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1)
卷下 (1)
1. 論血證
六淫中雖俱能病血,其中獨寒氣致病者居多,寒氣致病,亦間有之,偏要以此為主,是何肺腸?何也?蓋寒傷榮,風傷衛,自然之理。又太陽寒水,少陰腎水,俱易以感寒。一有所感,皮毛先入。肺主皮毛,水冷金寒,肺經先受。血亦水也,故經中之水與血一得寒氣,皆凝滯而不行,咳嗽帶痰而出。
白話文:
在六種致病因素中,雖然都能導致血病,但其中主要以寒氣導致的最多。其他致病因素偶爾也會引發血病,但我們現在主要討論寒氣致病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寒氣傷及榮氣,而風氣傷及衛氣,這是自然規律。另外,太陽經主水,少陰經也主水,這兩條經絡都容易受寒。一旦受寒,首先侵入皮毛。肺經主皮毛,水性寒涼,所以肺經最先受到影響。血液也是水性,因此經絡中的水和血一旦受到寒氣,就會凝滯不通,導致咳嗽帶痰。
問其人必惡寒,切其脈必緊,視其血中間必有或紫或黑數點,此皆寒淫之驗也。以上數證,熱極之病何嘗無之,一誤則立斃矣。醫者不詳審其證,便以為陰虛火動,而概用滋陰降火之劑,病日深而死日迫矣。余嘗用麻黃桂枝湯而愈者數人,皆一服微汗而愈。蓋汗與血一物也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
白話文:
詢問患者,必定怕冷;把脈,必定脈象緊繃;查看血液,中間必定有紫黑點點,這些都是寒邪侵襲的徵兆。上述症狀,熱病極盛時也可能出現,稍有差錯,就會立刻死亡。如果醫師未仔細察覺這些徵兆,便誤以為是陰虛火旺,而擅自使用滋陰降火的中藥,病情會越來越嚴重,直到死亡。我曾經用麻黃桂枝湯治癒了許多這樣的患者,他們服用後大多微微出汗就痊癒了。因為汗液和血液本為同源,奪走血液的人就沒有汗液,奪走汗液的人就沒有血液。
此二語出《靈樞·營衛生會論》,專為汗血一類,故脫血之人不可再發其汗,汗多之人不可再去其血。乃反引為脫血者,必要出汗之證。其顛倒至於此極,而呂氏偏以至理二字贊之。癡人說夢,深信不疑,真可憐也。余讀《蘭室秘藏》而得此意,因備記以廣其傳。
白話文:
這兩句話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論》,專門針對失血一類的情況,所以失血的人不能再發汗,出汗過多的人不能再去血。然而,現在卻反其意而行,認為失血者一定要發汗證明。這顛倒錯誤到了極點,而呂氏卻偏用「至理」二字來讚揚。這些說夢話的糊塗人,深信不疑,真是可憐。我讀《蘭室祕藏》時得到這個意思,所以把它記錄下來,以便廣為流傳。
麻黃桂枝,人參、麥冬、桂枝、當歸、甘草、黃耆、白芍、五味子。此方出東垣《蘭室秘藏》治吐血門,寒鬱為火而得吐血證者,仍從表散,原有此理,但亦須有先後次序。即使一方之中欲兼顧本原,亦須擇其兩不相礙。古人曾有合用者,用之始不害制方之義。乃散者斂者,寒者熱者,上者下者,輕者重者,表者里者,燥者潤者一齊並用,將使此劑何所適從哉!蓋藥味既亂,生人固難,殺人亦不易。服之,人或不至於死而竟愈,亦間有之。但古聖立方,原有定法,最為嚴謹。至唐人專重藥性,規矩略寬,然古法仍不甚失,至宋末猶有存者。自東垣出而法度乃遂蕩然,特功夫頗深,自成一家,推崇已久,有言不信。惟願天下後世將《內經》及《金匱》、《傷寒》等書,沉潛參究,有得於心,自能明辨其是非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桂枝湯,含有:人參、麥冬、桂枝、當歸、甘草、黃耆、白芍、五味子。這個方劑出自東垣的《蘭室祕藏》,用於治療吐血,是因寒氣鬱結化火而引起的吐血癥狀。從表散來治療,仍然符合這個道理,但應有先後次序。即使一方中想要兼顧本源,也應選擇兩者不相衝突的藥材。