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水火論

坎,乾水也,氣也,即小而井,大而海也。兌,坤水也,形也,即微而露,大而雨也。井、海之水為氣,雨、露之水為形,成何說話。一陽陷於二陰為坎。坎以水氣潛行地中,坎為水,何以云坎以水氣?為萬物受命根本。故曰潤萬物者,莫潤乎水。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。兌以有形之水,普施於萬物之上,兌,澤也,如何普施萬物之上。

為資生之利澤。故曰:說萬物者,莫說乎澤。明此二水,可以悟治火之道矣。心火者,有形之火也;相火者,無形之火也。無形之火,內燥熱而津液枯。然則命門之真火害人如是耶。以五行有形之兌水,制之者權也。兌水是身中何物?如何是制之之法?吾身自有上池真水氣也,無形者也。

以無形之水,沃無形之火。無形之水又是身中何物?如何是沃之之法?一味胡言,即彼亦不能自解也。常而可久者也,是為真水真火。升降既宜,而水火既濟矣。醫家不悟先天太極之真體,又說到太極,更渺茫矣。不窮無形水火之妙用,而不能用六味、八味之神劑者,其於醫理尚欠大半。

上文說乾、說坤、說坎、說兌,以及有形、無形、真水、真火、太極、真體,何等廣大淵微,不知有何等出神入化之治法,乃竟不過六味、八味二方。而八卦、太極之道,已無不貫串.通天徹地學問,只要記此二方足矣。豈非夢境?

白話文:

【水火理論】

在這理論中,「坎」被描述為乾淨的水源,它可以是小至一口井,大至一片海洋,象徵著氣態的水。而「兌」,則是坤柔的水,它有具體的形態,從細微的露珠到滂沱的大雨。井和海中的水代表的是氣態,而雨和露水則是具體形態的水。這兩者如何相互作用,構成了我們所要探討的話題。

坎卦由一個陽爻陷於兩個陰爻之間形成,象徵水氣潛藏於大地之中。雖然坎卦代表水,但為什麼我們說它是水氣呢?因為它是萬物生命的根本。因此,有句話說:「沒有什麼能比水更能滋潤萬物了。」

兌卦則是由一個陰爻穿透兩個陽爻形成,代表有形的水,它普及於萬物之上,滋養萬物。兌卦象徵湖泊或沼澤,但它是如何普及於萬物之上的呢?這就是生命的滋養和惠澤。

理解了這兩種水的概念,我們就能明白如何治理火的道理。心火是有形的火,而相火則是無形的火。無形的火會造成內部燥熱,導致津液枯竭。那麼,難道說命門中的真正火氣對人有害嗎?我們可以用五行中具體的兌水來調節。兌水在我們身體中是什麼?如何使用它來調節呢?我們自身就有上池的真水氣,這是無形的。

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無形的水,來撲滅無形的火。那麼,無形的水在我們身體中是什麼?如何使用它來撲滅火呢?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,甚至連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自己都無法解釋。然而,那些可以長期保持的,纔是真正的水和火。

當水和火的升降適宜,就達到了水火既濟的狀態。如果醫生不懂得先天太極的真實本質,而只是空談太極,那就更加模糊不清了。如果不深入理解無形水火的微妙作用,就不能恰當地使用六味和八味的藥劑。對於醫理的理解,他們還差得很遠。

上文中提到的乾、坤、坎、兌,以及有形與無形、真水與真火、太極與真實本體,這些概念如此廣泛而深奧。然而,實際上所提出的治療方法,卻僅僅是六味和八味兩種方劑。這兩種方劑涵蓋了八卦和太極的所有道理,似乎只要記住這兩種方劑就足以通曉所有的醫學知識。這難道不是一種夢境嗎?

