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溫病論

治溫病者將如何?予有一法。經曰:不惡寒而渴者是也。不惡寒,則知其表無寒邪矣。曰渴,則知其腎水乾枯矣。溫病非少陰之證,且渴者多屬陽明。何以知其必腎干也。蓋緣其人素有火者,冬時觸冒寒氣,雖傷而亦不甚,惟其有火在內,寒亦不能深入,所以不即發,而寒氣伏藏於肌膚,溫是天氣,非指人之本體也。

白話文:

如何治療溫病?我有一個方法。古籍上說,不畏寒但口渴的人,這就是溫病。不畏寒,說明體表沒有寒氣。口渴,表明腎臟的水液枯竭。溫病不是少陰病症,而且口渴的人大多屬於陽明病症。為什麼確定是腎臟乾枯呢?因為這些人原本就容易上火,冬天時接觸寒氣,雖然會受傷,但也不嚴重,因為體內有火,寒氣無法深入,所以不會立刻發作,寒氣潛伏在肌膚裡。溫是天氣,不是指人體的狀態。

如此說,將無火之人入春便變為寒病耶?是何等人一定生何等病矣?自冬至三四月,歷時既久,火為寒鬱於中亦久,將腎水熬煎枯竭。從無外感之邪,藏於腎中半年而發者。蓋甲木,陽木也,藉癸水而生。腎水既枯,至此時強,木旺無以為發生滋潤之本,故發熱而渴,非有感冒也。

白話文:

如此一來,難道是體內無火的人入春後就會變成寒症嗎?什麼樣的人一定會得什麼樣的病?從冬至開始到三、四月,時間已經很長了,寒氣會積聚在體內很長時間,腎水會被寒氣耗盡。從沒有接觸過外來的邪氣,而是潛伏在腎中半年後才發作。甲木是陽木,需要癸水才能生長。腎水已經枯竭,到了這時候陽氣旺盛,甲木沒有生長和滋潤的基礎,所以會發燒口渴,而不是感冒。

明明說是冬時觸冒寒氣,又云非有感冒。何前後矛盾也。海藏謂新邪換出舊邪,非也。換字何等不通。若復有所感,表又當惡寒矣。予以六味地黃滋其水,以柴胡辛涼之藥舒其木鬱,隨手而應,此方活人者多矣。柴胡為少陽疏散之藥,加入腎經滋補藥中,將引六味入少陽耶?將並柴胡納入少陰耶?制方之義已絕。彼曾駁人參不可入六味中,乃柴胡反可入六味,真喪心之談也。

白話文:

文章明明說冬季是觸犯寒氣而感冒,卻又說沒有感冒。為何前言不搭後語?張海藏認為是新病邪換出舊病邪,也不對。所謂「換」這個字根本講不通。如果真的又受了寒,表症又應該出現畏寒的症狀。我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,又用柴胡這種辛涼藥舒緩肝氣鬱結,隨機應變,用這個方子救過很多人。柴胡是疏散少陽經的藥,加入滋補腎經的藥方中,是要引六味地黃丸進入少陽經嗎?還是要把柴胡納入少陰經呢?這樣配方的原則就完全違背了。張海藏曾經反對把人參加入六味地黃丸中,但柴胡卻可以加入六味地黃丸,真是胡說八道。

予又因此而推廣之。凡久時傷寒者,亦是鬱火證,既是傷寒,何云鬱火?若其人無火,則為直中矣。有火者變為溫病,無火者便是直中,天下竟無傳經正傷寒矣。且直中是至險之證,豈可派定無火人必患此耶。惟其有火,故由皮毛而肌肉而腑臟。傷寒無不由皮毛入者,豈必有火之人為然。

白話文:

我因此推廣這個理論:凡是長期患有傷寒的人,也是鬱火證。既然是傷寒,為什麼說鬱火?如果這個人沒有鬱火,那就直接傳染到了內裡。有鬱火的人會變成溫病,沒有鬱火的人就是直接傳染內裡。天下根本沒有傳經的正宗傷寒。而且,直接傳染內裡是最危險的情況,怎麼能確定沒有鬱火的人一定會患上這種病呢?正因為有鬱火,所以才會從皮毛傳到肌肉,再傳到臟腑。傷寒沒有不從皮毛傳染的,難道只有有鬱火的人才會這樣嗎?

