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5)
卷下 (5)
1. 八味丸說
君子觀象於坎,而知腎中具有水火之道焉。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,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。今人入房盛,而陽事易舉者,陰虛火動也。陽事先痿者,命門火衰也。真水竭,則隆冬不寒。真火息,則盛夏不熱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陽虛則外寒,陰盛則內熱。陽盛生外熱,陰盛生內寒。
蓋陰陽或偏,則畏寒畏熱,此之謂病。若隆冬不寒,盛夏不熱,則是陰陽充足之候,去天神不遠矣。豈反是真水真火已竭,為將死之人乎?是方也,熟地、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皆濡潤之品,澤瀉、茯苓、丹皮,俱不得為潤藥。所以能壯水之主。肉桂、附子辛潤之物,能於水中補火,所以益火之原。
水火得其養,則腎氣復其天矣。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,即此方也。蓋益脾胃,熟地、萸肉並不能益脾胃。而培萬物之母,其利溥矣。
白話文:
有智慧的人從「坎」字觀察到,瞭解到腎臟中藏有水和火的運行原則。在五行中,一陽處於二陰之間代表坎卦,這和人的生命運作與天地自然法則相呼應。現在有些人房事過度,但仍然容易勃起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上升。反之,如果性功能先衰弱,那就是因為生命的源頭-命門火氣減弱。當真正的水份枯竭,即使在嚴冬也不會感到寒冷;真正的火氣消失,即使酷暑也不會感到熱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到:陽氣不足就會感到外部寒冷,陰氣過盛就會感到內部熱。陽氣過盛會產生外部熱感,陰氣過盛會產生內部寒感。
陰陽失衡,就會出現畏寒或怕熱的情況,這就是生病的徵兆。如果在嚴冬不覺得冷,在酷暑不覺得熱,那表示陰陽充足,距離健康狀態不遠了。難道這反而表示真正的水和火已經耗盡,是快要死亡的人嗎?這個方子,用熟地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等滋潤的藥材,其中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並不是滋潤藥物。這些藥材能壯大水的主導力量。肉桂、附子這種辛辣滋潤的藥材,能在水中補充火氣,所以能強化火的源頭。
水和火得到適當的滋養,腎氣就能恢復其天然的運作。強化火的源頭,以消除陰暗,就是這個方子的目的。然而,像熟地、山茱萸這類藥材,並不能直接提升脾胃功能,但可以培養萬物之母-脾胃,其好處是廣泛的。
2. 相火龍雷論
火有人火,有相火。人火者,所謂燎原之火也,遇草而焫,得木而燔。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雷火也,得濕則焫,遇水則燔。不知其性,而以水折之,以濕攻之,適足以光焰燭天,物窮方止矣。識其性者,以火逐之,則焰灼自消,炎光撲滅。
今人率以黃柏治相火,是水滅濕伏,龍雷之火愈發矣。龍雷之火,每當濃陰驟雨之時,火焰愈熾,或燒燬房屋,或擊碎木石,其勢誠不可抗。惟太陽一照,火自消滅。此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之,一驗也。桂、附引火歸原,引之下達耳。是補龍雷之火,非滅之也。不顧文理,專以大言以惑愚人耳!
白話文:
[在談論火的種類時,我們可以分為人火與相火兩種。人火就像是野火燎原,遇到草就燃燒,碰到木頭就更加旺盛。這種火可以用濕潤的方式來抑制,用水來熄滅,甚至直接打斷火源,像黃連這類藥材就可以控制它。然而相火,又稱為龍火或雷火,遇到濕氣反而會更旺盛,碰到水反而會更加熾烈。如果不懂它的特性,用水去直接抑制,用濕潤去攻擊,只會讓火焰更盛,直到燃料燒盡才會停止。真正理解它特性的,是以火攻火,火焰自然就會熄滅,炎熱的光芒也會消失。
現在的人通常會使用黃柏來治療相火,這就像是用水去抑制和濕潤來滅火,只會讓龍雷之火更加旺盛。龍雷之火,常在濃厚的陰雲和驟雨時,火焰反而更熾烈,可能燒毀房屋,或者擊碎木石,它的威力確實無法抵抗。但只有當太陽一出現,火就會自然熄滅。這就是說,碰到水會更熾烈,碰到火反而會熄滅,這是其中一個驗證。肉桂、附子等藥材,可以引火歸元,使火勢向下流動。這是補充龍雷之火,而不是滅掉它。那些不顧語法,只用大話來迷惑愚昧的人,其實並不懂其中的道理!]
