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1)

1. 消渴論

消渴之疾,余有一說焉。人之水火得其平,氣血得其養,何消之有。其間攝養失宜,水火偏勝,津液枯槁,以致龍雷之火上炎,熬煎既久,腸胃合消,五臟乾燥,令人四肢瘦削,精神倦怠。故治消之法,無分上、中、下,先治腎為急。《內經》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㑊。

則上、中二消,明明是心與大腸之火,與腎無干,反盡從腎治耶!況腎火上衝之證,往往不甚渴,即渴亦不能多飲。蓋腎中之火既上,則下焦之陽衰,陽衰則陰盛,水為陰屬,故不能多飲也。幾辨陰火、實火之法俱視此。奈何欲用二方,遂不及詳察耶。惟六味、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證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腎水,則渴自止矣。

或問曰:下消無水,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。又加附子、肉桂者何?蓋因命門火衰,不能蒸腐水穀,水穀之氣,不能薰蒸,上潤乎肺。如釜底無薪,鍋蓋乾燥,故渴。至於肺,亦無所稟,不能四布水精,並行五經。其所飲之水,未經火化,直入膀胱,正謂飲一升溺一升,飲一斗溺一斗。

此是下消之證,與肺又無涉。試嘗其味,甘而不咸可知矣。故用桂、附之辛熱,壯其少陰之火,灶底加薪,枯籠蒸溽,槁禾得雨,生意維新。惟明者知之,昧者鮮不以為迂也。昔漢武帝病渴,張仲景為處此方。仲景是漢獻帝時人,與武帝相去二百餘年,明明可考,乃造出此語,何耶?趙氏所談,無往非夢,而此則又夢之最不經者。至聖玄關,今猶可想,八味丸誠良方也。

瘡疽痊後,及將痊口渴甚者,舌黃堅硬者,及未患先渴,或心煩躁渴,小便頻數,或白濁陰痿,飲食少思,肌膚消瘦,及腿腫腳軟,口齒生瘡,服之無不效。經云:諸痛癢瘡,皆屬於火。又云: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況經大泄膿血之後,陰血大傷,作渴煩躁,孤陽欲越,乃反以辛熱逐水之藥速之死,仇何深也。

白話文:

【消渴論】關於消渴這疾病,我有些看法。人體內的陰陽如果保持平衡,氣血得到適度的滋養,哪會有消渴症狀出現呢?但若生活調理不當,陰陽失衡,津液耗損,導致下焦之火上炎,長時間煎熬,腸胃功能衰退,五臟乾燥,使人體力衰弱,精神疲憊。所以治療消渴的方法,不分上消、中消、下消,首要緊急的是治療腎臟。

《內經》記載:心臟過熱影響到肺,形成上消;大腸過熱影響到胃,雖食慾旺盛卻身體消瘦,稱為食消。上消和中消,顯然是心臟和大腸的過熱,與腎臟無關,但為何都從腎臟治療呢?況且,腎火上衝的症狀,通常不會太渴,即使口渴也不會大量喝水。因為腎中的火氣上升,下焦的陽氣就會衰弱,陽氣衰弱,陰氣就會過盛,水屬陰,所以無法大量喝水。辨別陰火、實火的方法,都可以參考這個理論。但為何有些人想要使用特定的療法,卻不仔細檢查呢?

服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或是加減八味地黃丸,可以降低心火,滋養腎水,那麼渴感自然就會消失。

有人問:下消無水,使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,但為何還要加入附子、肉桂呢?這是因為命門火衰,無法蒸煮食物,食物的氣息無法蒸發,無法滋潤肺部。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鍋蓋就會乾燥,所以會口渴。至於肺部,也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,無法將水分均勻分佈到全身。所飲的水,未經消化,直接進入膀胱,所謂飲一升水,尿一升,飲一斗水,尿一斗。

這是下消的症狀,與肺部無關。嘗試品嚐其味道,甘甜而非鹹,就可知道。所以使用肉桂、附子的辛辣熱性,壯大腎火,就像是在竈底加柴,使乾枯的籠子重新蒸騰,枯萎的禾苗得到雨水,重獲新生。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理解,愚昧的人很少不認為這是迂腐的。