古人曾有這樣合用的案例,用之初不違背配方的原則。可是,散的藥材和收斂的藥材、寒性的藥材和熱性的藥材、上的藥材和下的藥材、輕的藥材和重的藥材、表的藥材和裏的藥材、燥性的藥材和潤性的藥材全部一起使用,會讓這劑藥如何作用呢?藥味混雜,對活人難以奏效,要殺人也不容易。服了這劑藥,有人也許不至於死亡而竟然痊癒,也有這樣的案例。可是,古聖人立方,原本有既定的法則,是最為嚴謹的。到了唐朝,人們專重藥性,規矩稍稍放寬,但古法仍不至於大失,到了宋朝末年還有流傳。自東垣出現之後,法度才完全蕩然無存。他功夫特別深,自成一家,推崇已久,有人說不相信。只希望天下後世之人能沉潛參究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、《傷寒》等書,從中有所領悟,就能自己明辨是非了。
客曰:吐血可用辛熱,為扶陽抑陰,始聞命矣。然復有真陰真陽之說,可得聞乎?曰:世之言陰陽,氣血盡之矣。誰則云然?豈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乎。陰陽屬二氣,水火屬五行,豈有二氣反根五行者。吾所謂水火又非心腎之謂,人身五行之外,另有一無形之火、無形之水,流行於五臟六腑之間。陰陽二氣,《內經》言之不一。
白話文:
病人說:吐血可以用辛熱之藥,因為這樣可以扶助陽氣,抑制陰氣,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。但是,還有關於真陰真陽的說法,可以請教一下嗎?
醫生說:世人所說的陰陽,不過是指氣血而言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難道不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源,水是陰血的根源嗎?陰陽屬於二氣,水火屬於五行,怎麼會有二氣和五行相反根源的情況呢?我所說的這個水火,並不是指心和腎,在人體的五行之外,還有一種無形的火和無形的水,在五臟六腑之間流動。至於陰陽二氣,《內經》中對它們的說法並不統一。
謂之氣,自然無形,謂之水火,則有形矣。乃又云無形之水火,故作玄妙之談以欺世,其實只見其支離耳。惟其無形,故人莫知。試觀之天,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。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。日月未嘗無形。如星家看五行者,必以太陽、太陰為主,然此無形之水火,又有一太極為之主宰,將辛熱之藥補太極,恐尚遠涉。則又微乎微矣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氣」,本質上是無形的。而所謂的「水火」,則是有形的。但是他們又主張「無形的的水火」,這是一種玄妙的說法,用來欺騙世人,實際上只是支離破碎的理論罷了。正因為它是無形的,所以人們都無法得知它的真面目。
我們可以觀察天空,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會隨著太陽運行。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會隨著月亮而起。日月總是有形的。就像星象家觀察五行一樣,他們必然以太陽和月亮為依據。然而,這個無形的「水火」,又有一個「太極」作為主宰。用辛熱的藥物來滋補太極,恐怕還相去甚遠。可見其理論的虛無縹緲。
此天地之正氣,而人得以生者,是立命之門,謂之元神。無形之火,謂之元氣;無形之水,謂之元精。寄於兩腎中間,故曰:誰如此亂道?五臟之中,惟腎為真。餘臟皆假,有是理乎?此真水、真火,真陰、真陽之說也。又問曰:真陰真陽與血何干乎?曰:子但知血之為血,而不知血之為水也。