希望以上翻譯能幫助你理解這篇古代中醫理論。

2. 六味丸說

六味丸,治腎虛作渴,小便淋秘,氣壅痰涎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燥舌痛,腰腿痿軟等證,及腎虛發熱,自汗盜汗,便血諸血,失音,水泛為痰之聖藥,水泛為痰,是濕在上焦矣。豈熟地、萸肉所能治。血虛發熱之神劑。又治腎陰虛弱,津液不降,敗濁為痰,豈酸濕所宜。或致咳逆。萸肉、熟地亦非治咳之藥,將痰火補住,永成勞怯矣。又治小便不禁,收精氣之虛脫,為養氣滋腎,制火導水,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。熟地、萸肉豈健脾之品?熟地、萸肉、山藥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。地黃、山藥、澤瀉皆潤物也。此方所補之水,無形之水,六味有形之藥,何以能補無形之物?愈說得高妙,愈淺陋矣。物之潤者亦無形,此又亂道之至者,何以物之潤者皆無形,然則天下有形之物,皆極燥者耶?故用之。

呂氏曰:明·薛新甫治陰虛火動,用丹溪補陰法不驗者,以六味代之立應。自此以來,為補陰之神方矣。趙氏得力於《薛氏醫案》,而益闡其義,觸處旁通,外邪雜病,無不貫攝,外邪雜病,一方治盡。稍有知識者,決不為此言。而六味之用始盡。然趙氏加減之法甚嚴,又稍異於薛氏。

高鼓峰嘗詳論兩家加減之法,而附以己意,呂氏之學,實得之高鼓峰,高鼓峰則首宗趙氏之人也。呂氏因信高之故而信趙,天下之人又因信呂氏選時文、講性理之故,而並信其醫。且只記兩方可治盡天下之病,愚夫又甚樂從,貽害遂至於此極。所以罪首禍魁,高不能辭,而承流揚波,呂之造孽更無窮。

世所刻《鼓峰心法》、《高呂醫案》等書,一派相承,辨之不勝其辨。知趙氏之謬,則余者自能知之矣。以授其門人,甚辨,今述之下。

六味丸,薛氏一變而為滋腎生肝飲,用六味減半分兩,而加柴胡、白朮、當歸、五味,合逍遙而去白芍藥,加五味,合都氣意也。柴胡、白朮自是二藥,何以見得必定是逍遙、都氣中來,而云合也。以生肝故去芍藥,而留白朮、甘草以補脾。六味方中,何以容得補脾藥?補脾者,生金而制木也,以製為生,相生之法,別是一義,不得如此講。若云白朮補脾生金而制木,遠隔幾臟,則六味補腎,即便生肝。

奈何,奈何。天地自然之序也。又一變而為人參補氣湯,其義愈變化無窮,真游龍戲海之妙。去澤瀉而加參、耆、朮、歸、陳皮、甘草、五味、門冬。參、耆、術,陳,又如何得合六味?夫白朮之與六味,其化相反,焉得合之?曰:從合生脈來,生脈中無白朮,且何以知其必從此來耶?則有自然相通之義。借茯苓以合五味異功之妙,止一茯苓,何以即是異功?用當歸、黃耆以合養血之奇。

其不用澤瀉者,蓋為發熱作渴,小便不調,則無再竭之理。理無則竭,便當急生,云生脈,則非生小便也。生脈之所由來,既當生脈,異功之可以轉入也。且水生高原,氣化能出,肺氣將敗,故作渴不調,此所以急去澤瀉,而生金滋水,復崇土以生金,其苦心可不知哉。枉勞苦心。

白話文:

六味丸這個藥方,是治療因為腎虛引起的口渴、小便不順暢、小便澀痛、胸悶痰多、頭暈眼花、耳鳴、咽喉乾燥疼痛、腰腿無力等症狀的。它也是治療腎虛發熱、自汗盜汗、便血等出血症狀、聲音沙啞,以及因腎虛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痰多等情況的良藥。水液代謝失常導致痰多,是因為濕氣在上焦(指胸腔以上部位)。難道靠熟地黃、山茱萸就能治療嗎?六味丸是治療血虛發熱的神藥。它還能治療腎陰虛弱,導致津液不能下行,產生痰濁,難道適合使用酸澀、濕潤的藥材嗎?這樣反而可能導致咳嗽不止。山茱萸、熟地黃也不是治療咳嗽的藥,如果用它們來補虛,反而會把痰火補住,造成長期的虛弱。六味丸也能治療小便失禁,收斂精氣的流失,它能養氣滋腎,控制火氣,疏導水液,使身體各器官機能正常運轉,脾胃也跟著強健。熟地黃、山茱萸難道是健脾的藥材嗎?六味丸的組成是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。地黃、山藥、澤瀉都是潤澤的藥材。這個方子所補充的水分,是無形的,而六味丸是有形的藥,怎麼能補充無形的水液呢?說得越玄妙,反而越淺薄。藥材的潤澤也是無形的,這簡直是胡說八道。如果說藥材的潤澤都是無形的,那麼天底下有形的東西不就都是極度乾燥的嗎?所以不應該這樣理解。

