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醫貫砭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卷下

2. 論血證

六淫中雖俱能病血,其中獨寒氣致病者居多,寒氣致病,亦間有之,偏要以此為主,是何肺腸?何也?蓋寒傷榮,風傷衛,自然之理。又太陽寒水,少陰腎水,俱易以感寒。一有所感,皮毛先入。肺主皮毛,水冷金寒,肺經先受。血亦水也,故經中之水與血一得寒氣,皆凝滯而不行,咳嗽帶痰而出。

問其人必惡寒,切其脈必緊,視其血中間必有或紫或黑數點,此皆寒淫之驗也。以上數證,熱極之病何嘗無之,一誤則立斃矣。醫者不詳審其證,便以為陰虛火動,而概用滋陰降火之劑,病日深而死日迫矣。余嘗用麻黃桂枝湯而愈者數人,皆一服微汗而愈。蓋汗與血一物也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

此二語出《靈樞·營衛生會論》,專為汗血一類,故脫血之人不可再發其汗,汗多之人不可再去其血。乃反引為脫血者,必要出汗之證。其顛倒至於此極,而呂氏偏以至理二字贊之。癡人說夢,深信不疑,真可憐也。余讀《蘭室秘藏》而得此意,因備記以廣其傳。

麻黃桂枝湯,人參、麥冬、桂枝、當歸、甘草、黃耆、白芍、五味子。此方出東垣《蘭室秘藏》治吐血門,寒鬱為火而得吐血證者,仍從表散,原有此理,但亦須有先後次序。即使一方之中欲兼顧本原,亦須擇其兩不相礙。古人曾有合用者,用之始不害制方之義。乃散者斂者,寒者熱者,上者下者,輕者重者,表者里者,燥者潤者一齊並用,將使此劑何所適從哉!蓋藥味既亂,生人固難,殺人亦不易。服之,人或不至於死而竟愈,亦間有之。但古聖立方,原有定法,最為嚴謹。至唐人專重藥性,規矩略寬,然古法仍不甚失,至宋末猶有存者。自東垣出而法度乃遂蕩然,特功夫頗深,自成一家,推崇已久,有言不信。惟願天下後世將《內經》及《金匱》、《傷寒》等書,沉潛參究,有得於心,自能明辨其是非也。

客曰:吐血可用辛熱,為扶陽抑陰,始聞命矣。然復有真陰真陽之說,可得聞乎?曰:世之言陰陽,氣血盡之矣。誰則云然?豈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乎。陰陽屬二氣,水火屬五行,豈有二氣反根五行者。吾所謂水火又非心腎之謂,人身五行之外,另有一無形之火、無形之水,流行於五臟六腑之間。陰陽二氣,《內經》言之不一。

謂之氣,自然無形,謂之水火,則有形矣。乃又云無形之水火,故作玄妙之談以欺世,其實只見其支離耳。惟其無形,故人莫知。試觀之天,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。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。日月未嘗無形。如星家看五行者,必以太陽、太陰為主,然此無形之水火,又有一太極為之主宰,將辛熱之藥補太極,恐尚遠涉。則又微乎微矣。

此天地之正氣,而人得以生者,是立命之門,謂之元神。無形之火,謂之元氣;無形之水,謂之元精。寄於兩腎中間,故曰:誰如此亂道?五臟之中,惟腎為真。餘臟皆假,有是理乎?此真水、真火,真陰、真陽之說也。又問曰:真陰真陽與血何干乎?曰:子但知血之為血,而不知血之為水也。

白話文:

六種外感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雖然都能使血液生病,但其中以寒氣導致的疾病最多。寒氣致病,有時也會發生,但偏偏要以寒氣為主因,這是什麼道理呢?為什麼要這樣說呢?因為寒邪會損傷身體的營氣(營養物質),風邪會損傷衛氣(保護身體的氣),這是自然規律。而且,太陽經的寒水(指膀胱經,屬水)和少陰經的腎水(也屬水)都容易感受寒邪。一旦感受寒邪,邪氣會先從皮膚毛孔進入。肺主掌皮膚毛孔,水冷則金寒,肺經首先受影響。血液也屬水,因此,經脈中的水液和血液一旦受到寒氣侵襲,都會凝滯不流通,導致咳嗽帶痰的症狀出現。

