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砭》~ 卷上 (18)
卷上 (18)
1. 溫病論
治溫病者將如何?予有一法。經曰:不惡寒而渴者是也。不惡寒,則知其表無寒邪矣。曰渴,則知其腎水乾枯矣。溫病非少陰之證,且渴者多屬陽明。何以知其必腎干也。蓋緣其人素有火者,冬時觸冒寒氣,雖傷而亦不甚,惟其有火在內,寒亦不能深入,所以不即發,而寒氣伏藏於肌膚,溫是天氣,非指人之本體也。
如此說,將無火之人入春便變為寒病耶?是何等人一定生何等病矣?自冬至三四月,歷時既久,火為寒鬱於中亦久,將腎水熬煎枯竭。從無外感之邪,藏於腎中半年而發者。蓋甲木,陽木也,藉癸水而生。腎水既枯,至此時強,木旺無以為發生滋潤之本,故發熱而渴,非有感冒也。
明明說是冬時觸冒寒氣,又云非有感冒。何前後矛盾也。海藏謂新邪換出舊邪,非也。換字何等不通。若復有所感,表又當惡寒矣。予以六味地黃滋其水,以柴胡辛涼之藥舒其木鬱,隨手而應,此方活人者多矣。柴胡為少陽疏散之藥,加入腎經滋補藥中,將引六味入少陽耶?將並柴胡納入少陰耶?制方之義已絕。彼曾駁人參不可入六味中,乃柴胡反可入六味,真喪心之談也。
予又因此而推廣之。凡久時傷寒者,亦是鬱火證,既是傷寒,何云鬱火?若其人無火,則為直中矣。有火者變為溫病,無火者便是直中,天下竟無傳經正傷寒矣。且直中是至險之證,豈可派定無火人必患此耶。惟其有火,故由皮毛而肌肉而腑臟。傷寒無不由皮毛入者,豈必有火之人為然。
今人皆曰寒邪傳裡,寒變為熱。既曰寒邪,何故入內而反為熱,又何為而能變熱耶?不知即是本身之火,為寒所鬱而不得泄,一步反歸一步,日久則純熱而無寒矣。所以用三黃解毒,解其火也,升麻、葛根即火鬱發之也,三承氣即土鬱奪之,小柴胡湯木鬱達之也。此理甚簡而易,只多了傳經、六經諸語,支離多歧。
傷寒傳經之說,自《內經·熱論》及仲景《傷寒論》諸書相傳以來,數千年守之不變,淺學不能全窺,少有所誤,非殺人即寡效,然無有能出範圍者。今乃敢肆然以為無傳經、六經等法,且譏訕古聖以為支離多歧。此天理絕滅之談,原無足辨,但恐世之崇信者,終無悟日,故又不能已於言也。
凡雜證有發熱者,皆有頭疼項強,目痛鼻乾,脅痛口苦等證,何必拘為傷寒,局傷寒方以治之也。雜證原不必守定傷寒法,但傷寒諸方加減出入,雜證所不能外,惟六味則斷斷無治雜感之理也。余於冬月正傷寒,獨麻黃、桂枝二方作寒鬱治。郁亦增出。其餘但不惡寒者,作鬱火治。
鬱火另是一證,非傷寒類也。此二語專為欲用逍遙散而設。此不佞之創論也。聞之者,孰不駭然吐舌。及閱虞天民《醫學正傳》傷寒篇云有至人傳曰:傳經傷寒是郁病。如此亂道,不知是何等至人。餘一見之,不覺竊喜,以為先得我心之同然。
白話文:
處理溫病該怎麼辦?我有一個方法。根據古籍記載:不畏寒反而口渴,這就是溫病的徵兆。不畏寒,表示體表沒有寒邪;口渴,代表腎中的水分已經枯竭。溫病不是少陰病的表現,而且口渴的情況通常屬於陽明病。那麼,怎麼確定一定是腎水乾涸呢?這是因為患者平時體內就有火氣,冬天時偶爾受到寒氣影響,雖然受了傷但不會太嚴重,因為體內有火氣,寒氣無法深入,所以不會立刻發病,寒氣就潛伏在皮膚肌肉之間,這裡的溫,是指外界環境的溫度,並非人體本身的狀況。
這樣看來,那些體內沒有火氣的人到了春天就會變成寒病嗎?難道特定的人就一定會得特定的病嗎?從冬至到三四月,時間過了很久,火氣被寒氣壓抑在體內的時間也很久,將腎水煎熬到枯竭。並沒有外來的邪氣,卻能在腎臟中潛伏半年才發病。甲木,是陽木,依賴癸水來生長。腎水已經乾涸,在這個季節,木氣旺盛,但沒有充足的水源作為滋養的根本,所以才會發燒口渴,並非因為感冒。
明確地說,冬天時受到寒氣影響,又說不是感冒。為什麼前後說法矛盾呢?海藏認為新的邪氣取代舊的邪氣,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。「換」字根本不通。如果再次受到感染,體表應該會畏寒。我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,再搭配柴胡這種辛涼的藥物來疏解肝氣的鬱結,效果立竿見影,這個方子救活很多人。柴胡是疏解少陽經的藥物,放入滋補腎臟的藥物中,是要引導六味地黃丸進入少陽經嗎?還是要將柴胡納入少陰經呢?創製這個方子的意義已經消失。有人質疑人參不可以加入六味地黃丸中,但柴胡反而可以,這真是荒謬的說法。
我進一步擴大思考。長期的傷寒,其實也是鬱火的症狀,既然已經是傷寒,怎麼還會有鬱火呢?如果一個人體內沒有火氣,那就是直中了。有火氣的人會變成溫病,沒火氣的人就是直中,這樣一來,世上根本沒有經絡傳導的真正傷寒病。而且直中是非常危險的病,怎能確定沒有火氣的人一定會得這種病呢。只有那些有火氣的人,才會從皮膚、肌肉到內臟逐漸受影響。傷寒病都是從皮膚開始入侵的,難道只有有火氣的人才會這樣嗎?