呂氏說:明朝的薛新甫治療陰虛火旺,用丹溪的補陰法效果不好,改用六味丸就立刻見效。從此以後,六味丸就成了補陰的神方。趙氏從《薛氏醫案》中得到啟發,更加闡述了六味丸的功效,認為它能治療各種疾病,包括外感病,一個方子就能治好所有的病。稍有醫學常識的人,都不會相信這種說法。但六味丸的用途卻因此得到發揮。趙氏的加減用法非常嚴謹,又與薛氏略有不同。

高鼓峰曾詳細論述兩家的加減方法,並加上了自己的見解。呂氏的醫學知識,其實是得自高鼓峰,而高鼓峰又是推崇趙氏的人。呂氏因為信任高鼓峰,所以也信任趙氏。天下人又因為信任呂氏的時文寫得好、性理學講得透徹,所以也連帶相信他的醫術。加上他們說只要記住這兩個方子就能治好天下所有的病,愚昧的人就更樂於接受,導致了嚴重的危害。所以說,高鼓峰是罪魁禍首,而呂氏推波助瀾,更是造成了無窮的禍害。

現在市面上流傳的《鼓峰心法》、《高呂醫案》等書籍,都是一脈相承,想一一辯駁都辯不過來。只要知道趙氏的錯誤,其他的問題自然就能明白。我把這些道理告訴我的學生,他們都很清楚,現在把這些寫下來。

薛氏把六味丸改成了滋腎生肝飲,將六味丸的藥量減半,加上柴胡、白朮、當歸、五味子,結合逍遙散去掉白芍藥,加上五味子,又合都氣丸的意思。柴胡、白朮是兩種藥,怎麼能說它們必定是從逍遙散、都氣丸中來的,而說是結合呢?為了達到生肝的目的,所以去掉芍藥,留下白朮、甘草來補脾。六味丸的藥方中,怎麼能加入補脾的藥呢?補脾,是為了讓金(肺)生出來,進而抑制木(肝),用抑制的方法來達到生的目的,這是另一種道理,不能這樣解釋。如果說白朮補脾生金而抑制木,中間還隔著幾個臟腑,那麼六味丸補腎,就能直接生肝嗎?

哎!這完全不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律。薛氏又把六味丸改成了人參補氣湯,這樣一改,變化無窮,真是像游龍戲水一樣玄妙。他去掉澤瀉,加上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,又怎麼能和六味丸結合在一起呢?白朮和六味丸的藥性是相反的,怎麼能混合使用呢?薛氏說:是從生脈散來的。生脈散中並沒有白朮,而且又怎麼知道一定是從這裡來的呢?只是想牽強附會地說有相通的道理。薛氏又借用茯苓來結合五味子異功散的功效。單單一個茯苓,怎麼能說是異功散呢?薛氏又用當歸、黃耆來達到養血的功效。

薛氏之所以不用澤瀉,是因為他認為發熱口渴、小便不調,就沒有必要再用澤瀉來利水了。如果道理行不通,就會導致身體虛弱,這時應該及時補充氣血,說要用生脈散,但這不是為了利小便。既然要用生脈散,它的功效是為了補充氣血,就可以轉而使用異功散。況且水液在高處積聚,氣化功能才能發揮,肺氣衰敗,才會導致口渴、小便不順暢,所以要趕緊去掉澤瀉,而用生金滋水的方法,再加強脾土的功能,來生養肺金,用心良苦啊。只是白白勞費了苦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