今人皆曰寒邪傳裡,寒變為熱。既曰寒邪,何故入內而反為熱,又何為而能變熱耶?不知即是本身之火,為寒所鬱而不得泄,一步反歸一步,日久則純熱而無寒矣。所以用三黃解毒,解其火也,升麻、葛根即火鬱發之也,三承氣即土鬱奪之,小柴胡湯木鬱達之也。此理甚簡而易,只多了傳經、六經諸語,支離多歧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人們都說寒邪傳入體內,寒氣轉化為熱氣。既然說它是寒邪,為什麼進入體內反而變成熱的,它又是為什麼能變成熱的呢?這是因為這就是人體本身的火氣,因為感寒而被堵塞,不能發散出去,一點一點地向後退縮,時間久了,就變成純熱,沒有寒氣了。所以使用三黃解毒湯,是為了清除火氣;升麻、葛根是為了發散鬱結的火氣;三承氣湯是為了去除阻滯的「土」,小柴胡湯是為了疏導阻滯的「木」。這個道理很簡單明瞭,只是把經脈、六經這些術語加進去了,讓人覺得複雜而有歧義。

傷寒傳經之說,自《內經·熱論》及仲景《傷寒論》諸書相傳以來,數千年守之不變,淺學不能全窺,少有所誤,非殺人即寡效,然無有能出範圍者。今乃敢肆然以為無傳經、六經等法,且譏訕古聖以為支離多歧。此天理絕滅之談,原無足辨,但恐世之崇信者,終無悟日,故又不能已於言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傷寒會沿著經絡傳播,這是一個從《黃帝內經·熱論》和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等著作傳承下來的說法,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不變。淺薄的人不能完全理解這個理論,稍有誤解,就會導致患者死亡或治療效果不佳,但沒有人能跳出這個框架。現在竟然有人肆無忌憚地宣稱沒有傳經、六經等理論,還嘲笑古代聖人說辭支離破碎、歧義紛多。這簡直是違背天理的謬論,原本不值得討論,但擔心世人過於崇信這些謬論,最終無法醒悟,所以不得不說。

凡雜證有發熱者,皆有頭疼項強,目痛鼻乾,脅痛口苦等證,何必拘為傷寒,局傷寒方以治之也。雜證原不必守定傷寒法,但傷寒諸方加減出入,雜證所不能外,惟六味則斷斷無治雜感之理也。余於冬月正傷寒,獨麻黃、桂枝二方作寒鬱治。郁亦增出。其餘但不惡寒者,作鬱火治。

白話文:

任何有發燒的中醫雜症,通常會伴隨頭痛、脖子僵硬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肋骨疼痛和嘴巴苦澀等症狀。不必侷限於將其當成傷寒,而使用固定的傷寒方劑治療。治療雜症不一定限於傷寒的療法,但傷寒的各種方劑可以在加減出入的情況下,應用於雜症的治療。唯有六味地黃丸,絕對沒有治療雜感的效果。

冬天時,我得了正傷寒,只用麻黃和桂枝這兩個方劑當成寒鬱來治療。鬱證也因此而增加。其餘不畏寒的患者,我用鬱火的方法來治療。

鬱火另是一證,非傷寒類也。此二語專為欲用逍遙散而設。此不佞之創論也。聞之者,孰不駭然吐舌。及閱虞天民《醫學正傳》傷寒篇云有至人傳曰:傳經傷寒是郁病。如此亂道,不知是何等至人。餘一見之,不覺竊喜,以為先得我心之同然。

白話文:

鬱火是另外一種疾病,不屬於傷寒類。這兩句話專門是為了用逍遙散而提出的。這是我的創見。聽到的人,誰不驚訝得伸出舌頭。直到讀了虞天民《醫學正傳》的傷寒篇,記載有人傳述:「傳經的傷寒是鬱病。」如此胡說八道,不知道是怎樣的「至人」講的。我一見到這段話,不禁竊喜,認為他跟我想到一塊兒去了。

及考之《內經》,帝曰:人傷於寒而傳為熱,何也?岐伯曰:寒氣外凝,內郁之理,之理二字,何等文理?腠理堅緻,玄府閉密,則氣不宣通,濕氣內結,與濕何涉?中外相薄,寒盛熱生,寒極生熱,改為寒盛熱生,便不接。故人傷於寒,轉而為熱,汗之則愈,則外凝內郁之理可知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皇帝問道:"人因寒冷受傷而後化為熱症,這是為什麼?"