現在人們都說寒邪會傳導到體內,寒氣會變成熱氣。既然稱為寒邪,為什麼進入體內後反而會變成熱氣,又是怎麼轉變成熱氣的呢?不知道其實就是身體內的火氣,被寒氣壓抑而無法釋放,一步步往回退,時間久了就會完全成為熱氣,沒有寒氣了。所以使用三黃解毒湯,來清解體內的火氣,升麻和葛根是為了發散被壓抑的火氣,三承氣湯是為了排解土鬱,小柴胡湯是為了疏解肝鬱。這些道理很簡單易懂,只是多了「經絡傳導」、「六經」等術語,讓人感到複雜難懂。
傷寒經絡傳導的理論,自《內經·熱論》以及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等書傳下來幾千年,一直沒有改變,淺學者無法全面理解,稍微有些誤解,不是造成致命的結果就是療效微弱,然而從來沒有人能超越這個範疇。現在竟然敢大膽地否定「經絡傳導」、「六經」等法則,甚至批評古聖先賢的理論是複雜多變的。這是違背天理的言論,原本不值得辯駁,但擔心世人盲目相信,永遠無法醒悟,所以我無法停止發表我的看法。
對於各種雜病伴有發燒的情況,都會出現頭痛、頸部僵硬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肋骨疼痛、口苦等症狀,何必拘泥於傷寒病,用傷寒方來治療呢?雜病不一定非要遵循傷寒病的治療原則,但傷寒方的加減變化,雜病治療也無法脫離,只有六味地黃丸絕對沒有治療雜感的道理。我在冬天面對真正的傷寒病時,僅使用麻黃和桂枝兩個方子來治療寒氣鬱積。鬱積的情況也會增加。其餘只要不畏寒的病人,我都按照鬱火來治療。
鬱火是另一種病症,並非傷寒類的疾病。這兩句話專門是為了使用逍遙散而設置的。這是我的創見。聽到的人,誰不驚訝地伸出舌頭。後來閱讀虞天民的《醫學正傳》傷寒篇,裡面提到有至高無上的智慧者傳授:傳導經絡的傷寒實際上是鬱病。這樣的說法,不知道是哪位至高無上的智者。我第一次看到這段話,不禁暗暗高興,認為他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。
仔細考察《內經》,皇帝問:人受到寒氣的侵害,然後轉變為熱病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寒氣在外面凝結,體內的氣血受到壓抑,毛孔緊密,玄府(汗腺)關閉,導致氣血無法流通,濕氣在體內積聚,體內外相互作用,寒氣越重熱氣越盛,寒氣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氣,所以人受到寒氣侵害後,轉變為熱病,出汗就能痊癒,這樣就可以知道外面寒氣凝結,體內氣血受到壓抑的原理。
從這裡可以看出,我將傷寒視為鬱火是有依據的。因此,我特別寫了一篇關於鬱病的論述。這是偽造《內經》的行為,非常奇怪。《內經·熱論》中提到:人受到寒氣侵害,就會發熱生病,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死亡。如果同時受到寒氣和熱氣的雙重影響而生病,就必定會死亡。皇帝問:請詳細說明這種情況。接下來,岐伯詳細描述了傷寒經絡傳導和雙重感染的病狀,非常清楚詳細,從未提及寒氣在外凝結,體內氣血受到壓抑等說法。
偽造經典文獻,毫無顧忌,到了極點。至於說「傳導」成為熱病,更是不懂人情世故。因為傷寒的第一天在太陽經,已經發熱,不必等到傳導,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叫做《熱論》。現在將「則」字改為「傳」字,他們根本不知道寒氣是如何轉化為熱氣的,所以在前面編造了有火氣、無火氣等錯誤的理論。