3. 陰虛發熱論
世間發熱類傷寒者數種。至於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真陰既傷,則陽無所附,故亦發熱。其人必面赤煩躁,口渴引飲,骨痛脈數而大,或尺數而無力者是也。惟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世襲相因,屢用不效,何耶?蓋因陰字認不真,誤以血為陰耳。
當作腎中之真陰,即先天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王太僕先生注云:大寒而盛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大熱而盛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又云:倏忽往來,時發時止,是無火也。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水也。
當求其屬而主之。無火者,宜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。無水者,宜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必須六味、八味二丸,出入增減,以補真陰,此又自造王太僕語而誤者。諸寒之五句出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王注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曰求其屬也。只此五句是原文,余俱增出者注之意。
蓋謂熱病以寒藥治其熱,熱宜自退,乃熱仍在,此不可以驅,當於陰分增益其水以配火,則陰盛而陽自伏。不用瀉而用補,所謂壯水之主也。寒病以熱藥治其寒,寒自宜已,乃寒仍在,此不可以驅,當於陽分增益其火以配水,則陽旺而陰自衰。亦不用瀉而用補,所謂益火之源也。
何等明白!下文即接云: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明指心為陽,腎為陰,即經文司天運氣以心為火,腎為水之說,並不指腎中之陰陽也。專指腎言,已屬不倫,又造出無數亂道,且接出必須六味、八味丸一句,似亦是王太僕之言,何等荒唐!自此說行,人竟以益火之源二句鑿鑿指腎經言,而六味、八味真王太僕以來不易之神方矣。嗚呼!豈不冤哉!屢用屢效。
若有產後,及大失血後,陰血暴傷,必大發熱,亦名陰虛發熱。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。若以涼藥正治立死,正所謂象白虎湯證,誤服白虎湯必死。當此之時,偏不用四物湯,有形之血,不能速化,幾希之氣,所宜急固,須用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來。血脫氣亦脫,故急固其氣不使脫盡,乃可用大補之劑。
非始終用參,亦非一用參而不必服藥也。若云生出,非但緩不及事,且全失用參之義矣。此陽生陰長之妙用,不可不知也。或問曰:子之論則詳矣,氣虛血虛,均是內傷,何以辨之?予曰:悉乎子之問也。蓋陰虛者,面必赤,無根之火,戴於上也。若是陽證,火入於內,面必不赤。
實熱之證,陽明火旺,面固赤。腎火上浮,面亦赤。何雲陽證無面赤者?其口渴者,腎水乾枯,引水自救也。陽明證口渴最甚。但口雖渴,而舌必滑,脈雖數,而尺必無力,甚者尺雖洪數,而按之必不鼓,此為辨耳。雖然,若問其人曾服過涼藥,脈亦有力而鼓指矣。戴復庵云: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,火鬱也,宜升,虛人敗證,總無升法,云宜溫則得矣。
白話文:
標題:[陰虛發熱論]
內容:
世間發熱像傷寒的症狀有數種。至於勞心過度、性生活頻繁,導致體內真陰受傷,一旦真陰受損,陽氣就無所依附,因此也會發熱。患者必定面紅耳赤、煩躁不安、口渴想喝水,會有骨痛、脈搏快且大的症狀,或是尺脈雖快卻無力,這些就是特徵。只有丹溪發明了補陰的說法,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和知母,這是用補血藥來補充血液不足的方法。然而,這種方法被世代沿襲,屢試無效,爲什麼呢?原因在於“陰”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準確,誤將血液當作陰。