岐伯回答道:"寒氣在體外凝結,導致體內氣血鬱積。'之理'二字,意指什麼道理?當皮膚緊密,內臟封閉時,氣血無法流通,濕氣便會在體內聚集。這與濕氣有什麼關係?寒邪與人體內部交互作用,寒氣過盛會產生熱症,寒氣極盛就會化生熱氣。因此,人因寒邪受傷,轉而化為熱症,發汗後就會痊癒,這說明瞭外凝內鬱的道理。

觀此而余以傷寒為鬱火者,不為無據。故特著郁論一篇。此偽造《內經》,又怪異之極者。《內經·熱論》云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。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帝曰:願聞其狀。下文岐伯即以傷寒傳經及兩感病狀分別言之,明白詳悉,何嘗有外凝內郁等語。

白話文:

觀察這些情況,我才認為傷寒是鬱熱造成的,這並非沒有根據。所以我特別寫了一篇關於鬱熱的論述。這篇《內經》是偽造的,簡直荒謬至極。《內經·熱論》說:人受寒後,就會發熱,儘管熱得厲害也不會死亡。如果同時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病,一定會死。黃帝說:我願意聽聽具體情況。下面岐伯就分別講述傷寒傳經以及兩感病症的狀況,表述得非常清楚詳細,怎麼會有外凝內鬱之說呢?

偽造經文無忌俾已極。至云傳而為熱,尤不懂人事。蓋傷寒第一日在太陽,即已發熱不必傳也,故本經名為《熱論》。今改則字為傳字,彼固不知寒之何以為熱,所以上文造出有火、無火等邪說也。

白話文:

偽造經文,毫無顧忌到極點。更說「傳而為熱」,更是完全不懂常識。因為傷寒第一天在太陽經,就已經發熱,不需要傳導。所以《傷寒論》原本的名稱就叫做《熱論》。現在將「熱」字改成「傳」字,他們根本不知道寒為什麼會變成熱,所以在上文中創造出「有火」、「無火」等錯誤的說法。

2. 郁病論

《內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土鬱則奪之,金鬱則泄之,水鬱則折之。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《內經》五法之注,乃出自張子和,非啟玄舊文,故多誤。無稽之談隨口而出,可怪。予既改釋其誤,又推廣其義,以一法代五法,自古從無一法可代幾法者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肝氣鬱結,應疏通它;心火鬱結,應發洩它;脾土鬱結,應奪取它;肺金鬱結,應洩去它;腎水鬱結,應壓制它。但是,調節它們的氣息,過度的要壓制它,因為它們畏懼這種方式,這就是所謂的瀉法。《黃帝內經》五法註解,是張子和所撰,並不是《啟玄真經》的原有內容,所以有很多錯誤。而這些毫無根據的言論隨口說出,真是令人驚訝。既然我已經更正了它的錯誤,又對它的含義進行了擴展,用單一的法則代替五個法則,自古以來從未有單一的法則可以代替多個法則的。

若爾,此書何止可代五法,直以六味、八味代儘自古以來萬病萬法也。神而明之,屢獲其效,故表而書之。蓋東方先生木,木者生生之氣,即火氣。空中之火,附於木中,木鬱則火亦鬱於木中矣。在木中,則非空中矣。不特此也,火鬱則土自郁,土鬱則金鬱,而水亦郁矣。然則非五郁,乃一郁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真是這樣,這本醫書不僅能代替舊有的五法治療法,直接利用六味、八味藥材就能夠治療自古以來所有的疾病,使用各種療法的疾病。我深切體會到這一點,曾多次收到良好效果,因此特地把它寫下來。木屬東方,木具有生生不息的氣,就是火氣。空氣中的火附著在木頭中,木頭鬱結就會導致火氣也鬱結在木頭裡。在木頭裡,就離開了空氣。不僅如此,火氣鬱結就會引起土氣鬱結,土氣鬱結就會引起金氣鬱結,而水氣也會鬱結。那麼,這並不是五氣鬱結,而是單純的一種鬱結。