古時漢武帝患病口渴,張仲景開出了這個藥方。張仲景是漢獻帝時期的人物,與漢武帝相差兩百多年,歷史事實清楚可考,為何會造出這種說法呢?趙氏的言論,無不是夢話,而這句話更是荒謬。至聖玄關,至今仍能思考,八味地黃丸確實是一個好方。

對於瘡疽康復後,或者在康復期口渴嚴重,舌頭黃色且堅硬,以及未患病前就口渴,或者心煩躁渴,小便頻繁,或者白濁、陰莖萎縮,食慾不振,身體消瘦,以及腿腫腳軟,口腔生瘡,服用此藥都會有效。經典上寫道:所有的疼痛癢疹,都屬於火。又說:水液混濁,都屬於熱。更何況在大量流失膿血後,陰血大量流失,口渴煩躁,孤陽欲出,反而用辛辣熱性的利水藥物加速死亡,這是有多大的仇恨啊。

2. 氣虛中滿論

中滿者,證與鼓脹水腫無異,何故屬之氣虛?請得明言之否。曰:氣虛者,腎中之火氣虛也。如此該腎自病矣。中滿者,中空似鼓,虛滿而非實滿也,大略皆脾腎兩虛所致。故治腫者,先以脾土為主,須補中益氣湯,或六君子湯溫補之。水未去而補之,則補其水也。俾脾土旺,則能散精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矣。

或者疑謂喘脹水滿,而又加純補之劑,恐益脹滿,必須補藥中加行氣利水之品方妙。此說深似得病情,終非大方家體。治病而講體統,無恥已甚。蓋肺氣既虛,不可復行其氣,腎水已衰,不可複利其水。利邪水正所以衛正水,猶之驅邪氣正所以保正氣,豈並腎精而亦利之耶。

純補之劑,初時似覺不快,過時藥力得行,漸有條理矣。

至於補腎以治腫,其說難明。蓋禹之治水,行其所無事也。若一事疏鑿,則失之矣。當時禹亦何嘗不浚川鑿河哉?據爾云,必須補腎,則禹當日只曰益水之源可矣。今人之治腎水者,牽牛、大戟,粗工之小智,正禹之所惡也,間有用五苓、五皮者,以為中正,亦轉利轉虛,腎氣愈衰,而愈不能推送矣,故須用補腎。經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

腎氣化,則二陰通。二陰閉,則胃䐜脹。故曰: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水聚而從其類也。可知要利關門,不是要補關門也。引來卻正與爾相左。又曰:腎主下焦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可知以決瀆為主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必待三焦之火化,始能出也。

改《內經》文,氣化二字為火化,意在八味也。孰知換此一字,其弊遂百出乎。經曰:三焦病者,氣滿小腹,光堅,不得小便,溢則水留而為脹。曰溢,曰水留,尚專於用補耶。惟張仲景制金匱腎氣丸,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誠治腫之神方。薛立齋屢用屢效,詳載《醫案》。

余依其案,試之甚驗,故詳著焉。世有患此,幸無誕之乎。

金匱腎氣丸,白茯苓、附子、牛膝、肉桂、澤瀉、車前子、山藥、山萸、丹皮、熟地。中滿之病,原於腎中之火氣虛,不能行水。此方內八味丸為主,以補腎中之火,八味為利水之劑,說見前。山藥、茯苓、澤瀉俱制土驅濕之藥,而水為陰類,故以附子溫之,肉桂通之。惟生地、萸肉為能滋潤以保腎陰,然初起猶不即用,須略加通利之後,始用之而效,此仲景制方之義也。知腎氣丸為治水之藥,即可知非全補真陽太極之藥。若以此方治盡天下之病,則是舉天下之病皆以治水腫之法治之矣。思之能不自笑哉!則三焦有所稟命,浩然之氣,塞乎天地,不必作如此大帽子。腎氣不虛,而能行水矣。內有附子、肉桂辛熱之品,熱則流通。又火能生土,土實而能制水矣。又有牛膝、車前二味,最為切當。方見《金匱要略》,故名金匱腎氣丸。《金匱》並無車前、牛膝,乃後人所加,亦後人所名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中滿」,其症狀和腹脹水腫看起來很相似,為什麼說它是氣虛引起的呢?請詳細說明。