應當把“陰”理解爲腎中的真陰,即先天之陰。《內經》說:所有用寒藥治療熱病卻仍然發熱的情況,應當從陰的角度來治療;所有用熱藥治療寒病卻仍然寒冷的情況,應當從陽的角度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求其所屬。王太僕先生解釋說:如果在極寒的情況下熱度仍盛,用熱藥治療卻不能發熱,說明沒有火。如果在極熱的情況下寒意仍盛,用寒藥治療卻不能降溫,說明沒有水。他又說:如果病情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,時有時無,說明沒有火。如果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按照時間規律發作,說明沒有水。
應當根據其所屬來治療。沒有火的,應當增強火的源頭,以消除陰暗。沒有水的,應當增強水的主宰,以鎮壓陽光。必須使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,根據具體情況增減,來補充真陰,這又是誤解王太僕的話而造成的錯誤。"諸寒之五句"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王注說:增強火的源頭,以消除陰暗,增強水的主宰,以控制陽光,所以說求其所屬。只有這五句話是原文,其餘都是王注的解釋。
意思是說,用寒藥治療熱病,熱度應該會自行退去,但如果熱度仍在,這就不可以強行驅除,應當在陰分增加水分來配合火,那麼陰盛陽自然就會屈服。不是用瀉而是用補,這就是所謂增強水的主宰。用熱藥治療寒病,寒意自然應該消失,但如果寒意仍在,這就不可以強行驅除,應當在陽分增加火氣來配合水,那麼陽旺盛陰自然就會衰退。同樣,不是用瀉而是用補,這就是所謂增強火的源頭。
多麼清晰!接下來的文字說:只要增強心臟的陽氣,寒意也能被驅散,強化腎臟的陰氣,熱病也能被治癒。明確指出心爲陽,腎爲陰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,心爲火,腎爲水,並不是指腎中的陰陽。專門指腎來說,已經不合邏輯,又創造出了無數的謬論,而且緊接着出現的"必須使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"這句話,似乎也是王太僕的話,多麼荒謬!從此以後,人們竟然將"增強火的源頭"這兩句話明確地指向腎經,而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成爲了王太僕以來不變的神奇配方。唉!這豈不是很冤枉!但反覆使用後,效果明顯。
例如產後,或者大量失血後,陰血突然受到嚴重傷害,必然會出現高熱,這也被稱爲陰虛發熱。這裏的"陰"字正是指氣血的陰。如果使用涼藥進行正確治療,會立即死亡,這正是所謂的像是白虎湯證,但誤服白虎湯一定會死。在這種情況下,偏偏不用四物湯,因爲有形的血液無法迅速恢復,微弱的氣纔是應該儘快鞏固的,這時需要使用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之氣產生有形之血。血液流失,氣也會流失,所以應該立即鞏固氣,防止它完全流失,然後才能使用大補劑。
並不是始終使用人參,也不是一用人參就不必再服用其他藥物。如果說"生出",這不僅緩慢且不切實際,而且完全失去了使用人參的意義。這是陽生陰長的妙用,不可不知。有人問:你的理論很詳細,氣虛和血虛都屬於內傷,如何區分它們?我說:你問得很好。一般來說,陰虛的人,臉色必定發紅,這是因爲無根之火上衝所致。如果是陽證,火進入體內,臉不會紅。
實熱的病例中,陽明火旺,臉自然會紅。腎火上升,臉也會紅。爲什麼說陽證沒有臉紅的?口渴是因爲腎水乾涸,身體正在尋求水分自救。陽明證的口渴非常嚴重。但是,雖然口渴,舌頭一定滑潤,脈搏雖然快,但尺脈一定無力,嚴重的即使尺脈洪大快速,但按下去一定不會鼓起來,這是辨別的依據。不過,如果詢問病人是否曾經服用過涼藥,脈搏也可能有力並鼓起來。戴復庵說:服用涼藥後脈搏反而加快,這是火鬱的表現,應當升發,虛人敗證,總的來說沒有升發的方法,說宜溫則對了。
應當補充,絕對禁止寒涼,違反了這一點就會死亡。臨牀診斷時更應詳細辨別,絲毫的誤差都會枉人性命,要謹慎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