釋說:嚴寒盛重,熱藥治療不熱,是因為沒有火氣。酷熱盛重,寒藥治療不寒,是因為沒有水氣。又說:忽冷忽熱交替出現,時常發作時常停止,是因為沒有火氣。白天出現症狀晚上消失,晚上出現症狀白天消失,隨著時間發作,是因為沒有水氣。

當求其屬而主之。無火者,宜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。無水者,宜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必須六味、八味二丸,出入增減,以補真陰,此又自造王太僕語而誤者。諸寒之五句出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王注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曰求其屬也。只此五句是原文,余俱增出者注之意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時,應尋找並調整主導的元素。若體內缺乏熱力(火),則應滋補其本源,以消滅陰邪的籠罩。若體內缺乏水分(水),則應壯大其主導地位,以鎮壓過度的陽光。在這過程中,可以使用六味或八味的藥丸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添加或減少,以補充真正的陰氣。這部分內容來自王太僕所著書籍,但有誤解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的五句話是原典,其他的都是注釋者的理解與擴展。

寒性病症的五句話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王太僑的注釋為:滋補火源,以消滅陰邪;壯大水的主導地位,以控制過度的陽光。所以這就是尋找其屬性的意思。這五句是原典的核心,其他的都是注釋者所加的解釋。

蓋謂熱病以寒藥治其熱,熱宜自退,乃熱仍在,此不可以驅,當於陰分增益其水以配火,則陰盛而陽自伏。不用瀉而用補,所謂壯水之主也。寒病以熱藥治其寒,寒自宜已,乃寒仍在,此不可以驅,當於陽分增益其火以配水,則陽旺而陰自衰。亦不用瀉而用補,所謂益火之源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:

  • 熱性疾病用寒藥治療,熱氣應該自然消退,但熱氣如果仍然存在,則不能用驅趕的方式。此時應在陰液部分增加津液以平衡火氣,讓陰液旺盛,陽火自然就會消退。因此不用瀉法,而是使用補法,也就是「壯水之主」的方法。
  • 寒性疾病用熱藥治療,寒氣應該自然消退,但寒氣如果仍然存在,則不能用驅趕的方式。此時應在陽氣部分增加火力以平衡寒氣,讓陽氣旺盛,寒氣自然就會消退。因此不用瀉法,而是使用補法,也就是「益火之源」的方法。

何等明白!下文即接云: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明指心為陽,腎為陰,即經文司天運氣以心為火,腎為水之說,並不指腎中之陰陽也。專指腎言,已屬不倫,又造出無數亂道,且接出必須六味、八味丸一句,似亦是王太僕之言,何等荒唐!自此說行,人竟以益火之源二句鑿鑿指腎經言,而六味、八味真王太僕以來不易之神方矣。嗚呼!豈不冤哉!屢用屢效。

白話文:

這有多麼明顯啊!下文接著說:只要滋補心陽,寒邪也能疏通,強壯腎陰,熱邪尚且可以。這明確指出心為陽,腎為陰,也就是經文中所說的司天運氣,以心主火,以腎主水,並不涉及腎臟自身的陰陽。只專門談論腎臟,本來就說不通,卻又製造出無數的歪理邪說,而且接著說必須使用六味、八味丸,這似乎也是王太僕的說法,真是荒唐透頂!自從這個說法流傳開來,人們竟然以滋補火之源這句話直接指腎經,而六味、八味也確實是自王太僕以來不變的靈丹妙藥了。唉!難道不冤枉嗎?屢試屢效。

若有產後,及大失血後,陰血暴傷,必大發熱,亦名陰虛發熱。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。若以涼藥正治立死,正所謂象白虎湯證,誤服白虎湯必死。當此之時,偏不用四物湯,有形之血,不能速化,幾希之氣,所宜急固,須用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來。血脫氣亦脫,故急固其氣不使脫盡,乃可用大補之劑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生產後或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嚴重受傷,必定會發高燒,這稱為「陰虛發熱」。這裡的「陰」是指氣血的陰分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直接治療,必會危及生命。例如白虎湯證,誤服白虎湯必死無疑。這種情況下,反倒不能使用四物湯,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生成,而稀少的氣血非常需要緊急固護。因此,應該使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讓無形的氣血轉化為有形的血液。因為血液流失,氣血也會流失,所以要緊急固護氣血,使之不至於徹底流盡,這樣才能使用大補的藥物。

非始終用參,亦非一用參而不必服藥也。若云生出,非但緩不及事,且全失用參之義矣。此陽生陰長之妙用,不可不知也。或問曰:子之論則詳矣,氣虛血虛,均是內傷,何以辨之?予曰:悉乎子之問也。蓋陰虛者,面必赤,無根之火,戴於上也。若是陽證,火入於內,面必不赤。

白話文:

並不是一直服用人參,也不是隻服用人參而不必服其他藥。如果說(只服用人參)能夠生津,不僅緩不濟急,而且完全失去了用人參的意義。這是一種陽生陰長的妙用,不可不知。

有人問道:您的論述很詳細,氣虛血虛都是內傷,如何區分呢?我說:您問得很好。陰虛的人,面部一定發紅,這是浮火上升於上。如果是陽證,火氣侵入體內,面部一定不會發紅。

實熱之證,陽明火旺,面固赤。腎火上浮,面亦赤。何雲陽證無面赤者?其口渴者,腎水乾枯,引水自救也。陽明證口渴最甚。但口雖渴,而舌必滑,脈雖數,而尺必無力,甚者尺雖洪數,而按之必不鼓,此為辨耳。雖然,若問其人曾服過涼藥,脈亦有力而鼓指矣。戴復庵云: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,火鬱也,宜升,虛人敗證,總無升法,云宜溫則得矣。

宜補。切忌寒涼,犯之必死。臨證更宜詳辨,毫釐之差,枉人性命,慎哉。

白話文:

實熱證狀

證實熱盛的徵兆是:陽明經火氣旺盛,臉色深紅。腎臟虛火上炎,也會出現臉紅。為什麼說陽證不會出現臉紅?這是因為:

  • 口渴的人是腎水枯竭,腎臟會引水來救急。陽明經證的人口渴最嚴重。
  • 但是,雖然口渴,舌頭一定會濕滑。雖然脈象快速,但尺脈一定無力。嚴重時,即使尺脈洪大快速,按壓時也不會鼓動。這一點是辨別陽證的關鍵。

但是, 如果詢問患者是否服用過寒涼藥物,脈象就有力而且跳動明顯。戴復庵說:服用寒涼藥後脈象反而加快,是因為火氣鬱結。這時應該用升提的方法治療。對於虛弱的人來說,不能用升提法,只能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