答:氣虛指的就是腎中的火氣虛弱。這樣一來,很明顯是腎本身出了問題。所謂的「中滿」,是指肚子空虛像鼓一樣,是虛性的脹滿,不是實質性的脹滿,大致上都是脾腎兩虛造成的。因此,治療水腫要先以脾胃為重點,必須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來溫補。如果水腫還沒消退就補,那就像在補水一樣。要讓脾土旺盛,才能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肺,疏通水道,下輸膀胱,讓水精四散,五臟經絡都得到滋養。

有些人可能會認為,如果已經喘脹水腫了,還用純補的藥物,恐怕會讓脹滿更嚴重,必須在補藥中加入行氣利水的藥物才好。這個說法看起來似乎抓住了病情,但終究不是高明醫家的見解。治病卻講究這些體統,實在是太可笑了。肺氣既然已經虛弱,就不能再用行氣的藥;腎水已經衰竭,就不能再利水。利掉邪水,正是為了保護正水,就像驅趕邪氣是為了保護正氣一樣,難道連腎精都要一起利掉嗎?

純補的藥物,剛開始可能感覺效果不明顯,但過一段時間,藥力就能發揮作用,病情就會逐漸好轉。

至於補腎來治療水腫,這個說法很難理解。就像大禹治水,是疏導那些原本沒有水的地方。如果只是一味地疏通河道,就會出問題。當時大禹也難道沒有疏通河流嗎?如果按照你們的說法,必須補腎,那大禹當時只需說一句「增加水源」就好了。現在人們治療腎水,用牽牛子、大戟等藥物,那是低級工匠的小聰明,正是大禹所不屑的。偶爾有人用五苓散、五皮飲,認為這樣比較中庸,但結果往往是越利水越虛弱,腎氣越來越衰弱,就更不能推動水液了。所以必須要用補腎的方法。

《內經》說:「腎開竅於二陰。」腎氣功能正常,大小便就能通暢;大小便不通,就會引起胃部和腹部的脹滿。所以說:「腎是胃的關口。」關口不通暢,水液就會聚集,導致水腫。可見要疏通關口,不是要補關口。這和你們的觀點恰恰相反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腎主下焦。」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,水液由此而出。可見三焦的主要功能是疏通。膀胱是水液貯藏的器官,必須等三焦的火氣化生,才能將水液排出。

如果將《內經》原文的「氣化」改為「火化」,意思就偏向於使用八味丸。殊不知換了這個字,弊端就百出了。《內經》說:「三焦有病,就會引起小腹脹滿,皮膚緊繃,小便不通,水液溢出導致水腫。」既然說了「溢出」、「水液滯留」,難道還要用補的藥嗎?只有張仲景的「金匱腎氣丸」,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確實是治療水腫的神方。薛立齋多次使用,屢次有效,他的醫案中有詳細記載。

我根據他的醫案,試用後效果非常好,所以詳細記錄下來。希望有患此病的人,不要認為我的話是荒謬的。

「金匱腎氣丸」的組成是:白茯苓、附子、牛膝、肉桂、澤瀉、車前子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熟地。中滿這個病,根本原因是腎中的火氣虛弱,不能運化水液。這個方子以八味丸為主,用來溫補腎中火氣,同時八味藥也是利水的藥物,前面已經說過了。山藥、茯苓、澤瀉都是健脾祛濕的藥,而水是陰性的,所以用附子溫陽,用肉桂通陽。只有生地和山茱萸能滋養腎陰,但開始時還不能馬上使用,必須在稍微通利之後再用,效果才好,這就是仲景制定方子的用意。知道腎氣丸是治療水腫的藥,就可以知道它並非完全是補腎陽的藥。如果用這個方子治療所有的疾病,那就等於是用治療水腫的方法來治療天下所有的病了,想想實在可笑!要知道三焦有其獨特的使命,浩然之氣充滿天地,不必搞出這麼大的名堂。腎氣不虛,自然就能夠運化水液。方子裡有附子、肉桂等辛熱的藥物,藥性溫熱才能流通。而且火能生土,脾土強壯就能夠制水。還有牛膝、車前子這兩味藥,更是非常合適。這個方子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可以找到,所以叫「金匱腎氣丸」。《金匱》原文並沒有牛膝、車前子,是後人加入的,也是後人起的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