白話文:
天地間的正氣,是人得以生存的根本,這是立命的關鍵,稱為元神。無形的火氣稱為元氣,無形的水液稱為元精。它們寄存在兩個腎臟中間,因此有「誰能如此胡亂說?五臟之中,只有腎纔是真正的根本。其他臟腑都是假的,難道有這種道理嗎?」的說法。這就是真水、真火、真陰、真陽的道理。又有人問道:真陰真陽與血液有什麼關係?我說:你只知道血液是血液,卻不知道血液也是水。
人身涕、唾、津、液、痰、汗、便、溺,皆水也。獨血之水,隨火而行,故其色獨紅。腎中之真水乾,則真火炎,血亦隨火而沸騰。腎中之真火衰,則真水盛,血亦無附而泛上。從未聞有真水盛而得病者。火無附而升,理之所有,水亦無附而升,非笑談乎!水之為物,何必有附也。
惟水火奠其位,而氣血各順布焉,故以真陰真陽為要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鼻涕、唾液、津液、排泄物、痰液、汗液、大便、小便都是水。只有血液中的水,會隨著能量而運行,所以它的顏色是鮮紅的。
腎臟中的精華之水(腎陰)耗竭,那麼精華之火(腎陽)就會旺盛,血液也會隨著精華之火而沸騰。腎臟中的精華之火衰退,那麼精華之水就會旺盛,血液也會因為沒有依附而上浮。
從來沒有聽說過,精華之水旺盛而致病的。精華之火沒有依附而上升,這是正常的道理,精華之水沒有依附而上升,這難道不是笑話嗎!水這種東西,何必一定要有依附呢?
薛立齋遇張東谷談命時,出中庭吐血一二口,云:久有此證,遇勞即發。余意此勞傷肺氣,其血必散,視之果然,與補中益氣湯,加門冬、五味、山藥、熟地、茯神、遠志,服之而愈。呂氏云:此證今人必混入歸脾矣。看古人分明不苟處。勞傷肺氣吐血,用歸脾湯間或有之,但斷斷不用補中益氣耳。
白話文:
薛立齋在與張東谷討論命理時,突然到中庭咳出一兩口血,說:「我這毛病很久了,一旦勞累就發作。」我猜測他的勞累傷到肺氣,導致肺氣虛弱,血液散亂,檢查後果然如此。我於是開了補中益氣湯給他,並加了門冬、五味子、山藥、熟地、茯神和遠志。他服用後就痊癒了。
呂氏說:「現在的人一定會把這個證型誤認為是歸脾湯的證型。」但古人對於處方可是很嚴謹的。勞傷肺氣引起的吐血用歸脾湯治療偶爾會有效,但是絕對不會用補中益氣湯。
況補中益氣湯中門冬、五味、熟地與升、柴同用,惟薛氏效法東垣者有之,於古人制方之義全失。謬種流傳,至趙氏等而極,真堪痛心者也。或云:既如此不通,何以服之有效?蓋制方與選藥原屬二道,苟其藥不盡與病相反,一味合宜,即有小效。但藥是而不成方,或不能速愈,或不能全愈,或愈而有弊耳。
白話文:
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門冬、五味子、熟地黃與升麻、柴胡,只有薛己是效仿東垣派的,然而這做法完全違背前人製方用藥的原則。這種錯誤的用法廣為流傳,發展到趙紀等人的做法最為極端,這實在令人痛心。有些人說:既然如此不對,為何服用後還有效?這是因為製方與選藥本來是兩回事。只要所選的藥物與病情不太相衝突,只要都適應病情,那麼就會有一定效果。但是,單有適當的藥物並不代表配方合理,可能無法快速治癒疾病,或無法完全治癒,甚至可能會治理後留下後遺症。
非謂制方無法,人參竟不補,附子竟不熱也。惟急證、危證、大證、奇證,緊要關頭而制方有乖,則徒有害而無益。學者豈可因其有小效,而遂奉為章程耶。且安知無陰受其害而不覺者,亦安知無明受其害而諱言者。
白話文:
並非說制定藥方沒有法則,而是說人參並非總是有補益作用,附子也並不總是溫熱的。只有在緊急、危重、嚴重、罕見的疾病,在緊要關頭制定藥方時稍有偏差,才會徒增危害而無益。學醫者難道可以因為它有小效,就奉為定律嗎?而且怎麼知道沒有暗中受到它的傷害而不自知的呢?又怎麼知道沒有明知受到它的傷害卻隱瞞不說的呢?