此五行相因自然之理,惟其相因也,予以一方治其木鬱,則諸郁皆因而愈。一方者何,逍遙散是也。方中惟柴胡、薄荷二味最妙。蓋人身之膽木乃甲木,少陽之氣,何以只是膽,不是肝?氣尚柔軟,象草穿地,始出而未伸,此時被寒風一郁,何以郁必由寒風?即萎軟抑遏,而不能上伸。不能上伸,則下克脾土,而金水並病矣。

白話文:

這五行相生的道理是自然的規律,正是因為它們相生,所以用一方藥來治療肝木的鬱結,那麼其他鬱結也會因此而痊癒。一方藥指的是逍遙散。方中柴胡和薄荷這兩味藥最妙。因為人體的膽經屬木,是屬甲木的,氣屬少陽。為什麼是膽而不是肝呢?因為氣還是柔軟的,像小草穿地,剛探出頭來還沒有伸展。這個時候被寒風一吹,為什麼寒風一定會導致鬱結呢?因為寒風會導致氣虛萎軟,無法向上伸展。既然氣無法向上伸展,就會剋制脾土,導致金水(肺和腎)也跟著生病。

何以一病並皆病?惟得溫風一吹,鬱氣即暢達。蓋木喜風,肝為風臟,最惡者風,反云喜風。風搖則舒暢,若寒風則畏矣。溫風者,所謂吹面不寒,楊柳風也,木之所喜也。柴胡、薄荷辛而溫者。柴胡、薄荷正驅風之藥,非即風也。真乃亂道。惟辛也故能發散,溫也故入少陽,立方之妙如此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一種疾病可以引起全身症狀?只要一吹到溫和的風,那些鬱滯的氣就會暢通。因為草木喜歡風,而肝臟負責風的運行,最怕的就是風,但是反而說它喜歡風。有風吹過就會舒暢,要是寒風就會害怕。溫和的風,就是指吹到臉上不覺得冷的楊柳風,這是草木所喜歡的。柴胡和薄荷是辛溫的藥物。柴胡和薄荷纔是驅風的藥,它們自身不是風。這纔是真正的醫道。只有辛味的藥才能發散,溫味的藥才能進入少陽經,治病的妙方就在於此。

其甚者,方中加左金丸。左金丸止黃連、吳茱萸二味。黃連但治心火,吳茱萸氣燥,黃連獨非寒藥乎?且肝最畏燥者,以風為燥氣。又燥能傷血也。肝之氣亦燥,同氣相求,故入肝以平木。同氣相求,如何反能平之?木平則不生心火,火不刑金,而金能制木。不直伐木,而佐金以制木,此左金之所以得名也。

白話文:

病情嚴重的時候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左金丸。左金丸只含有黃連和吳茱萸。黃連只能治療心火,而吳茱萸性燥。難道黃連不是寒涼的藥物嗎?而且,肝臟最怕乾燥,而風就是乾燥的氣。此外,乾燥還能傷血。肝氣也屬乾燥,同類相求,因此左金丸可以進入肝臟平息肝木。同類相求,怎麼反而能夠平息呢?肝木平息之後就不會產生心火,心火不會剋制金,而金就能夠制約肝木。不是直接砍伐肝木,而是輔佐金氣來制約肝木,這就是左金丸得名的原因。

此又法之巧者,然猶未也,一服之後,繼用六味地黃加柴胡、芍藥,服之以滋腎水,憚水能生木。此處又要生木,前後顛倒。如此倘生木而心火又旺,銷鑠肺金,左金又無用矣。其意專為要用六味,而鬱證六味斷斷難下,所以立出生木一法來,則六味又為必用之方。作偽心勞亦可憐也。

白話文:

