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8)
卷下 (8)
1. 喘論
經云:諸喘皆屬於上。又云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故河間敘喘病,在於熱條下。華佗云:肺氣盛為喘。《活人書》云:氣有餘則喘。後世集證類方,不過遵此而已。獨王海藏辨云:氣盛當作氣衰,有餘當認作不足。肺氣果盛與有餘,則清肅下行,豈復為喘?以其火入於肺,炎爍真陰,衰與不足,而為喘焉。盛衰二字誤解不得,經云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
故凡言盛者皆指邪氣,凡言虛者皆指精氣。凡盛虛有二種:有外感及別臟之氣來乘而盛者,有本經之氣血結聚而盛者;有外感及別臟之邪消伐而虛者,有本經之氣血衰少而虛者。病情不同,治法亦異。嗟乎!盛衰二字,極淺極易,而醫者聚訟紛紜,千古夢夢,可勝長嘆。所言盛與有餘者,非肺之氣也,肺中之火也。
此何勞辨,即如腎有餘豈指精多,肝有餘豈指血多耶。至言肺中之火,又屬一偏。六淫之氣,皆為有餘,何但火哉!海藏之辨,超出前人,發千古之精奧。惜乎!起其端,未竟其火之所由來。愚謂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也;此專為要用六味,然外來之火,不必盡水之不足也。陽之有餘,陰之不足也。
凡諸逆衝上之火,皆下焦衝任相火,出於肝腎者也,故曰沖逆。腎水虛衰,相火偏勝,壯火食氣,銷爍肺金,烏得而不喘焉。《內經》云:腎者主水,主臥與喘也。喘何嘗不屬腎?舍此明證,反引支離之說,愈無頭腦。但喘雖屬腎,而因各不同,治法亦異,非六味一方所能盡耳。
須用六味地黃加門冬、五味,大劑煎飲,以壯水之主。如上焦未清,痰涎湧結,服此非惟不能下達,且氣逆涎升,終無愈期矣。則水升火降,而喘自定矣。蓋緣陰水虛,故有火。有火則有痰,有痰則咳嗽,咳嗽之甚則喘。凡謂喘證,只此陰虛一病,六味一方,豈不孟波!當與前陰虛相火論參看。
白話文:
在[喘論]這篇文章中,作者闡述了中醫對喘病的理解。古籍記載:所有的喘息問題都源於上焦。另一說法是:所有向上逆衝的症狀,都是由於火熱所致。因此,河間將喘病歸類在熱病之下。華佗認為,肺氣過盛會導致喘息。《活人書》指出,氣血過剩也是喘息的原因。後代醫家整理相關證據和治療方法,基本上遵循這些原則。然而,王海藏卻有獨到見解,他認為「氣盛」應理解為「氣衰」,「有餘」應被視為「不足」。如果肺氣真的過盛或過剩,它應該向下清肅,怎麼可能會出現喘息呢?實際上,是因為火熱進入肺部,燒灼真陰(肺的陰性本質),造成氣衰和不足,才導致喘息。
「盛衰」二字不可誤解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邪氣過盛則實,精氣虧損則虛。因此,凡是說到「盛」的,通常是指邪氣;說到「虛」的,指的是精氣。盛虛可分為兩種情況:一是受到外來影響或是其他臟器氣血影響而產生的盛,二是本臟器的氣血結聚而產生的盛;一是受到外來影響或是其他臟器的邪氣消減而產生的虛,二是本臟器的氣血衰減而產生的虛。不同的病情,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。
令人嘆息的是,對於「盛衰」二字的解釋,歷代醫學界爭議不斷,千年來眾說紛紜,令人長歎。文中提到的「盛」和「有餘」,並不是指肺的氣血,而是肺中的火熱。這一點毋庸置疑,例如,腎的「有餘」並不是指精液過多,肝的「有餘」也不是指血液過多。至於肺中的火熱,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。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等外來因素,都可能導致「有餘」,不只是火熱。王海藏的觀點超越了前人,揭示了千百年來的精妙奧祕。可惜的是,他雖然開創了新的視角,卻未能完全探討火熱的來源。
我認為,火熱的「有餘」,往往伴隨著水份的「不足」。這專指使用六味地黃丸的情況,但外來的火熱,不一定都是因為水份不足。陽氣的過剩,往往意味著陰氣的不足。
所有逆衝向上的火熱,通常來自下焦的衝脈和任脈,與肝腎有關,因此稱之為「沖逆」。腎水虛弱,相火過旺,壯火消耗氣血,燒燬肺金,怎能不喘息呢?《內經》提到:腎主水,負責調節睡眠和呼吸。喘息怎麼可能不與腎有關呢?拋開這明確的證據,反而引用複雜難懂的理論,讓人更加困惑。雖然喘息與腎有關,但成因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異,並非單一的六味地黃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。
治療時,應使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,加上麥門冬和五味子,煎煮飲用,以增強腎水的功能。如果上焦尚未清潔,痰液積聚,服用這種藥物不僅無法達到效果,反而可能使氣逆和痰液上升,病情永遠無法痊癒。當陰水充足,火熱下降,喘息自然會平息。這是因為陰水虛弱,才導致火熱。有火熱就會有痰,有痰就會咳嗽,咳嗽嚴重時就會喘息。所謂的喘息病症,基本上就是陰虛的問題,僅靠六味地黃丸一方,顯然不足以應對。這部分內容應與前面討論的陰虛和相火理論相互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