2. 論八味丸
八味丸,治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致脾胃虛寒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下元衰憊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等證。熟地、山藥、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肉桂、附子。按:八味載於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,凡五見:一見於第五篇,云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。再見於第六篇,云虛勞腹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氣丸主之。三見於第十二篇,云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腎氣丸主之。四見於第十三篇,云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飲一斗,小便亦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五見於第廿二篇,云婦人轉胞,不得溺,但利小便則愈,腎氣丸主之。觀此五條,皆瀉少腹膀胱寒濕之疾為多。蓋腎者,水臟,凡水病皆歸之,故用茯苓、澤瀉、山藥等利水之藥。而腎虛惡燥,故又用熟地、萸肉等滋斂之藥。又水為寒邪,故用附、桂等助陽通痹之藥,相濟而相成。總以通腎氣,利小便為主,此八味之正義也。孰知趙氏竟以之為補先天真火,並能補太極之方。不但仲景之所不料,即自古造方者亦不料也。又按:古法只有乾地黃、生地黃,並無熟地。熟地黃乃後人製法,以之入滋補下焦藥中頗為得宜。若入湯劑及涼血等藥,甚屬不合。蓋地黃專取其性涼滑利,熟則膩滯不能流行矣。況外感未消,痰火未除,一概用熟地為害尤甚。加減不依易老,亦不效。今人有加人參者,人參乃是脾經藥,到不得腎經。人參不可加,柴胡獨可加乎?有加黃柏、知母者,有欲減澤瀉者,皆不知立方本意也。加知、柏不知立方之本意,加柴胡獨知立方之本意乎!
白話文:
八味丸,治療命門火氣衰弱,無法生發脾胃之土氣,導致脾胃虛寒,飲食沒有胃口,大便不實(糊狀不成形),下半身虛弱,臍腹疼痛,晚上頻尿等症狀。使用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肉桂、附子。**註解:**八味丸記載在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,出現五次:
-
第一見於第五篇,說是治療腳氣上入少腹而不仁(無知覺)。
-
第二見於第六篇,說是虛勞腹痛,少腹拘緊,小便不順暢者,八味腎氣丸主治。
-
第三見於第十二篇,說是如果短氣有輕微水腫,應該從小便去濕,腎氣丸主治。
-
第四見於第十三篇,說是男子消渴症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小便也排一斗,腎氣丸主治。
-
第五見於第二十二篇,說是婦女轉胞,不能小便,但利小便就能痊癒,腎氣丸主治。觀察這五條,都以治療少腹膀胱寒濕之疾為主。腎臟是水臟,凡是水病都歸屬於它,所以使用茯苓、澤瀉、山藥等利水之藥。而腎虛怕燥,所以又使用熟地黃、萸肉等滋養收斂之藥。而且水會帶來寒邪,所以使用附子、肉桂等溫補通痹之藥,互相配合。總的來說,以通腎氣,利小便為主要目的,這是八味丸的真正道理。誰知道趙氏竟然認為它是補先天真火,還能補太極。不但仲景沒有料到,自古以來造方的醫家也沒有料到。**另外註解:**古代只有乾地黃、生地黃,沒有熟地黃。熟地黃是後人製成的,用在滋補下焦的藥中很適合。但如果用在湯劑及涼血等藥物中,就很不恰當。因為地黃主要取它的寒涼滑利之性,熟了以後就會黏膩滯塞而無法運行。何況外感未除,痰火未消,一概使用熟地黃,害處更大。加減不依據原本,容易變老、也不見效。現在有人加人參,人參是脾經藥,根本到不了腎經。人參不能加,獨獨柴胡可以加嗎?有加黃柏、知母的,有想要減去澤瀉的,這些都是不懂得立方的本意。加知母、黃柏,是不知道立方的本意,加柴胡難道就懂得立方的本意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