這樣的做法看似巧妙,但是還不夠完善。第一劑藥服用後,接著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和芍藥,服用這些藥物是為了滋養腎水,考慮到水能生木。在這個階段,又需要生木,前後順序顛倒。如果這樣生木,心火又會旺盛,從而消耗肺金,那麼左金也就沒有用了。其用意主要是為了使用六味地黃丸,但是鬱證用六味地黃丸肯定難以治癒,所以才創立了生木這個方法,這讓六味地黃丸又成了必須使用的方劑。這種作偽的心思真是令人可憐。

逍遙散者,風以散之也。地黃飲子者,雨以潤之也。木有不得其天者乎,此法一立,木火之郁既舒。木不克脾土,且土亦滋潤無燥熇之病,金水自相生,予謂一法可通五法者如此。必牽連說下方,可一法代五法,否則又要立一方矣。豈惟是哉,推之大之,千之萬之,其益無窮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是透過風來宣散鬱熱。地黃飲子則是透過雨水來滋潤乾燥。樹木沒有遇不到適當氣候的道理,只要使用這個方法,鬱積的木火就能夠舒緩。木頭不再剋制脾土,脾土也會因為滋潤而沒有燥熱的問題。金水之間自然能夠相生。我認為用一個方法就可以囊括五個方法。一定要牽連其他方劑,纔能夠以一個方法取代五個方法,否則就必須再立一方劑。豈止如此,擴大推論,即使有成千上萬的方法,其益處也是無窮無盡的。

凡寒熱往來,似瘧非瘧,惡寒惡熱,嘔吐吞酸,嘈雜胸痛,胠脅痛,小腹脹悶,頭暈盜汗,黃疸,瘟疫,疝氣,飧泄等證,皆對證之方也。一法可代諸雜病法。推而至於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直中,凡外感者,俱作郁看,一法可代傷寒諸法,余所謂不但一法可代五法,凡天下萬病萬法,俱可代者,誠然哉?誠然哉?嗟乎!古人治病,不但病名之異者各有治法,即一病之中亦千頭萬緒,種種各別,乃竟以一方了之,真喪心病狂之人也。以逍遙散加減出入,無不獲效。

白話文:

凡是發燒發冷反覆發作,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,怕冷怕熱,嘔吐吞酸,胸悶腹脹,兩肋疼痛,小腹脹悶,頭暈盜汗,黃疸,瘟疫,疝氣,拉肚子等症狀,這些都可以用這個方劑來對症治療。一個方法可以代替各種雜病的治療方法。推廣到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了直接針對病症的以外,所有外感疾病都可以看作是鬱結引起的,一個方法可以代替治療傷寒的所有方法,我說的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可以代替五個方法,天下所有的病和所有的方法,都可以代替,這話是真確的嗎?這話是真確的嗎?唉!古人治病,不僅不同病名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即使是一種病,也有千頭萬緒,各種各樣,卻用一個方劑來解決,真是喪心病狂之人啊。只要靈活加減逍遙散,沒有不奏效的。

如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大同小異,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。神而明之,變而通之,存乎人耳。所謂神明變通者,總用六味也。倘一服即愈,少頃即發,或半日或一日又發,發之愈頻愈甚,此必屬下寒上熱之假證。郁病本無此等似熱實寒之證,其所以又轉此語者,專為要用八味也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雖然類似,但都不如這個方劑的效果明顯。神奇而明智地運用,靈活而通達地變化,這些都取決於人。所謂神妙靈活的變化,總是用六味藥。

如果服用一劑後立即痊癒,過了一會兒又發作,或者半日或一日後又發作,而且發作的頻率和程度越來越嚴重,這一定是下寒上熱的假象。鬱病原本沒有這種看似發熱實際上是寒冷的症狀,之所以又轉用這種說法,就是為了特意使用八味藥。

此方不宜復投,當改用溫補之劑。如陽虛,以四君子湯中加溫熱藥;陰虛者則以六味湯中加溫熱藥。甚者尤須寒因熱用,少以冷藥從之。用熱藥冷探之法,不則拒格不入,非惟無益,而反害之。病有微甚,治有逆從,玄機之士,不須予贅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不適合再服用,應該改用溫補的藥物。如果陽氣虛弱,可在四君子湯中添加溫熱藥物;如果陰氣虛弱,可在六味湯中添加溫熱藥物。病情較重的,甚至需要「寒因熱用」的方法,少量使用寒性藥物輔助治療。使用熱藥冷探的方式,如果方法不對,會導致藥物被拒絕吸收,不僅沒有效果,反而有害。病情有輕重之分,治療方法有逆補和從補之別,玄妙的醫術之士,就不需要我多說了。

