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砭》~ 卷上 (7)
卷上 (7)
1. 陰陽論
陰陽之理,變化無窮,不可盡述,姑舉其要者言之。夫言陰陽者,或指天地,或指氣血,或指乾坤,此對待之理。其實陽統乎陰,天包乎地,血隨乎氣。故聖人作《易》,於乾則曰大哉,乾元乃統天;,於坤則曰至哉,坤元乃順承天。古人善體《易》義,治血必先理氣,血脫益氣,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。
四物湯本為補血而設,謂不得專用則可,謂不用則不可。如血虛發熱,立補血湯一方,以黃耆一兩為君,當歸四錢為臣,氣藥多而血藥少,使陽生陰長。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,以獨參湯一兩,頓煎服,純用氣藥。斯時也,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所當急固,使無形生出有形。
血驟脫者,氣亦隨之而脫,勢極危殆,故用補氣之藥以固之,使不全脫。然後漸用補血之品,以填之、生之,非謂一時之氣即能生血也。即氣固之後,仍當大補其血而以氣藥佐之,亦非專補氣也。蓋陰陽之要,原根於無也。故曰無名天地之始,忽引老子語,甚覺無謂不倫。生死消長,陰陽之常度,豈人所能損益哉。
聖人裁成天地之化,輔相天地之宜,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,方復而先憂。七日之來未濟,而預有衣袽之備,血脫之後,陰已大虧,尚欲抑之,必使全然無陰而後已耶。且既欲抑之,又何必補氣以生之。蓋扶陽抑陰,又是一義,非補氣不補血之謂。若云聖人扶氣抑血,成何語耶。
總之,此人心理已絕,凡所引證,皆全然不思,隨口亂道,本無足責。所恨者,崇信之人耳。防未然而治未病也。現在血脫而將死,此時救之不暇,便欲防其血太盛而成他病耶。神農嘗藥,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,辛甘酸苦鹹之辨。凡辛甘者屬陽,溫熱者屬陽;寒涼者屬陰,酸苦者屬陰。
陽主生,陰主殺,司命者,欲人遠殺而就生。甘溫者用之,辛熱者用之,使其躋乎春風生長之域,一應苦寒者俱不用。《神農本草》上品藥中寒熱相半。《內經》論司氣勝復,宜寒宜熱亦相半。歷古以來,所傳養生方中,寒熱溫涼亦間雜互用,此有目所共見。乃敢肆然曰:一應苦寒俱不用。
此真喪心之語。據所云:則《神農本草》宜只載溫熱諸品,其餘俱編入毒藥條內,禁用可也。要之服藥原是治病,無病本不必服藥。《內經》云: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菜為充,毒藥攻邪。凡藥用之不當而或太過,皆有毒。故古人謂人參、甘草皆能殺人。惟六淫七情有偏勝,則以藥救之。
且《內經》云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何等明白!乃不問病之何因,而一概禁寒用熱,能不十殺其五耶?不特苦寒不用,至於涼者亦少用。蓋涼者秋氣也,萬物逢秋,氣不長矣。服藥原為治病而設,並非藉以生長氣血也。
白話文:
陰陽的道理,變化無窮,無法全部說盡,姑且只說其中重要的部分。所謂的陰陽,有時指的是天地,有時指的是氣血,有時指的是乾坤,這都是相對的概念。其實陽統管著陰,天包含著地,血跟隨著氣。所以聖人創作《易經》時,在乾卦說「偉大啊,乾的本元統率著天」,在坤卦說「極致啊,坤的本元順承著天」。古人善於體會《易經》的道理,治療血病一定先調理氣,血大量流失要補氣,所以有補血不一定要用四物湯的說法。
四物湯本來是用來補血的,說不應該專用是可以的,但說不用就不可了。例如血虛發熱,設立補血湯這個方子,用黃耆一兩作為主藥,當歸四錢作為輔藥,氣藥多而血藥少,使陽氣生發,陰血增長。又如大量失血,情況非常危急快要斷氣的,用獨參湯一兩,一次煎好服用,純粹使用補氣的藥。這時候,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產生,微弱的氣最需要趕緊固護,使無形的氣產生有形的血。
血突然大量流失,氣也會跟著流失,情況極為危險,所以用補氣的藥來固護它,使氣不至於完全散失。然後逐漸使用補血的藥,來填補、產生新的血液,並不是說一時的氣就能生出血。即使氣固護好之後,仍然應該大量補血,並用補氣的藥來輔助,也不是只專補氣。陰陽的根本,原本根源於無。所以說「無名是天地之始」,突然引用老子的話,感覺非常不恰當不倫。生與死、消與長,是陰陽正常的規律,難道是人可以損害或增益的嗎?
聖人順應天地變化的規律,輔助天地合宜的運行,總是蘊含著扶持陽氣抑制陰氣的細微權衡,在事情還沒發生就先考慮到未來。就像《易經》中說的,在事情還沒成功之前就先準備好了,血大量流失後,陰已經嚴重虧損,還想要抑制它,難道要讓陰完全消失才罷休嗎?而且既然想要抑制陰,又何必補氣來產生陰?扶持陽氣抑制陰氣,這是另外一個道理,並不是說只補氣不補血。如果說聖人扶持氣抑制血,這成什麼話呢?
總之,這個人心理已經完全糊塗了,他所引用的論證,都是完全不加思考,隨口亂說,本來不值得責備。可恨的是那些盲目相信他的人。應該在事情還沒發生就先預防,在疾病還沒產生就先治療。現在血大量流失都快要死了,這時候救都來不及了,卻想要預防血太多而產生其他疾病嗎?神農嘗百草,按照陰陽來區分寒熱溫涼,辛甘酸苦鹹的差異。凡是辛辣、甘甜的,屬於陽;溫熱的,屬於陽;寒涼的,屬於陰;酸苦的,屬於陰。
陽主管生長,陰主管殺伐,主管生命的人,希望人們遠離殺伐而趨向生長。甘甜溫和的藥可以使用,辛辣溫熱的藥可以使用,讓身體進入春風生長的狀態,所有苦寒的藥都不要用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上品藥寒熱各占一半。《內經》談論氣的盛衰,適宜寒熱的也各占一半。自古以來,流傳的養生方中,寒熱溫涼也間雜交互使用,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竟然敢放肆的說:所有苦寒的藥都不要用。
這真是喪心病狂的話。按照他所說的,那麼《神農本草經》應該只記載溫熱的藥材,其餘的都編入毒藥的類別,禁止使用就可以了。總之,服藥本來是為了治病,沒有病本來就不必服藥。《內經》說:五穀用來滋養身體,五果用來輔助,五菜用來充實,毒藥用來攻邪。凡是用藥不當或是太過量,都有毒性。所以古人說人參、甘草也都能夠殺人。只有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有偏頗,才用藥來治療。
而且《內經》說:寒性的病用熱性的藥來治療,熱性的病用寒性的藥來治療,溫性的病用涼性的藥來治療,涼性的病用溫性的藥來治療,說的多麼明白!卻不問病的原因是什麼,而一概禁止用寒性的藥,只用熱性的藥,難道不會十個病人殺死五個嗎?不只是苦寒的藥不用,就連涼性的藥也少用。因為涼是秋天的氣,萬物到了秋天,氣就不生長了。服藥本來是為了治病而設置的,並不是為了藉此來生長氣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