問病人,他們一定會怕冷,把脈一定會摸到脈搏緊繃,觀察他們咳出的血,中間一定會有紫色或黑色的小點,這些都是寒邪侵襲的證明。以上這些症狀,在極度發熱的疾病中也會出現,一旦誤判就會立刻致命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辨別病症,就以為是陰虛火旺,而一概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就會讓病情日益加重,離死亡也越來越近。我曾經用麻黃桂枝湯治好過幾個人,他們都是服用一劑後微微出汗就痊癒了。因為汗和血是一樣的東西,失血的人不應該再發汗,汗多的人不應該再失血。

這兩句話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論》,專門說明汗和血的關係,所以失血的人不能再發汗,汗多的人不能再去血。但竟然有人反而將其理解為失血的人一定要發汗,這種顛倒是非到了極點,而姓呂的人竟然用“至理”兩個字來讚美這種說法。這真是痴人說夢,還深信不疑,實在可悲。我讀《蘭室秘藏》這本書才明白這個道理,因此記錄下來以便廣為流傳。

麻黃桂枝湯的組成是:人參、麥冬、桂枝、當歸、甘草、黃耆、白芍、五味子。這個方子出自東垣的《蘭室秘藏》中治療吐血的篇章。寒氣鬱積化火而導致吐血的人,仍然要從解表散寒的角度治療,這個道理本來就存在,但仍然要講究先後次序。即使一個方劑中想要同時兼顧病因和本源,也必須選擇兩者不互相妨礙的藥物。古人曾經有同時使用不同藥性的藥物,這樣使用不會違背方劑的本意。然而,現在卻把發散的藥、收斂的藥,寒性的藥、熱性的藥,向上走的藥、向下走的藥,藥性輕的藥、藥性重的藥,治療表證的藥、治療里證的藥,乾燥的藥、滋潤的藥,一股腦地全部用在一起,這將使這個方劑如何發揮作用呢?藥物的性味都亂了,想救人固然很難,想害人也不容易。服用這種亂配的藥,有的人可能不至於死亡,但也偶爾有治癒的情況。但古時候聖人制定方劑,原本都有固定的法則,非常嚴謹。到了唐朝,人們專注於藥物的藥性,規矩稍微放寬了一些,但古法仍然沒有完全失傳,直到宋朝末年還有保留。自從東垣出現後,法度就完全鬆弛了,他雖然功夫很深,自成一家,而且被推崇已久,說他錯了也沒人相信。只希望天下後世的人,將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、《傷寒論》等書,深入研究,有所領悟,自然就能夠明白什麼是對的,什麼是錯的。

有人問:吐血可以用辛溫的藥,這是扶助陽氣、抑制陰氣,我聽說過這個道理了。但又有真陰、真陽的說法,可以聽您說說嗎?我說:世上所說的陰陽,都用氣血來概括。誰說的呢?難道不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本,水是陰血的根本嗎?陰陽屬於兩種氣,水火屬於五行,難道會有兩種氣反過來成為五行的根本嗎?我所說的水火,又不是指心腎。人體五行之外,還有一種無形的火、無形的水,在五臟六腑之間運行。陰陽二氣,《內經》的說法不一致。

如果說它是氣,自然是無形的;如果說它是水火,則是有形的了。但又說它是無形的水火,所以就用玄妙的說法來欺騙世人,實際上只看到了片面之詞。正因為它們是無形的,所以人們才不了解。看看天上的日月,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隨之而動;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隨著月亮而漲落。日月並非無形。就像星象學家看五行,必定以太陽、太陰為主,然而這無形的水火,又有一個太極作為主宰,用辛熱的藥來補太極,恐怕還相差很遠。這真是太微妙太微妙了。

這是天地間的正氣,是人得以生存的根本,稱為元神。無形的火,稱為元氣;無形的水,稱為元精。它們寄託在兩腎中間,所以說:誰會這樣胡說八道?五臟之中,只有腎臟是真的,其他的臟腑都是假的,有這樣的道理嗎?這就是真水、真火,真陰、真陽的說法。又有人問:真陰真陽和血有什麼關係呢?我說:你只知道血是血,卻不知道血也是水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