古方逍遙散,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茯神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

組成:

  • 柴胡
  • 薄荷
  • 當歸
  • 芍藥
  • 陳皮
  • 甘草
  • 白朮
  • 茯苓

呂氏曰:六味加柴、芍,亦立齋法也,合逍遙散,謂腎肝同治。但立齋去芍藥,趙氏單用芍藥為不同。二方同用,萬無此理。薛氏本庸醫之首,經此二人一表章,尤誤之無盡也。

白話文:

呂氏說: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和芍藥,也是齋戒的方法,配合逍遙散使用,目的是同時調理腎臟和肝臟。但是齋戒法要去掉芍藥,趙氏單獨使用芍藥是不同的。同時使用兩種方法,根本沒有道理。薛氏本來就是庸醫之首,經過這兩個人的推薦,更加誤導他人了。

呂氏又曰:以加味逍遙散、六味丸治郁,自薛長洲始也,邪說之宗。然長洲之法,實得之丹溪。越鞠之芎藭,即逍遙之歸芍也;越鞠之蒼朮,即逍遙之白朮也;越鞠之神麯,即逍遙之陳皮也;越鞠之香附,即逍遙之柴胡也;越鞠之梔子,即逍遙之加味也。但越鞠峻而逍遙則和矣,越鞠燥而逍遙則潤矣。

白話文:

呂氏還說:用加味逍遙散、六味丸治療憂鬱症,是從薛長洲開始的,是邪說的根源。然而長洲的方法,實際上是從丹溪學來的。越鞠丸中的川芎、赤芍藥,等於逍遙散中的歸芍;越鞠丸中的蒼朮,等於逍遙散中的白朮;越鞠丸中的神曲,等於逍遙散中的陳皮;越鞠丸中的香附,等於逍遙散中的柴胡;越鞠丸中的梔子,等於逍遙散的加味。只是越鞠丸較為峻烈,而逍遙散則較為平和;越鞠丸較為燥熱,而逍遙散則較為滋潤。

此則青出於藍,後來居上,亦從古作述之。大凡如東垣之補中益氣,比枳朮萬全無弊矣。然豈可謂枳朮之謬,而禁不用哉。此段議論,不但明末庸醫之技量盡見,而呂氏之分毫不曉,亦和盤拓出矣。古人治病,一病有一病之方,一方有一方之藥,一藥有一藥之性。一藥增損,方名即別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用來形容後輩青於藍而勝於藍,也是古人撰寫文章時常引用的。一般來說,像是東垣的「補中益氣湯」,比起「枳朮萬全湯」來說,絕無弊病。但難道能說「枳朮萬全湯」就是錯的,而禁止使用嗎?這段議論不僅顯示出明末庸醫的醫術水平盡顯無疑,也反映了呂氏對此一無所知。古人治療疾病,每種病都有相應的方劑,每種方劑都有對應的藥物,每種藥物都有其特性。藥物一旦增減,方劑的名稱也就不同了。

七情六淫,各有專治。譬如父子、夫婦,有天生者,有配合者,分毫不可假借。肉桂不容易以附子,黃連何得以易石膏,此醫道之所以難也。今云:此藥即可當某藥。倘有人曰:某人即我之父也,某人即我之夫也,人盡以為亂倫矣。為此說者,於古人治病之法,立方之義,用藥之妙,何嘗夢見哉!

白話文:

各種情緒和外邪都有各自對應的專門治療方法。就好像父子、夫婦的關係一樣,有些是天生的,有些是結合的,不能隨意替代。肉桂不能輕易用附子代替,黃連怎麼可能用石膏代替,這就是醫學之道難的原因。現在有些人說:這個藥可以當作某個藥。如果有人說:某人就是我的父親,某人就是我的丈夫,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亂倫。提出這種說法的人,對於古人治病的方法、藥方的組成原理和用藥的精妙,根本連做夢都沒有想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